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逐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3:3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请教王版主,在对联网里面,不允许同时讨论近体诗和对联的对仗吗?</FONT></P>
<P><FONT size=4>在对联网里面,“名联”就必定等于“对联”吗?</FONT></P>
<P><FONT size=4>敬请赐教。</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3:3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请教王版主:</FONT></P>
<P><FONT size=4>在对联网里面不允许讨论近体诗的对仗吗?</FONT></P>
<P><FONT size=4>对联网里面的“名联”就必定等于“对联”吗?</FONT></P>
<P><FONT size=4>敬请赐教。</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0

2

帖子

0

精华

373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12298
经验
5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0
103
发表于 2007-7-30 09:41 | 只看该作者
<P>一点看法</P>
<P>在诸多对联网里面,联都是我看到比较大型的有影响的网站之一.这里人才荟萃,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并重,而且不保守,有着民主的学术研讨气氛.孙先生一篇有争议的帖子,被潇湘妃子置顶,进行热烈讨论,可见联都气度不凡.</P>
<P>孙先生的文章是颇具特色,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光是他从语法学、修辞学、美学和心理学多种角度来探讨对仗的规律,拓展了研究对仗理论的视角,对于对仗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孙先生关于对仗理论属于修辞学而不属于语法学的见解,是颇有启发意义的.值得大家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P>
<P>孙先生文章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一些措辞过于偏激,让人反感.</P>
<P>凑不齐兄、不惑的青春兄、芭莎兄和日月为屏兄,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即指出孙先生文章的优点,同时也批评其用词过于偏激的不足.与孙先生有不同看法,不歪曲,不戴帽,自始至终都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种实事求是的正确评论作风,正是联都之所以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根本原因.</P>
<P>芭莎兄两句简单的评价,最为一针见血:我从你文章中吸取的养分是:对仗理论,不属于语法学范畴,属于修辞学范畴.如从正规学术论文要求:则你的文章用词过于偏激.</P>
<P>令人高兴的是,在大家提出批评意见后,孙先生在网上多次公开承认错误,接受用词过激的意见.并用实际行动修改了不当的措辞.这里倒可以看出孙先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光明磊落的性格和坦荡的胸怀.</P>
<P>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大家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就没有说过错话吗?面对别人直率批评,自己有公开承认错误并马上改正的勇气吗?</P>
<P>但是,有那么几位仁兄的批评就不那么光明磊落了.</P>
<P>孙先生关于对仗属于修辞学范畴的中心论点明明是正确的.他们偏要说"对仗首先是语法问题,离开语法谈何修辞?孙立论的立足点就已经偏离了大方向."</P>
<P>王力本人就指出对仗属于修辞手段,而"语法管的是通不通,修辞管的是好不好",这是中学生都知道的基本常识.</P>
<P>如果他们仅仅是无知,倒无可厚非,谁都有在学术上出错的可能.可结合下面提到的一系列现象看来,他们无非是故意颠倒黑白达到整垮孙先生的目的罢了.</P>
<P>孙先生的文章明明白白批评的是"两个一致"强调了主流的正格句,忽视了作为辅助的变格句,他们偏要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诬蔑孙先生否定正格,而以变格作主格.然后给孙先生戴上一顶大恶不赦的罪名:"这应归因于你总想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的心态不正,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P>
<P>孙先生的文章本来就是"主要研究近体诗对仗形式规则,其基本原则也适应于以近体对仗为楷模的对联."他们偏偏指鹿为马,说孙先生举的近体诗"名联"例句举,说什么"事实上它连对联都不是.由此而指责孙先生"为何没一点承认错误的勇气,还要文过饰非呢?"</P>
<P>有人还把这里当成比拼权威的地盘,而不是成讨论学术正误的论坛.以此来批判孙先生.</P>
<P>这一切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P>
<P>尤有甚者,他们不是(也是不敢)堂堂正正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来批驳孙先生的主要观点,却再三莫须有地断定孙先生写文章的动机是想通过批王力出名.这不过是自古以来封建卫道士和所惯用的诛心之论的故伎重演罢了.各大历史时期用这种诛心之论来扼杀真理的幽灵从来没有断绝过踪迹.想不到又在这里复活了.</P>
<P>他们就这样给辩论对手头上泼道德污水,诬蔑对手"卑鄙",其目的无非是激发大家对于论辩对手的愤怒,用来掩饰自己学术上的错误和无能而已.</P>
<P>孙先生是有错就公开承认,马上改正,光明磊落;他们却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一窝蜂在孙先生头上泼污水,哪会承认自己不光彩的做法?哪里谈得上承认错误和自我检讨呢"?</P>
<P>最后我奉劝孙先生,您何苦和这几个不讲道理的人一般见识,徒费口舌呢?</P>
<P>孙先生还是听从凑不齐兄的忠告吧:"提点建议,起码我个人觉得,孙先生已经把主要观点说清楚了.想看懂的,应该能够看懂.不想看懂的,你怎样解释也没有太大的作用.与其继续这种拎不清的讨论,不如去做点有关字类的研究.普及工作,更有实际意义."</P>
<P>联都主持正义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这里有的是潇湘妃子凑不齐不惑的青春芭莎和日月为屏许多公正的负责人,有他们在,联都还是一个充满前途的学术论坛</P>
<P>衷心希望联都的负责人继续发扬潇湘妃子凑不齐不惑的青春芭莎和日月为屏这些斑竹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好作风,把联都办得更好.</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0 9:54: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9

