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1-10-11 21:03
|
只看该作者
2021年海峡两岸汉字节“金沙书院杯” 诗联大赛创作参考资料(二)
诗天下服务号 今天
闽南师范大学关于将“开台第一人”颜思齐
写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
教科书是传播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汉人开发台湾的史事表述不完整,忽略了颜思齐作为拓台先驱的历史作用。我们呼吁教育部教材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专家,将颜思齐首拓台湾的历史事迹写进教科书,让全国广大青少年了解闽南先民垦台的历史,深刻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一、颜思齐其人其事
颜思齐(1589—1625),字振泉,明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人(今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海商,开台先驱。其为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万历四十年(1603),因遭到宦家欺辱而怒杀其仆,逃亡日本平户。后来,颜思齐经营中日海上贸易数年,积蓄渐富。明天启元年(1621)八月,因不满日本德川幕府统治而肆机举事,事败率众出逃至台湾笨港(今云林县北港镇)。初定后,他一方面重建航海船队,将原先设在平户的贸易机构移到台湾,巩固、发展海上武装贸易集团;另一方面,派人至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等地陆续招募百姓近三千人入台垦殖。据《诸罗县志》记载,颜思齐于天启年间率众在笨港(今云林县水林乡、北港镇一带)设置十寨以屯垦。此为汉人大规模移徙台湾之起源,而笨港乃汉人规模性开发台湾之发祥地。明天启五年(1625)10月23日,颜思齐染病辞世,葬于嘉义县水上乡南乡村三界埔一带。是年十二月,部众推选郑芝龙为首领,继续拓垦台湾大业。颜、郑开发建设台湾功劳巨大,也证明了台湾主要是福建闽南人开发的。
颜思齐是最早大规模招募漳州、泉州移民到台湾进行拓垦的组织者。连雅堂撰著之《台湾通史》称其为“手拓台湾之壮士”,《台湾府志》则载述“颜思齐之所部属多中土之人,中土之人入台湾自思齐始”。1959年,台湾云林县北港镇建“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1966年,嘉义县新港乡奉天宫妈祖庙两侧,各兴建一座高五层的“思齐阁”和“怀笨楼”,以纪念漳州府海澄人颜思齐开台功绩。民间尊颜思齐为“开台王”。
二、颜思齐开台的历史功绩
颜思齐开台是明清时期汉人开发台湾的重要事件。在颜思齐之前,汉人进入台湾,只是零星的偶发的现象,并未形成规模聚落。390年前,颜思齐辗转来到台湾,并以此为基础,组织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陆民众移台垦殖活动,拉开了台湾开发的序幕,因此有‘开山之祖’之称。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功绩:
1.安抚番众,最早有计划、有组地、大规模地招募闽南移民赴台垦殖
一般认为,“台湾”之称与颜思齐有关,颜思齐开台活动早于荷兰人。清初仕台官员季麒光的《蓉洲文稿》最早提出台湾之称始于颜思齐开台活动的论点;史学家连横认为,若以建高台这一说法名台湾,则“思齐踞台早于荷人三年,台湾(之称)非出于荷人也明也”。
据《台湾事典·颜思齐》等史料记载,颜思齐率盟兄弟等定居诸罗山(今嘉义)一带,“安设寮寨抚番,事垦殖”。他安抚平埔族,派人与他们逐步沟通思想和语言,谨慎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因原住民不熟悉农业生产,颜氏令其部属“分别教习, 演示”,使当地少数民族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为加快土地垦殖,发展生产力,颜思齐又陆续派人回漳州、泉州招募人员,约三千多的闽南先民先后来台,从事农垦。这也是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 、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是台湾开发史上的壮举,推动了台湾的深度开发,为台湾经济社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2.建立长期定居点、开启营寨管理模式,促成了台湾最早的港口贸易和社会管理机构的产生
