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5413
在线时间1821 小时
主题374
记录0
管理员 联都贡士
经验11523 点
威望1 点
金钱20639 ¥
在线时间1821 小时
主题374
管理员
联都贡士
- UID
- 20341
- 经验
- 11523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182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2-11
|
第二课:对联的语言
我们知道,对联作为与诗词一脉相承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语言具有高度精准,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特性。通常而言,一副好的对联,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NO1
语言的明白如话
尘封记忆
什么叫明白如话呢?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指,要能熟练使用语言来表达主题。在我多年的楹联教学当中,发现在学生的楹联作业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并不能清晰完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经常会有词不达意或者是表意错误的情况出现。这种弊病多数出现在初学者的作品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对联,词汇量原本就比较匮乏,同时为了对仗,可供选择的词语就更少。而且对仗会比较死板,严格按照天对地,雨对风,生对死,有对无这些最基本的对仗法则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现在作品上,就会呆板,生涩。
另一个方面是指,作品故作高深,用语古奥,运用一些生僻的上古词汇,过度修饰,往往让人读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由中等水平向高等水平过渡期间的作者身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随着视野的开阔,词汇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过度追求语言的华丽,急于达到前人的创作高度,而忽略了自身的积淀。是一种信心过分膨胀的表现。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浮躁。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加大唐诗宋词的阅读量,尽快掌握用诗词的语言来表意。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多阅读古体诗。古风,歌行,汉乐府。充分体会那种删繁就简,文约意广的境界。比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样的作品算作明白如话:
听松园 张维屏
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历几多人海波涛,才得小园成退步;
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喜就近佛门烟雨,且营闲地养馀年。
作者张维屏是道光年进士,当过县令,与林则徐等人一起结诗社,也曾经做过学堂的学长。就是这样一位比较纯粹的文人,我们来看他的对联作品:很长的一副对联,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生僻词,也没有使用一个典故,纯粹是运用平常文字,如清泉流水,淙淙流过。相信只要是能够小学毕业,读起来,理解起来都不会是问题。
既然用此联做例子,就顺便讲解一下此联的技巧技法:
对联上联追思过往的经历,坎坷,辛劳。下联写在小园中的淡泊恬静的隐居生活。正是对联这种文体的这种上下联的语意的强烈对比,才更加突出了这种隐居生活的美好和来之不易。从中,大家可以再一次体悟一下对联的“对”字。由对比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还有对联的起句3字句排比的用法,值得注意:三字句排比就类似围棋中的紧气,一步紧似一步,营造出那种海雨天风的紧迫感。这种手法经常见到。这里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是,这种不平,只是一种相对的起伏变化。像这种三字句排比,把气势拉到极高,如何让它回落下来,是需要一些过渡的手段的。不能一下子回落到底,这就是三个三字排比后面的四字句的意义所在:
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
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
这里的四字句,就很好地把节奏舒缓下来,以利于后面文字的展开。
三字句排比,有一副比较著名的对联:
碧山书屋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八个三字句一气呵成。然后用一个四字顿住,略作舒缓。大家要领悟这些句式安排变化的内在原因,这样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会有目的的选择合适的句式。
NO2
语言的协调一致
尘封记忆
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自己时代的信息。大汉的浑厚苍茫,魏晋的文雅华丽,盛唐的宏大壮美。这些信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虽千百年而不曾失色。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习写作格律文学,比起古人来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难度何在?在于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上。我们在正常生活中,都是用现代汉语来相互交流。那么当我们创作对联作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使用古汉语。然而即使是清代、民国的书面语言,也与今天的书面语言相去甚远。何况唐宋先秦的语言。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何种语言来写作?
