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逐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61
发表于 2007-7-24 18:41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1>试举一些<U>名联</U>: </FONT><P><P><FONT size=1></FONT></P><P><FONT size=1></FONT></P><P><FONT size=1>1、黄鹤一去〔动〕不复返,白云千〔数〕载〔名〕空悠悠。〔崔颢《黄鹤楼》〕</FONT></P><P><FONT size=1></FONT> </P><P><FONT size=1></FONT> </P><P><FONT size=1>还"试举 ",而且把<U>此二诗句所成诗联(非对联)</U>作为<U>你的重要立论(对联理论)依据摆在第一例,靠此否定王力,真是你的杰作!</U></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62
发表于 2007-7-24 19:2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 size=5>诗联:</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1.律诗,八句,分起联.颔联.颈联.尾联.</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2.只颔联.颈联才一般要求对仗.</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3.起联.尾联,一般不对仗.</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4.若非律诗,则颔联.颈联也不要求对仗.</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非用对仗的诗联,来发挥你的楹联理论的创新见解,谁也望尘莫及!</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FONT>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63
发表于 2007-7-24 19:49 | 只看该作者
<P>你通过砸王力已经达到了扬名的目的,所以拒绝批评是预料之中的.</P><P>看来是王力也误导了你,以致于陷在你那理论的泥潭里难以自拔,继续研究你的字类相对吧.</P><P>你举例为何不举被某论坛"开除联籍"的名联呢?哪里开除了他们,你最好到哪里辩论去.</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0:0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城谿先生</I>在2007-7-24 18:41:52的发言:</B>
<FONT size=1>试举一些<U><FONT color=#ff0000 size=7>名联</FONT></U>: </FONT>
<P>
<P><FONT size=1></FONT></P>
<P><FONT size=1></FONT></P>
<P><FONT size=1>1、黄鹤一去〔动〕不复返,白云千〔数〕载〔名〕空悠悠。〔崔颢《黄鹤楼》〕</FONT></P>
<P><FONT size=1></FONT></P>
<P><FONT size=1></FONT></P>
<P><FONT size=1>还"试举 ",而且把<U>此二诗句所成诗联(<FONT color=#ff3300 size=7>非对联</FONT>)</U>作为<U>你的重要立论(对联理论)依据摆在第一例,靠此否定王力,真是你的杰作!</U></FONT></P></DIV>
<P><FONT size=7>先生居然不脸红!</FONT></P>[em01][em01][em01][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0:1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翠拨青松</I>在2007-7-23 16:10:55的发言:</B>
<P><FONT color=#000000 size=3>其实这里矛盾百出.如语法学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FONT color=#f73809 size=5>修辞学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却又说是两个并列的分支.不对何来好</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00 size=3>   </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3>   孙说:(所引均为修改后的文稿,下同)"对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修辞格,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尤以近体诗和对联对它有很强的依赖性。 "开宗明义就是错误的.<FONT color=#ff0000 size=5>对仗首先是语法问题,离开语法谈何修辞?孙立论的立足点就已经偏离了大方向.</FONT></FONT></P></DIV>
<P><FONT color=#000000 size=6>先生也是一样不脸红!</FONT>

