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二)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7

20

帖子

0

精华

61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247
经验
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30 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二)

前几天我在某论坛上发首七绝,有个很热心的网友给该诗以不错的平价,但随后又指出几处出律,我跟贴讨教之。其实他不说我也知道是指几处已拗救的地方“出律”了。应该说这位朋友对格律诗的基础知识还稍欠些。鉴赏或写格律诗如不懂拗救,那么对前人好多名作就理解不了,有可能把格律诗当古风。对自己写格律诗也有很大的约束。下面我就关于孤平拗救粗浅述之: 关于孤平与拗救 在律诗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除平声韵脚外)前后都是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在格律诗中是犯大忌的。人们不但在写律诗中避,在词中也避。甚至古风中也避,有人宁愿用仄仄仄仄仄仄仄也不愿用孤平。为了回避孤平,办法有两个一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避免使用仄声字。如下例: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首联第二句行舟绿水前第一字字是平声,如用仄声字就犯孤平了。颈联的第二句字也是如此。二是救孤平: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使用仄声字时,那就要通过救来解决孤平问题。我们通常称拗救。什么叫拗救呢?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叫拗救。前面一字了,后面必须用一个字来救,或在对句中救,所谓救,就是补尝,平用仄补,仄用平补。下面讲几种拗救;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厶彩| 六合投厶注| 网络赚钱去SO娱厶乐厶城:顶级信用厶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7

20

帖子

0

精华

61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247
经验
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9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1:18 | 只看该作者

1;本句自救:

格律诗基本句式(五言为例)

A() B:平

C() D()

B式句中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声,那么在第三个字必须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这样就变为仄平平仄平否则就犯孤平。例如:

《秦州杂诗》杜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斗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首诗首联第一句的字该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而。而第三字该用仄声字却用平声字。在此句中字救了字,避免了孤平。这就是本句自救。

在五言诗中这种当句救也叫一拗三救。在七言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第三字用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补偿。例如;

甲申重阳登高赋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7

20

帖子

0

精华

61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247
经验
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9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1:19 | 只看该作者

再如:

元夕逛灯街

十里长街彩烛光,银花火树映天堂。

龙飞凤舞灯数万,虎跃鸡鸣车几行。

户户窗前照圆月,人人身上饰新装。

星移汉转玉轮去,仍是满城烟火香。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中的“数”字应该是平声字,但用的却都是仄声字,“拗”了,但颔联第一句中的“车”字,为平声,这样就以“车”字,补救了“数”字。这也是对句救。

3:可救可不数;

同样也是在A式句中既五言诗“()仄平平仄七言诗“()()仄平平仄中,五言诗第三个字,七言诗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字,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没用仄声字,这种情况叫半拗或“小拗”,是可救可不救的。例如: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是半拗。本来可救可不救的,因为一,三不论的。但作者在第二句中第三字字给救了。也是对句救。例如七言律诗: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独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7

20

帖子

0

精华

61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247
经验
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9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1:19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中第七句况是清明好天气用的是“()()平仄平仄的格式。再比如: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其二》中第七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答友人》中第七句我欲因之梦廖廓都是用的这种“()()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诗中这种格式,一般都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这种格式,称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当正规的格式用了。

格律诗拗救公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 平(仄)

(平)平 (平) 仄 (平)

(仄)

5:非格律诗的技巧前面讲的是历代公认的必须遵守的规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当然这只是追求一种更完美,作者不一定要遵守,只是需要了解而己。第一;广互救;就是可以不救的,也去救。如七言的第一,第三字,除了犯孤平句外,本可不论的,不必去救。但有的作者为使句子音调更美,更加显得抑扬顿挫、铿锵优美,也去尽可能救。有在本句中第一字与第三字互救。如;若非群玉山头见……李白《清平调词》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也有在对句中一与一互救,三与三互救的。还有的除本句互救外,同时在对句中又救的,如: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杜牧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鸡。……王建由于采取这种多重互救的方法就使“()()平平仄仄这一句式变为如下句式:“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5
发表于 2006-5-30 10:43 | 只看该作者
"仄仄平仄仄"句型属于"五古"句型.不是近体诗律绝句型.我们寻常作诗,虽不必完全照谱加以束缚,不过为声调铿锵起见,自应在这些地方,略加注意.如你的诗中出律的"故"字,所以我说它"不好",是因完全可以避免的,我意谨此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0 10:54:3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02 小时
主题
390

1259

帖子

8

精华

2398

积分

联都贡士

醉野狂人

Rank: 6Rank: 6

UID
6155
经验
239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8
6
发表于 2006-5-31 09:3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在三楼上提到对句救,"龙飞凤舞灯数万,虎跃鸡鸣车几行。"."这首诗颔联第一句中的“数”字应该是平声字,但用的却都是仄声字,“拗”了,但颔联第一句中的“车”字,为平声,这样就以“车”字,补救了“数”字。这也是对句救。"

请问楼主对句救可错位相救吗?车在第五字怎么去救上句的第六字?椐我所知对句救是要在同一位置上的,本句自救或对句救任选其一就不算出律.假使对句救可以错位的话,作律诗在单句上不是完全不必去考虑平仄了吗?即使单句不按律写,只要在偶句中随便那个字救一下就可以了.某些古人的诗今人不必去考虑太多,古人有意作拗句的很多,拗而不救的也很多.这个东东是最难弄清楚的,其实写律诗重在意境,古人写诗并非你说的那样有拗必救.关于词的韵脚也是如此,韵脚用邻韵的也很多,只要读来好就行.谢谢楼住,学习一下,作个交流.

静夜听风吹柳笛闲来洒墨弄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7

20

帖子

0

精华

61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247
经验
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9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31 10:14 | 只看该作者
呵……看来读雨君对诗词格律关于“拗救”还是只知一二的,什么叫“错位救”?没有这一说法。对句救必须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的第五、六两字“拗”,然后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去救,这是规定。几千年以来至今无人更改。至于你所知“对句救在同一位置上”,呵………不知出自何处?“本句救或对句救任选其一就不算出律”,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本句救是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既“三拗五救”,跟对句救有什么关系呢?我同意你的观点“重在意境”,但既选择了格律诗这一裁体,就必须遵律,这就如同踢球守规则一样,球踢的漂亮,也进球了,但越位在先,是无效的。至于古人写诗也好,今人写诗也罢,有拗必救这是常规,既使有些甚至大家写的个别“拗体”诗,也不是代表格律诗的。这样的范例很少。杜甫写了一生的诗,晚年还“人老渐于格律细”呢。你说的用韵问题,词韵与诗韵是不同的,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古韵今韵可双轨并行,既不厚古又不薄今,但在同首诗词中不可混用。用邻韵那叫“孤雁入群”,但并不很多。 关于此类问题如果感兴趣我们不妨深入探讨。因为知识不是凭自己想象,而是是先人科学地总结出的。有哲理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1 12:32: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2 22:17 , Processed in 0.4805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