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蔷薇的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1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义整理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10:55 | 只看该作者
【任杰按】
本讲主要涉及成联创作的基础知识。
以网络上的资料为底稿,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加工,请不要外传,谢谢!

      学习了对句和出句之后,对联的初阶任务只是完成了一半,甚至可以说是一小半,更重要的是成联的学习。只有会写拿得出手的成联了,才可以说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联手了。
      成联的创作其实就象小学生的造句,不同点是成联利用的材料是人为提示或自主感悟的素材,从而写出两个对仗的句子。由此可见,成联创作比小学生造句更具灵活性,大家要有信心学好它。

      根据成联创作方式的不同,分成借用型和创造型两类。

      第一部分 借用型成联

      借用型成联是一种被大家认可且能体现作者自身水平的创作方式。按借用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摘句,集句,改句,仿句。

      一、摘句法

  摘句是从同一人的诗文中摘取相连的两个句子,不作任何修改,但以对联的形式表达新的含义。要点如下:
  1、不可滥用。
  2、原则上摘句联与原句在语义上应有所区别,摘句联只是借用原句的外形。
      例如李鸿章出使英国时,恰逢英女王生日,便从杜甫《秋兴》中摘取三、四句向女王祝寿: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王母又称西王母,切西方英女王身份。降有诞生之意。下联又切李鸿章自东方逢使西行的身份。摘诗句贺寿,雅致华贵,天造地设,胜过自己撰写。

      二、集句法

  集句是把别人的诗词文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点如下:
      1、两个句子最好出自同一个作家的作品。
      例如郭沫若集毛泽东诗句成联:
  梅花欢喜漫天雪,(《冬云》)
  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
      2、如不是同一作者,也要做到时代相去不远,至少同一朝代。
      例如集李白、白居易诗句成联:
  举杯邀明月,(李白《月下独酌》)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洛阳有愚叟》)
      3、集句还允许上下联本句内集不同作者的句子。
      例如集宋朝几位词人的词句成联:
      拥身疑有月,酒初醒,梦游闲,榕阴不动秋光好;(李之仪《临江仙》、吴文英《夜游宫》、方千里《诉衷情》、辛弃疾《满江红》)
  客舍宛如春,帘半卷,情何适,柴门都向水边开。(李之仪《南乡子》、吴文英《声声慢》、方千里《渔家傲》、辛弃疾《鹧鸪天》)

      三、改句法

  改句是指摘用诗文中的成句或成联,在文字上改、移、增、减而另铸新意的对联。要点如下:
  1、改动不宜过大,改动的地方最好是上下联的同一位置,要少而巧。
      如纪晓岚家人有病请医诊治,却几次误诊,纪晓岚便将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中的个别字略作移动,送给庸医: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不明白诊治的道理,会被出钱的病者的抛弃;诊治中有很多事故,会被病人疏远。其讽刺效果,可以想见。
      2、虽小有改动,但改句联应与原句在语义上有较大的不同。
      如苏小妹在看了所谓才子方若虚的诗后,写了一联托兄长苏轼送他,原联是: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轼读了,怕得罪人,提笔在上下联尾各加了一字,改成: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两字一加,意义竟然是180度的转变,可谓妙哉。

      四、仿句法

  仿句是模仿别人对联的模式、句式、风格及特色而制作的对联。要点如下:
  1、要用新思想仿,使新联语义有较大变化。
      如明朝徐文长写了一联自嘲: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如有人改成: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把“南腔北调”改成“千锤百炼”,句意就有了变化,从自嘲变成了自勉。
      2、要用新的元素仿,不能对原句做同义词式的修改。
      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有副名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江西庐山御碑亭联则仿其结构,用御碑亭附近的山岩、江船、松等新元素入联:
  四壁云岩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如改成:
    满池菡萏几行柳,
  四季风光一片山。
      新句虽做了改变,但相关元素与原句中原素并无太大区别,这种写法就成了抄袭。

      以上四种,摘句法和改句法都应慎用,对初学者不提倡。 仿句法最适合初学者采用,这就像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经常读范文一样,通过大量模仿,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然后再去突破、创新。
      当对联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诗词有大量的积累后,提倡同学们有时间可以用集句法练习提高成联。因为集句法最能体现一个联手的诗词涉猎范围及诗词掌握程度,只有多读多记,学识渊博,才能俯拾皆是,佳句天成,胜于己撰。

      第二部分 创造型成联

      创造型成联创作,顾名思义,就是独立创作出来的成联作品。根据素材提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命题型和自主型两类。

      一、命题型

      在人为提供相关素材的情况下,根据要求而进行了成联创作,称为命题型素材的成联创作。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根据提供的文字写联,根据提供的图象写联,根据某个姓名写嵌名联等。

      (一)根据提供的文字写联

      这一方式,我们常见的是征联。所谓征联,就是由征联方发起的,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以文字方式提出征联主题、内容、联类、形式的,并给予一定奖励的征联方式。就几种主要的征联方式,分别做一介绍:

      1、名胜征联

      为名胜景区的景点(亭、台、楼、阁等)而征的联。创作要点:
      (1)围绕景点的名称而创作。
  (2)围绕景点的地形地貌而创作。
  (3)围绕景点的历史文化而创作。
  (4)以上三项综合而或加入情感或感悟因素而创作。
      关于名胜联的创作,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只简单的嵌名、状物、写史。正如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的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立意高远,而成佳构。故写景物联,上下联皆状貌为下,既状貌又写质(用途、特性)为中,如既状貌,又表露思想感悟则为上。
      例如清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从而使此联不只停留在景物的表象,而通过一种精神态度的表现,使联意立即厚重起来。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2、实事征联