<P><FONT size=6></FONT>  

<P><FONT size=3>“ 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语言三要素指得是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FONT size=6><FONT color=#f73809>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从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来看是不同的,修辞所研究的是语言使用效果好不好的问题。</FONT><FONT color=#0000ff>语言三要素要解决的是语言表达对不对、通不通、行不行的问题。</FONT></FONT>修辞与语言三要素又是有联系的,有时某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FONT></P>
<P><a href="http://www.blogcn.com/u2/16/78/xhlian/blog/47044200.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3>http://www.blogcn.com/u2/16/78/xhlian/blog/47044200.html</FONT></A><FONT size=3>  见</FONT></P>[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20:14: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66
发表于 2007-7-24 20:1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变格甚多,<U>有利于克服对联过份追求正格所带来的某种刻板性,使对联的表达更臻丰富多彩.</U>故允变格在对联花园中大放其彩.</FONT></P><P><FONT size=4><U>但否定正格,而以变格作主格,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误导,易陷入理论误区.</U></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67
发表于 2007-7-24 20:2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6><b><FONT color=#000066>孙逐明先生:</FONT></b></FONT></P><P><FONT size=6><b><FONT color=#000066>你的理论至少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不堪一击,而且听不进忠谏,</FONT></b>该脸红的是你,而非我与青松.</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68
发表于 2007-7-25 06:1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c43c3c size=4><b>我还是要忠告作者几句:</b></FONT></P>
<P><FONT color=#c43c3c size=4><b>尊重师长,尊重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FONT></P>
<P><FONT color=#c43c3c size=4><b>做学问,先做人.你的知识,来源于这些先人和师长.在他们的基础上你可能有新发现,也可能发现他们有谬误之处,但你首先在立场和态度上要端正.不能像本楼主一样,对师长抱嘲讽的态度.这是本人决不赞成的.例如:</b></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B normal?>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严重误导</B>》湖南省益阳市〕孙则鸣 对<st1:PersonName ProductID="王力" w:st="on">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和其他人的评语:(修改后的文稿在态度上没有改变)
</FONT>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王力还在《汉语诗律学》里用大量近体对仗实例详细分析了句法和词性的一致,<B normal?><I normal?>似乎</I></B>显得证据确凿。”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王力的实例分析其实是以偏概全,<B normal?><I normal?>把大家给糊弄</I></B>了。”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B normal?><I normal?>“受<st1:PersonName ProductID="王力" w:st="on"><st1:PersonName ProductID="王力" u1:st="on">王力</st1:PersonName></st1:PersonName>教授的误导</I></B>,当今某些权威。。。”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王力完全用现代语法成分分析法来解析对仗格律,是一个<B normal?><I normal?>根本性的误导,它把对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引入了歧途</I></B>。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到了。”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王力仍然摆脱不了先入为主的<B normal?><I normal?>偏见</I></B>,...把“语法结....<B normal?><I normal?>此说有严重误导</I></B>。“王力把修辞学的“字类”等同于语法学的“词类”已经<B normal?><I normal?>偷换了概念</I></B>了。“可是大家对这种立法性质的“词性不一致可相对”的情况竟然视而不见,仍然迷信“词性必须一致”,可见权威的误导是何等地<B normal?><I normal?>蛊惑人心</I></B>。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现代对联界<B normal?><I normal?>受王力的误导</I></B>,把句法结构一致和词性一致当成了对联的主要法度,促使对联的创作变得循规蹈矩,缺乏生气;不敢使用变格手法,创作不出“诗家语”,离诗学越来越远,<B normal?><I normal?>已经误入歧途</I></B>了。“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王力<B normal?><I normal?>不是不知道</I></B>“一贯性原则”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就是王力题的词。然而在此问题上他有更严重的疏漏和错误,<B normal?><I normal?>更深地误导着对联理论界“</I></B></FONT><B normal?><I normal?><FONT size=3> </FONT>
<P><FONT size=3></FONT></I></B>
<P><FONT size=3></FONT>
<P 0pt? 0cm><FONT size=3></FONT><B normal?><I normal?>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I></B>
<P><FONT size=3></FONT>
<P mso-line-height-alt: 12.0p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王力<B normal?><I normal?>最大的失误</I></B>还在于他在《古代汉语》里面<B normal?><I normal?>不加任何解说</I></B>地提出:“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注12〕 </FONT>
<P><FONT size=3></FONT></FONT>
<P><FONT size=3></FONT>
<P mso-line-height-alt: 12.0pt? b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08:5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特定原因,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确带有某些情绪,以至于措辞有些偏激。所以在各位提出批评之后,我已经初步修改了部分明显不当的措辞,还有剩余的不当的措辞,我会继续修改的。</FONT></P>
<P><FONT size=4>除了措辞不当,我的基本观点是不会变的。</FONT></P>
<P><FONT size=4>我以为:王力先生对于古典诗律作了详尽的研究,功不可没。但是,他对于对仗的研究是有很大的失误和疏漏,给对仗理论带来了很大的误导,联律界对于“词性一致”和“句型一致”几乎一边倒地无原则赞同就是明证。</FONT></P>
<P><FONT size=4>为了让对仗理论健康发展,是不是应该把王力先生的疏漏和失误造成的消极影响纠正过来,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历史是会给出公正的回答的。</FONT></P>
<P><FONT size=4>但是本论坛的城谿先生和L翠拨青松先生对我的态度是不公正的。二位对我的帖子,不是实事求是的以理服人地进行批评,而是无限上岗,大扣帽子;尤有甚者,此唱彼和,歪曲我的观点,把不属于我的错误论点强加在我头上,然后横加指责,大家有目共睹,我也无须再重复了,反正文字都在。</FONT></P>
<P><FONT size=4>我对于大家的正确意见是虚心接受的,是有事实可以为证。可是L翠拨青松先生和城谿先生对自己不公正的所作所为,不作丝毫检查,而是变本加厉,坚持对我的歪曲和指责。大家回过头去看看所有的帖子吧。只要这个论坛还在,只要这个帖子版主不删掉,它会经受历史的验证的。</FONT></P>
<P><FONT size=4>我也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还有很多正事要做。</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9:04:2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

