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7 小时
主题0
联都初级会员
- UID
- 84136
- 经验
- 51 点
- 威望
- 0 点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1-1-2
|
中华联圣论坛之十
《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强加于乔应甲对联专著《半九亭集》的“清言小品”论调完全是一桩“莫须有”的历史冤案!应该到了彻底平反的时候了!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自2008年以来,楹联界有一种把明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打成清言小品的的论调。这实在是一桩有违事实的历史冤案!这桩冤案掣肘着乔应甲《半九亭集》楹联艺术的深入研究,影响着河东流派的发扬光大,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楹联文化的兴盛发展。
一、从两行文学与小品文体句式看二者根本区别
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与清言小品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行文学与小品文体句式的不同。《半九亭集》中除了标题、说明、叙述的特殊文字外,全部都是成双成对的对偶式对联或联语;而清言小品则在两行文字以外,还有大量的单行、三行等散文化句式。我们不妨从清言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醉古堂剑扫》《菜根谭》、《格言联璧》随机选取一些例句:
1、清言小品中单行句者有之:
士大夫损德处,多由立名心太急。(《醉古堂剑扫》)
高品人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醉古堂剑扫》)
月净初心诵其经,胜似撞金钟百下。(《醉古堂剑扫》)
锄奸杜幸,要放一条去路。(《菜根谭》)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菜根谭》)
人欲求道,须于功名上闹一闹方心死,此是真实语。(醉古堂剑扫)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醉古堂剑扫)
非明于理而复体之以情,未有不割席者。(《格言联璧》)
2、两行文句+散句者有之: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菜根谭》)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菜根谭》)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菜根谭》)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醉古堂剑扫》)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醉古堂剑扫》)
3、散句夹杂两行者有之: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菜根谭》)
生长富贵家中,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炎,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炎不至焚人,心将自烁矣。(《菜根谭》)
古来大圣大贤,寸针相对,世上闲语,一笔勾销。(《醉古堂剑扫》)
4、三行文句者有之:
商贾不可与言义,彼溺于利;农工不可与言学,彼偏于业;俗儒不可与言道,彼谬于词。《醉古堂剑扫》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醉古堂剑扫》)
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簾影。(《醉古堂剑扫》)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菜根谭》)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菜根谭》)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格言联璧》)
5、三行加散句者有之: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菜根谭》)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醉古堂剑扫》)
6、纯散文化句式者有之: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菜根谭》)
荣利造化,特以戏人,一毫着意,便属桎梏。(《醉古堂剑扫》)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醉古堂剑扫》)
富贵之家,常有穷亲戚来往,便是忠厚。(《醉古堂剑扫》)
名衲谈禅,必执经升座,便减三分禅理。(《醉古堂剑扫》)
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缉故也。(《醉古堂剑扫》)
当平常之日,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格言联璧》)
请问,有谁能在《半九亭集》中找出一丁点如以上清言小品特色突出的例子呢?
二、从《半九亭集》与清言小品行文排版格式看二者创作目的区别
且看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与清言小品《菜根谭》、《醉古堂剑扫》、《格言联璧》行文排版格式比较:
清言小品《菜根谭》版式例:
清言小品《格言联璧》版式例:
小品《醉古堂剑扫》行文版式例:
对联专著《半九亭集》行文版式例:
请问,有谁还能拿出清言小品中和《半九亭集》相同的行文排版格式呢?
三、从对联专著与清言小品条文篇目中看《半九亭集》的文体归属
1、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书卷次为:一、故事;二、应制;三、四,庙祀;五、廨宇;六、七、胜迹;八、格言;九、佳话;十、挽词;十一、集句集字;十二、杂缀谐话
《楹联续话》卷一故事、应制、庙祀,卷二廨宇、胜迹、格言;卷三佳话、挽词;卷四集句、杂缀。
2、钟云舫的《振振堂集》:名胜类、祝嘏类、喜姻类、庙宇类、颂扬类、祠堂类、吊挽类、泛酬杂缀类、药草类、地名类等十个篇章(不含续集)。
3、清末民初王闿运的《湘绮楼联语》:分为院宇、荣庆、哀挽、赠联、补遗五个篇章。
4、而清言小品《醉古堂剑扫》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寄、绮、豪、法、倩”十二个篇章。
5、清言小品《格言联璧》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十个篇章。
6、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为八卷,共标出74篇目:第一卷:(除“续善利图说”外)心学、论学、论文、理气、醒世 、征粮、写怀、适意、官箴、时事、谨 言、读律、辽事、稽 古、叹世、鬼神、书斋、 弥盗、春联、寺观、羽衲、道释;第二卷:关 帝 庙、孔庙、明伦堂、偶感、君鉴、兵略、书犊、信实、持守、凝定、谭交、处事、处世、风鉴;第三卷:看史(上);第四卷:看史(下)、园林、洗耳园、隐趣;第五卷:杂 咏(上)、览报、垂训;第六卷:杂咏下、勤政、祷雨、念亲、家联、格言、坟墓、洗耳园对;第七、八卷:律诗等。
请诸君比对比对,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半九亭集》究竟更像对联专著呢,还是“可以看出它的文体特征更倾向于是清言小品”呢?