我个人以为。用哪一种语言都是可以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水平来决定。如果读经史子集这些先汉,先秦书籍比较多的,古汉语底蕴深厚,能够熟练自如使用文言的,就可以使用秦汉风格的语言来创作。如果偏好于唐诗宋词,自己的语言风格也与之接近,那就可以多运用唐宋风格的语言进行创作。如果是从清朝对联入手的,那么可以多阅读一些清代书籍,掌握清代书面语言的特点,写出具有清代风格的作品。如果古汉语底子很薄,也不妨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现实中许多征联大家,都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以哪一种风格的语言进行写作,在同一副作品里,都要坚持始终,不能随意改变风格,改变语言的味道。不能使用半文半白,文白驳杂,甚至是“假古文”(我自己命名的,就是很多人自创的古文,山寨式古文)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一副好的作品,而是一锅大杂烩,珍珠翡翠白玉汤。经常有这种情况:一副很不错的作品,被几个不协调的词语给毁了,以至于味道全无。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记,在对联的创作中,在一副对联中,要始终保持语言的一致性。
来看看几幅对联:
五咏堂 王惟诚
造物本无私,移来槛外烟云,适开胜境;
会心原不远,就此眼前山水,犹见故人。
[简注]五咏堂:见前注。王惟诚,字孚远,号太仆,清嘉庆进士。道光间任广西布政使。造物:即造物主。指天,大自然。古代迷信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天上的造物主创造的。适开胜境:独秀峰五咏堂自宋以后就荒毁了,道光十九年(1839),由当时广西巡抚梁章钜发起重建五咏堂,堂成后,许多官吏来此集会。“会心”句:化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园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意谓领悟胜景,何必求远,就在眼前。故人:指颜延之。上联“造物本无私”一句:用否定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说明造物主有意“移来”自然风物,才使这里的山水奇甲天下。下联用“会心不远”,指出欣赏眼前山水之时,不要忘记在这里读书写《五君咏》。(五君即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的颜延之。联语立意明确,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寄寓于客观的山水之中,创造了一种物我同欣的意象。给人以启迪。见《中华对联大典》
这是一副以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写作的对联,语言的特点,轻松随性,不拘一格。联作六个分句,语言的格调韵味保持一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没有生硬晦涩的感觉。
五咏堂的对联,前面也有见过。而此联的切入方法,很有特点。作者言之凿凿,故作玄虚,用造物无私,来作为吸引人的手段,类似的笔法,也曾经见过一些。
比如陶澍写豫园的对联:
此即濠梁,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比如姚步瀛的衙署联:
尔室有青天,只此一片冰心,夜夜焚香盟上帝;
群黎皆赤子,唯余满腔热血,时时洒泪到吾民。
类似的对联很多,文字虽然有别,但是起句这种于常人意料之外,直下定论,吸引人眼球的写法,都是一致的。而类似对联的行文手段,也是很相似的:既然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命题,论断,那么必然会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具体解释一下论断的由来。
从写作技法而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抛出一个新奇论断的目的,其实就在于能够顺利引导出后续的文字,给后续文字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契机。
造物本无私,移来槛外烟云,适开胜境;
所以我们看到,对联的后续文字,正是对起句的具体解释。这样写作的好处在于:第一,吸引读者,使文字有很高的可读性。第二,使语言的组织条理化,气脉流畅。第三,这种表达方式,要远远好于那种无须铺垫,直接进入主题的生硬写法。联语的目的,就在于写胜境,写槛外烟云。但是运用了这种起句以后,语言的技巧要比平起直写,高明很多。
会心原不远,就此眼前山水,犹见故人。
也是很简单的与山水知音,乐水爱山的路数,但是通过这种与上联如出一辙的表达手法写出,顿觉文采飞扬,神思灵动。
再比如,我写的一副对联,茶馆:
莫辜负一瓯春水,半日浮云,宾主尽陆海潘江,笑我诩为瀛岛客;
任消磨金谷闲情,兰亭雅意,古今看游龙服马,问谁不是转蓬身。
语言大致介于两宋之间的文言水平,用语基本是以宋词的格调为基础。整联读下来,没有游离于整体语言风格之外的句子和词语,基本能做到语言的和谐性和一致性。
语言的格调色彩
我这里用了色彩这一个词语。在文学创作中,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很容易做到的。想把一件事情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并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是很难做到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匠人和作家的区别之一。