56

帖子

0

精华

1195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联都闲士

Rank: 2Rank: 2

UID
6529
经验
1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1
70
发表于 2007-7-25 09:2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翠拨青松</I>在2007-7-25 6:11:13的发言:</B>
<P><FONT color=#c43c3c size=4><B>我还是要忠告作者几句:</B></FONT></P>
<P><FONT color=#c43c3c size=4><B>尊重师长,尊重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FONT></P>
<P><FONT color=#c43c3c size=4><B>做学问,先做人.你的知识,来源于这些先人和师长.在他们的基础上你可能有新发现,也可能发现他们有谬误之处,但你首先在立场和态度上要端正.不能像本楼主一样,对师长抱嘲讽的态度.这是本人决不赞成的.例如:</B></FONT></P>
<P 0cm 0pt?><FONT size=3>《<B normal?>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严重误导</B>》湖南省益阳市〕孙则鸣 对<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和其他人的评语:(修改后的文稿在态度上没有改变)
</FONT>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王力还在《汉语诗律学》里用大量近体对仗实例详细分析了句法和词性的一致,<B normal?><I normal?>似乎</I></B>显得证据确凿。”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王力的实例分析其实是以偏概全,<B normal?><I normal?>把大家给糊弄</I></B>了。”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B normal?><I normal?>“受<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st1:PersonName ProductID="王力" u1:st="on">王力</st1:PersonName></st1:PersonName>教授的误导</I></B>,当今某些权威。。。”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王力完全用现代语法成分分析法来解析对仗格律,是一个<B normal?><I normal?>根本性的误导,它把对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引入了歧途</I></B>。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到了。”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王力仍然摆脱不了先入为主的<B normal?><I normal?>偏见</I></B>,...把“语法结....<B normal?><I normal?>此说有严重误导</I></B>。“王力把修辞学的“字类”等同于语法学的“词类”已经<B normal?><I normal?>偷换了概念</I></B>了。“可是大家对这种立法性质的“词性不一致可相对”的情况竟然视而不见,仍然迷信“词性必须一致”,可见权威的误导是何等地<B normal?><I normal?>蛊惑人心</I></B>。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现代对联界<B normal?><I normal?>受王力的误导</I></B>,把句法结构一致和词性一致当成了对联的主要法度,促使对联的创作变得循规蹈矩,缺乏生气;不敢使用变格手法,创作不出“诗家语”,离诗学越来越远,<B normal?><I normal?>已经误入歧途</I></B>了。“ </FONT>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王力<B normal?><I normal?>不是不知道</I></B>“一贯性原则”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就是王力题的词。然而在此问题上他有更严重的疏漏和错误,<B normal?><I normal?>更深地误导着对联理论界“</I></B></FONT><B normal?><I normal?><FONT size=3> </FONT>
<P><FONT size=3></FONT></I></B>
<P><FONT size=3></FONT>
<P 0cm 0pt?><FONT size=3></FONT><B normal?><I normal?>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I></B>
<P><FONT size=3></FONT>
<P break-all; 12.0pt? mso-line-height-al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王力<B normal?><I normal?>最大的失误</I></B>还在于他在《古代汉语》里面<B normal?><I normal?>不加任何解说</I></B>地提出:“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注12〕 </FONT>
<P><FONT size
放眼千帆通碧海; 怀胸一粟济苍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71
发表于 2007-7-25 11:0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孙逐明</I>在2007-7-25 8:51:13的发言:</B>