四、从乔应甲对联理论与作品实际看创作目的究竟是两行文学对联还是清言小品
乔应甲的《半九亭集》八卷中,共有对联(联语)4320副,包括双联六言诗150首300副。根据笔者用现在的《联律通则》衡量统计,完全合律的2660副,基本合律的408副,合计3068副,占71%。另外还有1252副,平心而论,可以说只是“欲吐胸中块垒而不惜牺牲对联规则的偶感联语、读史联语”,有些甚至是为了保持形式上的对称,而把双字人名组合在一个字位置上,造成一种完全违律的奇妙结果。其实,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乔阁老在《半九亭集》中是在苦心孤诣地创作两行文学,而不是在写清言小品。因为如果是清言小品就没有必要那么刻意对齐两行!
大家可以遍翻所有清言小品,看看其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顺理成章得出一个结论:弹五弦之琴高唱: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创作南风歌的舜帝正是两行文学的始祖;而大力弘扬两行文学的中华联圣正是《半九亭集》的作者乔阁老应甲!乔应甲是两行文学的忠实卫道者!身体力行者!继承创新者!大刀阔斧开拓者!
当然,毋庸讳言,作品中存在29%的不合律,毕竟是难以标榜的瑕疵啊!
不过,如何看待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不合律问题,这正是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试金石!在联律问题上,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联律通则》呀!记得当年岳民立先生要笔者表明对刘可亮先生文章的看法,笔者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既不能用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不合律对联否定《联律通则》;同时,也不能用《联律通则》否定乔应甲的《半九亭集》的历史地位!
乔应甲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不合律的联语呢?是乔阁老不懂对联规则吗?是乔阁老不会写对联吗?且看乔阁老的对联:
浪迹家园聊将短句酬长日;
悬心东事独对新篁念旧人。
虽然遭受诬陷排挤浪迹家园,但仍时时刻刻悬念着遼东外族的侵凌,朝廷的腐败无能,正直官吏的遭贬受难。
读书医俗俗难医,莫若得人醒世;
作对遣怀怀可遣,也须奇句惊心。
他主张读书应当医治庸俗的风气,作对应当抒发自己的情怀,更应该得人醒世,奇句惊心,激励自己,教育别人。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他更唱出了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楹联最强音正气歌!
见识惟诗书不长;
句联非平仄不工。
他已经把对联的平仄声调提到同唯诗书不能长见识的高度,可见对平仄的重视程度。
舌剑唇枪,只为(去声)宋儒添卷案(借字);
三翻五复,那为(平声)刑部删招详(借字)。
粉面油头,有客双双嫌夜短;
检方配药,无钱买买苦更长。(买字两解)
为了与“双双”对仗,写了同一个“买”字,却用注释区别两义。如果不是刻意撰写对联,为什么要特别提醒分辨不同声调的不同意义?请问,清言小品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平仄随声调;
推敲任尔裁。
敲棋竹下着频换;
吟对花间字渐更。
这个“吟对字渐更”“推敲任尔裁”,当然不仅仅指意义上词语对偶上的推敲更改,大多情况下更是为了琅琅上口而下的调平仄功夫。
乔阁老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对联,这与他从幼年时起下苦功夫打下深厚的基础大有关系,正如他在“心学”中有一段记叙:
“余幼习举业,每日将吃饭时,遍翻文中可通用佐笔端者记两句,一步一趋,口诵心惟。到家吃饭,一似饭为饭而句为菜者,久之成帙,觉有实用。此等功夫大方家不屑说,勉强者不肯说,矫激者且谓别人口中讨气而非笑之矣。吁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好甚,敏求何物。忍为此言,以误后人。”
阁老为此尚有一联:
古作时文,当窗展玩资谈柄;
奇词妙语,每饭不忘佐笔端。
把文句作为“菜”“每饭不忘”,这是何等的功夫!
