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1|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谈“声韵改革”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9 1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8-29 20:32 编辑

也谈谈“声韵改革”
-----兼评《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
    最近见到一篇名为《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的文章,据说是某学会副会长、某诗刊编审写的,很是革命。我却不以为然。认为很片面。
    历史上文学艺术作品形式的进步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但这种创新不是取代,而是新增。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新文学形式的出现,并没有打倒原来已经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汉赋、唐诗。目前大部分古体诗、词仍然以传统的格律形式在写作,其格律、韵律并未改变,只是个别字词和写作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些改变而已。
    汉语和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从发音到文字有着极大的稳定性。这是保持和体现一个民族存在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阅读和看懂二千年前的诗经、一千多年前的唐诗。现在读唐诗仍然能体会到其节奏铿锵、意精韵美。
    变化肯定是有的。如字的增减,字音的少量变化,新词的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普通话的出现,使字音有了新的规范,有部分汉字的音和含义有了不少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个别的、局部的,总体上没有多大变化。比如“入声”字的发音归入平上去三声,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仄今平,但涉及的字数不过几百字。
   “革死韵换新声”的说法也只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而已。客观事实是平水韵至今并未消亡。
1,它仍然体现在大量的古诗词中,不懂平水韵你就无法阅读并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所以只要人们爱好古诗词的现象存在一天,平水韵就会存在一天。除非把全部古诗词付之一炬见不到了,人们才有可能彻底忘记平水韵。
2,至今仍然有不少地区的方言里保留有入声。
3,在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国际上受唐文化影响较深远的地区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海外华侨聚居地,那里写古体诗词仍然使用平水韵。
4,“中华诗词学会”在公布“中华新韵”的前言中提倡“双轨并行”,等于承认平水韵存在的合法性。
所以说平水韵是“死韵”不符合现实情况。
    另外说“近十年来诗词格律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夸大事实。常见到的古体诗词作品,多数使用平水韵。 使用新韵的还是少数。这是因为传承和习惯所致。因为现在的诗词爱好者,多数是因热爱唐诗,受唐诗中的字音的影响很深刻。比如“国、竹、菊”等常用入声字唐诗中是仄声,现在要改为平声,会感到很别扭。所以写古体诗沿用平水韵顺理成章,可以与古代诗词的发音一致。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遗产。现代人写古体诗,本身就是对这种国粹的传承,无可厚非。
    但我不反对新韵写古体诗。只要规定好了新韵韵部,遵照格律,原则上同样可以写古体诗。这种诗可以解决一些古仄今平的字的发音问题,解决了用普通话朗读的问题。但在使用新韵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一个韵部划分问题没有解决。
     押韵规则只说“同韵母”是不够的。因发音是个复杂的问题,必须有统一的判定标准才行。否则就会因不同地区的语音而各行其是。如甲地的人认为是押韵的,乙地的人会认为没押。但目前新韵韵书如《中华新韵》却仍然存在同部不同韵的问题。如“十二齐 i ,er ,ü”将“衣堤基期妻梯西希泥齐其移儿”与发音明显不同的“愚车且居驹俱据区须虚驴于徐鱼”划为一个韵部,显然这只是某方言区的发音习惯,因而无法被其他地区的人接受。这一部的字在平水韵中也是分为不同韵部的(如“四支”和“六鱼”)。《中华新韵》在这一点上分的还不如《平水韵》合理,这无疑是影响新韵推广的一个障碍。
    关于“改革”。
    有人喜欢用“改革”的旗号说事。写格律诗使用新韵,我以为最多是个“适应”的问题,谈不上“改革”。人们愿意按普通话发音写,也是很自然的事。新韵旧韵各取所需好了。“改革”是褒义,使用平水韵就是“保守”吗?决不是!只要你的内容反映新时代,同样可以写出好诗!用什么韵决不是改革与保守的分水岭。
    文学形式如何才算“改革”?要学古人。比如宋词的发展:柳永的长调,姜夔的自度曲;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新诗,这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现代自由诗才真正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比如人们喜闻乐见的大量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劝这些“改革家”还是往这方面努力才是!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
发表于 2012-8-30 07:18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新韵》又地域的差异,《平水韵》也有地域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4
发表于 2012-8-31 0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8-31 06:50 编辑

《平水韵》本身也有地域性!它本身不可能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11:42 | 只看该作者
三羊 发表于 2012-8-31 06:49
《平水韵》本身也有地域性!它本身不可能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