颜思齐将大陆汉民组织起来,在北港东南的平野(今新港)规划建筑“井”字形营寨,分成九个区 ,中区筑高台, 东区设学堂, 西区立天妃祠, 南区为军营, 北区建仓库, 建十寨,拓九庄,形成了许多长期定居点,逐渐演化为村落组织。连横的《台湾通史》在叙述此事件时亦称“及颜思齐至,郑芝龙附之,垦土筑屋,渐成部落”。与此同时,颜氏率众倚靠台湾海峡,从事贸易活动,福建居民多有依附。后来,其中心区域笨港成为台湾最早的港口集市,到清初发展成台湾著名商港,原先的十个寮寨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街市。这些营寨遗址大部分至今尚存。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的结论:首先,我国的史料记载已明确颜思齐最早掀起了台湾深度开发的序幕,而这些记载还可从荷兰史料得到印证。荷兰人初到大员时,便发现当地汉人煽动少数民族抵制荷兰人到来,并有大量汉人渔民和商人在台湾从事渔业及商业活动。据《巴达维亚城日记》1625年4月6日记载:“中国人不喜余等来福尔摩沙,因而煽动土番对付余等,盖惧怕我方于鹿皮、鹿肉及鱼类之贸易,有所妨碍于彼等故也。据闻鹿皮每年可得二十万张,鹿脯及鱼干甚多,可得相当数量之供给。……台窝湾(安平)港有戎克船约计一百艘,来自中国从事渔业,并为采购鹿肉运往中国,搭乘该戎克船前来之多数中国人,将进入内地采购鹿皮鹿肉等物。”据1624年12月12日荷兰大员商馆负责人宋克(M. Sonck)致巴达维亚总督卡本提耳(C. de Carpentier)函称:“现在此地约有100艘〔中国人的〕渔船来捕鱼,这些渔船载很多中国人来此地,这些人进入内地搜购鹿脯和鹿皮,要运回中国。”此为上述《巴达维亚城日记》后半段所本,翻译似更贴切,清楚地说明当时约有100艘渔船运载很多汉人到台湾捕鱼,并从事鹿皮、鹿肉贸易。由此可见,颜思齐集团对台湾的管控早于荷兰人、西班牙人。
其次,颜思齐率众垦台并建立长期定居点,与荷兰、西班牙人将台湾鸡笼、淡水作为据点有实质性的不同。颜思齐大规模招募漳泉乡亲赴台垦殖的活动、为台湾早期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九庄十寨”长期定居点的形成与治理模式则为台湾早期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荷兰、西班牙侵占台湾的大员、鸡笼与淡水时期(1624-1662年),并没有改变台湾在东亚海域政治经济结构中作为海盗据点和商贸转运站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角色的功能。荷兰、西班牙在台湾只是占据了大员、鸡笼与淡水几个据点,并没有控制整个台湾,其对台湾汉人及少数民族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政治统治。当颜思齐得知红毛夷(荷兰人)在台湾开发时, 他派郑芝龙前去交涉,荷兰人亦答应交税。他的威望、实力以及治理成效可见一斑。
3.将闽南文化带到台湾并落地生根
在颜思齐之前,汉民迁台人数少,很难在台保留汉民族的语言、习俗等,也影响不了其他人。然而,颜氏大规模组织移民来台,家乡闽南的语言、岁时风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随之在台湾大规模传播,这无形当中使闽南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得到延续。如今,台湾的主要方言仍是闽南方言,台湾同胞百分之六七十祖籍为福建。台湾是由闽南人最早开发的。诚如连雅堂所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闽、粤之族也。”
4.为郑芝龙海商帝国的崛起和郑成功收复台湾提供先在基础和历史契机
颜思齐卒世后,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接替为垦众之首。郑芝龙将经营台湾当作宏大的志业,将海洋发展、海上贸易同军事武装结合,成为台湾实力最雄厚的政治军事经济集团。颜思齐开台垦台、特别是郑芝龙经略台湾,为郑成功留下强大的海上基业。郑成功后来以此为资本抗清,并在南京兵败后以海上武力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颜思齐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如果没有他,就没有郑芝龙以颜思齐事业作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强大的海上王国,也就没有郑成功后来的收复台湾。颜思齐的开拓,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