1036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正义化身真理标杆世界的良心

Rank: 4Rank: 4

UID
334
经验
139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8
104
发表于 2007-7-31 18:33 | 只看该作者
<P>呵呵 楼主活该 谁叫你到处乱发 在国粹还没受够教训</P>
为亢奋者打鸡血 值无聊时踹虎臀 宇宙超级无敌天才大帅哥联苑奇葩联坛巨擘联林泰斗联界传说神圣仁慈伟大崇高光辉灿烂唯一真主明光至尊对王大菩萨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105
发表于 2007-7-31 20:0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孙逐明</I>在2007-7-16 12:32:48的发言:</B>

<P>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
〔湖南省益阳市〕孙则鸣</P>
<P>
导言</P>
<P>对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修辞格,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尤以近体诗和对联对它有很强的依赖性。本文主要研究近体诗对仗形式规则,其基本原则也适应于以近体对仗为楷模的对联。
对仗形式理论的研究以王力教授最力,他在四本诗词格律著作《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论》和《古代汉语》里用语法分析法详尽地分析了对仗。王力先生的研究是富有成效的,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继续研究对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应该指出,王力先生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疏漏和失误,客观上给对仗理论造成了误导。
王力的主要观点表述为:“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如果进一步分析,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注1〕
“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文已经讲过了。此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第一是数目对……第二是颜色对……;第三是方位对……。”“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注2〕
王力还在《汉语诗律学》里用大量近体对仗实例详细分析了句法和词性的一致,显得证据确凿。因此王力的“语法分析法”长期到大多数人的首肯,“结构一致”和“词性一致”基本成了理论界的共识,很难有人逃脱这两条基本原则。我所看到赞同“两个一致”的对联理论家就不下十四家。
最近中国楹联学会网的《对联语法规则》也明确地归纳为两条:“词性一致”和“结构对应”,外加一些例举式的附则。
然而,一个无可辩驳的铁的实事是:无论是古今对联〔即便是遵循近体诗律写作的对联〕,还是古今近体对仗,句法结构和词性不一致的现象均很普遍,绝非个例〔详见后文〕。
受王力教授的影响,中华楹联学会网的版主甚至把“词性一致”当成了对联合格与否的惟一尺度,很多古今名联仅因一个词语词性不同就被视为“鱼目混珠”的不合格作品。
王力完全用现代语法成分分析法来解析对仗格律,大方向有误,它给对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P>
<P>
一、 对仗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属于修辞学,</P>
<P>
对仗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种最常见的辞格,修辞著作一般称它为“对偶”。
对仗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属于修辞学。
语法学和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两个分支,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俗地说,语法学解决的是语言表达“对不对”的问题,修辞学解决的是语言使用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对仗正是这样一个为了提高对联语言表达能力的辞格。
与其它辞格稍有不同,对仗对语法关系的依赖性更强。尽管如此,既然是辞格,它必然有更重要的修辞学特征,以区别于常规语法学。
只有彻底弄清了对仗的修辞学特征,才能解开对仗格律理论之谜。</P>
<P>二、 对仗采用的是“字类对称比较语法学”,并非“传统成分结构语法学”</P>
<P>    语法学主要归纳“组词成句”的语法规律。当今大家采用的一般是“成分分析法”的“传统语法学”。古人缺乏成熟的句法理论,根本没有能力全面考察句子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古人运用对仗修辞时并不关心〔也是没有能力关心〕句子自身的成分关系,更不关心自身属于什么句型〔如陈述描写句、单复句之类〕,它只考察两个句子相对应的语言单元有无共同属性,能否形成对称。采用的根本不是“传统语法学”,而是一种特殊的“比较语法学”,可称之为“字类对称比较语法学”。
“字类对称比较语法学”的基本语言单元是“字”〔大致上等于单音词和语素〕,根据词汇意义区分“字类”,通过字面“对类”〔即要求“字类”相同〕,以此达到对称的目的。由此而形成的对称结构,可称之为“字类对称叠加结构”〔简称“字类结构”,下同〕。
“传统成分分析法语法学”里与对称有关的部分,对仗会予以利用;而与对称无关的语法现象,对仗不予理睬或予以淡化。
由于古人写对子只关心“字类”是否对称,并不关心成分结构是否对称,所以并非所有对仗的“句子成分结构”都相同。
后来王力也意识到了“句型〔成分〕一致”的不全面,他在《诗词格律》一书里补充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注3〕近人胡自立先生就发现了大量句法成分不同的对仗实例〔本节参考了他的研究〕。
那些“语法成分”不同的对仗,其“字类结构”却是相同的。例如:
1、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0

