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凡例
(一)
2010年“长安老窖杯”征联大赛
由西安市长安区文联、西安市楹联学会主办的“长安老窖杯”首届全国征联大赛,旨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楹联这一别具特色的“国粹”在建设文化强区中的作用,使长安文化与长安酒业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大赛收到作品5000多副,评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0名。
遑论千年工艺,特色包装,只名冠长安二字,不待开坛,斯酒已飘王者气;
况涵五谷精华,神奇泉水,任谁斟老窖一杯,无须成醉,此生足记别般香。
【作者小传】
卜用可,女,1968年出生,住江苏扬州市。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获2008年中国对联创作奖、2009至2011年中国对联创作金奖提名。参加全国征联竞赛获奖数百次。
【联作赏析】
上联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一句“遑论”,表面看是咱先暂且别论,然而虽说别论,还是把该传输的信息都传输出来了,这于文学上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行文
到这儿,后面却不言酒,却从酒名议论开,因是写“长安老窖”的,说只看“长安”两字,这酒就带着一股子王者气。这样写,真的是把长安和长安老窖托到了一个高度,但这个高度,却不令读者有过度阿谀之感。因为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它的确是史实。下联前部分,和上联一样,从不同的方面来描写酒,后面,这回可把酒打开了,一句只“一杯”,即便没让人醉,酒的香已足够你记一辈子。这是一种何等的香啊!作者没有说,也无须说,因为由前面的铺垫,有文字的渲染,读已经确信这酒是不同平常的了,就已经陶醉了。从联的手法看,不能不说是高妙的。
该点到的点到了,没有让议论站不住脚,却不给人阿谀说教之感,这点,我想还是可以推介的。
【创作心得】
读过这副获奖联的人,入眼看到的,前面对酒从工艺、包装、到材料的描写,这些都是资料查到的,也都是有根据的。当然,这些信息的获取,有赖于事先的
准备工作,这是每个写联的人事先都要做的,就不再赘述了。说到后面的构思,是因为我知道长安是古都,是历史名城,它的厚重与名声,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这些融入到酒里,如果能巧妙融合,将会给酒增色不少。于是我反复念叨长安老窖长安老窖长安……何不就从“长安”两字上做文章?因为提到长安,谁都知道它是历朝王都。有了这个思路,就有了第三句“名冠长安二字”,长安二字带来的是什么?自然是“王气”!中间接一句“不待开坛”,营造出这王者气是喷薄而出的,是浓郁和带着霸气的。写到这儿,我已经预感到,这联能成了。因为在写好这一段后,我已经知道下联该写什么了,我该实写酒了,写它的味,写它的香了。沿着上联的句子结构形式,我顺利地写出了下联,尤其是写到和“长安”相对的部分时,我想都没想,就对上了“老窖”,因为刚才的不断念叨,这两个字同样在
我心里早已蠢蠢欲动了。对仗工整不说,同时也嵌入了“长安老窖”,何乐而不为!至于其他部分词汇啊对仗啊这些的处理,于我不是难事,稍作调整就成了。
所以说,在同样的素材、同等的信息量下,如何剪裁,如何整合,既是体力活,也是智力活。多思考、多尝试,也才会有云开月朗的那一刻。
(二)
2009年馨香堂茶行征联
由泉州市馨香堂茶行举办的征联活动,旨在秉承铁观音的茶文化,掀起一股写对联的热潮。活动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
铁观音里笑红尘,正几叶清幽,三分隽永;
明月夜中翻翠影,醉满堂风雅,一缕馨香。
【作者小传】
张志强,男,1971年出生,河北滦县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会理事,唐山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滦县楹联学会会长。2008年至2011年四次获中国对联创作奖。参加全国诗、词、联、赋竞赛获奖400余次,有多副楹联作品在景点悬挂。
【联作赏析】
这副咏茶联清新雅致,语句工稳,平仄协调,呼应得当,是咏茶联中的佳作。从联中可以看到,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将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从创作手法上来看,语句无奇,但却营造出了一种恬淡的气息,和茶文化的精髓相契合,与茶本身的气质相呼应。联作表现出作者清新淡泊的人生态度,邀四座高朋,斟数盏好茶,品千秋清雅。如此人生,写茶亦是写人。试想人生在世,不称意事在所难免,然唯有品茶之人、爱茶之人放能够看淡红尘,看淡人生,从而佐月洗心,享受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淡雅、那一缕芬芳。从手法上,以景寄情,以情动人。联中虽无我而有我,我在隐约之间,寄托了作者高洁清淡的情怀。
【创作心得】
大凡创作,必先了解所状之物,感知所赋之情,情景合一,触发情感而后作。此番为了写馨香堂之茶,我首先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充分了解馨香堂的历史,深入感知铁观音文化的特点,进一步了解铁观音的特点,随即沏一壶茶,看茶烟袅娜,享受茶给自己带来的那一份悠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先找找感觉,从而找到自己的下笔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触,决定从虚入实,着重从自己的感知入手,追求一种浓墨重彩的意境。从句式选择上,我舍弃了传统的四、七句式,避免有流俗的感觉,而采取了七、四、四这种格式。起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而非有意回避铁观音。接着以“笑红尘”来描写铁观音的超脱之态,用“几叶
清幽、三分隽永”,完全从自身感觉来进行阐述。常言说,禅茶一味,就表明了茶是生活态度的一种延伸,也是文人精神的一种诉说。在创作时“铁观音”是一个专用名词,用什么来相对呢?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月,因为古往今来,茶与月是结合最紧密的。邀几个挚友,月下品啜,不失为人生乐事。所以我用了“明月夜”来对“铁观音”,既工稳而又关联紧密。翠影流连,“满堂风雅、一缕馨香”托出了馨香堂的名字,又似实写,但实中有虚,共同衬托出茶的至臻妙处。古人云,诗言志,而联何尝不是如此。一副好联,其实并不一定要弄得晦涩难懂,貌似深奥,只要有心,在平淡中表达出不一样的心情,才是写联最难达到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