       以时事中一件或几件大事为主题而进行的征联。创作要点:
  (1)要抓住实事的关键点,写准。
  (2)要抓住实事的多侧面,写新。
  (3)要抓住实事的政治性,写正。
  (4)虚实结合,评论为主,述事为辅。
      如为纪念香港回归,有单位发起了一次征联比赛,一等奖的作品是: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梧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这副作品,紧扣了征联主题,且政治方向鲜明,再加之运用了画龙点晴、神龙破壁、筑巢引凤等典故,赞美邓小平志对香港完璧归来所作的伟大贡献,及香港回归中化儿女的欢喜之情,达到了色彩鲜明、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

      3、节日征联:

      围绕节日以示庆贺而征的联。创作要点:
      (1)要充分结合节日的习俗特点。
      (2)要突出欢庆、和谐的气氛。
      (3)要突出时代特性,有鲜明的态度。
      如200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涯共此时”举办“新年春联全球征集揭晓颁奖仪式”,其中一副获奖作品是:  
       无比风光,春天脚步;
      永恒本色,中国声音。  
       此联字句虽短但有深度,寓刚于柔,言简意阂,“脚步”一词采用拟人法,使人们感到了春天的迫近。作者通过这副对联,表明了祖国发展的坚定信心。

      4、商业征联

      直接讲一下创作要点:
   (1)围绕商业机构的名称而创作。
   (2)围绕商业机构的历史文化而创作。
   (3)围绕商业机构的行业特点而创作。
   (4)综合以上几点综合进行创作。
      如宝鸡市行政中心商业广场为其牌楼征联,其中北京叶子彤的作品是:
      宝萃三才,承周秦古韵而标俊誉;
      鸡鸣九野,引岐渭新光以拥殊观。
      此联将地理、历史等全部融入,古朴文雅,大气豪放。

      (二)根据提供的图片写联

      由出题者给出一副画图,创作者根据画图所展示的东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开展对联创作。 创作要点:
  1、图中要素较多时,要善于抓住画图中最主要的元素进行创作。
      2、图中要素较少时,要善于根据某一要素进行合理的想象并进行延展式的创作。
    3、创作不能只“述其形”,要善于“述其骨”。
      举例略。

      (三)根据提供的姓名(品名、店名等)写嵌名联

      就是要将姓名(品名、店名)按要求嵌入联中的创作。 创作要点:
  1、除特殊要求外,姓名(品名、店名等)嵌入联内,力争顺畅自然,不要让人感觉生硬造作。
  2、能表现某人(某品牌、机构等)的突出特点为最佳。
      广州市韩江酒楼有副嵌名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联巧妙地引用了与诗酒有紧密关联的四个历史人物:韩愈、刘伶、江淹、王粲。在对联的首尾嵌入了酒楼名“韩江酒楼”四个字,十分贴切自然。
      
       二、自主型

      素材自主型的创作方式则是在没有固定素材要求的情况下,创作者通过自主的观察或感悟,而将观察或感悟的结果不受约束地用对联表现出来的一种创作方式。 此种类型的创作方式有:观景写联,听事写联,自我感悟写联等。

    观景写联、见事写联的创作方法和征联中的名胜征联和实事征联相类似, 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在有所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前者则是无要求的情况下,根据自己所看、所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景、某个事加之想象或评论的而自主进行的创作。
      例如断剑为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肖良平萱堂八十大寿写联:
      子孙善解颐,八旬不老;
      德望能延寿,百岁当期。
      上联侧重子女等晚辈,歌其孝;下联侧重老人自身,颂其德。合起来看,都是祝福长寿意。

      自我感悟类成联,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现场写出,而是有些景看过了,有些事听说了,有些书读过了,有些道理知晓了,有些事情经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突然有一天或灵感突至,或所有感悟,从而提笔写成。自我感悟写联,经常让人感觉似乎是没有直接的创作背景。 但任何一种创作,都不是无根据的创作,只还过这个创作背景是间接的罢了。创作要点:
  1、切记肆意汪洋,大而无边,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切记板着面孔讲理,要随心适意,灵动自然。
      例如断剑的一副感悟联:
  若是生前悟真道;
      何须身后留伪名。
      又如鄞州公园回来后所作:
      树直影斜根岸上;
  桥连水断履风中。
      
       结束语:
      以上是成联创作的一些入门知识,关于成联的立意、取象、言志、抒情、章法等,待同学们进入中学部后再做进一步的学习。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2:17 | 只看该作者
【任杰按】
本讲主要涉及对句,顺便谈一下出句。
以网络上的资料为底稿,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加工,请不要外传,谢谢!

所谓应对,也就是对句,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可能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联的六要素,而当我们面对一个出句时,又如何依照六要素来对出合格甚至优秀的句子呢?  
   