4

帖子

0

精华

401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12281
经验
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27
106
发表于 2007-8-10 15:23 | 只看该作者
精神胜利法挺管用[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0

2

帖子

0

精华

373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12298
经验
5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0
107
发表于 2007-8-22 15:45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学术讨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不等于街头巷尾的斗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需要的是严谨的论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P><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平心而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孙先生对于长期在对联理论界流行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两个一致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批评是发人深省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正如不惑的青春斑竹所说:此文主题鲜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内容丰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角度颇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例证翔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见孙先生费了不少心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佩服之至!<p></p></P><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相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本帖里许多对孙先生的批评意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以为大都是苍白无力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有些是站不住脚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P><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①</FONT>对句法结构相当的理解:
  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匆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骑鹤仙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客;
  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眷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落梅时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结构完全相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只是从内容含义上分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落梅时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时间状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因这句实际是隐藏主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P><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楼上一方面承认落梅时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时间状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而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隐藏主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另一方面又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结构完全相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前后矛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足见楼上的思维有些混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另外,语法成分难道还有内容含义的分析与语法形式分析两种分析法不成?<p></p></P><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②</FONT>异乡惊落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斜日过空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王闓运《发祁门杂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语法成分为:异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落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斜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空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意思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异乡惊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那纷纷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落叶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你完全是按句意在猜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若我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异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主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也说得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108
发表于 2007-8-23 14:31 | 只看该作者
<P>6.异乡惊落叶,斜日过空槐。
