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中第七句“况是清明好天气”用的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再比如: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其二》中第七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答友人》中第七句“我欲因之梦廖廓”都是用的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诗中这种格式,一般都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这种格式,称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当正规的格式用了。
格律诗拗救公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仄) 仄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5:非格律诗的技巧前面讲的是历代公认的必须遵守的规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当然这只是追求一种更完美,作者不一定要遵守,只是需要了解而己。第一;广互救;就是可以不救的,也去救。如七言的第一,第三字,除了犯孤平句外,本可不论的,不必去救。但有的作者为使句子音调更美,更加显得抑扬顿挫、铿锵优美,也去尽可能救。有在本句中第一字与第三字互救。如;若非群玉山头见……李白《清平调词》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也有在对句中一与一互救,三与三互救的。还有的除本句互救外,同时在对句中又救的,如: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杜牧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鸡。……王建由于采取这种多重互救的方法就使“(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变为如下句式:“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