有友移樽,不是说情便讲债;
无人闭户,多吟对句又读书。
陈榻明月,坐对修篁清况远;
韩檠夜静,闲吟短句苦心真。
对于创作对联达到如此苦心孤诣痴迷的程度,试问谁人能够做到?
乔阁老在《半九亭集》第一卷第三页“心学”中,就明明白白提到:“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之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
乔应甲《诚信录》一书中开篇“乌兔记”写道:“予行取为壬寅等岁时,慈乌集吾乡者不啻蔽地遮天。然犹自吾家屋树以渐他,及而南社、西社,不一二见。予记取书院,朔望进盐院公祖衙门作揖,见对联云:柏干森森,雅称柏台气象;乌飞肃肃,应知乌府风棱。此吉兆也。如此者数年。”
乔应甲在《再起奏章》中又写道:“附先年巡盐淮扬盟心对联:今日开除存旧管,左右难欺;他年见在验新收,神天为证。”
试问,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有版本为证的历史资料,乔应甲之前又有谁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真正的对联称之为“对联”?清言小品中又有哪一部中出现过“对联”与“春联”的称呼?
乔阁老强调:
出对要上呼下应;
肖题在即境生情。
他对对联创作的理论已经达到了艺术思维意境的高度!对此他特记了一段轶事:
“张宾王同社友访吴小窗,欲信宿焉。落日,远远望江中千艘如天,帆影若流。宾王曰:樯标远汉,昔时鲁氏之戈。小窗声应曰:帆影寒沙,此夜姜家之被。一时社友鼓掌称叹。如是方为呼应,方是情境。然亦有得情不在呼应者。余蓬室多柏,一夕偶吟二句:风动竹帘,翠柏檐前摇日影。多方思之,莫知所对。越数日,闲步园林,闻黄鹂鸣,不觉欣然,凑成一联:阳回黍谷,黄鹂郊外送春声。盖即景得情,愧不呼应耳。”
阁老所谓“上呼下应”大概指的就是上下联在内容上要紧密相关,不可风马牛不相及。所谓即境生情就是要根据环境景色的特征变化,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情来。这些都是创作对联必须掌握的要领。阁老还以自己在不同情景下对出的一联,强调了“上呼下应”的重要性与难度。
邵二泉试对:月白风清,鹤唳一声山寂寂;
张罗峰应对:云行雨施,龙飞万里海茫茫。
阁老举此联恐怕也是要表达对联上呼下应即境生情达到出神入化艺术思维高超意境的意思。
试问,梁章钜之前,历史上还有哪位联家能提出如此全面而深刻的楹联理论?这能说明他是在汇编清言小品吗?
五、从《半九亭集》中有一些与清言小品雷同的问题如何考证谁抄谁的问题
刘先生从《半九亭集》中找出一些与清言小品《菜根谭》、《醉古堂剑扫》等雷同的例句,似乎可以证明《半九亭集》不仅属于清言小品,而且抄袭了别人的东西。然而,所拿出的证据却难以令人信服。
据网上资料显示:《菜根谭》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成书于万历年间。
《菜根谭》现存有大体两种不同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系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清刻本为光绪丁亥年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共收词条379条。
《醉古堂剑扫》,晚明陆绍珩编著,初版于明天启四年(1624),是一部清言小品集。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人作伪,改《醉古堂剑扫》为《小窗幽记》,作者姓名改陆绍珩为陈继儒。故今日所见诸版本《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今本《醉古堂剑扫》是日本嘉永六年(1853)星文堂刻本。
《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 第4期成敏发表的“从《醉古堂剑扫》到《小窗幽记》——版本变化及其背后的文化风尚变迁”一文称:
《醉古堂剑扫》是明代陆绍珩编选的一部清言小品集,而《小窗幽记》则是乾隆年间刊印,署名陈继儒的清言小品集,两书名字不同,刊刻年代相异,内容却基本相同。通过对这两部书的版本、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判断《小窗幽记》实为清代书商借陈继儒之名而将《醉古堂剑扫》改头换面而成。
许贵文先生的“论《小窗四纪》与《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一文称:
《醉古堂剑扫》是博采群书之编著,不只是《小窗清纪》之仿作。