一、对句的基本步骤

针对一个出句,应对大致有这样几步:断句;对词(包括炼字);校声;炼意。

下面举一个例子,按步骤系统演练。
出句:夜雨随春到    
第一步,断句(即“节奏相应”,判断出句的节奏点)
夜雨\随春\到。
第二步,对词(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为每段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
“夜雨”对“天风”,“随”对“伴”,“春”对“夏”,“到”对“来”。
得到这么一个对句:
初稿:天风伴夏来
对词的同时要炼字,比如,对完“天风”感觉这个词好像不知所云,炼字后改为“山风”。
二稿:山风伴夏来
第三步,校声(即“平仄相谐”,检查一下平仄)
“平平仄仄平”,与出句相对,声律无误。
第四步,炼意(即“内容相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关联紧密)
从整联来看,一春一夏,隔了。那么我们试着将这两个景物拉近一些,将“夏”改成“晚”字,将“伴”改成“向”字,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与出句意境相谐的对句:
三稿:山风向晚来
合成一副对联:
夜雨随春到;
山风向晚来。    
通过以上演练过程,我们熟悉了应对的基本步骤。需要声明的是,这个“步骤”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尤其是在对句熟练之后,可能会省略其中的一步两步甚至做到一蹴而就。

二、如何做到内容相关

通过对句的大量观察发现,对联六要素中,“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五个相对容易掌握,“内容相关”要素则难以把握,也是对联初学者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那么,如何做到“内容相关”呢?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关联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为了提高对句的质量,我们应学会养成首先找“关联点”(也有人称之为“联眼”)的习惯。
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关联点”就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
打个比方说,“关联点”就像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
那么,如何发现及应对“关联点”呢?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先看清代《声律启蒙》中的一个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
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
先看这个对联:
出句:一味黑时犹有骨
对句:十分红处便成灰    
这就充分抓住了关联点,即炭的特点。出句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对句则从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合成一副对联,则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3、合理延伸法,即利用出句进行进一步的想象,从而形成“关联点”。   
看这个出句:
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
读到此句,我们可能以为“雪”是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是:
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
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换: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犹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当然,通过学习,你会总结出更多找“关联点”的方法。

(二)控制
“控制”两字,实际上说明了出句与对句的基础关系,即对句是要受到出句控制的,如果不理会出句的“控制”,对句就会犯“隔”的毛病。
我们借一个写景的出句,试着分析一下出句是如何“控制”对句的。
出句:静水飞花惊月影    
第一,出句都写了哪些东西?看完例句,我们把“水、花、月影”罗列出来。
第二,能判断出季节、时间和天气吗?出句有“水”有“花”,冬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最好不要在对句中出现“冰”、“雪”、“梅”等表现冬天的字词。出句有“月”,时间应是夜晚,所以最好也应在夜晚的环境下找寻事物应对。同时还是因为有“月”,我们可判断出应是睛天,所以尽可能不要让“雨”、“雾”等看不见月亮的字词在对句中出现。
第三,一个句子,就像一种颜色,它也是有色调的,它是“暖色调”、“冷色调”还是“中性色调”?只要我们细心,就能分辨出它的“色调”来。就这个例句而言,出句活泼灵动,我们可以把它归入“暖色调”。同理,“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个联便是“冷色调”。色调定了,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在这个色调下来应对,最好不要出现“暖调”、“冷调”乱对的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全联在情感上和谐一致。

(三)超越
如果出句是上联,按上文所讲的“控制”,是不是说下联的对句就应在出句的控制下亦步亦趋呢?
不是的,一个好的对句(以下均指下联),应该使努力使对句在出句“控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使对句适当重于、深化于和精彩于上句,这样,这个对句才更有质量,整联才有更佳的效果。
如这么一个出句:
琴伴庭前月    
两个人各对了一句,分别是:
对句一:箫吹岭上云
对句二:衣无世外尘    
两句均符合对联格律“六要素”,但我们再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对句一”完全受“控制”于出句了。见到出句的“琴”,他就只想到在乐器的范围内挑其它乐器,见到“庭前”,就只想到找另外一个具体的景物,见到“月”就只想到在天文景物中找个其他的,结果对的句子只能说中规中矩。
再看“对句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在用字用词上,摆脱了义类工对的束缚,在词性一致的情况下适当放宽,结果便出现了对句二这种上联写景,下联写理的对联,通过下联的写理,将“无尘”“潇洒”等传统哲学意味的清逸之气贯通,使得整联有了更高的境界。

当然,“超越”也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宽而不乱。用字用词虽然可以宽,但关键的词语词性、词语结构、词语节奏要尽可能保持一致,而绝不能“超越”的没了规矩。
二是适可而止。下联的“超越”要把握尺度,要注意“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而绝不能“飞的更高”,否则很容易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

三、对句实战指导

1,找准句子主语
主要是针对动词而言。这个动作是谁做的,主角是誰?有的句子主语就是前面的字词,但也有的句子主语不在句中,隐藏着。
出句:鸟语花香吟绿水
对句:星疏月朗照青山
鸟语、花香、星疏、月朗都是句中自对,也都是并列词组。出句的吟,是谁在吟?是“我”在吟!鸟语花香的环境下,“我”吟绿水。不会是(鸟语花香)当主语,因为鸟语可以看做是在吟唱绿水,花香可怎麽“吟”呢?对句的照,明显是“星、月”在照青山,不会是“我”在照青山。两句关键动词的主语不同。
修改完善一下:
鸟语花香吟绿水,
风疏月朗访青山。
2,辨明修辞手法
出句:花间香句鱼来索
对句:书内玉颜士俱迷
鱼索香句拟人,士迷玉颜则无拟人味,或可改帘内娇容鸟欲窥供参考。
3,注意句内关联
出句:(春来)(花竞艳)
对句:(雨至)(柳添香)
出句因果关系,对句关联不明。而且柳也不是以香取胜的。如果改成风过柳摇姿稍好些。
4,避免时间错位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墨菊伴秋满院香
隔了。上联是写景的意境联,对别的季节虽然也可以,但不是最好。写景联统一时序更能融为一幅美画。
5,判断联意倾向
出句:新词旧调吟春好
对句:素手琴心抚月明
吟咏春天的好,新词旧调隐含有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的味道。整个上联的意象是向上提升的,对句如果基调过淡,就不能激发生气。再者句中自对,素手对琴心也过宽。如改剑胆尚可。


