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3班第一讲:对联初窥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956 小时
主题
179

4856

帖子

3

精华

9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561
经验
1707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8 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冈李飞按】本讲主要涉及对联起源和发展,梳理对联概念并小结。断剑悲歌校长以网络资料为底稿,但作了较大修改与加工,武冈李飞老师作了部分精简。请不要外传,谢谢!

一、对联起源和发展
对联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对偶形式,要探索对联起源,首先得从对偶句谈起。

对偶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如《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都是对偶句。刘麟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作对、参差作对、分字作对、复其字作对、反正作对等,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自觉将对偶艺术应用于创作中,始于西汉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很讲究文采和韵律,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对偶句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上骈体文大盛,对偶的使用更加普遍,这为以后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对联演变过程中,桃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用于驱鬼除邪。据古代典籍记载,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便捆之喂虎。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桃符。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把祈求吉祥或驱鬼除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此乃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而对联究竟何时走上了桃符呢?楹联界一般认为最早的是五代蜀主孟昶的题词(即春联)。关于孟昶题桃符之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等都有所载。《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春联始于五代,似无异议。不过随着史料不断出现和研究深入,口语联的产生年代却一次次被提前。

《后汉书》记载,孔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成为孔融经常吟咏的口头禅,虽是常叹,其实流露自娱、自足、自豪的心态。这一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口语联比孟昶的早700多年。

而最早的门联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其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相关记载。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虽然欠工,但语句皆骈丽。这比孟昶的早400多年。

但也应看到,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作过精辟见解,对诗、赋等数十种文体作了详尽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在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说至少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到了唐代,在律诗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偶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时期应在唐代,并逐步得到大家认可。

到了两宋,在门上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风俗。王安石在其《元日》中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其《除夕即事》中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题联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逐渐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有点冷落,流传下来的也少。不过对联形式,却在元杂剧中有多处运用,如关汉卿的《救风尘》在结尾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对联的一种新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明代科举考试改革,使骈体文成为主流,因此高中的举人、进士等,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也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赏识,甚至因一副对联而改变命运者亦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优秀作品传世。这一时期,对联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晚清时期,对联写作手法有了很大创新,不过随着语言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出现,长联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期间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联大家。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撰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外寇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以四川刘师亮最为著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文体注入了新活力。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欣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树,必将展示诱人的姿容,迎来繁茂的明天!

二、对联概念
先罗列几个与对联相关的词条,意在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全面揭示对联一词的内涵。

①“对联”在词典上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②“楹联”在词典上解释为:也叫“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③“对子”在词典上有三种解释:对偶的语句;对联;成对的或相对的人或物。④“巧对”在词典上解释为:工巧的对偶语句。

“对联”概念先罗列了诸多书写制作对联的各种材质,最终归结到“对偶语句”的实质内容上,此处的“对偶语句”是指一种文字形式,能不能归结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词条没下断语。

“楹联”概念首先说明与“对联”“对子”概念相同,然后明确应用地点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此处“联语”跟“对偶语句”一词相比,更趋向把对联当成一种文体。在特别点出春节所用对联称为“春联”后,词条介绍了“联语”基本形式规范:“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此处说对联是“旧体诗词的演变”,言外之意还是把对联当成一种文体形式的。接下去还简述了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最后介绍对联的社会功用:“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

“对子”概念明确了“对偶的语句”和“对联”两层意义,若“对联”可称为文体的话,“对偶的语句”只是片语只言的对偶材料或对偶练习,其中对偶比较工巧的便是“巧对”了。

综上所述,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体形式,这是其核心内涵。在这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简言之,狭义的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
字走;
号爬。
在线时间
3956 小时
主题
179

4856

帖子

3

精华

9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561
经验
1707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3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4:04 | 只看该作者
同学们对讲义若有任何疑问,请跟帖提出。对应的辅导老师会及时解答,暂时解答不了的,统一到总校教研室讨论后回复。
字走;
号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9 小时
主题
1

38

帖子

0

精华

140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50060
经验
29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2-21
3
发表于 2015-4-8 14:54 | 只看该作者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这个从还是丛字呢?
通读完毕。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32 小时
主题
3

253

帖子

0

精华

9735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58143
经验
227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0-7
4
发表于 2015-4-8 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5 小时
主题
2

70

帖子

0

精华

2681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53667
经验
635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6-23
5
发表于 2015-4-8 16:5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 小时
主题
2

149

帖子

0

精华

874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5404
经验
87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3-7
6
发表于 2015-4-8 20:1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老师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60 小时
主题
443

1万

帖子

73

精华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8846
经验
32935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9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0-18
7
发表于 2015-4-9 17:29 | 只看该作者
讲得很清楚,老师辛苦了。敬茶
龙途破壁;
联旅在心。[武冈李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7 小时
主题
267

875

帖子

6

精华

8320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26897
经验
18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8
8
发表于 2015-4-10 12:23 | 只看该作者
读并理解,老师辛苦!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78 小时
主题
13

820

帖子

0

精华

2万

积分

联都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0069
经验
50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8
9
发表于 2015-4-13 11:25 | 只看该作者
初识对联门径,请同学们精心品读,参悟要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14:48 , Processed in 0.1097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