形名动<U>动</U>名,形名动形名</P><P>从对仗角度即可悉:落叶,是惊的宾语,一如空槐,是过的宾语.空槐,是形+名,落叶,也应是形+名.故宜解作"零零落落的树叶".当然,你要解作"掉落之叶",也尽可见仁见智,但如此则对仗多少有些不协.也有一个变通办法,那就是认可"零零落落的树叶"是一种借对.但似你全盘否定我此解,则至少说明你对此类对仗句的悟性稍有不足.</P><P>补充说几句:</P><P>1.落叶,认可"零零落落的树叶"是一种借对,对得工整.</P><P>2.落叶,解作"掉落之叶",也允,因为此时"落叶"和"空槐"一样,都是名词前加限定或修饰,属结构类似,可宽对.</P><P>3.显然,古人有借对之思,故历来视之为工对.</P><P>4.道理是明摆着的,你万一不认帐,只好见仁见智.</P><P>5."不断加强学基础理论",你我他都该如此.由上述讨论可知,谁也不必存居高临下之态.</P><P>一己之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仅供参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谢谢各位!</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23:21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已刊于《对联文化》杂志第十三期,并收入《中国楹联论坛007作品选粹》一书。</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10
发表于 2008-1-25 16:32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今日之报刊,谈不上有理论指导,仅以奇论越多越好。
此等津津有味,乃联界之大观。</FONT>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111
发表于 2008-2-3 13:24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王力在对仗理论上的卓越贡献<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陈 树 德<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 align=left><p> </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 align=left>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语言文字领域的大进步时期。第一是国家颁布了“汉语语法”;第二是编制了“汉语拼音”;第三是统一了“简化汉字”。这三项变革,意义都十分重大。“汉语语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说文解字”的历史;“汉语拼音”统一了“国语”(普通话),打破了“南腔北调”的格局;“简化汉字”的意义,也不亚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 align=left>这三项变革,都与对联格律关系密切。“语法”的出现,“主语”、“谓语”、“宾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专业术语,开始进入汉字舞台(在此之前《辞源》中并没有这些词条)。以语法新概念为基础的“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应”,必然取代传统的“同门类相对”。“汉语拼音”昭示汉语声调的统一,“新四声”取代“旧四声”也只是迟早的事情。“简化汉字”虽然与对联格律关系不大,但书法作为楹联的载体,和文字的标准化仍然有直接的联系。关于《对联格律的时代性》,本人已有专题文章发表在《北京楹联》2006年第2期。<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 align=left>“汉语语法”的出现虽然只有百年时间,但对联中使用“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应”似乎也有几十年了,并且为联界广泛认同(许多书籍都采用)。我曾经思考过两个问题?在对联中使用“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应”,历史上由何人倡导?又成型于何时?《联律通则》的颁布,将“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应”正式列入格律准则,这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而在对联中倡导使用“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应”的第一人,应该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学">文学</st1:PersonName>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任</st1:PersonName>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职。<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著述上千万字。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王力虽然没有专门写过对联的文章,但他在对仗理论上的论述很多,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最早将现代语法的概念引入对联格律。王力的对联理论,集中反映在《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和《古代汉语·骈体文构成》等著作中,这些著作的发表年代,正是“汉语语法”的制订年代,甚至早于“汉语语法”的颁布时期。王力为什么只在诗、词、骈、赋中论述对联,而没有单独写对联文章?据我猜想,大概是受老师梁启超的影响。因为<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梁启超">梁启超</st1:PersonName>先生早在1924年就声称:“对联不过是附庸的附庸”。后来<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程千帆">程千帆</st1:PersonName>先生也说:“对联被文史学家们一致同意开除了”。对联既然已被“一致同意开除了”,当然只能充当诗、词、骈、赋的“附庸”。不幸王力已经作古,如果先生还健在,看到今天对联发展的大好局面,他一定能<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程千帆">和程千帆</st1:PersonName>先生一样(<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程">程</st1:PersonName>先生也已作古),站出来为对联“平反”的。<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其实,对联(包括对句)和诗、词、骈、赋的关系,也有两种理解:从消极意义理解,对联附属于诗、词、骈、赋,是这些文体的附庸;从积极意义理解,是对联(或对句)向诗、词、骈、赋进行了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早已超出诗、词、骈、赋的范畴。试想,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诗词是什么样子?(例如律诗中的对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12
发表于 2008-2-4 09:20 | 只看该作者
<P>
<FONT size=4>按:陈先生的批评我将另文回答。先转几个针对此文的跟帖,先供大家参考。</FONT></P>
<P><FONT size=4>转自:</FONT><a href="http://www.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07" target="_blank" ><FONT size=4>http://www.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07</FONT></A></P>
<P><FONT size=4>又:因为本论坛禁止我回复自己的帖子,只得换一个名字注册了。</FONT></P>
<P><FONT size=4>海若</FONT></P>
<P>
<FONT size=4>粗略扫视一下,好象问题不少,这种高论不用也罢~</FONT></P>
<P><FONT size=4>第一是国家颁布了“汉语语法”;——不知何指。</FONT></P>
<P><FONT size=4>“简化汉字”的意义,也不亚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
——似乎分歧很大嘛</FONT></P>
<P><FONT size=4>“新四声”取代“旧四声”也只是迟早的事情。——说不定双轨个上百年,到那时新四声也旧了。</FONT></P>