作品有欢快,悲伤,悠闲,凝重,轻灵,婉约,雄浑,委曲的区别。词语有褒义,贬义,中性的区别。而作品的风格,正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句一句话赋予的。可以说,正是这些简简单单的词语,赋予了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色调,作品的灵魂。司空图用二十四品来品评诗歌。除却作者的艺术境界不说,单说作品的风格格调。无论是作者何等境界的立意,无论作者是何等水平的文学修养,无论作品多么缜密,疏野,绮丽,自然,悲慨,飘逸,旷达,流动。最终还是要靠一个一个词语来达成这一艺术效果。
让文字
美
起来
所以大家在平时阅读前人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注意前人作品中,词语的色彩,哪一种风格的作品,适合用哪一种色彩的语言来创作。哪一种色彩的语言,适合创作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汉语的词汇量的很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词语很多,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很多词义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色彩格调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是不能随意互换的。
还有一点要着重提出的是,在同一副作品中,词语的选择,要与作品的主题保持一致。一定要保持整副作品中词语格调色彩的一致性。不能混乱。色彩混乱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写出的作品无疑会纠结凌乱,自我矛盾。这一点在长联的写作中,尤其要重视。
让文字
美
起来
说到语言的色彩和格调,其实每一个相同作者也不会所有作品都是一个色彩一个格调。但是起码在一副作品中,语言的格调会是保持一致的。比如在一副表达哀挽的挽联作品中,就不会使用喜庆色彩的词语,而在一副祝寿,祝福的对联中,也不会使用悲伤色彩的词语。在表达寄情于山水的隐居生活的对联中,就不会使用具有功利色彩的语言。在一些寺院道观的楹联中,就会大量使用具有宗教色彩的语言。语言的色彩是由作品的指向性来决定的。
还是举两个例子:
滕王阁 刘坤一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纔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让文字
美
起来
[简注]滕王阁:见前注。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清湖南新宁人。廪生。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卒谥忠诚。有《刘忠诚公遗集》。兴废:指盛衰。关情:关心,牵动情怀。“落霞”两句: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最有神韵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登楼所见的景物。无恙:这里引伸为无损害。纔:仅仅。今简化作“才”。江上才人:指王勃。阁中帝子:滕王李元婴。联语发登临之慨,湖山、高阁依旧,而才人、帝子何存?风景比当年何如?这正是作者“兴废关情”思想的表露。吊古怀今,伤感中却有高亢之气势,堪称佳构。见《溎生随笔》
让文字
美
起来
这是一副登临怀古的对联。通篇的文字,都是统一在登临怀古,抒发情怀的格调之内。可以从每一个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那种对家国兴亡,山河依旧的淡淡的缅怀追忆以及慨叹情怀。
滕王阁的对联不好写。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雄文在上头啊。所以,唐后写滕王阁的作品,很少有能跳出王勃“秋水长天”的框子的,就如写黄鹤楼很少有能跳出崔颢的“白云芳草”,李白的“玉笛梅花”。
这幅对联也是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字句做文章而已,无非是运用自己的语言串联变化,用对联的语言再演绎一下滕王阁序的经典。什么叫对联的语言?抛开平仄对仗,句式节奏这些不论,作为一副经典楼阁的对联,慨今怀古,写景抒情,是必有之意。
让文字
美
起来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上联,直接以滕王阁的兴废切入。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重修。但是不久之后,1926年,又毁于兵燹。看情景,刘坤一的作品就是写于同治年重修之后。所以起句的慨叹实在是有感而发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观看滕王阁的景色,什么样的景色呢?直接以王勃的词句来描写。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观看景色呢?用一兴一废都牵动情怀的心态来欣赏景物。那么看到了与当初王勃滕王阁序所写一般无二的景致,得到了“幸此地湖山无恙”的结语,当然是情理之中。起句一个关情,结语一个“幸”字,就用情感作为线索,把整个上联,贯穿起来。
让文字
美
起来
上联,是把滕王阁的千年历史,都聚拢到眼前的湖山,都拉到眼前来。那么下联,就是穿越时空,把思维再发散出去,追忆前代风采。
