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4937
在线时间5571 小时
主题389
记录0
管理员 副站长
  
经验14235 点
威望10 点
金钱25636 ¥
在线时间5571 小时
主题389
管理员
副站长
  
- UID
- 28974
- 经验
- 14235 点
- 威望
- 10 点
- 在线时间
- 557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8-22
|
情感,楹联的美学感染力之源
文\高原汉子
笔者从事楹联创作已经四年,经过四年时间的学习和体会,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在楹联创作中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为之,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以期得到同行和名家的指点。
一、以情动人是文学作品的普遍规律
文学作品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抒发情感历来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普遍规律之一。《尚书·虞书·舜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虽然这里没有明确说明情感,但是,谁能说,“志”不是“情”的体现呢?《毛诗序》是汉代人为《诗经》所做的序,是公认的的一篇诗歌理论作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这里,作者已经明确说明,表达情感,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了。到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更是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作了精妙的阐述,影响深远,在《文心雕龙·附会》中,刘勰认为,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这里的”神明“指的是灵魂,他把”情志“放到文学诸要素的首位;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认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在这里,作者进一步强调,”情感“是文学的本源。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指出:“艺术兴趣和艺术创作通常所更需要的却是一种生气。”这“生气”指的就是“心境和情感”。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话,尽管是诗人艾青的诗句,但不能不说是诗人的诗歌创作体验的高度总结,孟子曾说过:“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阅读诗歌作品时,要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并引起共鸣,只有这样才能领会诗歌的主旨。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果作者做不到以情动人,用作品的思想感情感染读者,那么,他的作品无疑是算不上精品。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以表达人类对生活的感情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家的普遍认同,理论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规律告诉我们,文学作品 如果忽视了”情志“,是很难有具有感染力,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 。
二、以情动人是楹联作品的美学表现
《联律通则》中说,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楹联的基本规则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我们不难看出,这是针对楹联作品的表现形式而言的,并不是指的楹联的思想内涵,愚以为,楹联作品自它以独立的文学表现形式出现以来,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楹联创作和研究,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个文学高潮,探寻其内涵本质,以情动人无疑是其美学特征之一,尽管几乎没有人用理论的形式对此加以总结,但大量以情动人的对联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确是不争的事实,请看:
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这是清代楹联大家曾国藩为其乳母题写的一副挽联,这副挽联,之所以被人称颂,我觉得对仗的工稳和典故的巧妙运用只是次要的,联语中寄予的深厚感情才是打动人心并得以流传的本质所在;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
众所周知,这是大诗人苏轼在六如亭上题写的一副对联,苏轼与王朝云情深似海,可惜王朝云不幸染病早亡,苏轼痛不欲生, 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亭以纪念她,这亭便取名“六如亭”,并题写了这一副凄婉动人,催人泪下的楹联,无疑,这也是“以情动人是楹联作品的美学表现”的最好注脚。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画家和美学教育家,贫寒的出身和坎坷的经历,锻造成他高贵的品质和对祖国炽热的情感,解放前他曾用一副简短的对联抒发了坚守自我,不愿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和远大抱负,这副联是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简短的八个字,以反语的形式出现,掷地有声,高尚的品格跃然纸上,读着这样的联,谁能不为之动容、为之动情呢?
联圣钟云舫,一生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奠定了他在楹联史上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地位,与其作品中饱含的浓郁感情是分不开的。他的代表作《拟题江津县临江楼联》,全联洋洋洒洒1612字,字字句句包含着忧国忧民之情,我觉得,这才是这副联深入人心的真正原因,笔者曾在《想钟云舫学什么》一文中说过,学习钟云舫就是要学习他深厚的家乡情怀,钟云舫的许多经典作品就是歌颂他的家乡——四川的风物的,大家不妨认真去体会一下钟云舫的这些作品,寻找启示。
事实上,只要我们认真体会古今以来许许多多的优秀楹联作品,依照古今文学理论家关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功用的理论,探究这些楹联作品打动人心的本质原因,是不是觉得:”以情动人是楹联作品的美学表现“确实具有普遍性呢?
三、楹联作品以情动人的表现方式
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情……, 情感在楹联作品中的表达也绝不是唯一的,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很常见, 下面我分别举例予以证明。
1、”唱白式“的情感表达。
唱白,就是戏曲或曲艺中的歌唱与说白,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内心情感直接唱出来和说白来,毫不隐瞒,也就是常说的直抒胸臆。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副妇孺兼知的对联,题写在秦侩墓前,相传:秦大士曾与袁枚等人一起游西湖,游到岳飞墓前,大家看到跪在墓前的秦桧,不由得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人发现秦大士沉默不语,就故意拉住他就秦桧跪像题对联。秦大士虽很不情愿,又不便发作。还是袁枚来得快,信口代他吟道:“人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从而秦大士自己替自己解了围。后此联由秦大士书写,至今尚存。尽管”我到坟前愧姓秦“是秦大士”被迫“说出来的,但这七个字恰恰表达了他当时的羞愧之情,因此也打动了在场的人和每一位读到这一副对联的人。
长篇小说《红岩》中有一副对联,是革命志士为烈士龙光华题的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为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革命志士们在烈士献出生命后,丝毫没有隐瞒内心的崇敬之情,表白出这十八个字,即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生者的砥砺,可谓”唱白式“抒发情感的范本。
2、指事式的情感表达
指事,是一种造字方式,就是用一种抽象的符号代指一件事,让人领会含义。通过一件事表达一种情感是楹联作品的一种常见手法,比如: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据说释道两家在庐山长期争斗,道观几全被富僧占去,信奉道教的李渔愤书一联挂在简寂观老君殿上,才保全了此一道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道家学术的推崇之情。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代文人赵藩给诸葛祠题写的一副联,作者用议论的方式指事,籍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可谓“指事式”表达情感的楹联典范。
3、”象征式”的情感表达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极富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手法,许多高明的楹联大家,正是借助象征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楹联作品成为经典: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一副作品,联语上联描绘竹子,下联描绘梅花,表面是字字咏物,实则字字含情,借物寄情,通过作者对竹子和梅花的赞美之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高尚的品质和情感。
月夜看灯才一梦;
雨窗欹枕更何人。
这是周作人其故友在北大教授 马隅卿去世后题写的一副挽联,联中表面看不出“情感”,但读完短短的十四个字,我们无不被作者真切的思念之情所感动,据说,作者和逝者前一天晚上还一起观灯,仅仅隔了一夜,就阴阳两隔,岂不让人潸然泪下?一“灯”一“枕”两个很平凡的事物,承载了作者当时无穷的思想感情。
当然,楹联作品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仅仅是以上三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总结,指导我们的楹联创作。
四、带着感情写联,应当引起楹联创作者的高度重视
无需置疑,楹联创作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表现在从事楹联创作的队伍不断壮大,楹联学会的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楹联比赛应接不暇,也涌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楹联作者和楹联作品,但是当代楹联作品的整体质量不能和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作品媲美,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是,许多作者没有认识到情感对楹联作品的重要性,许多楹联作者尽管言辞华丽,但远远不能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其中缺乏真情实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特点十分明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愚以为,提高自己的楹联创作水平,不能局限于和满足于格律的工整和词语的精炼,而应该把情感的升华放到应有的位置,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把自己真切地置身于现代生活,真正做到楹联作品与时俱进。我们在学习古人优美的对联时,不仅要学习他们高超的对联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古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情感,把自己置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发思古之幽情,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躲进小楼背诵和模仿古人的方法和语言,绝不是有效的学联态度。没有高尚的情操,缺乏炽热的情感,即便是格律和语言炉火纯青,是很难写出真正的优秀作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