5.为维护东方世界贸易的主动权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后期,西方商人及殖民者的势力开始并不断地东方扩展 ,企图控制东方与世界的贸易权益。面对西方势力的东来,颜思齐积极推动沿海商民向台湾移民,他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对台湾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开垦,并凭港口优势,展开了和大陆间的海上贸易。颜思齐海商集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和海商资本的积累,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颜思齐等东南沿海商民的努力之下,从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南沿海商民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控制着东方世界贸易的主动权。
许多历史文献,诸如《台湾通史》《台湾事典》《台湾知识辞典》《台湾历史纲要》《漳州历代名人传略》《祖籍漳州的台湾名人》《闽台缘》等书籍均记载了颜思齐的事迹。连横在所著的《台湾通史》的“列传”中,把颜思齐列为首位开台人物。
三、两岸教科书关于颜思齐记载之异同
1.大陆现行教科书基本没有关于颜思齐拓台的相关记载
翻阅大陆现行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我们发现讲述汉人开发、治理台湾的内容不多,与台湾有关的史事,仅在七年级下册有一段表述较详,其内容如下: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目“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8页)
这段文字表明了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史事,但对荷兰人侵占台湾之间的情况未作记叙,对汉人(如颜思齐、郑芝龙等)在此前开发台湾与治理台湾的史实未作表述,使读者未能溯源了解台湾开发史,也使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事缺乏理据。
2.台湾历史教科书关于此问题的载述
相较而言,台湾教科书对汉人开发台湾的史事表述得更为详备。
以康轩版教材为例,不同学段的教科书对此均有表述:
(一)“海上来的红毛人”第一目“早期汉人与台湾的接触”
“澎湖由于距离中国大陆较近,早在十一、十二世纪,就有汉人移居的记录。
十七世纪初,海盗颜思齐、郑芝龙等率领一群人到台湾中南部建立据点并且招募福建一带的汉人前来开垦,但中国始终没有正式派官治理台湾。(康轩版小学五年级社会课本)
(二)“荷西时期的统治”第一目“早期汉人的活动”
十二世纪时,就有汉人到澎湖居住。十六世纪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汉人,为了捕鱼、避风及交易物品,开始来到台湾。
十七世纪初期,当时为海盗的颜思齐、郑芝龙等率领一群青壮年人,从笨港(今云林县北港)登陆,在附近建立据点,又招募福建地区人民来台开垦、耕种,台湾的汉人便渐渐多了起来。” (康轩版初中历史课本)
(三)各国的竞争
汉人来台“九世纪末或有汉人已到澎湖,可能在十二世纪(宋朝)汉人才到台湾,各国对于台湾的称呼也不同。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后,明朝把澎湖视为东南海疆的最前线,因此海盗与走私商人常以台湾作为买卖的会船点。1620-30年代是各方角逐的关键期,汉人海盗颜思齐、郑芝龙等召募汉人在云林、嘉义一带开垦后不久,荷兰人也进入台湾发展。” (康轩版高中历史课本)
从以上台湾康轩版小学、初中、高中的教科书来看,虽对颜思齐开台表述不近相同,详略不等,但均将颜氏拓台之功作为汉人开发台湾的重要事件载入各阶段历史教科书。“颜思齐开台”已作为知识点贯穿在台湾中小学历史教育中,使台湾学子得以正视该史事,对颜思齐开台的意义有明确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教科书中的这些内容,表面是肯定汉人开发台湾的作用,但仔细分析则会发现其中不少表述别有用心,似有意将读者导向一个认知,即台湾是一个对各国开放的地域,汉人开发和外国开发是处于同等的地位。这种表述其实问题很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两岸教科书对汉人开发及治理台湾的表述或不完整或不准确。
四、将颜思齐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意义