古今纔一瞬,这就是上联把古今兴废聚焦到眼前湖山,所引发出来的话题,化沧桑与一瞬之间。那么既然一瞬了,也就提供了可以与王勃,与滕王李元婴交流的机会。所以接下来才好写出一个“问”字。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这两句,无非是拉王勃,滕王入局,果然是沧桑一瞬,当年王勃笔下的阁中帝子,如今与王勃一道登台。我们且看看作者费了这么大的周章,穿越千古,把滕王和王勃请上台来,到底问了一句什么?比当年风景何如? 出乎意料,问的居然只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然而又居然是这样不简单的一句话语。
让文字
美
起来
说简单,是居然只是问了风景。说不简单,是作者所问的风景,有太多的言外之意,简直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人解读:
——我大清较之大唐盛世如何啊?
——老夫才华文章,较王公子如何啊?
——老夫也治理两江,老夫治理之下的地方,较滕王阁下如何啊?
——老夫主持翻修的滕王阁,较当初如何啊?
——老夫的建阁盛宴,较当年的东南之美如何啊?
——某之所就,孰与仲多啊?
表达了作者督署一方,封疆大吏的襟抱情怀。
再看一下这副对联:
题理发店 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让文字
美
起来
[简注]理发店:在广西贵县。石达开(1831—1863),清广西贵县人。金田起义后,领左军主将,晋封翼王。太平军东下,任前线指挥。天京事变后受命辅政,因受疑忌,遂率十万精锐出走,在大渡河安顺场被围,失败死难。磨砺以须: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待时而动。亦作“摩厉以须”。及锋:趁锐气正盛有所作为。后称乘有利之机,一鼓作气为及锋而试。联语义含双关,明是说理发师技艺之高明,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心雄万夫的壮志豪情,造语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因而传诵不衰。见《中华对联大典》
让文字
美
起来
这幅对联通篇都显露出石达开当仁不让,睥睨群雄的豪情。所以对联的用语格调就是狂野凌厉,很能体现石达开造反派的身份。这是一副特别有名气的行业联了。名气上可以与另一副,朱元璋写的劁猪匠的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相媲美。但是要比朱元璋的对联凌厉很多。朱元璋的是一股帝王的霸气,石达开的有一股草莽的豪气。
艺术手段也比较相似,都是采用双关,夸张的语言。在切合行业的前提下,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这种文字,真的是与作者的情怀境界有关。作者把所描写的物像,与自己心中的豪情,融合在一起,赋予联语字词以外的内涵。事实上,这种写法与“曲笔”很接近,区别在于,曲笔要委婉含蓄很多,而这种写法则直接,凌厉。
让文字
美
起来
4
语言的特殊含义
我们要知道,在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词语,是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特殊,特定含义的。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这里我简单地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以供大家参考: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比如王昌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月: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例子很多“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柳: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代表诗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扬柳岸晓风残月”。
让文字
美
起来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6,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7,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林林总总,还有很多,竹,草木,梅花,兰花,长亭,南浦,羌笛,杜鹃,锦瑟,鸿雁等等,需要大家自己去收集整理。我们经常说,诗的语言,那么这些特定词语,就是诗的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用长亭写离别,用梅花写高洁……熟知了这些,对阅读理解前人作品,对自己的对联创作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这一讲我们简单讲述了对联的语言。这些是写作的材料。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呢?在下一讲会讲解一些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
关于词语在诗词对联作品中的具体含义,内容其实还是很多的,这也需要朋友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多加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