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竹枝词的写法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7226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7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11 1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竹枝词的写法


竹枝词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学习四川民歌“竹枝”和“杨柳枝”,并效仿屈原的离骚而创造的富有民歌风味、类似七言绝句体式的歌词。传之于宋元明,盛于清。有些标题为“杂咏”、“风土吟”和“杂事诗”的七绝,事实上也是竹枝词。

竹枝词是传统诗中的一朶奇葩。它的奇,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歌风味。

施蛰存先生研究刘禹锡的竹枝词,认为它表现出了民歌乃至民间文学的五个特征: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不讲究平仄粘对;三是语气大多是自白,代言的是少数;四是用眼前的景物作比喻;五是好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隐语。

段天顺先生总结历代竹枝词,认为有四大特色:一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二是格律较宽,束缚较少;三是格调明快,诙谐风趣;四是广为纪事,以诗存史。

二者并不矛盾。施先生是限于刘、白的竹枝词,是从民歌和民间文学的特色和技法着眼的。段先生则是对一千多年来历代的竹枝词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并且第四点强调了竹枝词的作用。我们可以相互参照理解。

我以为还可以简化一下,即:素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鲜活,格律宽松灵活,感情饱满快活。由于竹枝词有这些特征,所以段先生指出它易学、易懂、易作、易传。就是说,作者喜欢写竹枝,读者喜欢看竹枝。

正因为竹枝词受欢迎,竹枝词的种种很引人注意,不少人在研究。

关于竹枝词的写法,有的专家如段天顺和张桂兴先生谈过,都讲了几条,讲得非常好。但为了便于操作,不妨再具体一点。我以为遵循其固有特征,竹枝词的写作主要有十六法。

一、比兴法。

这是传统诗词艺术技巧的根本大法。似乎不适合与后边的一些具体写法相并列,但是不谈又不行。于是就放在头一个来说。因为竹枝词,不管是四川的也好,广州、北京的也好,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是地方色彩和地方风情,即往往从眼前的景起兴,并且借眼前景打比方。刘禹锡最初在四川写的九首竹枝词中的山水、古迹、人物和风土习俗,都是当地的。如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此诗是以巴山蜀水起兴的。这里的白帝城、白盐山和蜀江是地道的四川山水。这是说的“兴”。要说“比喻”,就复杂一些了。有明喻,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头两句说花和水,是兴,接下来拿花和水打比方,是一个女子的口吻,说男人好变心,就象红花那样不常远;说女人不变心,象江水一样永远流淌。有隐喻,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手法就是通过谐音,用“晴”字代替“情”字。这类例子很多。还有用谚语、方言土语和歇后语作隐喻的。很巧,俏皮有趣,喻意深刻,亲切感人。

二、对比法。

是竹枝词中常见的手法。杨逸明先生有一组倡廉反腐的竹枝词,其中写用公款吃喝的:“鱼翅龙虾未足奇,美姬陪酒醉如泥。算来公宴一杯酒,可救灾民十日饥。”另一首写惩治贪官的:“官仓老鼠大如斗,无计可抓真棘手。总算夹来一尾巴,居然漏网九十九。”两首都用了“算”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时可以不用“算”字,反差要鲜明。强烈的反差对比,不仅是讽刺性竹枝词,也是一切讽刺诗的力量所在。再看翟志国先生竹枝词《街头小景》中的一首:“商厦堂皇时货新,等闲迎送见寒温。电梯许上不许下,来是爷爷去是孙。”第二句的“寒温”二字已经给后边的收束造势了,卒章显志,在风趣中见冷峻,善意的讽刺,让人感受到商人待客不要说看人下菜碟,分三六九等,连买东西前后都大不一样。

三、用典点化法。

传统诗词中用典,又称为用事,有直用和化用等多种用法。竹枝词也有用典的,但总的说不多。用时往往改一下,使诗意更加深刻。还是杨逸明先生的竹枝词:“是非标准在何方?领导雌黄嘴一张。怪事于今浑见惯,指猫为马也平常。”历史有秦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马和鹿,个头相当,猫和马,就相差太多。历史上“指鹿为马”仅一次,现在“指猫为马”很平常。改动一个字,大大加深了典故的深度,加强了诗反映社会生活的力度。

四、常语出奇法。

有人写诗好追求奇语惊人。奇语用得恰到好处,成为“警策”,收到惊人的效果当然很好。但写竹枝词则相反,往往下常语,即平平常常的词语,白话口语,日常用语,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举杨逸明先生的例子:“此地繁荣为有娼,出奇致富又何妨。赚他嫖客风流债,警妓联营奔小康。”“联营”二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或者说到的词,甚至是概念化的词语,但这里在不该联营之处一用,就出奇地惊人。湖南伍锡学先生有一首竹枝词《塘边》:“鲫鱼婆与米虾公,攘攘熙熙戏水中。一伙儿童撑膝看,谁丢石子一声‘咚’。”“咚”字特平常,用在这里却格外有趣,有味,可以说,下此一字,有声有色,全诗皆活。不光是竹枝词,律绝有时适当地用点常语,也会让读者感到新鲜,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只是以常语入诗这种手法,对于初学者或者老来学诗的人来说,有格外的难度。首先是不敢用常语,以为那不是诗的语言;二是不懂,不知偶然恰当地使用常语会出奇制胜;三是常语与概念化词语界限模糊,心里想着防止概念化,以为常语皆属于概念化之类。

五、高度夸张法。

夸张是诗词乃至一切文学重要手法。王恒鼎先生的竹枝词《雨天放学》:“撑开彩伞雨沙沙,一个人成一朶花。涌出校门花似海,遍分春色到天涯。”花似海,多么夸张,但可信,而且美。杨逸明先生还有一首写挥霍贷款的竹枝:“贷来公款一呼卢,书记居然是赌徒。倘得浮云可挪用,人间从此雨声无。”第三句转,“倘得”是假设。换句话说,就差天上的云挪不来,若能挪用,就没有雨了。如此夸张似乎过份,但从人们对挥霍贷款一事的感受上来说,是合情的。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刘征先生有五言竹枝词《城市风景三十首》,其中如“新楼如春笋,时才露芽尖。几日不曾见,涌出万重山”、“过街桥上望,车跑如穿梭。车灯一串串,脚底淌银河。”都是以夸张取胜。事实上,高度夸张在我们生活中也常见。如“一口吃个胖子”、“一锹挖个井”,律绝和古诗中也不少,运用夸张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他的“白发三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和“桃花潭水深千尺”等都是代表作。夸张不是吹牛,不是立足实际,而是写足感受。


点苍拾翠揽天下  浮白踏青攀顶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8 14:55 , Processed in 0.0759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