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国粹对联网校教材(都市村夫)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20 1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网校初级班简明教程(第一次修订) 点击此链接下载word版教程(自解压文件):http://www.zhgc.com/dlwxjc.exe ! 总目录 (非考核内容不在作业和考试题中出现,但建议学员通读) 第一讲 什么是对联 第二讲 初识对联格律    第一节 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    第二节 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    第三节 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其中“句脚平仄、节奏点交替规则”为非考核内容) 第三讲 深入了解“词性相当”要素    第一节 工对与宽对    第二节 当句对    第三节 联绵词 第四讲 深入了解“平仄相谐”要素    第一节 “马蹄韵”和“平仄杆”(其中“句脚平仄”为非考核内容)    第二节 节奏点平仄规则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非考核内容)    第三节 古四声问题(非考核内容) 第五讲 深入了解“内容相关”要素    第一节 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合掌”禁忌    第三节 无情对(非考核内容)    第四节 分咏格诗钟(非考核内容)    第五节 “内容相关”必读文章 第一讲 什么是对联   对联由两句话或两段话组成。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多分句组成的两段话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每边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单边只有一句,则上联标逗号,下联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喜 上 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病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风光 无限 (“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病例: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   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这是不行的。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的基础要素。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基本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例:   春 来 眼际   喜 上 眉梢   名词 动词 名词(名词性偏正词组)   病例:   春 来 眼际  (名词 动词 名词;细分:“眼、际”均为名词)   风光 无限  (名词 形容词;细分:“风、光”名词,“无”副词兼动词,“限”名词) 四、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   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   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   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不过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如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虽然“春”和“悲”都是平声,但整幅联作从声律上说是没有问题的。   除联脚字平仄必须相反(且上仄下平)外,其他哪些字可以不相反,哪些必须相反?这就涉及到对联声律更多的规则,我们将在第二讲中继续介绍。   至此,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对联”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常<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6: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 初识对联格律 目录: 第一节 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 第二节 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 第三节 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其中“句脚平仄、节奏点交替规则”为非考核内容)   对联格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第一讲简介了对联在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则,本讲继续展开讨论。 第一节 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   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网络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网上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下面是从国粹网对联擂台中摘录的几个病例:   山路踏青风满袖   阳关辞故泪两颊   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焰火升腾空灿烂   恩师仙逝徒伤心   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西疆腾热浪   北国化冰封   (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   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   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      字正腔圆洋教授      肢碎身残泥菩萨      活血化瘀金罗汉   这个例子中,第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 (一)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   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例:   登楼看月胸襟阔,   把酒临风感慨多。 (二)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   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例: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 (三)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   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例: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如果是自己创作成联,则需要练习使用各种关联方法。 第二节 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 一、重复使用字(词)规则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   重复用字规则:   1、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例:   春风吹来春气象   好曲奏出好风光(上联重复 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 好)   病例:   春风吹春光明媚   阳光照万物生辉(下联1、4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如第一讲所举例子: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   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风、雨,山、水 为叠字)   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   熙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   我我卿卿夫夫妇妇但愿得平平稳稳年年喜喜欢欢   重复用字还能横生妙趣:   贪贪恋恋恋恋贪贪愈恋愈贪愈贪愈恋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某恋家学生妻代对塾师)   2、上下联避免出现“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病例:   且咏春风寻皓月   不教春雨问浮云    “春”同位重字,是词性规则中的的禁忌。此例应将上联或下联的“春”字换用其他字。   病例:   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   “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杜绝。   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复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之”字可以重复)   病例: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不”异位重字,也是禁忌。此例下联改为“莫”字即可。   病例: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6: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讲 深入了解“词性相当”要素 目录: 第一节 工对与宽对 第二节 当句对 第三节 联绵词 第一节 工对与宽对   工对与宽对在“词性相当”要素中是个相对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下这种划分称为“义类”,通常说的工对即指义类相对:   天文类:月、日、云、星、雪、风、雨、雾、霞、雷等;   地理类:峰、山、谷、壑、江、湖、海、田、岭、原等;   时令类:晓、时、夜、晨、春、夏、秋、冬、早、晚等;   动物类:马、牛、羊、鸟、鱼、犬、鹿、猴、鸡、虫等;   植物类: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等;   文学类:诗、词、歌、赋、篇、章、诏、檄、书、联等;   人伦类:父、母、兄、弟、姐、妹、舅、婶、侄、孙等;   身体类:眼、耳、鼻、舌、口、手、腰、脚、肩、背等;   宫室类:房、廊、亭、榭、庙、寺、宫、殿、斋、闺等;   服饰类:帽、领、袖、鞋、衫、裤、袜、巾、玉、佩等;   器用类:笔、墨、纸、砚、剑、锄、刀、勺、钩、筷等;   ……   例:   荷老尚余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菊,雨-霜,属于义类相对。   春观鱼变   秋听鹿鸣   春-秋,鱼-鹿,义类相对。   实际写作中,不能局限于义类相对,“工对”和“对仗工整”并不是一回事。片面追求这种死板的工对,会束缚写作者的思想。因此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不能看见“春”,立即对个“秋”,看见“多”,只会对个“少”。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单个字词对仗工整了,却造成了内容不相关的大问题。这是网络即兴对联常见的毛病。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这种一个字一个字生硬对仗、不顾联句是否通顺的做法,是万万不可的。有的朋友会提出:“无情对”难道不是这样吗?须知,无情对也必须有通畅而不生涩的完整意义。无情对的知识将在以后讨论。   这里再指出部分初学者易犯的一个毛病:将一些固定词组拆开后随意放在上下联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对仗,如上面病例中的“流动”,就因此造成联句的不通顺。因为前句“流向东”是通顺的,而“动朝北”却费解了。词组拆开分别放在上下联中,是称为“嵌字格”的一种技巧,但必须嵌得通顺自然,所谓“天衣无缝”。   名词的宽对指不同义类的对应。例:   桂下诗朋满   杯中玉月圆   此联中,“桂”对“杯”,植物对器用;“诗”对“玉”,文学对服饰;“朋”对“月”,人伦对天文。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李白)   此联中,“树”对“溪”植物对地理;“鹿”对“钟”,动物对器用。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   此联中,“岭”对“树”,地理对植物;“帽”对“钲”,服饰对器用。 二、特定条件下不同词性的宽对   五味:苦辣酸甜咸 等,兼具名词和形容词属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 等,名词;   五色:泛指所有的颜色词,兼具名词和形容词属性;   五方:东南西北中,上下前后左右 等,属名词的一类;   形状:大小长短圆方 等,兼具形容词、名词、副词等多种属性。   