“开台王颜思齐”史事的研究与发现,是近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地方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佐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命题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应用空间。对现行历史教科书进行必要的修订,增加“颜思齐开台”这一史实,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有助于加深全国青少年对“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认识
加入颜思齐的史事,可以为“台湾是由中国人最早开发”的命题提供鲜活的法理依据。
颜思齐陨殁后,其产业被郑芝龙继承,后被荷兰占领。后来,郑成功攻占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拿回本属于先人的产业。所以,郑成功进攻热兰遮城时才会对荷兰殖民者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人教版统编教材如补充这一史事,就能让学生明了颜思齐开发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按照国际法上一般采用“最早发现、最早开发、最早命名、最早居住,就是归谁所有”的判定规则,台湾是中国人最早开发的,理所当然归属中国。
2.有助于驳斥台独言论,强化“台湾之人,中国之人”的认知
颜思齐作为“拓台第一人”的历史功绩,证明了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论断。近来,有人宣称“开台王”颜思齐子虚乌有,或与台独势力大搞去中国化有关。台独势力正是企图制造历史上不存在颜思齐其人的谣言,以实现其台湾去中国化的目的。如在教科书中加入这一内容,有助于驳斥台独言论,强化“台湾之人,中国之人”的认知。
3.有助于回应两岸民众追思纪念颜思齐的共同心声,增进“两岸一家亲”的共识
多年来,台湾颜氏宗亲与大陆民众尤其是颜氏宗亲,密切交流联谊,共同开展祭拜颜思齐、重修颜氏族谱等活动。两岸颜氏宗亲发起建设开台文化公园,大陆第一座纪念与展示“开台先锋”颜思齐的开台文化公园便坐落在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颜思齐故里。这些充分表明两岸的民众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不断扩大交流和认同。
而在台湾,民众称颜思齐为“开台圣王”。1953年,颜思齐墓碑被列为台湾省古迹;1959年,台湾当局在云林县业港镇区的街心建立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1966年,为纪念颜思齐的开台功绩,新港妈祖庙奉天宫两旁建了五层钟楼“思齐阁”、鼓楼、“怀笨楼”。由此可见,两岸一家亲,都共同思念、缅怀“开台祖”颜思齐。
由于明清两朝官府的偏见,颜思齐集团被定位为海盗;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将他们改称为海商;但台湾同胞一贯认同颜思齐是大陆第一次组织移民大规模垦殖台湾的领袖,是他奠定了大陆汉民开拓台湾、建设台湾的根基。从明末天启年间算起,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台湾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颜思齐对台有首拓之功,当今在海峡两岸,颜思齐已经被尊称为历史上大陆汉人“开台第一人”“开台王”“开台先驱”等。
由于时间仓促,目前我们收集台湾教科书数量较为有限,加上篇幅关系,资料也无法一一呈现。但通过收集资料、听取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认为:颜思齐作为“开台第一人”对台湾开发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承,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历史地位应当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尊崇;颜思齐在开发台湾时所呈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应当得到世人弘扬。将颜思齐写进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将有助于全国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闽南先民跨海垦台的历史,强化“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认知。为此,我们建议教育部教材局在适当时候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专家学者就该议题再次进行论证。