对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联,而一个不会出句只会应对的联手,无论他的对句如何优秀,也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思路后亦步亦趋,是不会写出有自己的思想、立意和风格的成联作品的。所以,接下来再谈谈如何创作出句,以便为成联学习打好基础。
网上流传一句话:出句是“只管生不管养”。现在的很多出句太随意,化句古诗词或是凑几个词组就生出个句子来,也不管语法逻辑,更遑论立意和境界。更有甚者,故意出些不甚高明的机巧句为难应对者。大量貌似工整雅致的出句实际上存在诸如立意、语法、逻辑、声韵、结构、修辞等内伤。

一、出句的基本要求

(一)符合语法。出句说白了,就是造句,起码你的句子要语意通顺,能让人读懂。
(二)符合逻辑。遵循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不要闹出有违常识的大笑话。
(三)符合联律,多分句尽量依马蹄韵安排句脚平仄。
(四)立意明确,尤其是慎用可能造成歧义的字词。
(五)尽量少用典故、专名、重字、析字、双关、联谜等机巧手法,除非你已经是个成熟的联手。
(六)留有余地,给应对者必要的发挥空间。一个出句如果能获得更多不同角度的应对,就是一个成功的出句。

二、出句的分类及创作方法

(一)写景
写景是最基本的出句类型。写景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按王国维的解释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说白了,就是写景时不要让景物带着人的情感。
但“无我之境”也可以分成两种,套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所谓“写境”,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写出来。举个例子:
看到一栋高楼立于山上,白云在楼边环绕。这时在我们心中就有了这么两个点:高楼、白云。但怎么把这两个点写到一起去呢?首先容易想到的是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句子。接着又想起《明觉禅师语录》中“云挂角后如何”的句子,两个一拼接:
白云挂角危楼立
所谓“造境”,就是在真实景物的基础上进行想象,造出一个本不存在但又相对真实的景象来。也举一个例子:
楼前花坛中红色的美人蕉盛开,一只蝴蝶落在一朵花上。但如果只简单地写蝴蝶落在花上,似乎过于平淡了。这时如果联想到古代的画屏,把美人蕉挪进画屏中去,就属别出心裁了。于是,一番乾坤挪移后:
屏上红蕉栖小蝶
画屏上的美人蕉十分逼真,把蝴蝶也骗了,从而停在了画屏上。
2、有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让所写的景象有了人的情感。  
举一个例子:
在小溪边,听到流水潺潺,景色十分雅静。如果循着溪边走,把它当做“导游”,让它带我们游览:
溪声引我寻幽境
再比如我们看到红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如果能再联想到女孩害羞脸红:
秋波一转羞红叶
这样一来,秋天、红叶是不是也可爱起来了?

(二)抒情
人都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生活的磨练,我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事情,都会有所感所想,就可以尝试写一些抒情性的句子。
比如与朋友品茶聊天的场景很常见,因此可以写出不少出句:
一壶尽煮浮名去
清香妙语如茶沏
一杯绿水清心府
聊得兴起,往往心有所感,再把感受写成出句:
糊涂一悟聪明始
身有高低心自稳
世人多被浮名累

(三)化句
化句是指我们用古人句子,经过自己的取舍、提炼、拓展、拼合等手法,创作出一个新的出句。化句不是集句,必须经过自己的提炼加工和改造,并赋予自己新的寓意。
随便举个例子。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我们都很熟悉:
我们不妨借“江清月近人”这一句,结合诗意,展开想象:
满面风尘明月中。
适当演绎一下,还可变成:
心如止水且随月
且纵诗心随月远
明月逐人云让路   
只要结合诗意,别跑了题,想象合理,那就是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但要提醒的是,化句不是单纯的化字词,更重要的是化用古句所创造的意境,赋予古句以新的物象和寓意,才是成功的化句。

三、创作出句的几点建议
1、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2、多读古代的诗词曲,积累其中的词汇意象。
3、要敢写常练,特别是大胆发挥想象。
4、多读别人的优秀出句,分析并学习其创作手法。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7:58 | 只看该作者
【任杰按】
本讲主要涉及对联六要素。
以网络上的资料为底稿,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加工,请不要外传,谢谢!