时令:春夏秋冬 等。   数词:自成一类(平声:空零无孤独奇一壹双重三仨七柒八捌十拾千群多全诸余分强长约;仄声:半二贰偶两俩四肆五伍六陆九玖廿卅百万亿兆寡少满片总整次亚仲倍点尽短)   ……等等。   (“五味、五色、五方”等是古代对这些类别词汇的泛称。)   以上这些类别的词汇,一般情况应各自相对。但是如果某一类词在对联的一边出现两个以上时,另一边可以在相同位置用另一类词来对应。例:   南拳北腿   短剑长枪(南北 方位名词,短长 形容词)   七零八落   东倒西歪(七八 数词,东西方位名词)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归去来(动词)对诗书画(名词),显得十分特异。(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黄头发蓝眼睛红嘴白牙说相声   西洋人东方话南腔北调学对联(上联五色形容词,下联五方名词)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内变土木金爻卦象水面偏能用火攻   成都武侯祠联。下联用“五方、五行”对上联的数字。虽为宽对,但依然十分工整。 甚至还可以“虚对实”: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   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他柴米油盐   旧时书生自挽。之乎者也 对 柴米油盐,一虚一实,在此联中对比鲜明,妙趣横生,寓意深刻。   这种特定条件下的对仗形式在名词的各义类之间也普遍存在。例:   只因柴米油盐事   遂作东西南北人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柴米油盐”、“东西南北”、“韩赵魏”、“勾股弦”都是名词大类中的小类<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4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6:4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讲 深入了解“平仄相谐”要素 目录: 第一节 “马蹄韵”和“平仄杆”(其中“句脚平仄”为非考核内容) 第二节 节奏点平仄规则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非考核内容) 第三节 古四声问题(非考核内容) 第一节 “马蹄韵”和“平仄杆”   在第一、二讲中,我们介绍了对联声律的一些基本规则:   1、联脚平仄规则:上仄下平。   2、句脚平仄规则:在多分句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句脚平仄应相反;单边句脚的平仄应尽量做到“两两交替”。   3、句中平仄规则:   (1)“两两交替”规则:   1)单边平仄两两交替,同时可以“1、3、5不论”,但必须“2、4、6分明”。   2)避免在下联出现三平尾,大忌。   3)避免在5言联下联出现“仄平仄仄平”,7言联下联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被称为“孤平句”,大忌。   4)上下联2、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也是禁忌)。 5)节奏点不在偶数位的联句,平仄规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节奏点交替”规则   如果联句中有3个字组成的词汇,或者4、5个字的成语、成句,可将这些词汇、成句看成一个节奏,节奏点的平仄应尽力做到句内交替和上下联相反。其中句内交替可以很灵活,不要求每个节奏点都必须交替,可以类似句脚平仄规则两两交替,还可以根据联意需要更为灵活地处理。   以上规则中的2、3项内容就是“马蹄韵”规则的主要内容。“马蹄韵”规则是湖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在其专著《对联格律》中提出的,已被楹联界广泛接受和运用。马蹄韵规则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因状如马蹄的节奏而得名。   如何进一步理解“马蹄韵”规则?可以用“平仄杆”概念来解释和理解马蹄韵规则。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下联平仄和上联相反即可):   第一种“平仄杆”: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平仄杆”: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对于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对于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脚平仄举例(非考核内容):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句中平仄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六言句:   桃杏望春争放(平仄仄平平仄)   杜鹃当夏吐香(仄平平仄仄平)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风似剪刀花似锦(平仄仄平平仄仄)   雨如银线柳如烟(仄平平仄仄平平)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几个相关问题: 1、“正格”和“变格”概念   余教授的《对联格律》一书中,只提出句脚平仄正格、变格概念。书中规定,句脚符合第一平仄杆的为正格,符合第二平仄杆的为变格。余教授的马蹄韵规则中没有提出句中平仄的正格、变格概念。目前,楹联界已有人提出了句脚、句中平仄的正格、变格新概念:不论句脚还是句中,完全符合“两两交替”的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为变格。换句话说,符合上列两种平仄杆的句脚、句中平仄格式都是正格。   尽管这个新概念还没有被公认,但是这个新概念具有科学<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5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6:4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讲 续) 第二节 节奏点平仄规则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非考核内容)   在第二讲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节奏点平仄规则的一个方面:   如果联句中有3个字组成的词汇,或者4、5个字的成语、成句,可将这些词汇、成句看成一个节奏,节奏点的平仄应尽力做到句内交替和上下联相反。其中句内交替可以很灵活,不要求每个节奏点都必须交替,可以类似句脚平仄规则两两交替,还可以根据联意需要更为灵活地处理。   