附件:
1.颜思齐相关资料辑录
2.关于大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若干修改建议
附件1
颜思齐相关资料辑录
一、中外史料均证明了颜思齐其人的存在
史料中有关颜思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 。崇祯朝虽未有官修实录,但有《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等几种相似文献流传。其中《崇祯长编》仅余残卷,又分为两个版本,分别记载天启七年八月至崇祯五年十二月,及崇祯十六年十月至崇祯十七年三月间事。其中崇祯元年六月壬子条言及郑芝龙受抚一事时,便提到了颜思齐(颜枢泉) 之名: 初,海寇郑芝龙先从海贼颜枢泉; 枢泉死,遂有其众。天启末,乘闽饥,益招致多人攻广东海丰嵌头村,既得而复弃之,仍入闽,围中左所。然而不杀不焚,颇有悔罪之意。兴泉道□□邓良知因遣其乡人李瑞、陈凝、陈瑶往抚之,又命芝龙母舅黄梦龙剖析利害; 芝龙遂于正月十八日就中左所受抚,余众渐行解散。至是,御史苏琰条议三事: 一、请列之汛地,以便令立功; 二、议处补沿海兵饷,并请核先年剿杀红夷糜费十八万之饷; 三、议处水陆寨游分哨合援,无拘积套。章下所司。
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纂修,凤山县县令杨芳声、诸罗县县令季麒光同纂第一部《台湾府志》载:“天启元年(1621),又有汉人颜思齐为东洋甲螺,引倭夷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清)蒋毓英撰,陈碧笙校注:《台湾府志校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页。]
康熙三十四年(1695)撰成,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高拱乾纂修《台湾府志》载:“故天启间,海寇颜思齐入巢于此(台湾),始有汉人从而至者。”
清诸罗县知县季麒光著《蓉州文稿》卷一载有《台湾志书前序》(代周又文宪副)云:“自海盗颜思齐窃踞其地,乃有台湾之名,而中国民实始居之。思齐死,红彝因其余众,用以耕作,民番杂处,渐成殷阜。”季麒光著《台湾志序》云:“自海寇颜思齐踞有其地,始称台湾。红彝得之,因思齐遗众,用以耕作,采鹿于山,渔鱼于海。艺禾插蔗,通贩于东洋。”[(清)蒋毓英撰,陈碧笙校注:《台湾府志校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19~122页。]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基本完成的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一记载,“时有福建漳州府海澄人,姓颜,名思齐,字振泉,年三十六岁。”据《台湾外志》卷一记载,在日本,颜思齐出面组织28人拜盟兄弟,包括泉州南安人郑芝龙、漳州海澄人陈衷纪、福建莆田人洪升、泉州惠安人张弘、泉州同安人林福等,欲在日本起事,不幸事泄,遭到搜捕,仓皇逃往台湾岛。明天启四年(1624)甲子八月十五日,颜思齐率众乘13艘船,“计八昼夜至台湾,即安设寮寨,抚恤土番,然后整船出掠,悉得胜焉。故闽、浙海邦咸知思齐等踞台横行。”[(清)江日升撰,刘文泰等点校:《台湾外志》卷一,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4~12页。]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诸罗县志》载:“天启元年,颜思齐、郑芝龙引倭踞其地。”[(清)周钟瑄、陈梦林等编纂:《诸罗县志》卷一,封域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3页。]
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台湾县志》载:“颜思齐之所部属多中土之人,中土之人入台湾自思齐始。”
彭孙贻(1615—1673)约于清康熙间所撰的《靖海志》载,丁卯(明熹宗天启七年)条:“芝龙只身随舰,货作千金,分与主寨之首领颜振泉。海有十寨,寨各为主。芝龙之主,又主中主也。停半年,主有疾,疾且死,九主为之疗祭。”“海中以富为尊,主亦就殂,芝龙升为十寨中之一。”[(清)彭孙贻撰:《靖海志》卷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116),台北:大通书局,1997年,第1~2页。]
