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研讨会发言稿)
2011年12月2日
联都网站
陈丽荣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我叫陈丽荣,来自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大理,是大理学院的一名教师,从医,业余时间喜欢对联,于2003年创办了专业的对联网站——联都,任站长。
这次很荣幸作为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的一名初评委,参与了本次大赛的初评及颁奖系列活动,感触很深,现就本次大赛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作一分享。
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担任学术指导,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单位承办,中国文化报社参与协办的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宏大
从参赛作品的数量来看,创历史新高,共收到全国各地和海外63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参赛作品12万多件(其中诗词8.5万多首,楹联3.5万多副);从参赛作者的地域来看,遍及全国各地及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33个地、市级行政区域中,就有321个行政区域的诗词楹联爱好者投稿参赛,覆盖面达96.5%,此外还有港澳台同胞来稿1200多件,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来稿有1000多件;从参赛者的职业来看,几乎遍布各行各业,不仅有专业从事诗词、楹联工作的人,也有工人、农民、教师、工程师、企业家、商人等,还有大、中、小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从年龄层次上来看,年龄最长者92岁,最小的10岁。
二、形式新颖
本次大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优势,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网,是集比赛资讯、我要投稿、来稿展示、咨询监督、诗联论坛、问题解答等版块的全方位、多功能赛事互动平台,是大赛工作上的重要创新。也因为有了这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本届大赛的网上投稿高达85%,投稿即发表的参赛模式,相比传统方式更简便、准确、快捷,也更有利于诗友联友相互交流,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度。
三、规格较高
大赛邀请到了沈鹏、文怀沙、林从龙、余德泉四位德高望重的大师设坛开讲,精彩的演讲赢得与会者阵阵热烈的掌声,让大家受益匪浅。另外,还邀请到了文化部、文联、湖南省政府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出席,进一步扩大了本次大赛的社会影响力。
百诗百联大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作品陈旧。
应该提倡作者提交近期原创作品。评审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不少作品是作者在十几甚至二十多年前的作品,无论创作水平还是主题都已经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社会在前进,作品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个人认为应该要求作者提交近期的原创作品。
2、重复参赛。
有些作者把在其他赛事中获得过等级奖的作品也拿来参赛,这让评委很不好取舍。淘汰吧,作品质量确实不错;留下吧,相当于是咀嚼别人的冷饭。所以,我认为,以前获得过奖的作品,应该禁止参赛,以使百诗百联大赛的获奖作品做到原创首发,这才是真正的属于百诗百联大赛自己的作品。
3、人气奖有虚夸成分。
人气奖是由网络或者手机投票产生的,不可避免会掺杂一些对联以外的因素,这个奖可以设,因为其对提高比赛的知名度和参与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应该和等级奖区分开来,平行运行,不要有任何交叉。
综上所述,本次大赛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力大,必将成为诗词楹联界令人瞩目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成为了中国文化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相信在主办方的不懈努力下,在在座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一定会办的越来越好,成为湖南省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坚信!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