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火把
(前言:“电”的文明改变了世界,在照亮黑暗角落、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拉开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文明侵噬了另一种文明)
春节刚刚过去,元宵节即将来临,晚上在三桥边的广场上散步时,渐渐地多了一些放许愿灯的人群。那冉冉升起的明灯,勾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那原本已经淡化了的记忆,象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地重新闪现。天空中闪烁的明灯慢慢隐去,而脑海中童年时模糊的记忆却愈加清晰起来。印象中记忆最深的,给我童年带来无穷欢乐的,还是我们小时候元宵节晚上的一个活动:“撂火把”。但是自从原本属于城市的“电”的文明波及到农村之后,这样的活动就陆续地销声匿迹了。 自小一直在四方湖边的农村长大,那时候农村很落后、贫穷,就是通电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电,看不上电视,更谈不上手机和上网了,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和《杨家将》也不是想听就听的,一年能看几场露天电影就很不错了。年轻人和小孩子们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过剩的精力通过把熊熊燃烧的“火把”一次又一次地抛向天空得到充分的宣泄。而那时还在上小学的我对这个活动真正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每年过完春节以后,离元宵节大概还有一周的时间,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火把”了,先是砍了十来根一尺多长、比大拇指略粗点的柳树枝,在一端绑上易于燃烧干草,用细铁丝紧紧地缠绕住。由于那时我还小,做的“火把”质量不过关,经常是点燃后没撂几下就散了,不能再撂了。比我大一点的孩子做的“火把”就比我做的好,有时他们还会用铁条缠绕住一大团破棉布,做成一个棉布球,偷偷地把煤油灯里的煤油倒在棉布球上。条件好的,家里如果有柴油的,就会提前把棉布球放在柴油桶里浸泡一两天,让其吸满了燃油,延长火球燃烧时间。那时大多数家庭都不是很富足,虽说不会饿着了,但物资比较贫乏,属于计划经济时代,连照明用的煤油都得凭票购买或是搭配其他物品才能购买,更不用说柴油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做几个质量较高的“火把”来。那时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扎笤帚,就是用脱去了籽粒的高粱穗来制作的。为了能让大人们给做几个好一点的“火把”,我们得帮助大人们做一些活来换取,而最终大人们也会用他们制作笤帚的工具帮我们做三、四个非常可手“火把”来,高兴之余我们还会偷偷地把煤油灯里的油给倒在这样的“火把”上。“火把”做成后,我们就急切地盼望元宵节快快到来,同时也暗自祈祷那天晚上千万不能下雨,否则,所有的准备、所有的快乐都会让那一晚的雨水给淋湿了。在我的记忆中,就有过几次这样的失望,要么就是下雨,要么就是因为前期雨雪天气多,土地泥泞不能出去玩。可想而知,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憧憬着能尽兴地玩一下的时候,晚上突然下雨对我们的打击是多么地大呀! 元宵节前后,天气基本上转暖了,土壤已经解冻,走在麦田里,脚踩下去软绵绵中还有着一种厚重的感觉,“撂火把”活动就是在离村子有一定距离的田野里进行的。空闲的留春地最好,麦田也可以,因为这时的麦苗还没有返青、拔节,人在田里跑动对麦苗造成的伤害不大,相反还会起到一定的镇压作用,酥软厚实的土地也不至于使跌倒的人受伤。 在焦急地、忐忑不安且兴奋的心情中,好不容易等到元宵节这天,又好不容易熬到晚饭时间,在村里还“噼哩啪啦”地响着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我草草地吃过晚饭,便带着自己的“宝贝”和事先约好的小伙伴们出发了。 等到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村子里的鞭炮声还偶尔地响一两下,空旷的田野里渐渐汇集了很多人,燃烧着的“火把”已经迫不急待地开始抛向天空。我们点燃各自的“火把”,待充分燃烧起来之后,也学着大孩子们的样子,开始把“火把”使劲地抛向天空。由于我那时年龄小,力气不足,“火把”没有那些大孩子们抛得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快乐。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火把”一个接一个地抛起、落下,落下、再抛起……,熊熊燃烧着的“火把”照亮着天空,快乐着每一个人。我们在田野里奔跑着,欢叫着,“火把”不时地从身边飞起,忽尔又呼呼地从头上落下,没有人在意“火把”会落到身上烧着衣服,因为那时就根本没有象样的衣服,衣服被烧几个窟窿也无所谓。大家都在恣意地享受着、放纵着,头顶上是纷飞的“火把”,脚下是酥软厚实的土地,心里流淌着的是无尽的欢乐。燃烧着的“火把”照亮着一张张兴奋的脸,对去年丰收的喜悦和对新的一年的期望,都随着这“火把”在燃烧、飞腾,田野此时也变成了真正意义上欢乐的海洋…… 这样的场面大约持续1个小时,随着我们手中的“火把”逐渐燃烧殆尽,火热的天空慢慢地消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快乐就此结束。那时候,野地里的沟坡上都会长满了荒草,经过一个冬天风吹日晒后全都干枯,厚厚的,密密的荒草地则又成了我们的快乐之地。从上风口点燃荒草,熊熊大火便顺着沟坡在荒野里弥漫开来,大火中带着一股烧焦的还有点诱人的泥土的气息。为了能让火燃烧的时间更长,我们开始在野地里四处寻找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枯枝、落叶、杂草……,这个时候都成了我们的宝贝,更有聪明而淘气的小孩,跑到当时生产队的草垛子上偷偷地扯下一堆又一堆作物秸秆,抱来不断地往火堆上添柴,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熊熊的大火经久不息,我们围在火堆旁边蹦啊跳啊,欢呼雀跃,再次享受这种久违的欢乐…… 等到村子里大人们呼唤孩子回家的声音传来,也不再有人往火堆里添柴的时候,这场盛宴就算是到了尾声。我们开始陆续地、恋恋不舍地离开火堆回家,在离开很远时还不时回头看看那跳动着的篝火,一个晚上的快乐也随着渐渐熄灭的火苗慢慢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