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1430 小时
主题177
联都顾问
- UID
- 10705
- 经验
- 6052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143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9
|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FONT><B>
<P><FONT color=#000000></FONT></P></B>
<P><FONT color=#000000></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P><FONT color=#000000></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山”与“水”是最熟悉不过的,其一刚一柔,一阳一阴,变幻无穷,生机无限。从启于原始宗教崇拜,富有神学色彩的山水观念,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豁达品性,中国山水文化几千年来一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洪荒之时,“山林川谷丘陵, 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 通过对山灵的崇拜,对水神的敬畏,人们在这种崇拜和敬畏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山之高渺,水之深邃;山之广阔,水之浩瀚,蕴含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秘,充满着虔诚的崇拜和敬畏,他们以神话或符号的形式传达了这种精神,启发了山水文化的形成。通过寄希望于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表现,中国山水文化从自然崇拜中解脱出来,在具体内化过程中演化出五种主要形态,即:山水哲学、山水文学、山水艺术、山水园林和山水科学。这五种大致形态相互穿插,互相影响。就山水文学而言,诗词曲赋悉数涉及,山水楹联自然是其 中一类。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大凡名山古刹,胜迹林泉,描写其雄伟 幽深,瑰怪秀丽之佳作不在少数。这些楹联不仅佳构俪句,文辞华美,加之清逸隽永的内涵和与之相配衬的传神书法,题之于楹,赏之于心,自然构成山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千百年来,这朵奇葩经久不衰,在发展变化之中形成独到的文化内涵,依托于中国山水文化,大放光华,异彩缤纷。而其中许多佳构对于“山”和“水”更是情有独钟。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这些以楹联方式展开的山水审美,是作者与大自然精神关系的反映,是崇尚山水,俯仰宇宙,涤滤心灵,悟天地之正气,激人生之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崇高体现。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在其著作《山水审美》中,将表现“畅神”观念的山水审美内涵分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审美者具有性好山水,高情远志;其次是“应会感神”,“神思浩荡”。 审美者深入山水,“栖丘饮谷”,通过亲身审美活动,经过“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的心里活动,自然往复,使主客之间在生命本原上求得同化和融合,物我相视而相忘,陶治于自然之中,“神思浩荡”,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再次,是物我同化,神超理得。是指审美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自然美规律时,主体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行为与自然美规律产生共鸣融化时的审美境界。审美者通过深入的审美活动,把握宇宙生命的脉博,领悟山水深层美,使山水审美境界提高到哲学境界。毫无疑问,这种解释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山水楹联的文化内涵。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远树苍凉,云起鹤翔藏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灵泉寺大门之联或是中国早期的山水佳联之一,联文从“深山窈窕”,“水流花发”之中,描绘出富有隐逸的不寻常情趣,“认识山水变化规律和特征,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宗白华《美学散步》),使得中国山水楹联从起初之时,便给人一种清雅脱俗之感,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在当时发展成果的真实反映。楹联大约兴起于唐时,在一个玄学盛行,人性觉醒的时代,充分继承了魏晋隐逸之风气,于山泉林木之间,以“山水之变”,使笔下作品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与此同时,与楹联不可割离的另外一个文学领域——诗的创作中,诗人们从一个新的天地中,看到了远离嚣闹的街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之美,不再重诉以往模糊的表达方式,而是在字里行间塑造意境中体现“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左思《招隐》) 的审美发现。此时山水诗派宗师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说:“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这里的山水,已经开始为具有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景观,“山水借文章以显, 文章凭山水以传”(谢灵运语), 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忧郁的情感便在这足以娱情畅怀的青绿山水间觅得了慰籍自我的场所。所以,在整个中国文化长河中,我们通过对楹联的赏析也可看到一种共性。 <p></p></FONT></P>
<P ><!--EndFragment--><!--EndFragment--><FONT color=#000000>明赵宦光自题联: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超鸿蒙而远迹,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侣山水以忘年。 <p></p></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此联虽是自题联,却是无意之中寄托着情怀。无论是超脱鸿蒙的哲学思想,抑或是以山水为伴、乐以忘年的心绪,这同样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吐露,而是中国古代文人整体精神追求的一面映照。山水“质有而趣灵”,因此圣人、贤者、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