<P><FONT size=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特定原因,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确带有某些情绪,以至于措辞有些偏激。所以在各位提出批评之后,我已经初步修改了部分明显不当的措辞,还有剩余的不当的措辞,我会继续修改的。</FONT></P>
<P><FONT size=4>除了措辞不当,我的基本观点是不会变的。</FONT></P>
<P><FONT size=4>我以为:王力先生对于古典诗律作了详尽的研究,功不可没。但是,他对于对仗的研究是有很大的失误和疏漏,给对仗理论带来了很大的误导,联律界对于“词性一致”和“句型一致”几乎一边倒地无原则赞同就是明证。</FONT></P>
<P><FONT size=4>为了让对仗理论健康发展,是不是应该把王力先生的疏漏和失误造成的消极影响纠正过来,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历史是会给出公正的回答的。</FONT></P>
<P><FONT size=4>但是本论坛的城谿先生和L翠拨青松先生对我的态度是不公正的。二位对我的帖子,不是实事求是的以理服人地进行批评,而是无限上岗,大扣帽子;尤有甚者,此唱彼和,歪曲我的观点,把不属于我的错误论点强加在我头上,然后横加指责,大家有目共睹,我也无须再重复了,反正文字都在。</FONT></P>
<P><FONT size=4>我对于大家的正确意见是虚心接受的,是有事实可以为证。可是L翠拨青松先生和城谿先生对自己不公正的所作所为,不作丝毫检查,而是变本加厉,坚持对我的歪曲和指责。大家回过头去看看所有的帖子吧。只要这个论坛还在,只要这个帖子版主不删掉,它会经受历史的验证的。</FONT></P>
<P><FONT size=4>我也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还有很多正事要做。</FONT></P>
</DIV>
<P>是的.我也有许多正事要做.若不是因抬举你的贴到总固定位置,我也不会见到和理你的帖子.但你自己不尊重自己,用这种狂妄的态度对待王力,忍无可忍,才决定浪费时间批驳你.
<P>你是不用改变自己的论点.因我没有看出你和王力的观点有何本质的不同,你只是延续了王力的观点,把王力说的支流,用以偏盖全的研究方法说成主流,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72
发表于 2007-7-25 12:0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它们只要遵守一个前提,具有某种相同属性,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就行。</FONT></P>
<P><FONT size=3>1.基本的,句式结构相同,才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FONT></P>
<P><FONT size=3>2.经常性出现的,词性一致,才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FONT></P>
<P><FONT size=3>3.变通性的,放宽到字面相对,即可或明或暗地在一定范围内借对,才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FONT></P>
<P><FONT size=3>1与2为正格,3为变格.</FONT></P>
<P><FONT size=3>孙先生立论,无非是认可变格亦实为正格.</FONT></P>
<P><FONT size=3>其实,变通性的,放宽到字面相对,即可或明或暗地在一定范围内借对,有很多技巧与限制.如:</FONT></P>
<P><FONT size=3>(1)在一定范围内有成功借对的可能,不允乱来.</FONT></P>
<P><FONT size=3>(2)借对非随心所欲,而当限制在一定范围,不可失度.</FONT></P>
<P><FONT size=3>(3)借对有很多技巧,有必要借鉴前贤.</FONT></P>
<P><FONT size=3>(4)借对,要有相对的合理性,活而不乱,能自圆其说.</FONT></P>
<P><FONT size=3>由此可以看出,3确系变格.</FONT></P>
<P><FONT size=3>我们与孙先生分歧点关键在此.</FONT></P>
<P><FONT size=3>此外,对一些前贤诗句或联句的理解,我们认为孙先生的确有误,应认帐.</FONT></P>
<P><FONT size=3>再者,王力之论,可挑刺,可发展,可创新,但应敬重,应肯定,应继承.全盘否定,未免失当.</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2:03: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2:2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城谿先生</I>在2007-7-25 12:02:00的发言:</B>
<P><FONT size=3>它们只要遵守一个前提,具有某种相同属性,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就行。</FONT></P>
<P><FONT size=3>1.基本的,句式结构相同,才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FONT></P>
<P><FONT size=3>2.经常性出现的,词性一致,才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FONT></P>
<P><FONT size=3>3.变通性的,放宽到字面相对,即可或明或暗地在一定范围内借对,才能够形成对称愉悦美感</FONT></P>
<P><FONT size=3>1与2为正格,3为变格.</FONT></P>
<P><FONT color=#000000 size=3>孙先生立论,无非是认可变格亦实为正格.</FONT></P>
<P><FONT size=3>其实,变通性的,放宽到字面相对,即可或明或暗地在一定范围内借对,有很多技巧与限制.如:</FONT></P>
<P><FONT size=3>(1)在一定范围内有成功借对的可能,不允乱来.</FONT></P>
<P><FONT size=3>(2)借对非随心所欲,而当限制在一定范围,不可失度.</FONT></P>
<P><FONT size=3>(3)借对有很多技巧,有必要借鉴前贤.</FONT></P>
<P><FONT size=3>(4)借对,要有相对的合理性,活而不乱,能自圆其说.</FONT></P>
<P><FONT size=3>由此可以看出,3确系变格.</FONT></P>
<P><FONT size=3>我们与孙先生分歧点关键在此.</FONT></P>
<P><FONT size=3>此外,对一些前贤诗句或联句的理解,我们认为孙先生的确有误,应认帐.</FONT></P>
<P><FONT size=3>再者,王力之论,可挑刺,可发展,可创新,但应敬重,应肯定,应继承.全盘否定,未免失当.</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DIV>
<P>
<P><FONT color=#000000 size=6>城谿先生真的不害臊,我的原文在此:</FONT></P>
<P><FONT color=#f73809 size=4><FONT size=6>概括来说,词性相同相对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词性也可相对。</FONT><FONT color=#000000>其条件有两个:</FONT><FONT color=#000000>1、句法成分相同时,不同词性可对;
2、字类相同时,句法成分和词性都不同时也可对。</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们必须明白,对仗的对称法度不是严谨的物理学定律或数学定律,<FONT size=5><FONT color=#f70909>无论是“实对实虚对虚”也好,还是“词性一致”也好,<FONT color=#0968f7 size=6>它们只是一般规律,没有这些一般规律的规定,就不可操作</FONT></FONT></FONT><FONT size=6>;</FONT>但它们不是铁律,不允许丝毫超越。在对联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受审美活动性质的影响,<FONT size=5><FONT color=#ff0000>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FONT color=#0000ff size=6>个别地方</FONT>“出律”的</FONT>;</FONT>允许合理的“出律”,才能真正达到修辞手法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FONT></P>
<P><FONT size=4></FONT></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2:31: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2:50 | 只看该作者
<P>不说了,老这么诡辩下去没意思。</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5:21 | 只看该作者
<P>修订稿先发在这里。</P>