<P><FONT size=4>从积极意义理解,是对联(或对句)向诗、词、骈、赋进行了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早已超出诗、词、骈、赋的范畴。试想,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诗词是什么样子?(例如律诗中的对句)。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小说是什么样子,(例如章回小说的题目)。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戏剧是什么样子?(例如唱词中大量的对偶句)。甚至可以说,没有对联的存在,就没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这种把对偶修辞与对联文体混为一谈的说法,实在让人晕的找不到北。</FONT></P>
<P>
<FONT size=4>不幸王力已经作古,如果先生还健在,看到今天对联发展的大好局面,他一定能和程千帆先生一样(程先生也已作古),站出来为对联“平反”的。——恐怕只是美好的想象,其实王了一一生也没把对联当成个东东。</FONT></P>
<P><FONT size=4>根据以上叙述还可以证明,王力是对联格律“现代版”的第一倡导人。有了王力的倡导,才有今天的《联律通则》——想起另一句话:钟云舫的对联创作为对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基础。</FONT></P>
<P><FONT size=4>因为根据学科分类,“对联学”说到底只能是“汉语语法学”和“汉语修辞学”的二级学科。——晕,对联学是研究对联文体的文艺学分支,怎么会成为语法学和修辞学的二级学科了???</FONT></P>
<P><FONT size=4>总之,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且充满独创精神,我们怀着敬重的心情,感激这位为对联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者!——学问无法靠敬重或是煸情建立起来。</FONT></P>
<P>
<FONT size=4>不幸王力已经作古,如果先生还健在,看到今天对联发展的大好局面,他一定能和程千帆先生一样(程先生也已作古),站出来为对联“平反”的。——恐怕只是美好的想象,其实王了一一生也没把对联当成个东东。</FONT></P>
<P><FONT size=4>根据以上叙述还可以证明,王力是对联格律“现代版”的第一倡导人。有了王力的倡导,才有今天的《联律通则》——想起另一句话:钟云舫的对联创作为对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基础。</FONT></P>
<P><FONT size=4>因为根据学科分类,“对联学”说到底只能是“汉语语法学”和“汉语修辞学”的二级学科。——晕,对联学是研究对联文体的文艺学分支,怎么会成为语法学和修辞学的二级学科了???</FONT></P>
<P><FONT size=4>总之,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且充满独创精神,我们怀着敬重的心情,感激这位为对联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者!——学问无法靠敬重或是煸情建立起来。</FONT></P>
<P><FONT size=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312:34:46编辑过]</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一散人</FONT></P>
<P><FONT size=4>从积极意义理解,是对联(或对句)向诗、词、骈、赋进行了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早已超出诗、词、骈、赋的范畴。试想,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诗词是什么样子?(例如律诗中的对句)。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小说是什么样子,(例如章回小说的题目)。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戏剧是什么样子?(例如唱词中大量的对偶句)。甚至可以说,没有对联的存在,就没有中国特色的文学。
——这个错得有点儿离谱。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联可以算作一种文学体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是不妥的。朱承平先生的《对偶辞格》里,在“搜集374个传统偶格的基础上”,“总结出99种对偶辞格”。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并运用,而对联无论如何是追溯不到先秦去的。
2008-2-313:08:21</FONT></P>
<P>
<FONT size=4>一散人</FONT></P>
<P><FONT size=4>王力虽然没有专门写过对联的文章,但他在对仗理论上的论述很多,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最早将现代语法的概念引入对联格律。</FONT></P>
<P><FONT size=4>——是的,是他开了这个先河,但“将现代语法的概念引入对联格律”是否真的那么妥当,却是未见得啊未见得。</FONT></P>
<P><FONT size=4>2008-2-313:16:01</FONT></P>
<P>
<FONT size=4>一散人</FONT></P>
<P><FONT size=4>例如广西的胡自立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13
发表于 2008-2-5 22:1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陈教授在文章里面有很多常识性错误,除了大家列举的,还有不少,例如词性和词类的区别,词本位和句本位……陈教授解释的词本位和句本位,不过是闹笑话而已。</FONT></P><P><FONT size=5>时近年关,比较忙。等空暇一点,再写点帖子分析分析。</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14
发表于 2008-2-6 13:4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转贴:</FONT><a href="http://bbs.zhsc.net/dispbbs.asp?boardID=167&amp;ID=267957&amp;page=1" target="_blank" ><FONT size=4>http://bbs.zhsc.net/dispbbs.asp?boardID=167&amp;ID=267957&amp;page=1</FONT></A></P><P><FONT size=4>泥裳雨衣  
头衔:理论探讨版主
等级:现任版主爱心诗友</FONT></P><P><FONT size=4> 确实有不少外行话,举个例子。</FONT></P><P><FONT size=4>撰写对联的人,完全可以凭借现代词典去确定“词性”,而不必为“定性”而烦恼,就像我们确定“古声”查《韵书》,确定“今声”查《新华字典》一样。 </FONT></P><P><FONT size=4></FONT> </P><P><FONT size=4>第一、文中所说的《韵书》是什么东西?名字叫“韵书”的书可真不好找。</FONT></P><P><FONT size=4>第二、今声怎能依据《新华字典》确定?《新华字典》就保证没有错误吗?《新华字典》屡屡修订,人们修改《新华字典》所依据的是什么?“今声”不是依据《新华字典》确定的,相反,《新华字典》中的字音是依据今声确定的。</FONT></P><P><FONT size=4>第三、工具书经常有打架的时候。当《新华字典》中的字音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书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如果“确定‘今声’查《新华字典》”,只有《新华字典》才是对的,那其他工具书岂不是要蒙受不白之冤?从这个角度讲,查《新华字典》也无法确定今声。</FONT></P><P><FONT size=4>“完全可以凭借现代词典去确定‘词性’”,这句话更晕。</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15
发表于 2008-2-7 20:0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湖南孙则鸣</I>在2008-2-5 22:19:19的发言:</B>