       对联的六大要素是对句的基础,今后创作成联也要遵循。一般认为,这六要素为: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内容相关。

      一、字数相等
      格律诗词首有定句,句有定字,但楹联不受字数限制,少则一言,多则上万。不管单比多少字,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当然,也有特定条件下,有意造成的不合规矩。例如袁世凯死后,有人送来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或曰,袁世凯三个字,中国人民四个字,上下联对不起来啊。作者解释道:正因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才有如此下场。


      二、词类相当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某个词属于某一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现代汉语中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
      出句:掬来春色入诗囊 [青山]
      对句:酿得月光浮酒盏 [空空道人]
      其中“酿得”和“掬来”都是动词组,“浮”和“入”都是动词,“月光”和“春色”,“酒盏”和“诗囊”都是名词。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地理(山风江河等)   
        3.人伦(父子兄弟等)  
        4.人事(贤愚智勇等) 
        5.时令(春夏秋冬等) 
        6.官室(楼台楼榭等) 
        7.衣饰(衣冠巾带等)  
        8.器物(刀枪金玉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动物(龙马鱼虫等)   
      11.植物(梅兰竹菊等) 
      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文艺(诗词书画等)  
      14.文具(笔墨纸砚等) 
      15.音乐(琴瑟鼓钟等) 
      16.代名(我吾尔汝等) 
      17.颜色(赤橙黄绿等) 
 
      18.数目(十百千万等) 
      19.方位(上下左右等) 
      20.干支(甲乙丙丁等)
      可能还有一些未列入的类别。

      三、 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 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动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 并列,清-楚 并列)
      举例:
      出句:水聚千峰影 [苏三]
      对句:风扶万柳腰 [红袖流云]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
      又如一副有名春联: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春字在这里的词性可作形容词用,仍然是工对。
      又如:
      出句:不弃涓流成大海(透风)
      对句:能容块垒是高山(飞扬跋扈)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不弃涓流"和"能容块垒"都是动宾短语作主语,其中,"不弃"和"能容"均为偏正结构动词组,"成大海"和"是高山"皆为动宾结构。
      又如:
      出句:对自心生,非关难易 [冷恬]  
      对句:词无天造,总要推敲 [空空道人]
      该联上下联均为因果复句构成,"对自心生"和"词无天造"都是主谓式,中间两个字为介宾结构,后一分句中"难易"为形容词,"推敲"为动词,但因为是句中自对,所以也很工整。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


     四、节奏相应
     所谓节奏,是指联句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风和--日丽===人杰--地灵,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节奏可分为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二者有时候是不同步的。
     说--真心话===作--老实人,此联声律节奏二二,语意节奏一三。不管从哪个来看,都是合律的。
     但有时声律节奏有违,就需要从语意节奏上去审查是否合律了。例如: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语意节奏为三四,节奏点为风浪和壁书,该联未出律。

     五、 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指上下联相应处的字,平仄相反,一联之内也要平仄交替,否则就是失对或失替。
     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聊作参考,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句子平仄相对,能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对即可。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尤其是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六、内容相关
      上下相关,是上联下联的意思彼此互相关联,有相同,也有相反,上下联之间要浑然一体。如:
      反对分裂===学习琴棋,
      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
      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只能算是对偶句。这在我们联都里也是常见的,初学最容易犯,请大家注意。
      不过对联有一个小类,称为无情对。它追求只对不联的特殊效果,游戏之作,权当对仗的练习。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8:30 | 只看该作者
出句:水至清时便无味
出句:雨后霓虹好颜色

柱子童鞋使用的大拗句是一种特定格式,本来要以后学习到的时候再讲。既然现在有需要澄清,那就先谈一下吧。

首先要肯定他的用法是正确的,没有出律。而第一个出句蔷薇对以“人无察处亦有因”,平仄则是不妥的。

对联中有近于诗的称律联,参照诗律的多一些;有近于散文的称散联,则和诗律相去甚远。接下来具体说说七言律联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联可依次类推。

如果按照上联平起和仄起来分,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平起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考虑到律联一般还是要避免孤平,所以上面的格式可以通融如下: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通即可平可仄)
另外还有坳句格式(小拗):
通平通仄仄平仄;
通仄通平平仄平。
以梁章钜著名的集句联为例: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二是仄起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无须避免孤平,所以上下联一三位置都是自由的: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另外还有坳句格式(大拗):
通仄平平仄平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在唐人近体诗里就已普遍运用,以至于可以视为正格了。在对联上的运用也是屡见不鲜,例如普深和尚题清凉台联:
天上何曾有山水;
人间岂不是神仙。
再如纪晓岚挽刘统勋联: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还有何绍基的一副:
留得铭词篆山石;
相于仙侣集江亭。

我也曾用此格作联赠予空空道人楼立剑前辈;
身外楼台立风雪;
手中刀剑破云霄。
另有为我们小区林水山居写的嵌名联:
林下清风逐流水;
山间紫气访闲居。

不过这种大坳句,下联也可以去救,平仄格式如下:
通仄平平仄平仄;
通平仄仄平仄平。
这样的作品也很多,举梁同书集黄庭坚句为例:
眉宇之间见风雅;
笑谈与世殊臼科。
另有我的对联启蒙老师三槐居士顾先生前年戏题的一副时事联:
骑马当骑奥巴马;
做人莫做菅直人。

