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书香梦 于 2014-2-9 21:19 编辑
对联的概念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学形式,这是“对联”一词的核心内涵。在它之下,有“对子”或“巧对”这种尚构不成文体的文字形态,而在这一核心内容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至于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简言之:狭义的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
对联的重字
对联的上下比不得重字,这是一般性规定,有两种情况允许例外: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是骈体文影响在对联中的残留。
例如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胡叔心、陈公甫和王阳明,皆明代理学家。大成,文章精华。西河氏,春秋时子夏,孔子弟子。太史公,汉司马迁。文中子,隋人王通谥号,著《中说》十篇,亦称《文中子》。三人皆河津人,且以文学著称。
这副对联就重复了“于“、“之”二字。
又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题天王府外城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二是换位格,又称异位互重。
例如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它对你,你对它,换位成对。
又如我应对网友的一个例子:
出句:煮酒花间春入味;
对句:咏春月下酒成诗。
酒和春,春和酒,也是异位互重。
对联句子的衔接
关于句子衔接,一般针对复句而言。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解说复句和选择复句;偏正复句分为因果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转折复句、让步复句和目的复句。
楹联的手法
一)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 ,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
例:
登楼看月胸襟阔,
把酒临风感慨多。
(二)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 ,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 注意:这里说的是上下联要表
达同一主题 。
例: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
(三)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 , 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例: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
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如果是自己创作成联,则需要练习使用各种关联方法。
对联常用术语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除此之外,对联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对子、对句、对语、联语、联句、联对、联文、联话、楹语、楹帖、桃符等。
至于一些不常见的别称,如联偶、楹句、两行诗等,也需知晓。
在对联的创作和理论阐述中,经常会用到以下术语: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也叫上比、对公。上联一般以仄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右侧。 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叫下比,对母。下联一般以平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言:即指“字”,以单边计算字数时称言。每边5字者称五言,每边7字者称7言,依此类推。一般短联、中联以单边字数计算,但长联不以单边字数计算,而以总字数计算,不称“言”,而称“字”。如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不称90言长联,而称180字长联。 句脚:上、下联中每一分句的结尾字为句脚。 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字称联尾。无须断句的短联,其联尾即句脚。 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可能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 对句:与出句相反,是应对自己或别人所出上联的句子。 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 节奏点:每节奏中最末一个字为节奏点。 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
无情对:依靠巧妙构思,使字面对仗工稳而意义绝不相关的对联。内容上越不相干,越是佳构,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等。
集字:从他人碑帖中选字而合成的对联。
集句:集诗文原句而合成的对联。
摘句:把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直接提取作为对联。
联墨:古今对联的书法真迹,既是对联作品,又是书法作品。 联话:与诗话、词话相仿佛的一种文体。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所创,以《楹联丛话》为代表。这种作品,可记实,可摘引,可评论,可辨正,长短不拘,详略不定,数量不限,灵活自由,保存史料丰富,是研究对联的重要资料。
联律:即对联的格律,包括句式、结构、节奏、平仄、对仗等方面的规范,这是近几十年来的新提法。
对联分类
(一)对联分类传统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将楹联分为十大类: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这种分法侧重于内容和用途,也是当时对联创作实际的反映。
民国初年胡君复所编《古今联语汇选》,是明、清、民国三个时期规模最大的对联作品集,当代联家常江教授对此书进行了校勘和重新编排。重编的分类目录是:名胜、园林、祠庙、刹宇、庆贺、哀挽、廨宇、学校、会馆、戏台、杂题、投赠、谐谑、杂缀、谚语、诗钟、集句、集字共十八类。