<P><FONT size=5>陈教授在文章里面有很多常识性错误,除了大家列举的,还有不少,例如词性和词类的区别,词本位和句本位……陈教授解释的词本位和句本位,不过是闹笑话而已。</FONT></P>
<P><FONT size=5>时近年关,比较忙。等空暇一点,再写点帖子分析分析。</FONT></P></DIV>

<FONT size=7><b><EM>五十步笑一百步</EM></b></FONT>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16
发表于 2008-2-7 20:5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初评陈树德《王力在对仗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一文的常识性错误〔连载〕</FONT></P>
<P><FONT size=4>  最近,陈树德先生的大作《王力在对仗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下面简称《王力的贡献》〕在“中国楹联论坛”上发表之后,许多网友陆续跟帖,纷纷批评其中的主要观点,特别是许多常识性错误格外令人瞩目。</FONT></P>
<P><FONT size=4>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任何人〔当然包括区区在下〕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个别疏漏和不足,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厚非。但是《王力的卓越》里的错谬多得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陈先生发表自己的新见之处,几乎都要出错,而且大都是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FONT></P>
<P><FONT size=4>  陈树德先生身为教授,而且是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这样的专家所所写的楹联论文,常识性错误竟然如此之多,如不予以澄清,恐怕会贻误广大读者。在下不揣冒昧,准备把《王力的贡献》一文里的常识性错误,逐段一一评点,以就正与陈树德教授和各方高明;本人若有错误,也请大家毫不客气的批评指正。
  本文姑且只点评文中的常识性错误,对于全文的立论,则拟另文专论。</FONT></P>
<P><FONT size=4>一、《王力的贡献》第一段原文:</FONT></P>
<P><FONT size=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语言文字领域的大进步时期。第一是国家颁布了“汉语语法”;第二是编制了“汉语拼音”;第三是统一了“简化汉字”。这三项变革,意义都十分重大。“汉语语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说文解字”的历史;“汉语拼音”统一了“国语”(普通话),打破了“南腔北调”的格局;“简化汉字”的意义,也不亚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FONT></P>
<P><FONT size=4>  点评:</FONT></P>
<P><FONT size=4>  1、第一是国家颁布了“汉语语法”
  
  ——网友海若对此提出质疑:第一是国家颁布了“汉语语法”——不知何指。</FONT></P>
<P><FONT size=4>  逐明按:陈先生此话说得很外行。汉语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是汉语本身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二是学者写的语法学著作对语法规律的研究。若是前者,汉语语法是一直存在的,用不着谁来颁布;陈先生应当是指后者,应当是指教育部颁发了适用于教学〔主要是中学教学〕的《暂拟语法教学系统》。
  作为讨论语法的专论,陈先生应当采用准确的语法术语才对。</FONT></P>
<P><FONT size=4>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颁布了“汉语语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说文解字”的历史。</FONT></P>
<P><FONT size=4>  ——此语语义又十分含糊。似乎是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汉语语法〔暂拟语法教学系统〕”的颁布,结束了汉语几千年缺乏系统的语法研究的历史。如果是这种含义,这又最普通的常识性错误。因为早在1898年,马建忠就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从那时候起就已经结束了汉语几千年缺乏系统的语法研究的历史。
  如果陈教授的原意不是这样,又是何所指呢?</FONT></P>
<P><FONT size=4>  3、“汉语拼音”统一了“国语”(普通话),打破了“南腔北调”的格局。</FONT></P>
<P><FONT size=4>  ——“‘汉语拼音’统一了国语〔普通话〕”一语又有多处语病。</FONT></P>
<P><FONT size=4>  其一:国语〔普通话〕只可能是“推广”,不存在什么“统一”——难道当时还流行好几种“普通话”,需要政府颁布一套用来“统一”这几种普通话不成?
  
  其二:“汉语拼音打破了南腔北调的格局”一语,又是常识性错误。因为拼音文字只不过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而已;“打破南腔北调格局”的功劳主要应当属于“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不过起了辅助作用而已。要知道,如果不采用汉语拼音,而采用注音字母或者国际音标,同样可以达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采用拼音文字也许是更加方便一些吧?</FONT></P>
<P><FONT size=4>  4、第三是统一了“简化汉字”
  ——“统一了简化汉字”一语又有语病。此语好像当时简化汉字非常普遍流行,而且有多套简化汉字,得由政府颁布一套来把这些简化汉字统一才行。实际情况是,当时汉字的主流仍然是繁体字,民间虽然也有使用简化字的现象,但是不成气候,根本达不到需要政府出面来颁布一套能起“统一”作用的简化汉字。
  原文正确的提法应当是:颁布推行了简化汉字。
  
  5、“简化汉字”的意义,也不亚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
  
  ——“简化汉字”有利有弊,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除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许多国家的华人,一直坚持沿用繁体字。说“简化汉字的意义不亚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还不能作为确论,至少可以说是言过其实。  </FONT></P>
<P><FONT size=4>二、《王力贡献》第二段原文:</FONT></P>
<P><FONT size=4>  这三项变革,都与对联格律关系密切。“语法”的出现,“主语”、“谓语”、“宾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专业术语,开始进入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17
发表于 2008-2-8 09:04 | 只看该作者
王力把“词性一致”作为对仗的语法基本特征,而判断“词性”是否一致,首先就得设定判别词性的统一标准;不然,词性的判断就无从说起。
  吕香云教授在《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里指出:“传统语法分析中的一个主要缺点是缺乏明确而一贯的原则。为此在语法分析中造成大量的歧义,建国以来几次重大的有关语法问题的争论,都是与这一点有关的。”为此,吕香云教授提出了语法分析的三大原则,首当其冲的就是“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语法分析中所使用的语法标准要一贯到底,分析程序也要一贯到底。”〔注10〕
  “一贯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辨析词性的时候,必须采用同一种语法体系,不能采用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语法体系,尤其是决不能把相互矛盾语法体系混合着使用。
  王力不是不知道“一贯性原则”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就是王力题的词。然而在此问题上他著作中是有疏漏的。
--------------------------------
这是一段倒腾概念的胡扯。