当然,对初学者而言,个人认为还是先学习掌握好正格,待到水平提高了再尝试使用拗格创作。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8:27 | 只看该作者
.
醉柳临池,为记春诗沾水墨
     出句通过比喻拟人手法对“垂柳沾水”这一常见图景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使意境得到升华。此句的应对关键在于:
一是必须注意到:后句除“水”字实指以外,其他部分都处于“喻体系统”之内,应对时下联的相同位置必须符合这一特征。
二是必须注意到:喻体系统之内的“记春诗”与“沾水墨”之间具有自然天成的内在逻辑关联,切忌牵强应对。
三是必须注意到:“水墨”在这里不但为偏正结构,且“水”是本体,“墨”是喻体,具有“前本后喻”的修辞和结构特征,同类词语如雁字、雁阵、云宣等等,且不可本喻倒置。
特别指出,许多联友只追求所谓大意境,置此等小细节于不顾。谋则以为,一般情况下的小结构尽可以模糊对之,无碍于大局,然而此处关乎联眼,牵涉修辞,必须锱铢必较,否则便辜负了出句者的深意。
1.醉柳临池,为记春诗沾水墨
  冰娥步院,因描玉貌攒花衣
评:衣服只能装扮身体,却不能美化面容,而玉貌只能涵盖面容――即使对月亮来说也不例外。因此,描玉貌与攒花衣难以互为因果,内在逻辑受到质疑,表述不够确切。
2.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清风入夜,为添秋色负丹青
评:后部分脱胎于画家自传《我负丹青》,整体构思不错,但“丹青”一词与上联同位置的修辞特征相左(参照出句分析之三)。
3.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古松托月,竟成壁画落山笺
评:比喻确切,构思出色,但语气承接欠妥,致使上下联不能贯通一气,感觉别扭。
4.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羞荷沐月,图添夜色引荧光
评:后句未能披上比喻的“外衣”,致使通体裸露成为“写真版”。(参照出句分析之二)。
5.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羞枫挂彩,因酬秋色试霞衣
评:细节注意得很好,几个关键部位都基本上照顾到位。唯不足者,“挂彩”一词跟后面的“试霞衣”描述重复,浪费了笔墨。建议:此处若有闲暇,不若如上联一般交待一下背景,也好为后面的“霞”字作个铺垫。
6.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飞鸿展翅,且窥月梦步云梯
评:优点同27联。若要吹毛求疵,则“且”字在语气上感觉别扭,个人认为“为”字更达意些。
7.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残阳入海,犹闲大梦染丹青
评:很大气,但细节照顾不周,“闲大梦“与“染丹青”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关联,其它缺点如24联。总之,诸多局部与上联相应位置特征不符(参照出句分析之二、三)。
8.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戏蝶入径,为开夜宴试花衣
评:整体来说相当不错,只是“入”字似乎还可再炼,“开”字的表达不够确切―――应表达出“参加”这层意思,而非“举办”。(闲话一句:冯导造势有方,猛然发现,最近一个阶段“夜宴”一词在对联中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
9.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苍松卧壁,思摹雁字挽云笺
评:好!比喻确切、构思巧妙、境界高远、运笔老道,可以看出作者有相当功力。当然,唯有“思”字稍生些,破坏了整句的流畅感。
10.醉柳临池  欲记春诗沾水墨
    空山别月  依思秋梦覆云罗
评:除了“依”字用得唐突,其它还不错。
11.醉柳临池  欲记春诗沾水墨
    流萤举火, 疑读夏梦赐光明
评:从联意来看,“读夏梦”的是流萤自己,需要光明的也应该是流萤自己,却又为何向别人“赐光明”?可见“赐”字表达有误,致使句子的逻辑性略显混乱。另:光明一词与上联同位置的修辞特征相左(参照出句分析之三)。
12.醉柳临池  欲记春诗沾水墨
    妖荷举盏, 当为夏梦借琼浆
评:构思奇巧,但“当为”二字,使下联的逻辑结构略为脱出上联铺就的轨道。另:“琼浆”一词与上联同位置的修辞特征相左(参照出句分析之三)。
13.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幽蕖拜月,将斟露酒奉荷盘
评:整体构思不错,但前分句结构与上联不符。幽蕖拜月,应指在幽蕖中参拜明月,则“幽蕖”成为地点状语,而“醉柳”则是主语。另:酒应入“杯”而非入“盘”,用“荷盘”不如用形成的“荷杯”。
14.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红梅立雪,常怀玉魄傲埃尘
评:评语同34联。
15.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寒梅傲雪, 敢争国色斗天香
评:虽然顺口,但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都跟上联大相径庭。显然是对上联没有吃透。(参照出句分析)。
16.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秋枫漫壑,,轻聆野火舞云翳
评:除了比喻适当、表述不明以外,其它缺点同37联。
17.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闲荷出浴,为留月韵护珠盘
评:留住了水珠,自然就留住了月华,这一点逻辑性很强,构思也很奇巧。但这个“护”字,荷花是借助什么表现出来的?立言的根据何在?此处略显突兀,难耐推敲。
18.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清风过苑, 为弹夜曲挑竹弦
评:细节注意得很好,几个关键部位都完全照顾到位,且整体的逻辑性也很强。唯一的瑕疵是:感觉风之于竹,用“挑”不是最形象,似乎“抚”字更入味,此言仅供参考。
19.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斜阳运笔, 轻描色彩绘虹桥
评:大体不错,但“运笔”处似应以本体相对,另,“描”字可再练。
20.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苍松耸岭,为描夏景揽云笺
评:好。构思巧妙、比喻确切、逻辑合理。但感觉“夏景”有为工强凑之嫌,若思路能再开阔一些更好,另,“耸”字与“松”同韵,读来拗口,影响美感。
21.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苍松隐谷,为标岁月画年轮
评:比喻确切、逻辑合理。气势虽然很足,但由于取材过于平淡无奇,加之缺乏必要的艺术加工,最终难免流于苍白。
22.醉柳临池,欲记春诗沾水墨
    和风遍野, 将书草字借云笺
评:风似乎无法将“草字”书于“云笺”之上,即便借得“云笺”,又有何用?既然无用,何必借它?比喻,也要建立在合理的逻辑架构之上。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7:39 | 只看该作者
【任杰按】
本讲主要涉及对联的特征、术语和分类。
以网络上的资料为底稿,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加工,请不要外传,谢谢!