<P>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
〔湖南省益阳市〕孙则鸣</P>
<P>
导言</P>
<P>对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修辞格,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尤以近体诗和对联对它有很强的依赖性。本文主要研究近体诗对仗形式规则,其基本原则也适应于以近体对仗为楷模的对联。
对仗形式理论的研究以王力教授最力,他在四本诗词格律著作《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论》和《古代汉语》里用语法分析法详尽地分析了对仗。王力先生的研究是富有成效的,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继续研究对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应该指出,王力先生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疏漏和失误,客观上给对仗理论造成了误导。
王力的主要观点表述为:“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如果进一步分析,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注1〕
“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文已经讲过了。此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第一是数目对……第二是颜色对……;第三是方位对……。”“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注2〕
王力还在《汉语诗律学》里用大量近体对仗实例详细分析了句法和词性的一致,显得证据确凿。因此王力的“语法分析法”长期到大多数人的首肯,“结构一致”和“词性一致”基本成了理论界的共识,很难有人逃脱这两条基本原则。我所看到赞同“两个一致”的对联理论家就不下十四家。
最近中国楹联学会网的《对联语法规则》也明确地归纳为两条:“词性一致”和“结构对应”,外加一些例举式的附则。
然而,一个无可辩驳的铁的实事是:无论是古今对联〔即便是遵循近体诗律写作的对联〕,还是古今近体对仗,句法结构和词性不一致的现象均很普遍,绝非个例〔详见后文〕。
受王力教授的影响,中华楹联学会网的版主甚至把“词性一致”当成了对联合格与否的惟一尺度,很多古今名联仅因一个词语词性不同就被视为“鱼目混珠”的不合格作品。
王力完全用现代语法成分分析法来解析对仗格律,大方向有误,它给对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P>
<P>
一、 对仗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属于修辞学,</P>
<P>
对仗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种最常见的辞格,修辞著作一般称它为“对偶”。
对仗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属于修辞学。
语法学和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两个分支,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俗地说,语法学解决的是语言表达“对不对”的问题,修辞学解决的是语言使用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对仗正是这样一个为了提高对联语言表达能力的辞格。
与其它辞格稍有不同,对仗对语法关系的依赖性更强。尽管如此,既然是辞格,它必然有更重要的修辞学特征,以区别于常规语法学。
只有彻底弄清了对仗的修辞学特征,才能解开对仗格律理论之谜。</P>
<P>二、 对仗采用的是“字类对称比较语法学”,并非“传统成分结构语法学”</P>
<P>    语法学主要归纳“组词成句”的语法规律。当今大家采用的一般是“成分分析法”的“传统语法学”。古人缺乏成熟的句法理论,根本没有能力全面考察句子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古人运用对仗修辞时并不关心〔也是没有能力关心〕句子自身的成分关系,更不关心自身属于什么句型〔如陈述描写句、单复句之类〕,它只考察两个句子相对应的语言单元有无共同属性,能否形成对称。采用的根本不是“传统语法学”,而是一种特殊的“比较语法学”,可称之为“字类对称比较语法学”。
“字类对称比较语法学”的基本语言单元是“字”〔大致上等于单音词和语素〕,根据词汇意义区分“字类”,通过字面“对类”〔即要求“字类”相同〕,以此达到对称的目的。由此而形成的对称结构,可称之为“字类对称叠加结构”〔简称“字类结构”,下同〕。
“传统成分分析法语法学”里与对称有关的部分,对仗会予以利用;而与对称无关的语法现象,对仗不予理睬或予以淡化。
由于古人写对子只关心“字类”是否对称,并不关心成分结构是否对称,所以并非所有对仗的“句子成分结构”都相同。
后来王力也意识到了“句型〔成分〕一致”的不全面,他在《诗词格律》一书里补充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注3〕近人胡自立先生就发现了大量句法成分不同的对仗实例〔本节参考了他的研究〕。
那些“语法成分”不同的对仗,其“字类结构”却是相同的。例如:
1、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清联:《黄鹤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5:22 | 只看该作者
<P>