<P><FONT size=3>关于语法系统,下面的基本知识也当了解。“语法”作为一个术语,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即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也叫语法体系),如“说话、写文章要合乎语法”中的“语法”,就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即指的是语法规则本身;二是指研究、描写语言结构规律的语法学说或语法著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即语法学体系,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的科学。语法学也简称为语法。一种语言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是语法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搜集材料的范围、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对同一语言事实就会出现不同看法。语法学体系就是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的观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它是个人或数人科学研究的成果。所以对客观存在的一个语法系统,不同的语法学家、不同的语法著作讲的会很不一样。所谓“语法体系分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存在的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种分歧是难免的。语法学说的分歧,在深入广泛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会逐步趋于统一。语法体系的分歧,从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好事,但对教学却是不利的。为解决学校语法教学的问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年代由全国语言学家们通过广泛、热烈的讨论,产生了《暂拟系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4</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月又制定并公布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这些可以说是许多语法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摘录冯志纯《现代汉语》)</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既然从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好事,所以语法界从未听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XX</FONT>误导了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XX</FONT>糊弄了谁。”而今国粹论坛出现“王力误导了大家,王力糊弄了大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之说,个人认为是一种无知说法,并带有为自己捣腾的概念出笼,使用了攻击手段。</FONT></P>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18
发表于 2008-2-8 09:07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5>王力不是不知道“一贯性原则”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就是王力题的词。然而在此问题上他著作中是有疏漏的。
孙老师另一段原话:
金先生说得很透彻,王力先生为了教学的需要,自然要归纳适合教学需要的语法体系,以保证语法分析的“一贯性原则”,不至于自相矛盾。
这是两段矛盾的话!
----------------
王力使用的是自已的语法系统!
王力在晚年申明过:他并未放弃自己的语法系统。
我不反对并支持使用其语法系统研究律诗和对联。但反对无知者攻击王力!</FONT>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19
发表于 2008-2-8 21:0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山耕棘石</I>在2008-2-8 9:07:49的发言:</B>
<FONT size=5>王力不是不知道“一贯性原则”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就是王力题的词。然而在此问题上他著作中是有疏漏的。
孙老师另一段原话:
金先生说得很透彻,王力先生为了教学的需要,自然要归纳适合教学需要的语法体系,以保证语法分析的“一贯性原则”,不至于自相矛盾。
这是两段矛盾的话!
----------------
王力使用的是自已的语法系统!
王力在晚年申明过:他并未放弃自己的语法系统。
我不反对并支持使用其语法系统研究律诗和对联。但反对无知者攻击王力!</FONT>
</DIV>
<P>
<P><FONT size=5></FONT> </P>
<P><FONT size=5>胡先生根本没有看懂我的论述,也根本不懂一贯性原则的重要性,因为先生自己就受了王力论述疏漏的误导,经常犯“不遵守一贯性原则”的错误。</FONT></P>
<P><FONT size=5>如果只采用一套语法体系来分析词性,当然遵循了“一贯性原则”。比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和《古代汉语》里面具体的词性分析,是采用马建忠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分法,这样作,的确是遵循了一贯性原则。</FONT></P>
<P><FONT size=5>但是,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里面不加任何解释地提出:“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这是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和王力先生自己采用的词本位分析法背道而驰的,两者不可能兼顾的。如果同时采用王力先生和黎锦熙先生的两种方法,就会违背“一贯性性原则”,这是语法分析中不允许的。换言之,如果采用王力先生的词本位分析法,就不能同时采用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如果采用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就不能同时采用王力先生的词本位分析法。</FONT></P>
<P><FONT size=5>由于王力先生不加任何说明地引用了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所以我说王力先生在论述词类分析法的论述中有疏漏,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FONT></P>