节奏点平仄规则、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作为马蹄韵规则的重要补充,共同构成对联声律的规则体系。 一、对节奏点平仄规则的进一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节奏点平仄规则可以包括所有的联句。余教授的马蹄韵专著中也提到了3至7言的节奏点平仄问题。只是余教授的节奏点平仄规则仍然是从马蹄韵的角度来解说的:   “一个联句不管有多长,只看它可以分成几个节奏,每个节奏可以包含几个字。包含一个字,就按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两个字就按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三个字,就按三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以此类推。这样,再长的句子也可以变得比较短,平仄也就好安排了。”   这个规则仍然强调了每个节奏内部的平仄应该符合马蹄韵。创作实践中,能做到这一点固然是件美事,事实上多数时候也能做到。但是现代对联由于各种多字词汇的增多,节奏内部无法满足马蹄韵规则的情况也很常见。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求节奏点平仄句内有交替,上下联相反即可。至于更为特殊的没有句内交替的情况,也必须遵守上下联节奏点平仄相反这个规则,连这条规则也打破的作品就只好“判死刑”了。 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   特殊联格 是个比较宽泛的相对概念。联友可以从本站楹联仓库首页左边列出的名称中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但是从平仄问题的角度,在如此多的联格中,到底哪些可算特殊呢?不外乎以下几种:   复字、叠字、回文、排列、数字、白话、谐趣、音韵(异字同音、同字异音、叠韵、双声、拟声)、全平全仄 等。   大多数特殊联格仍然可以满足马蹄韵规则,不能满足时,可按下列基本规则来处理:   1、句中可以不是“两两交替”,但其中部分字词应有所交替,以求达到整体平衡(广义地说:全平全仄也具备上下联之间的整体平衡);   2、句脚、联脚、节奏点上的字上下联应交替(即相反),包括上平下仄的情况;   3、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上下联平仄字字相反。   举例说明:   复字复词格(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是经典的复字联。我们试着分析它究竟经典在何处。首先,此联最好用古韵来分析,按古韵此联上下联平仄做到了字字相反(读、国,古韵入声);其次,第三、五个字有平仄变化,后四个字也遵循了“两两交替”的规则,使得整幅联语读起来仍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试想:如果上联前四个字都是平声或者别的地方有一些改变,则整体平衡感将大打折扣!   但有时为了使用特定的词汇表达某种特殊意义,也可以不顾及严格的平仄规则: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   此联同时还运用了双关、借义、顶针的手法。究其上下联平仄搭配,虽然有三仄尾、三平尾问题存在,仍然不失整体的平衡感。除了前两个三字词有一定平仄交替外,下联“更比”双仄 对应上联“还居”双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想象,如果上联是五仄尾,或者下联是五平尾,是不是平衡感又要打折扣了?此联还有一个妙处是轻声字的存在,使得同一个字读起来字音也有变化,灵动而不呆板。几乎完全消除了呆板的三仄尾、三平尾的生硬感。   并非所有的复字联都会打破马蹄韵,以下几个例子仍然是“二四六分明”:   鱼钓钓鱼鱼骇钓   马鞭鞭马马惊鞭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   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最后一个例子: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是有名的今人对古对。但是细究平仄,对句 印月井、印月影 三连仄和上联协调并不好。如单纯追求平仄协调,将“印”改为“观”更好:   观月井观月影观月井边观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能让上下联平仄字字相反,毕竟是件美事。)   此联和上面的“风声雨声”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到最后的四字句又回到标准的马蹄韵上。仿佛飘逸的狂草书法作品最后两笔回到重心点,使得整幅作品仍然稳重如山!   叠字叠词格(连续使用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又叫“连珠格”)   此格也有不少合律的佳作: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杭州西湖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九州万马跃千山山山壮丽   一夜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6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6:5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讲 深入了解“内容相关”要素 目录: 第一节 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合掌”禁忌 第三节 无情对(非考核内容) 第四节 分咏格诗钟(非考核内容) 第五节 “内容相关”必读文章 第一节 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   上下联的关系,除了第二讲中提到的正对、反对、串对外,从逻辑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5)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例如:   宁以义死,   不笱幸生。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7)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8)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第二节 “合掌”禁忌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避免。然而,这种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7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7:19 | 只看该作者
转回来慢慢看,:)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0