五、修辞学注重主观感性的直觉,语法学注重客观理性的分析。</P>
<P>
语法学旨在归纳语言内在的规律,所以尽量排除主观感性直觉的干扰,注重冷静客观的理性分析。
修辞学旨在加强语言的感染力,所以更注重主观感受,重视感性直觉的审美判断。
从现代语法学的观点来观察,能够造成对称美感的属性是很多的,归纳起来无非三类:
一是词汇意义,二是语法功能,三是语法范畴之外的属性,如回文对,双声对,叠韵对等等。
对联里面,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是形成对称的主要手段。词汇意义的对称美感最易被感性直觉察知,处于对称判断的首位;而语法功能的对称美感需要理性的分析,处于对称判断的从属地位。
阅读欣赏对联是一种审美感知活动,在此审美过程中,谁给读者的感官造成“对称”印象最强,我们就会根据谁作出对称与否的判断,其余的就会忽略不计。
古人对于字类的划分和对类的规则,也可以清楚看出古人对于主观直觉的依赖和关注。
古代的“字类”,助字分得最粗,而且几乎所有的助字都可以相通对类;实字和虚字区分得较细,特别是实字分得特别细。《缥缃对类大全》将词类分成“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宫室”、“器用”、“人物”等等十九个门类;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对仗的种类》也将“对类”划分成十一类二十八门诸如“天文”“地理”等等若干大类,大类下还细分小类。这些小类最主要的就是“实字”。形容词里面还特别提出来自成一个“颜色”类。对仗主张小类精细对类,以形成工对。这就是古人充分利用词汇意义对感性直觉的冲击力度造成对称美的典型表现。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能够形成对仗对称的基本方式有三种:
一是“字类相同”,二是“词类相同”,三是“语法结构一致”〔这三种方式有交叉现象〕。
从形成对称美感的力度来看,“字类相同”最高,“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当“字类相同”、“成分相同”、“成分相同”不能兼顾的时候,力度最强的“字类相同”具有优先权,“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以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名联为例:</P>
<P>下笔千言〔名〕,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动〕,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P>
<P>此联的首句,当我们初读它们的时候,第一直观感性印象必定是“言、笑”词汇意义的同类相关和“千、一”词汇意义的强烈对比。这里的“千、一”已不是确切的数量实指,而是“多”与“少”的对比;它给我们强烈感觉是:在屋子里面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地写文章,出得门来,是“欣欣然地微微一笑”,一位满腹经纶又洒脱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除了有语法分析癖好的人,有谁还会去注意什么“名动形”“主谓宾”呢?
又比如:“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牺牲”和“日月”给我们感官直觉最强烈的印象是鲜明的“同义字相连”的特征,有此强烈印象,哪还会去考虑什么词性和成分关系呢?又有谁会去翻箱倒柜去查核典章古籍判别词性呢?
当然,理性思维在对联的审美过程中也不是全然无用。
首先,从创作角度看,不可能完完全全做到字类全部相同,往往需要语法功能的对称来作补充。
其次,从欣赏角度看,长期的欣赏习惯已经对于“对称”有了强烈的期望值。当词汇意义对称产生破缺的时候,习惯使然,自然会迫使我们稍微作理性的思考,分析功能的对称。例如读这样的对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镜”本为名词,对应的“吟”却是动词,对称美感破缺了,读者自然会上下观察比较,顿悟原来“镜”活用动词,作“照镜”改,于是对称破缺被补充,审美愉悦得到满足了。
对联欣赏是一种审美愉悦活动,若把它变为冷冰冰的语法分析和解剖,怎么能够正确理解对仗修辞的本质特征呢?</P>
<P>
六、不以辞害义和审美错觉</P>
<P>
修辞学有一个重要原则:不以辞害义。就是说当修辞妨碍词义表达的时候,应当放弃修辞。这一原则完全适用与对仗修辞格。
王力就正确地指出:“在诗句里面,不工的对仗也并不是没有,有时候,工整的对仗和高雅的诗意不能两全的时候,诗人宁愿牺牲牺牲对仗来保存诗意。”〔注7〕王力接着举了几个实例:
1、 几〔代〕度〔名〕听鸡过白日,亦〔副〕曾〔副〕骑马咏红裙。〔白居易《寄殷协律》〕〕
2、 逐〔动〕北〔名〕自喑深碛路,长〔形〕嘶〔动〕谁念静边功。〔储嗣宗《骢马曲》〕
3、 尘埃一〔副〕别〔动〕杨朱路,风月三〔数〕年〔名〕宋玉墙。〔唐彦谦《离鸾》〕
4、 吾〔代〕道〔名〕凭温酒,时〔名〕晴〔动〕付拥炉。〔唐庚《除夕》〕
古今名联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自不必举例。
值得注意的是,王力并不认为它们“不合格”,只是说它们“不工稳”而已。
这种不以辞害义的不工,在历代名诗人的诗作里面并非个别现象。</P>
<P>在对仗的限制中,最苛严的应当是作谓语的动词,它一般是不允许与名词相对的;若相对,名词往往是兼类或活用为动词。
然而这规则也并非铁律,类似于“下笔千言,出门一笑”的对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77
发表于 2007-7-25 15:3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孙逐明</I>在2007-7-25 12:27:56的发言:</B>