<P><FONT size=5>胡自立先生您就是受王力先生疏漏的误导的典型代表。您在《[名联体检诊所]黄鹤楼主楼对联体检报告书》〔见:</FONT><a href="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59432&amp;page=1"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59432&amp;page=1</FONT></A><FONT size=5>〕里面,动辄根据一个词的词性不同,就把许多历史名联打入不合格的冷宫,这里暂且不提;您还犯了不遵守一贯性原则的错误。</FONT></P>
<P><FONT size=5>您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王力先生的词本位分析法分析词性,遇到词本位分析法分析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马上就改用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分析词性,有原文为证:</FONT></P>
<P>
<FONT size=5>第一处:</FONT></P>
<P><FONT size=5>高山耕棘石发言:
〔第一楼〕</FONT></P>
<P><FONT size=5>在判定对仗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一些词性知识。汉语中有一部分形容词和动词它们可以活用为名词,被称为“句管控中动词形容词的指称化”。动词和形容词指称化,活用为名词,详见拙文《动词形容词担任句子主语和宾语时的词性变化及其在对仗中的应用》,更简单的说法是王力先生下面这段话:“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王力《古代汉语》p1226)〔孙逐明按:胡先生说“动词形容词活用”是王力词本位的方法,后面又说“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这是黎锦熙的句本位方法。胡自立先生在这里把两种方法夹在一起,违背了“一贯性原则”。</FONT></P>
<P><FONT size=5>第二处:</FONT></P>
<P><FONT size=5>高山耕棘石
 ----------------------
 权限组:超级版主
 职 务:对联终评委</FONT></P>
<P><FONT size=5> 文 章:1972
 积 分:2121
第7楼页↑首页↓尾</FONT></P>
<P><FONT size=5>正确理解王力规则很必要:</FONT></P>
<P><FONT size=5>录都市村夫发言
王力先生的归纳:“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互相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被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赞同这个观点。此观点比“不同词性和结构的自对可以在上下联相对”这一单纯表述更科学。〔孙逐明按:这里冷不丁又采用黎锦熙的句本位法了〕</FONT></P>
<P><FONT size=5>因此,在下联中,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吾与白鸥盟。黄鹤楼主楼联
“登临”是谓语,“日夜”是“流”的状语倒置。
对比一下王力规则,即知“登临”与“日夜”不能配对。
只有在下联:
我辈喜登临,仙客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聊与白鸥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20
发表于 2008-2-8 23:2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d52b2b size=5>如果只采用一套语法体系来分析词性,当然遵循了“一贯性原则”。比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和《古代汉语》里面具体的词性分析,是采用马建忠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分法,这样作,的确是遵循了一贯性原则。</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实际情况并不是孙老师所说,</FONT><FONT size=5>而是:</FONT></P><P><FONT size=5>一、</FONT><FONT size=5>王力在《汉语诗律学》说的是:本书里所用语法上的术语,多依照著者另一书《中国现代语法》。</FONT></P><P><FONT size=5>二、</FONT><FONT size=5>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学参考意见:</FONT></P><P><FONT size=5>(4)关于语法的教学问题</FONT></P><P><FONT size=5>有的同志批评说,本书的语法讲得太零碎,不全面,不系统。希望我们讲得更详细些。</FONT></P><P><FONT size=5>这也是教授法的问题。我们把古汉语的语法讲得比较简单,是假定学生先字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古今相同语法不必再讲……。</FONT></P><P><FONT size=5>(5)</FONT><FONT size=5>关于语法</FONT><FONT size=5>体系问题</FONT></P><P><FONT size=5>有的同志认为,本书讲语法时,应该采用中学课本的暂拟语法系统。特别是师范学院,在</FONT><FONT size=5>别的课程中用的是暂拟语法系统。在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中用的是另一语法体系,非常不便。</FONT></P><P><FONT size=5>我们认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不用王力的语法体系,是说不过去的。况且本书涉及的语法体系(如以“之”为介语,“所”字为代词)并不是王力自己的语法体系,而是马建忠以及许多语法学家的语法体系。讲课教师如果认为不合适,可以改用暂拟语法系统或其它语法体系。在语法问题上,应提倡百家争鸣。</FONT></P><P><FONT size=5>三、</FONT><FONT size=5>在这本书中,王力注:……我在这里声明一句,</FONT><FONT size=5>我没有放弃我的语法系统。</FONT></P><P><FONT size=5>以上三点,第一是教授法问题,第二是提倡百家争鸣,第三是王力没有放弃我的语法系统。</FONT></P><P><FONT size=5>孙老师的</FONT><FONT size=5>“</FONT><FONT size=5>失误一说”是</FONT><FONT size=5>没有道理的。</FONT><FONT size=5><FONT color=#bb5c44>“王力先</FONT></FONT><FONT size=5><FONT color=#d52b2b>生在《汉语诗律学》和《古代汉语》里面具体的词性分析,是采用马建忠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分法”</FONT><FONT color=#000000>不知是何道理。</FONT></FONT></P><P><FONT size=5>孙老师完全可以自已选用一套体系,我们期待!但最好不要无中生有的攻击王力。</FONT></P><P><FONT size=5></FONT></P>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7 06:52 , Processed in 0.1297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