帖子

0

精华

560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3012
经验
8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3
8
发表于 2004-11-3 18:51 | 只看该作者

教材非常好,要是教材有配音就好了,这样有些特殊读法可以一点即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1

155

帖子

1

精华

292

积分

联都贵宾

国粹网站长

Rank: 4Rank: 4

UID
43
经验
29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6
9
发表于 2005-5-29 10:2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配音?想法很好,暂时难以实现:)

本教材已发布第二次修订稿,请移步国粹浏览: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45&ID=3793&page=1#gctop

还请妃子换一下这里的内容:)

凡思炼就千秋句;胜地留存万代歌!——中华国粹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10
发表于 2005-5-29 20:18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国粹对联网校教材(都市村夫)

移动到书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 小时
主题
64

282

帖子

0

精华

4543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7970
经验
64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7
11
发表于 2006-12-19 02:02 | 只看该作者

今声 - 古声   -----------   上平 - 阴平(极少数除外)   下平 - 阳平(极少数除外)   上声 - 上声(极少数除外)   去声 - 去声(极少数除外)   入声 - 分别并入今声的上声、去声、平声中

上平 - 阴平(极少数除外)  下平 - 阳平(极少数除外)   ——真是这样吗?先生做过统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24

帖子

0

精华

65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9951
经验
9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6
12
发表于 2007-1-12 18:35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到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8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13
发表于 2014-4-13 23:52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格律五要素
作者:都市村夫

前   言

此文根据肖大志先生《对联格律六要素》和《对联格律六禁忌》改写,取消了肖文中的“节奏相应”要素。理由:只要做到上下联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则上下联节奏必然相应;节奏相应可作为联句诵读时的研究内容。
此文还参考了余德泉先生的《对联格律》等文献,详见文章结尾处的备注。
此文主要作为初学者读物,因此描述、解说尽可能简明。
此文同时作为《中华国粹网》“对联擂台”佳联评选和“楹联仓库”进货标准之一。
对联格律五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

一、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特例:绝情对
袁世凯  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此联被称为“绝情对”。类似这种字数不相等的对联十分罕见,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运用,初为联者不必刻意模仿。

  二、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
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具体内容参见《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内容不关联或关联牵强是网络即兴对联常犯的毛病,值得注意!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
“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同观日月
异想天开
因春倦鸟独啼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内容相关特例之二:分咏格诗钟
分咏格诗钟的基本规则: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有关诗钟的专门知识另见《闲话诗钟》和《诗钟与对联》。本文仅举数例:
霜·扬州:
红树板桥茅店月
绿杨城郭酒旗风

杨贵妃·近视眼:
面前但觉乾坤小
掌上犹嫌体态肥

杨贵妃·煤:
秋宵牛女长生殿
故国君王万岁山

感冒·排队:
但有后先无少长
最难调理是炎凉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内容相关禁忌:同义相对(合掌)
同义相对又称“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某些情况下,使用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三、词性相当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参见《汉语词类语法表》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古汉语词性分类和现代汉语不尽相同,通常所说“实对实,虚对虚”是对古汉语分类而言,例如形容词“空阔”在古汉语中是虚词。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二、词性相当的规则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一)词类对应规则
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二)义类对应规则
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三)邻类对应规则
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四、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根据联意需要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

词性及结构规则特例: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因和以上规则似有冲突,故可作为对联格律的特例。这是初为联者也应该知晓的规则。
先看一例(取自昆明大观楼长联):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英雄”与“空阔”,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如何能对?须知这是句中自对的最小单位--联绵词自对:空对阔,英对雄。如此上联“空阔”与下联“英雄”形成联绵词对应,属于对联格律之当然。
联绵词当句对再例(1991年悉尼华埠的建德大厦征联之冠军联):
建始楼台,经营有道;
德昭远近,童叟无欺。
此联以“楼台”“远近”“经营”“童叟”四个联绵词作反常的实对虚、虚对实,互相匹配,既灵活,亦工致。
“当句对”除联绵词外,还有词组当句对、分句当句对和不等字当句对。

词组当句对:
如民初一副著名的讽骂袁世凯的挽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上联的“总统府”与“新华宫”成对,“生于是”与“死于是”成对;下联的“拥戴书”与“劝进表”成对,“民意耶”与“帝意耶”成对,而不是用“总统府”来对“拥戴书”。

分句当句对:
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如果严格讲究词性,“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也不能算是对得工整,但因句子的架构相同,在对联艺术中称为“宽对”,这个对称也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例子摘自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不等字当句对:
江西九江市琵琶亭联:
一弹流水一弹月(“一弹流水”对“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半入江风”对“半入云”)