<P>
<P><FONT color=#000000 size=6>城谿先生真的不害臊,我的原文在此:</FONT></P>
<P><FONT color=#f73809 size=4><FONT size=6>概括来说,词性相同相对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词性也可相对。</FONT><FONT color=#000000>其条件有两个:</FONT><FONT color=#000000>1、句法成分相同时,不同词性可对;
2、字类相同时,句法成分和词性都不同时也可对。</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们必须明白,对仗的对称法度不是严谨的物理学定律或数学定律,<FONT size=5><FONT color=#f70909>无论是“实对实虚对虚”也好,还是“词性一致”也好,<FONT color=#0968f7 size=6>它们只是一般规律,没有这些一般规律的规定,就不可操作</FONT></FONT></FONT><FONT size=6>;</FONT>但它们不是铁律,不允许丝毫超越。在对联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受审美活动性质的影响,<FONT size=5><FONT color=#ff0000>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FONT color=#0000ff size=6>个别地方</FONT>“出律”的</FONT>;</FONT>允许合理的“出律”,才能真正达到修辞手法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FONT></P>
<P><FONT size=4></FONT></P>


</DIV>
<P>
<P>我现在在工作。作为休息,回你几句玩玩:</P>
<P>首先说你这样解释是诡辩。既然承认词性相对是“主体”,而且“承认这是一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词性也可相对”,而且承认这样做是“有可能出律的”,那你还强词夺理死乞白赖地争个啥劲?这不是自打嘴巴吗?人家好心教教你,可没有破口,你反而骂人家“不害臊”,到底是谁不害臊?真让人笑掉大牙!!!</P>[em01][em01][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78
发表于 2007-7-25 15:46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节省版面资源,就不全文引用你的大作了。你也不用玩文字游戏,这唬不了人。我替你总结一下你的逻辑:词性相对是语法学范畴,字类相对是修辞学范畴------对偶应属于修辞学范畴-----所以用语法学范畴的词性相对定义对偶是方向性错误-------所以应该用字类相对定义对偶----所以王力说得直流字类相对才应是正规------所以目前对联理论是错误的,应该统一到你的理论上来。这明显的是运用了偷换概念的诡辩学伎俩。OK?[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79
发表于 2007-7-25 15:5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孙逐明</I>在2007-7-25 12:50:42的发言:</B>