一、文体特征

对联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是由中国方块字所具有的形、音、义的特点决定的,外国的拼音文字则无法做到。对联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是对立统一的形象体现。对联言简意赅、概括力强、艺术性美,因而应用非常广泛。对联既是作家文学,又是民间文学;既是应用文学,又是纯文学,还可以是语言文字游戏。它的格调也很复杂,既有诗的意境,又有词的句式,还有曲的灵活,更有赋的铺陈,可谓是兼众家之长了。

二、常用术语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除此之外,对联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对子、对句、对语、联语、联句、联对、联文、联话、楹语、楹帖、桃符等。
至于一些不常见的别称,如联偶、楹句、两行诗等,也需知晓。
以上称谓或别称,都在古今的对联著作中出现过,不同的语言环境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说法。

在对联的创作和理论阐述中,经常会用到以下术语: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也叫上比、对公。上联一般以仄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右侧。
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叫下比,对母。下联一般以平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言:即指“字”,以单边计算字数时称言。每边5字者称五言,每边7字者称7言,依此类推。一般短联、中联以单边字数计算,但长联不以单边字数计算,而以总字数计算,不称“言”,而称“字”。如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不称90言长联,而称180字长联。
句脚:上、下联中每一分句的结尾字为句脚。
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字称联尾。无须断句的短联,其联尾即句脚。
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可能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
对句:与出句相反,是应对自己或别人所出上联的句子。
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
节奏点:每节奏中最末一个字为节奏点。
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

无情对:依靠巧妙构思,使字面对仗工稳而意义绝不相关的对联。内容上越不相干,越是佳构,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等。
集字:从他人碑帖中选字而合成的对联。
集句:集诗文原句而合成的对联。
摘句:把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直接提取作为对联。
联墨:古今对联的书法真迹,既是对联作品,又是书法作品。
联话:与诗话、词话相仿佛的一种文体。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所创,以《楹联丛话》为代表。这种作品,可记实,可摘引,可评论,可辨正,长短不拘,详略不定,数量不限,灵活自由,保存史料丰富,是研究对联的重要资料。
联律:即对联的格律,包括句式、结构、节奏、平仄、对仗等方面的规范,这是近几十年来的新提法。

三、对联分类

对联的分类是对联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一)对联分类传统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将楹联分为十大类: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这种分法侧重于内容和用途,也是当时对联创作实际的反映。
民国初年胡君复所编《古今联语汇选》,是明、清、民国三个时期规模最大的对联作品集,当代联家常江教授对此书进行了校勘和重新编排。重编的分类目录是:名胜、园林、祠庙、刹宇、庆贺、哀挽、廨宇、学校、会馆、戏台、杂题、投赠、谐谑、杂缀、谚语、诗钟、集句、集字共十八类。

(二)当代对联分类

近二十多年来,对联工作者对传世的对联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工作,对对联的分类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思路逐趋明晰。
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1991年版)将对联分为九类:名胜、题赠(格言)、喜庆、哀挽、谐讽(巧妙)、文学艺术、行业、集句、海外。
谷向阳主编的《中国对联大典》(2000年版)将所收联作分为道德人伦、警世格言,岁次纪年、婚寿贺赠、缅怀悼挽、书院学堂、政务衙署、名胜园林、厅堂居寝、姓氏联珠、岁齿衔华、春联撷英、时令佳节、行业商肆、艺海拾联、集字集句、碑帖串骊、诗词裁锦、地理联话、基督圣教、谚语趣话、海外联萃、名家题赠、联苑故实、征联求偶共计25大类。
1995年公布的《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中,要求把所收对联资料分成以下14个类:山水类、园林类、古建类、宗教类、居室类、行业类、题赠类、喜庆类、哀挽类、巧妙类、文艺类、集名类、故事类、杂题类。

把当代的各种联书及相关理论性书籍的说法归纳起来,对联的分类方法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按对联字数的多寡分,分为短联、中联、长联和超长联。但以多少字为标准,多少字为短,多少字为长,长短的界定标准不一,尚未形成共识。
2,按文辞性质分为诗句型、词句型、文句型、口语型、混合型等。
3,按表达功能分为叙事联、状物联、抒情联、勉志联、论理联、讽刺联等。
4,按创作方式分为撰联、仿联、改联、集联、征联等。
5,按针对性分为通用联和专用联。
6,按写作方法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无情对等。
7,按联的数量分为单联、双联、三柱联、套联等。
8,按应用范围分为胜迹联、节日联、婚联、寿联、挽联、题赠联、行业联、庆贺联、广告联、游戏联等。
9,按对联的立意分为祷祝、颂扬、矜饰、品评、警儆、通悟、戏乐、愤嫉、恬适、遣怀、迎送、装点、讥刺、自白、遣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副对联可分入多种类别中且都存在其合理性。如杭州西湖观海亭联:
楼观沧海月;
门对浙江潮。
按用途分,是名胜联;按字数分,是短联;按语言特点分,是文言联;按表现功能分,是写景联;按写作方法分,是正对;按创作方式分,又是集引联。

(二)尝试构建对联分类新体系

以往的分类方法,一方面多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缺陷,同时所分类别多为从传世联语中归纳而出,缺乏一个统领的主线。鉴于这种情况,有专家提出应该从对联体裁属性多元化的特点出发,从宏观上来把握对联的分类。
根据对联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的多元属性,我们首先把对联从宏观上分为文学大类、实用大类和谐巧大类。

