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206 小时
主题53
联都铜牌会员
 
- UID
- 40001
- 经验
- 1042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20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6-22
|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8-29 20:32 编辑
也谈谈“声韵改革”
-----兼评《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
最近见到一篇名为《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的文章,据说是某学会副会长、某诗刊编审写的,很是革命。我却不以为然。认为很片面。
历史上文学艺术作品形式的进步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但这种创新不是取代,而是新增。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新文学形式的出现,并没有打倒原来已经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汉赋、唐诗。目前大部分古体诗、词仍然以传统的格律形式在写作,其格律、韵律并未改变,只是个别字词和写作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些改变而已。
汉语和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从发音到文字有着极大的稳定性。这是保持和体现一个民族存在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阅读和看懂二千年前的诗经、一千多年前的唐诗。现在读唐诗仍然能体会到其节奏铿锵、意精韵美。
变化肯定是有的。如字的增减,字音的少量变化,新词的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普通话的出现,使字音有了新的规范,有部分汉字的音和含义有了不少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个别的、局部的,总体上没有多大变化。比如“入声”字的发音归入平上去三声,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仄今平,但涉及的字数不过几百字。
“革死韵换新声”的说法也只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而已。客观事实是平水韵至今并未消亡。
1,它仍然体现在大量的古诗词中,不懂平水韵你就无法阅读并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所以只要人们爱好古诗词的现象存在一天,平水韵就会存在一天。除非把全部古诗词付之一炬见不到了,人们才有可能彻底忘记平水韵。
2,至今仍然有不少地区的方言里保留有入声。
3,在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国际上受唐文化影响较深远的地区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海外华侨聚居地,那里写古体诗词仍然使用平水韵。
4,“中华诗词学会”在公布“中华新韵”的前言中提倡“双轨并行”,等于承认平水韵存在的合法性。
所以说平水韵是“死韵”不符合现实情况。
另外说“近十年来诗词格律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夸大事实。常见到的古体诗词作品,多数使用平水韵。 使用新韵的还是少数。这是因为传承和习惯所致。因为现在的诗词爱好者,多数是因热爱唐诗,受唐诗中的字音的影响很深刻。比如“国、竹、菊”等常用入声字唐诗中是仄声,现在要改为平声,会感到很别扭。所以写古体诗沿用平水韵顺理成章,可以与古代诗词的发音一致。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遗产。现代人写古体诗,本身就是对这种国粹的传承,无可厚非。
但我不反对新韵写古体诗。只要规定好了新韵韵部,遵照格律,原则上同样可以写古体诗。这种诗可以解决一些古仄今平的字的发音问题,解决了用普通话朗读的问题。但在使用新韵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一个韵部划分问题没有解决。
押韵规则只说“同韵母”是不够的。因发音是个复杂的问题,必须有统一的判定标准才行。否则就会因不同地区的语音而各行其是。如甲地的人认为是押韵的,乙地的人会认为没押。但目前新韵韵书如《中华新韵》却仍然存在同部不同韵的问题。如“十二齐 i ,er ,ü”将“衣堤基期妻梯西希泥齐其移儿”与发音明显不同的“愚车且居驹俱据区须虚驴于徐鱼”划为一个韵部,显然这只是某方言区的发音习惯,因而无法被其他地区的人接受。这一部的字在平水韵中也是分为不同韵部的(如“四支”和“六鱼”)。《中华新韵》在这一点上分的还不如《平水韵》合理,这无疑是影响新韵推广的一个障碍。
关于“改革”。
有人喜欢用“改革”的旗号说事。写格律诗使用新韵,我以为最多是个“适应”的问题,谈不上“改革”。人们愿意按普通话发音写,也是很自然的事。新韵旧韵各取所需好了。“改革”是褒义,使用平水韵就是“保守”吗?决不是!只要你的内容反映新时代,同样可以写出好诗!用什么韵决不是改革与保守的分水岭。
文学形式如何才算“改革”?要学古人。比如宋词的发展:柳永的长调,姜夔的自度曲;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新诗,这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现代自由诗才真正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比如人们喜闻乐见的大量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劝这些“改革家”还是往这方面努力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