词性及结构规则禁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若将下联的“不”改为“无”,就与上联的“无”同位重字,即属犯忌。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即属犯忌。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孙家鼎自题门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词性及结构规则的例外
以下两例出格之作,实乃九牛一毛。不提倡依样画葫芦,初为联者,学好“正格”是当然。



例1,郑板桥联:
二三星斗胸前落;
万花飞舞圣人书。
这是所谓的“依稀对”,追求上下联字面的联系恰在对与不对之间的境界。“星斗”与“花”、“二三”与“万”、“落”与“飞舞”,隐约调和在一起,构成完整而和谐的意境。

例2,彭元瑞题北固山联:
两点金焦,到山时不如望;
一庵海岳,怀古者见其人。
这是所谓的“字底对”,“望”与“人”字面不对,但“望”是“望山”的隐略,于是字底的“山”与“人”终于对应。楹联艺术达到如此境界,实非一般人所能效仿也!

五、平仄相谐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句脚押韵)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普通话jue2平声)(句脚越递)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
柳三变(□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
张九成(□仄平。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

风清云静(□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
九州溢彩(□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

四言句特例:
百花齐放(□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
明月几时有(□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
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
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
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
“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忌孤仄/孤平
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以上联为例: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
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例:
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
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
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



(2)忌三仄尾/三平尾
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
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
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复字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回文格)

管他三七二十一
醉我三百六十五
(谐趣、数字格。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

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
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
(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同音异字格。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本来是变格出句,但是对句做到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

句中平仄变格之三:节奏点平仄交替
马蹄韵“平仄两两交替”的基本规则以及“一三五不论”的变格处理都是基于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很大比重的情况而提出的。实际写作中,除了上述特殊联格可以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外,还有以下一些情况只能用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来处理(类似句脚平仄交替):
(1)成语、成句、专名入联
有一部分成语、专名、三字词组和部分成句中的词组呈连平、连仄或非两两交替排列,在必需整体入联时,必然破坏“平仄两两交替”的规则。此时需要考虑的是联句整体的节奏感,按照语义节奏来安排平仄交替。有时为了联意需要,平仄安排甚至还可以再放宽。例:
高谈阔论参天地
顾此失彼问鬼神
(联嵌“高参”“顾问”,是一幅讽喻联。其中下联“彼”出律实因成语不可换字。)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典型的专名、成句入联,联意极富时代特色。)

(2)使用领字的情况
关于领字,参见《对联领字和领字的使用》。例:
与 有肝胆人 共事 (“与、人、事”仄平仄)
从 无字句处 读书 (“从、处、书”平仄平)

以 神通力 护持 正法(仄仄平仄)
设 孟兰盆 超度 慈亲(仄平仄平)

(3)其他应该按语义节奏安排平仄的联句
例:
四面花 果然好样 (“花、样”平仄)
一肚草 格外大声 (“草、声”仄平)

松竹梅 岁寒 三友(平平仄)
桃李杏 春暖 一家(仄仄平)



少见的“出格”之作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矫健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清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关键字回顾(小结)
1)字数相等(绝情对)
2)内容相关(正对、反对、无情对、分咏格诗钟、合掌)
3)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实词、虚词、义类、邻类、主谓、动宾、偏正、并列、当句对、联绵词、同位重字、异位重字)
4)平仄相谐(马蹄韵、平仄竿、联脚、句脚、句中、正格、变格、律诗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孤仄/孤平、三仄尾/三平尾、特殊联格、节奏点)
(全文完)
------------------------------
参考文献:肖大志《对联格律六要素》、《对联格律的六禁忌》;余德泉《对联格律》;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王鹤龄《诗钟与对联》;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点苍拾翠揽天下  浮白踏青攀顶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54 小时
主题
1

148

帖子

0

精华

3761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5532
经验
85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10
14
发表于 2014-4-14 00:04 | 只看该作者

好东东!慢慢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3 01:49 , Processed in 0.0946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