在文学大类中,根据文学的普遍特性,其下分成说理类、写景类和抒情类。
说理类包括:励志联、修身联、处世联、治学联、惜时联、勤政联、治家联、交友联。
写景类包括:山水联、园林联。
抒情类包括:自题联、赠人联、杂题联。

在实用大类中,根据具体的实用领域,其下分为时令类、行业类、庆吊类、建筑类和宗教类。
时令类包括:春联、节令联。
行业类包括:文化联、教育联、公共事业联、商业联、服务业联、工矿企业联和农业联。
庆吊类包括:婚庆联、寿诞联、挽联。
建筑类包括:衙署联、书院联、会馆联、戏台联、陵墓联、故居(纪念馆)联、居室联。
宗教类包括:佛教联、道教联、基督教联、伊斯兰教联、民间人物祭祀联。

在谐巧大类中,收录以谐趣和技巧为主要特征的联语,讽刺本是文学的功能,但讽刺联大多依靠文字上的技巧或戏谑的语言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所以也归入此编中。再分为谐趣类、巧妙类、集联类和诗钟类。
谐趣类包括:讽剌联、滑稽联、无情对。
巧妙类中以“字义”、“字形”和“字音”分别统领各种文字技巧联语。
集联类”括:集字联、集诗句联、集词句联、集文句联、集俗语联、杂集联。
诗钟类包括:嵌字格、分咏格。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相信对联的分类体系会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完善。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8:37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上下比不得重字,这是一般性规定,有两种情况允许例外: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是骈体文影响在对联中的残留。
例如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胡叔心、陈公甫和王阳明,皆明代理学家。大成,文章精华。西河氏,春秋时子夏,孔子弟子。太史公,汉司马迁。文中子,隋人王通谥号,著《中说》十篇,亦称《文中子》。三人皆河津人,且以文学著称。
这副对联就重复了“于“、“之”二字。
又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题天王府外城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二是换位格,又称异位互重。
例如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它对你,你对它,换位成对。
又如我应对网友的一个例子:
出句:煮酒花间春入味;
对句:咏春月下酒成诗。
酒和春,春和酒,也是异位互重。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主题
69

3854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树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137
经验
13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6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5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7:59 | 只看该作者
小1班第一讲   对联初窥
【任杰按】
本讲主要涉及对联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最后对对联的概念作了梳理并小结。
以网络上的资料为底稿,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加工,请不要外传,谢谢!

一、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对偶的形式。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就得首先从对偶句谈起。

对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易经》中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都是对偶句。刘麟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自觉将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很讲究文采和韵律,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对偶句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上骈体文大盛,对偶的使用更加普遍,这为以后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对联演变过程中,桃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据古代典籍记载,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便捆之喂虎。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桃符。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把祈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便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而对联究竟何时走上了桃符板呢?楹联界一般认为最早的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题词。关于孟昶题桃符之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还有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个中玄妙,恐非天意。

春联始于五代,似无异议。不过随着史料的不断出现和研究的深入,口语联的产生年代却一次次被提前。

《后汉书》记载,(孔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个别古籍有出入。这一联语成为孔融赋闲在家后,经常吟咏的口头禅,虽是常叹,其实流露出自娱、自足、自豪的心态。这一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口语联比孟昶的早了750多年。

而最早的门联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相关记载。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比孟昶的那副也要早了400多年。

但也应当看到,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作过精辟的见解,对诗、赋等数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在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到了唐代,在律诗的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唐代,并逐渐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这样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不过对联形式,却在元杂剧中有多处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对联的一种新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骈体文成为主流,因此高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也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甚至因一副对联而改变命运者亦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清代三百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优秀作品传世。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晚清时期,对联写作手法有了很大创新,不过随着语言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其间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联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尤以四川刘师亮最为著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欣慰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树,必将展示诱人的姿容,迎来繁茂的明天!

二、对联的概念

“对联”在词典上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楹联”在词典上解释为:也叫“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
“对子” 在词典上解释为:①对偶的词句。②对联。③成对的或相对的人或物。
“巧对” 在词典上解释为:工巧的对偶词句。

以上罗列了与对联相关的几个辞条,意在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全面提示出对联一词的内涵。
“对联”概念中先罗列了诸多书写制作对联的各种材质,最终归结到“对偶语句”的实质内容上,此处的“对偶语句”是指一种文字形式,能不能归结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辞条没下断语。
“楹联”概念首先说明与“对联”“对子”概念相同,然后明确了是应用地点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此处的“联语”与“对偶语句”一词相比,更趋向于把对联当成一种文体。在特别点出春节所用的对联称为“春联”之后,辞条介绍了“联语”基本的形式规范:“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此处明确说对联是“旧体诗词的演变”,其言外之意还是把对联当成一种文体形式的。接下去辞条还简述了楹联的起源与发展,最后介绍了对联的社会功用:“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
“对子”的辞条明确了“对偶的词句”和“对联”两层意义,若“对联”可称为文体的话,“对偶的词句”只是只言片语的对偶材料或对偶练习,其中对偶比较工巧的便是“巧对”的概念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学形式,这是“对联”一词最为核心的内涵。在它之下,有“对子”或“巧对”这种尚构不成文体的文字形态,而在这一核心内容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至于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简言之:狭义的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
为学须铢积寸累。——曾国藩《克勤小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16:39 , Processed in 0.4624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