把当代的各种联书及相关理论性书籍的说法归纳起来,对联的分类方法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按对联字数的多寡分,分为短联、中联、长联和超长联。但以多少字为标准,多少字为短,多少字为长,长短的界定标准不一,尚未形成共识。 2,按文辞性质分为诗句型、词句型、文句型、口语型、混合型等。 3,按表达功能分为叙事联、状物联、抒情联、勉志联、论理联、讽刺联等。 4,按创作方式分为撰联、仿联、改联、集联、征联等。 5,按针对性分为通用联和专用联。 6,按写作方法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无情对等。 7,按联的数量分为单联、双联、三柱联、套联等。 8,按应用范围分为胜迹联、节日联、婚联、寿联、挽联、题赠联、行业联、庆贺联、广告联、游戏联等。 9,按对联的立意分为祷祝、颂扬、矜饰、品评、警儆、通悟、戏乐、愤嫉、恬适、遣怀、迎送、装点、讥刺、自白、遣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副对联可分入多种类别中且都存在其合理性。如杭州西湖观海亭联:
楼观沧海月; 门对浙江潮。
按用途分,是名胜联;按字数分,是短联;按语言特点分,是文言联;按表现功能分,是写景联;按写作方法分,是正对;按创作方式分,又是集引联。
对联六要素:
对联的六大要素是对句的基础,今后创作成联也要遵循。一般认为,这六要素为: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内容相关。
一、字数相等
格律诗词首有定句,句有定字,但楹联不受字数限制,少则一言,多则上万。不管单比多少字,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当然,也有特定条件下,有意造成的不合规矩。例如袁世凯死后,有人送来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或曰,袁世凯三个字,中国人民四个字,上下联对不起来啊。作者解释道:正因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才有如此下场。
二、词类相当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某个词属于某一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现代汉语中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
出句:掬来春色入诗囊 [青山]
对句:酿得月光浮酒盏 [空空道人]
其中“酿得”和“掬来”都是动词组,“浮”和“入”都是动词,“月光”和“春色”,“酒盏”和“诗囊”都是名词。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地理(山风江河等)
3.人伦(父子兄弟等)
4.人事(贤愚智勇等)
5.时令(春夏秋冬等)
6.官室(楼台楼榭等)
7.衣饰(衣冠巾带等)
8.器物(刀枪金玉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动物(龙马鱼虫等)
11.植物(梅兰竹菊等)
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文艺(诗词书画等)
14.文具(笔墨纸砚等)
15.音乐(琴瑟鼓钟等)
16.代名(我吾尔汝等)
17.颜色(赤橙黄绿等)
18.数目(十百千万等)
19.方位(上下左右等)
20.干支(甲乙丙丁等)
可能还有一些未列入的类别。
三、 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 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动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 并列,清-楚 并列)
举例:
出句:水聚千峰影 [苏三]
对句:风扶万柳腰 [红袖流云]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
又如一副有名春联: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春字在这里的词性可作形容词用,仍然是工对。
又如:
出句:不弃涓流成大海(透风)
对句:能容块垒是高山(飞扬跋扈)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不弃涓流"和"能容块垒"都是动宾短语作主语,其中,"不弃"和"能容"均为偏正结构动词组,"成大海"和"是高山"皆为动宾结构。
又如:
出句:对自心生,非关难易 [冷恬]
对句:词无天造,总要推敲 [空空道人]
该联上下联均为因果复句构成,"对自心生"和"词无天造"都是主谓式,中间两个字为介宾结构,后一分句中"难易"为形容词,"推敲"为动词,但因为是句中自对,所以也很工整。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
四、节奏相应
所谓节奏,是指联句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风和--日丽===人杰--地灵,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节奏可分为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二者有时候是不同步的。
说--真心话===作--老实人,此联声律节奏二二,语意节奏一三。不管从哪个来看,都是合律的。
但有时声律节奏有违,就需要从语意节奏上去审查是否合律了。例如: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语意节奏为三四,节奏点为风浪和壁书,该联未出律。
五、 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指上下联相应处的字,平仄相反,一联之内也要平仄交替,否则就是失对或失替。
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聊作参考,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句子平仄相对,能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对即可。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尤其是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六、内容相关
上下相关,是上联下联的意思彼此互相关联,有相同,也有相反,上下联之间要浑然一体。如:
反对分裂===学习琴棋,
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
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只能算是对偶句。这在我们联都里也是常见的,初学最容易犯,请大家注意。
不过对联有一个小类,称为无情对。它追求只对不联的特殊效果,游戏之作,权当对仗的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