<P>不说了,老这么诡辩下去没意思。</P></DIV>

你承认是诡辩就好。但想骂完人就跑就不应该了吧?你把批评你的人骂跑,再在杂志上通过批王力出名,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呀![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80
发表于 2007-7-25 16:0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FONT color=#000066><EM><b>以下是引用孙逐明</b>2007-7-24 20:14:51的发言</EM></FONT></DIV><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翠拨青松</I>在2007-7-23 16:10:55的发言:</B> </DIV><P><FONT color=#000000 size=3>其实这里矛盾百出.如语法学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FONT color=#f73809 size=5>修辞学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却又说是两个并列的分支.不对何来好</FONT>?</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   </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3>   孙说:(所引均为修改后的文稿,下同)"对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修辞格,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尤以近体诗和对联对它有很强的依赖性。 "开宗明义就是错误的.<FONT color=#ff0000 size=5>对仗首先是语法问题,离开语法谈何修辞?孙立论的立足点就已经偏离了大方向.</FONT></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6>先生也是一样不脸红!</FONT></P><P><FONT size=6></FONT> </P><P><FONT size=6>----笑话!我认真地撰文批驳你用歪理诬蔑攻击王力,有什么可脸红的?因此引起你的破口骂人,我看你是连脸都不要了吧?</FONT></P>[em01][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7 02:25 , Processed in 0.1195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