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仗”与“自对”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95

666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5070
经验
1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4 1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对仗”与“自对”<p></p></P>
<P  align=center>——答联友质疑<p></p></P>
<P >《值得商榷的两个概念》引用了百家之言,足见作者之广博。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下面,我把<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观点代为补充进去。<p></p></P>
<P ><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不认为对仗必须讲平仄。在《诗词格律·古体诗的对仗》中,<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说:“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又如岑参《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督护铁衣冷难着。’”(中华书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年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3</FONT>页)<p></p></P>
<P ><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不认为对仗必须字数相等。在《汉语诗律学》中,<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说:“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和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和下三字相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上海教育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FONT>年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7</FONT>页)例子举了许多,如“细草绿汀洲”中“细草”与“绿汀洲”为对,“青山簇簇水茫茫”中“青山簇簇”与“水茫茫”为对。对仗不必字数相等,这不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首创。李商隐“密迩平阳接上兰”一诗在《全唐诗》中的标题便是“当句有对”。<p></p></P>
<P >对仗是一种修辞格,对联是一种文学体裁。一种形式是不是对仗,一种对仗形式是否可以在对联中应用,这是两个问题。可用于对联的对仗形式,在对联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也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字数不相等的对仗,可在自对中应用,但不能在上下联的整体对仗中应用。《值得商榷的两个概念》说:“果真字数不等可以对仗,那么对联还是对联吗?”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p></p></P>
<P >《值得商榷的两个概念》问:“认为‘余’与‘斯人’对仗,‘高咏’与‘闻’对仗。不知<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李</st1:PersonName>先生此论可有依据?”此论依据如下:<p></p></P>
<P >一、“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是律诗的颈联,处于必须对仗的位置。<p></p></P>
<P >二、<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观点——对仗不必字数相等。<p></p></P>
<P >《值得商榷的两个概念》说:“<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李</st1:PersonName>先生在谈到‘交股对’时,又与<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商榷’。”这恐怕是忽视了一个问题:认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不对仗,是《古代汉语》的观点,未必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观点。《古代汉语》中的内容未必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观点,这点<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郭锡良">郭锡良</st1:PersonName>先生在《古代汉语·二〇〇四年重印校改说明》中已经说明了。<p></p></P>
<P >我推崇<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在《诗词韵律手册》中多处质疑<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理论,也是为了让<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理论更加完善。<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严谨求实,我们在研究对仗时不能忽视<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观点。<p></p></P>
《诗词韵律手册》已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诗律”部分客观反映古人写诗的实际情况,“声韵检索”便于通过普通话拼音查古四声及平水韵。另含《词谱举要》等。每册22.4元(含邮费),如欲购买请给我发消息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0

16

帖子

0

精华

53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9944
经验
7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6
2
发表于 2007-1-10 18:51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谢谢老师[em17][em17][em17][em17][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23 小时
主题
1646

1万

帖子

92

精华

1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聯都永久居民+聯都貢士

Rank: 6Rank: 6

UID
8690
经验
3015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7-26
3
发表于 2007-1-10 22:40 | 只看该作者
<H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H1>[em01][em02]
有情有义有烦恼;
无欲无求无是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6:44 , Processed in 0.0703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