你这是主观臆断。
平水韵的目的并非要“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而是归纳唐诗的诗韵。
平水韵不存在“地域性”,这是由它产生的过程决定的。
所谓“地域性”指编篡者本人的方言产生的影响,如“中华新韵”编篡者受湖南方言影响,将“支”“鱼”列为一部。这是先入为主式的“制定”新韵。
平水韵是先有唐诗,后归纳总结的诗韵,所以具有客观性,不存在人为的方言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6
发表于 2012-8-31 13:58 | 只看该作者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8-31 11:42
你这是主观臆断。
平水韵的目的并非要“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而是归纳唐诗的诗韵。
平水韵不存在“地 ...

初唐、盛唐,作近体诗并不遵守《平水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1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8-31 16:52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2-8-31 13:58
初唐、盛唐,作近体诗并不遵守《平水韵》!


你说得很对。而且不仅“初唐、盛唐”,连北宋也不“遵守平水韵”,因为那时平水韵还没有诞生。所以我说平水韵是根据唐诗用韵总结归纳出来的,它反映了唐诗用韵的客观实际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8
发表于 2012-8-31 17:15 | 只看该作者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8-31 16:41
你说得很对。而且不仅“初唐、盛唐”,连北宋也不“遵守《平水韵》”,因为那时《平水韵》还没有诞生。 ...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18:14 | 只看该作者
三羊 发表于 2012-8-31 17:15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那时有没有统一的韵书和本主题无关。你不是说平水韵也有“地域性”吗,为什么不列出你的理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309 小时
主题
586

1万

帖子

10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1687
经验
37793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830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27
10
发表于 2012-8-31 18:28 | 只看该作者
改革是必然趋势,继承也是应该的。赞同现在的音韵双轨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1
发表于 2012-9-1 00:27 | 只看该作者


对过去的文化,可以学习了解,知道有那回事能明白古代的文化就行了,新韵是现在正在说的话,用新韵是趋势所在,也是道理所在,泥古不化不好。严重脱离现实的东西,从来就不会繁荣。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2
发表于 2012-9-1 05:34 | 只看该作者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8-31 18:14
那时有没有统一的韵书和本主题无关。你不是说平水韵也有“地域性”吗,为什么不列出你的理由呢?

【上平 十三元】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沅媛援爰幡番反埙鸳宛掀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蕴犍袁怨蜿溷昆炖饨臀喷纯

《中华新韵》“十二齐 i ,er ,ü”将“衣堤基期妻梯西希泥齐其移儿”与发音明显不同的“愚车且居驹俱据区须虚驴于徐鱼”划为一个韵部,显然这只是某方言区的发音习惯,因而无法被其他地区的人接受。

“《平水韵》的十三元”与“《中华新韵》的十二齐”是否一个道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3
发表于 2012-9-1 05:40 | 只看该作者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9-1 00:27
对过去的文化,可以学习了解,知道有那回事能明白古代的文化就行了,新韵是现在正在说的话,用新韵是趋 ...


说的好!
“倡今知古”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07: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9-1 08:36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2-9-1 05:34
【上平 十三元】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 ...