连横《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载,“天启元年,海澄人颜思齐率其党入居台湾,郑芝龙附之,事在其传。于是漳、泉人至者日多,辟土田,建部落,以镇抚土番,而番亦无猜焉。居无何,思齐死,众无所立,乃奉芝龙为首。”卷二九列传一,《颜、郑列传》载:“思齐,福建海澄人,字振泉。雄健,精武艺。”明天启五年(1625),“五年秋九月,思齐率健儿入诸罗山打猎,欢饮大醉,伤寒病,数日篤,召芝龙诸人曰:“不佞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言罢而泣,众亦泣。思齐死,葬于诸罗东南三界埔山,其墓犹存。连横在《台湾通史》人物列传众多的人物中,把颜思齐排在第一位。
除了中文史料之外,当时的外国文献中同样留存了颜思齐的踪迹。其中对颜思齐活动时期的台湾海峡地区情况记载最为详细者,当属明末频繁袭扰中国沿海、并于 1624 年至 1662 年间侵占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所留下的官方档案文件。过去由于语言等问题,这部分资料一直未能被研究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在江树生等台湾学者的努力下,《热兰遮城日志》《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致巴达维亚总督书信集》等陆续翻译出版,为颜思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在荷兰台湾长官于 1624 年至 1625 年间致巴达维亚总部的信函中,不时提到一个叫做“Pedro China”的人。“就像Capitein China 是荷兰人指‘在日本的中国人头领’,这个Pedro China 是荷兰人指‘在台湾的中国人头领’”,是一名以台湾为根据地的海盗首领,这与中方资料中对颜思齐的记载颇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台湾外记》和《台湾通史》等文献均记载颜思齐于天启五年九月( 1625 年 10 月) 病逝于台湾,而在荷方的报告中,Pedro China 正是死于 1625 年 10 月 23 日,两者在时间上完全一致。加上继Pedro China 之后被荷方称为中国海盗首领的人便是郑芝龙,这又与中方资料中后者继承颜思齐之位的记载相符。
二、当前学术界关于颜思齐研究的部分文献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报纸、期刊以及学术会议数据库,共有关于颜思齐的相关论文32篇。其中,对颜思齐生平、行迹进行考辨的论文有孙英龙《拓台第一人——颜思齐》、汤漳平《关于“开台王”颜思齐人物形象的新发现》、王晓云《“开台第一人”颜思齐》以及黄志中《颜思齐郑芝龙入台年代考》;对关于颜思齐和郑芝龙、李旦关系的论文有陈思《从各方史料看颜思齐与李旦及荷兰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陈健竹《郑芝龙、颜思齐、李旦的关系及其开发台湾考》;对颜思齐与“台湾”名称之关联进行讨论的有洪梅、淑华《台湾的名称与颜思齐》和何池《论“台湾”名称之缘起》等;关于颜思齐拓台功绩的研究成果有何池《略论颜思齐的开台事功及其历史意义》、彭景元《试论郑氏几代对台湾早期农业的开发》、陈元煦《明清时期台湾开发述略》、苏奕斌《“漳州面孔”经略海洋》、卢国能《明末闽南海商集团与台湾开发》、陈奇文《台湾的开拓》、薛理禹《明末清初移居台湾的大陆人》等;此外,蔡长溪、黄天柱、廖渊泉《试论郑芝龙开发台湾和抗荷斗争的作用》也对颜思齐的开拓功绩有所涉及。涂志伟《从族谱资料看漳台姓氏传承――明清以来漳州姓氏向台湾的四次迁移》一文从姓氏传承中考察漳州移民迁台的历史轨迹,侧面反映了颜思齐被称为“开台王”的历史依据。
除以上文献外,《台湾事典》《台湾知识辞典》《台湾历史纲要》等书籍都收入了“颜思齐”相关的词条和信息。不少专著中,也有专章论述颜思齐开台功绩,例如何池著《走近闽籍开台治台名人》、陈耕著《纵横闽南》、刘子民著《漳州过台湾》、陈再成编《漳州历代名人传略》、周跃红编《祖籍漳州的台湾名人》等;涂志伟著《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则对台湾的颜思齐十寨(云林县水林乡、北港镇)、颜思齐纪念碑(云林县北港镇西势里)、颜思齐墓碑(嘉义县水上乡南乡村)等诸多史迹进行详尽考察和介绍。
三、关于颜思齐的历史地位问题的补充说明