有的学者认为“《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实际上是吴从先《小窗清纪》的仿作”。我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够确切。一是因为,从文体的角度看,陆绍珩编纂《醉古堂剑扫》的时候,清言小品作为一种文体已经成熟,精于此种文体的作家辈出,名作层出不穷,他不只是模仿《小窗清纪》一种,而是博采众长。二是纵观《醉古堂剑扫》一书,是博采群书之编著,是有明一代清言小品的集大成者。《醉古堂剑扫》全书1500个条目,均采自先秦至晚明的诗、词、歌、赋、文,包括对联、俗语等,重点是采录宋、明杂文小品。笔者初步考证,采自陈继儒《安得长者言》、《岩栖幽事》、《太平清话》、《读书十六观》、《茶董小序》等计约50条,采自屠隆《娑罗馆清言》、《续娑罗馆清言》计34条,采自洪应明《菜根谭》计约120条。还有采自吕坤〈〈呻吟语〉〉,曹臣〈〈舌华录〉〉等。而以吴从先的《小窗四纪》为最。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菜根谭》与《醉古堂剑扫》均拿不出真实的明代版本,能看到的还只是日本的后世版本;二、《菜根谭》属收集编著,《醉古堂剑扫》是博采群书之编著;三、特别是《醉古堂剑扫》的作者,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
从乔阁老“遍翻文中可通用佐笔端者记两句”、“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可以看出,他的《半九亭集》中有不少是“看书得料”“记两句”“想为对联”的结果,撞车或借鉴,或随手拈来,都是难免的,不必大惊小怪!
能做到朝廷二品大员的乔应甲,尚且说自己是从“别人口中讨气”承认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好甚,敏求何物?” 谁敢保证自己的作品中就没有别人的一点东西?
况且中华联圣乔应甲所记的、所想的都是对联,都是联语,都是两行文学!
笔者无力也无心考证谁抄谁的问题,但笔者有必要申明一个观点,提出一个要求:学术争论靠的是真凭实据!说一千道一万,拿出证据是关键!妄猜和臆断都是白说,请拿出证据来!谁能拿出干梆硬证的明代原始版本证据来,谁才有发言权!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什么呀?调查支持自己主张观点的证据呀!我想补充一句:在事关学术争论是非对错的问题上,没有证据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不妨听听其他专家学者如何看待乔应甲《半九亭集》中对联不合律的问题:
蒋有泉:尽管他也有一些不合当今联律标准的作品,但那毕竟是少数,而其大多数作品,即便以今天的联律通则加以衡量,也中规中矩,无可挑剔。通过他的联作,我们反过来也得以证明,中国楹联学会所颁布的《联律通则》,正是尊重历史、尊重前人、与早已实际存在着的联律相因相承的归纳性文件,是完全可行的。
马长泰:从楹联艺术、文学艺术的高度,如何评价乔应甲的楹联作品,这里应当郑重声明: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与评价。实事求是的说,以今日之成熟的联律来要求,乔联有相当的一部分楹联是“不合格”的,如有多处使用了实词的同位不规则重字等。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回到400年前的楹联发展初期去认识。当时,楹联格律还处于发展初期、约定俗成的东西还较模糊,不唯乔应甲,就是在明代现存的260多位联作者作品中,和清代已臻成熟的联家作品中,仍然有不少今天看来是不合律的。但乔应甲楹联创作量比较大,半数以上联作还是“合律”的。因此,依然无损乔应甲作为中华楹联史、文学史的大家的形像与地位。
余德泉教授:《半九亭集》中有的对联有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同位重实字、内容合掌等情形,如果排除作者偏重内容的因素,应当说与这个时期人们在对联艺术上的要求尚不如后来特别是清代那么高那么明确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些特点在明代其他人的对联中也时或得到印证,只是对联没有《半九亭集》这么大的量,也没有《半九亭集》这么集中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结论:中华联圣乔应甲的《半九亭集》绝对不是所谓的清言小品,而应该是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对联专著!律诗只是对联后面的附庸!
把对联专著《半九亭集》打成清言小品,实在是有违事实的历史冤案!事实胜于雄辩,应该到了为对联专著《半九亭集》彻底平反的时候了!
《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不妥之处,诚望刘先生及诸位方家批评指正!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