“十三元”能证明“平水韵”也有“地域性”(方言影响)?错!顶楼说过:平水韵是后来人对唐诗用韵的总结,所以根据是唐代诗作,不存在“地域性”。“中华新韵”则不然:是先制定韵。制定者由于受某地方言影响才产生了同部不同韵的问题。
唐代并没有“平水韵”。兹选唐代不同年代不同籍贯几个名诗人的押了(符合后来的)“十三元”作品如下,你不会说这些诗人都说相同的方言(地域性)吧?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张九龄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
并看芳树老,唯觉敝庐存。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
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独善心俱闭,穷居道共尊。
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幽意加投漆,新诗重赠轩。
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
【悲哉行】鲍溶
促促晨复昏,死生同一源。贵年不惧老,贱老伤久存。
朗朗哭前歌,绛旌引幽魂。来为千金子,去卧百草根。
黄土塞生路,悲风送回辕。金鞍旧良马,四顾不出门。
生结千岁念,荣及百代孙。黄金买性命,白刃仇一言。
宁知北山上,松柏侵田园。
【轻薄篇】李益
豪不必驰千骑,雄不在垂双鞬。天生俊气自相逐,
出与雕鹗同飞翻。朝行九衢不得意,下鞭走马城西原。
忽闻燕雁一声去,回鞭挟弹平陵园。归来青楼曲未半,
美人玉色当金尊。淮阴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市门。
安知我有不平色,白日欲顾红尘昏。死生容易如反掌,
得意失意由一言。少年但饮莫相问,此中报仇亦报恩。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王维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送封太守】王维
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送岐州源长史归(同在崔常侍幕中,时常侍已殁)】王维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辋川闲居】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王维
锦衣馀翟茀,绣毂罢鱼轩。淑女诗长在,夫人法尚存。
凝笳随晓旆,行哭向秋原。归去将何见,谁能返戟门。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王维  
女史悲彤管,夫人罢锦轩。卜茔占二室,行哭度千门。
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王维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声连鳷鹊观,色暗凤凰原。
细柳疏高阁,轻槐落洞门。九衢行欲断,万井寂无喧。
忽有愁霖唱,更陈多露言。平原思令弟,康乐谢贤昆。
逸兴方三接,衰颜强七奔。相如今老病,归守茂陵园。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送严维赴河南充严中丞幕府】刘长卿
久别耶溪客,来乘使者轩。用才荣入幕,扶病喜同樽。
山屐留何处,江帆去独翻。暮情辞镜水,秋梦识云门。
莲府开花萼,桃园寄子孙。何当举严助,遍沐汉朝恩。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孟浩然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孟浩然
谁家无风月,此地有琴尊。山水会稽郡,诗书孔氏门。
再来值秋杪,高阁夜无喧。华烛罢然蜡,清弦方奏鹍。
沈生隐侯胤,朱子买臣孙。好我意不浅,登兹共话言。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李白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李白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
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
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李白
君登金华省,我入银台门。幸遇圣明主,俱承云雨恩。
复此休浣时,闲为畴昔言。却话山海事,宛然林壑存。
明湖思晓月,叠嶂忆清猿。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潭在秋浦桃树陂下余新名此潭)】李白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千峰照积雪,万壑尽啼猿。
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
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
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清夜方归来,酣歌出平原。
别后经此地,为余谢兰荪。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李白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李白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
【客居】杜甫
客居所居堂,前江后山根。下堑万寻岸,苍涛郁飞翻。
葱青众木梢,邪竖杂石痕。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
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
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
今又降元戎,已闻动行轩。舟子候利涉,亦凭节制尊。
我在路中央,生理不得论。卧愁病脚废,徐步视小园。
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凤随其皇去,篱雀暮喧繁。
览物想故国,十年别荒村。日暮归几翼,北林空自昏。
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稷契易为力,犬戎何足吞。
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番。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
【贻华阳柳少府】杜甫
系马乔木间,问人野寺门。柳侯披衣笑,见我颜色温。
并坐石下堂,俯视大江奔。火云洗月露,绝壁上朝暾。
自非晓相访,触热生病根。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
老少多暍死,汗逾水浆翻。俊才得之子,筋力不辞烦。
指挥当世事,语及戎马存。涕泪溅我裳,悲气排帝阍。
郁陶抱长策,义仗知者论。吾衰卧江汉,但愧识玙璠。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起予幸斑白,因是托子孙。
俱客古信州,结庐依毁垣。相去四五里,径微山叶繁。
时危挹佳士,况免军旅喧。醉从赵女舞,歌鼓秦人盆。
子壮顾我伤,我欢兼泪痕。馀生如过鸟,故里今空村。
【园官送菜】杜甫
清晨蒙菜把,常荷地主恩。守者愆实数,略有其名存。
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
园吏未足怪,世事固堪论。呜呼战伐久,荆棘暗长原。
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小人塞道路,为态何喧喧。
又如马齿盛,气拥葵荏昏。点染不易虞,丝麻杂罗纨。
一经器物内,永挂粗刺痕。志士采紫芝,放歌避戎轩。
畦丁负笼至,感动百虑端。
【览柏中允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杜甫
纷然丧乱际,见此忠孝门。蜀中寇亦甚,柏氏功弥存。
深诚补王室,戮力自元昆。三止锦江沸,独清玉垒昏。
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子弟先卒伍,芝兰叠玙璠。
同心注师律,洒血在戎轩。丝纶实具载,绂冕已殊恩。
奉公举骨肉,诛叛经寒温。金甲雪犹冻,朱旗尘不翻。
每闻战场说,欻激懦气奔。圣主国多盗,贤臣官则尊。
方当节钺用,必绝祲沴根。吾病日回首,云台谁再论。
作歌挹盛事,推毂期孤鶱。
【别李义】杜甫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夜哭李夷道】白居易
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无妻无子何人葬,空见铭旌向月翻。
【晚出西郊】白居易
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早凉湖北岸,残照郭西门。
懒镊从须白,休治任眼昏。老来何所用,少兴不多言。
【小桃园】李商隐
竟日小桃园,休寒亦未暄。坐莺当酒重,送客出墙繁。
啼久艳粉薄,舞多香雪翻。犹怜未圆月,先出照黄昏。
【汴上送李郢之苏州】李商隐
人高诗苦滞夷门,万里梁王有旧园。烟幌自应怜白纻,
月楼谁伴咏黄昏。露桃涂颊依苔井,风柳夸腰住水村。
苏小小坟今在否,紫兰香径与招魂。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温庭筠
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并起别离恨,似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王粲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徐方平后闻赦因寄袭美】陆龟蒙
新春旒扆御翚轩,海内初传涣汗恩。秦狱已收为厉气,
瘴江初返未招魂。英材尽作龙蛇蛰,战地多成虎豹村。
除却数般伤痛外,不知何事及王孙。
【冬夜泊僧舍】方干
江东寒近腊,野寺水天昏。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
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漂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
【侯郎中新置西湖】方干
远近利民因智力,周回润物像心源。菰蒲纵感生成惠,
鳣鲔那知广大恩。潋滟清辉吞半郭,萦纡别派入遥村。
砂泉绕石通山脉,岸木黏萍是浪痕。已见澄来连镜底,
兼知极处浸云根。波涛不起时方泰,舟楫徐行日易昏。
烟雾未应藏岛屿,凫鹥亦解避旌幡。虽云桃叶歌还醉,
却被荷花笑不言。孤鹤必应思凤诏,凡鱼岂合在龙门。
能将盛事添元化,一夕机谟万古存。
【李侍御上虞别业】方干
满目亭台嘉木繁,燕蝉吟语不为喧。昼潮势急吞诸岛,
暑雨声回露半村。真为援毫方掩卷,常因按曲便开尊。
若将明月为俦侣,应把清风遗子孙。绣羽惊弓离果上,
红鳞见饵出蒲根。寻君未要先敲竹,且棹渔舟入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5
发表于 2012-9-1 0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0:32 编辑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1 07:58
“十三元”能证明“平水韵”也有“地域性”(方言影响)?错!顶楼说过:平水韵是后来人对唐诗用韵的总 ...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31 | 只看该作者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三羊发表于 2012-9-1 08: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0:32 编辑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