关于颜思齐的历史地位问题,到底是称“开台先驱”“开台王”还是“开台第一人”?史家之间看法各异,而民间与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民间固然对“开台王”一称认同度极高甚至有神格化的倾向,但是载入历史教科书是极为严肃的事情亦须作极严谨的考量。开发台湾,颜思齐当然居功至伟,但毕竟治理时间较短(仅五年左右),早期治理区域限于台湾南部笨港一带而未能覆盖全台,而“王”者有统治、王化之意,如以“开台王”一称载入教科书似乎有过誉之嫌。而在“开台先驱”与“开台第一人”之间,笔者倾向于采纳“开台第一人”这一说法。“开台先驱”似乎颜思齐、郑芝龙乃至郑成功三人都可足以称之,但颜思齐的贡献主要在于其首次大规模、有组织性地带领闽南先民揭开台湾开发之序幕的历史功绩,以“开台第一人”来定位显然比“开台先驱”更为准确。
附件2
关于大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若干修改建议
对七年级下册第18课第88页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这一部分,建议做以下几处修改:
一、在现有内容之前增加部分文字
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以下文字,以完整表述开发台湾岛收入台湾的经过,内容如下:
“宋元时期,大陆沿海居民陆续零星进入台湾,拓土定居。明朝末年,颜思齐等人招募福建沿海数千民众赴台,揭开了大规模开发台湾的序幕,闽南文化和中华文化随之在台湾生根、开花。闽南人后裔构成了今日台湾人口的主体,闽南话逐渐推广。台湾的名称也由闽南语发音中转变形成。”
二、正文增加“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史事链接
内容如下:
【相关史事】
颜思齐(1589~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县青礁村人(今厦门海沧)。他精通武艺,体格魁梧雄健。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因遇官宦家人侮辱邻里百姓,仗义杀人。为逃避官府缉捕,逃往日本平户。天启元年八月十四日, 因在日本领导反对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事泄,颜思齐率漳、泉籍同乡义民二三百人乘13条船下海逃亡。八月二十三日,颜思齐一行数百人在台湾笨港(今云林县北港)登陆。入台后,他们以诸罗山为根据地,设置十个寮寨安置人员,着手进行垦荒活动。由于这里地广人稀,二二三百人难以适应垦殖的需要,于是颜思齐派杨天生等助手带大船十只到漳、泉两地招募贫民,陆续招募乡亲三千多人到台湾,分别安置到十个寮寨中。迁台的闽南移民从事农耕生产,十个寮寨很快成为大村落,笨港后来也逐渐发展成港口街市。颜思齐组织大规模移民垦台,对台湾农业、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所开垦出来的笨港地区被台湾同胞称为“汉民族开发台湾的发祥地和奠基石”。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率众往诸罗山打猎,后因暴饮,不幸染病去世,终年仅37岁。他的事业由一个叫郑芝龙的结盟兄弟继承,并在以后形成一个足可与荷兰殖民者相抗衡的海商武装集团。依靠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作后盾,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后来击溃荷兰殖民者并收复台湾,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颜思齐开台的功绩昭著,历史学家连横奉为“开台第一人”,将其列为《台湾通史》“列传”之首。台湾同胞在云林县业港镇区的街心建“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在他当年登陆的笨港(今台湾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内兴建“思齐阁”“怀笨楼”,以缅怀他开拓台湾的丰功伟绩,并尊称他为“开台王”。
三、人物扫描
颜思齐(1589—1625年),字振泉,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人(现属厦门管辖),生于明代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末,他带领郑芝龙等人进入台湾,并从福建招募数千汉人来台垦荒,被尊为“开台王”“开台圣王”“拓台第一人”“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
四、附图
图片内容为:
图片
图一:颜思齐像
图片
图二:台湾云林县北港的“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