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4><B>后</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记</B></FONT><B>
<P><FONT size=4></FONT></P></B>
<P><FONT size=4></FONT></P>
<P 0cm 0pt?><FONT size=4>《中国楹联学概论》一书的酝酿和编写,始于二十一世纪初。其间,写写停停,读读想想,修修改改,几易其稿,到今天搁笔,前后经历了几个年头。几年来的惨淡经营,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也可以说是精疲力尽了。虽然如此,作为楹联界的一位“老兵”,将多年来学习、探讨、研究楹联的心得、体会、感悟和浅论奉献给读者、奉献给自己所钟爱的楹联事业,心里感到十分轻松和慰藉。</FONT></P>
<P 0cm 0pt?><FONT size=4>自称“老兵”,是因为自己涉足联事已三十余年,经历了楹联搜集整理、楹联创作、理论探索三个阶段,深深感到楹联文化博大精深,楹联艺术魅力无穷。潜心于古今联林,宛若徜徉于琳琅满目的艺术长廊,使人仰观俯察,游目聘怀。楹联以它内容和形式之美,营造和谐,启人智慧,劝人善化,催人奋进,涤人胸襟,更以其精神的魅力,激励人们为之奋力,去经营这传之久远的名山事业。</FONT></P>
<P 0cm 0pt?><FONT size=4>楹联的振兴,离不开理论学科的创建,离不开楹联史论的支撑。楹联学的建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楹联界,创作热情高涨,理论研究活跃,使我们乐观地看到了前面的曙光。正如龚联寿教授所预言的:“楹联新学科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手中创立,而不需要几代了。”</FONT></P>
<P 0cm 0pt?><FONT size=4>本书是在参阅了大量的古今论著和在吸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虽力求在理论、观点、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但未必力能从心,还需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此书被列入《东方文化集成》系列中出版,体现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传统学术之风,也说明了楹联以其自身的实力和顽强的表现,赢得了学术理论界的新观照,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FONT></P>
<P 0cm 0pt?><FONT size=4>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吴同瑞教授、张殿英教授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白化文教授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同瑞教授通审了全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原书稿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并对本书稿作了细致的加工润饰。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5</FONT>岁高龄的马萧萧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序言;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一直关心着此书的编著,于百忙中为书题签。借此书出版的机会,谨向以上诸师长、学长以及所有给予我帮助、鼓励的师友、联友、书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FONT></P>
<P 0cm 0pt?><FONT size=4>此书仅是楹联学理论的初探之作,对其中材料的讹误和观点的谬误,祈盼专家、读者批评指正。</FONT></P>
<P align=right TEXT-ALIGN: 0pt; 0cm right?><FONT size=4>谷向阳</FONT></P>
<P align=right TEXT-ALIGN: 0pt; 0cm right?><FONT size=4>丙戌之秋于犁云书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2 16:40: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