----------你三羊说话还有准稿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35 | 只看该作者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9-1 00:27
对过去的文化,可以学习了解,知道有那回事能明白古代的文化就行了,新韵是现在正在说的话,用新韵是趋 ...

事实并非如此。作诗不是说话,而是一门文学艺术。要求写格律诗者懂得诗韵,这是起码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42 | 只看该作者
麦苗青菜花黄 发表于 2012-8-31 18:28
改革是必然趋势,继承也是应该的。赞同现在的音韵双轨制。

谢谢!不过写联写诗用新韵,也谈不上改革,顺应潮流罢了。双轨并行,本应如此。只是现在多见互相攻讦:用新韵者说用古韵者泥古不化,用古韵者说用新韵者不讲传承,皆无必要,各取所需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9
发表于 2012-9-1 1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2:25 编辑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1 11:31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三羊发表于 2012-9-1 08: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0:32 编辑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
----------你三羊说话还有准稿子吧?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这是王力的观点!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这是三羊的猜测!

沈宋定律,并没有定诗韵标准。科举的限韵或限定韵书标准令当别论!
拿《平水韵》当做诗韵的唯一标准是在是幼稚可笑!
沈宋的律诗,并非使用《平水韵》,难道不是律诗不成?用新韵难道不能写律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9-1 12:54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2-9-1 12:21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混乱的逻辑。无论是王力说的还是你三羊说的,你不加注而发,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猜测”也在这里乱说?
历史上“诗韵”就是指“平水韵”,你不懂?后面的问题:“沈宋的律诗,并非使用《平水韵》,难道不是律诗不成?用新韵难道不能写律诗吗?!”----似此无聊的提问,只能证明你是在胡搅蛮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7 10:13 , Processed in 0.1201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