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技巧(二)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72 小时
主题
539

4498

帖子

5

精华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铁板砖亦求砸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26629
经验
536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5 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涤灵声 于 2012-6-15 21:43 编辑

  缺如,也称隐语、隐缺、漏字,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猜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要从所缺之字的谐音上去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加上横批所缺“东西”二字,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全联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谐音联也是可以的。
  请看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是他的名字。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有一种完全用标点组成的联,如上联全用问号(?),下联全用感叹号(!),即所谓无字对联,也可以视为缺如法。其意义也是不缺指,或所指甚多。
歧义
  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楹联联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种楹联,是出于某种需要而精心构思的,不同的断句方式下,联意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相反。这就是利用两读法所制作的楹联。这种楹联不很常见,但构思好了,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却可以产生其它格式的楹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请看下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允明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满。祝允明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允明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获得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由于这副楹联容易产生歧义,店主人终究没有贴出来。
  传说祝允明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楼大厦,请祝允明写楼联。祝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上面这副楹联,并念成: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奥秘,只落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原来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
  除了利用断句的不同可以造成歧义外,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制造歧义。如在即兴应答中,可以利用谐音产生歧义。传说乾隆与纪昀曾对过一联:
  两碟豆; (乾隆)  一瓯油。 (纪昀)
  由于是口头对对子,纪昀是按上面所写的进行理解。谁知乾隆另有谋算。他指着花间的蝴蝶,说我的上联是:
  两蝶斗;
  纪昀脑子一转,也随即说,我指的是水面上游动的鱼鸥:
  一鸥游。
  有时候利用汉字的一音多义也可以产生歧义。如巧对: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即可以解释为:庭前种竹,笋是属于先生的;而庙后栽的花,枝是属于长老的。而利用”先、生、长、老“的其它意义,又可以解释为:庭前的竹子还未长出,笋已经生出来了;庙后栽的花长得很快,已经有了老枝。
设问
  以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是作联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或上联提出问题,下联做答;或上下联均为设问,不与回答,便于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用“问”与“答”的形式作联,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便于表达联意和创作主旨。常见的设问法有如下几种形式:
  1.设问作答
  即对所提出的问题,心中早有了答案,而故意提出疑问,再表明自己的看法。如下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上联以自怨自艾、自嗟自叹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迷信的本质,嘲笑了信神信鬼的愚昧行为,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妙趣横生。很显然,这样的写作方式比平铺直叙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2.设问求答
  这在应答联中常常用到。即对所提问题,自己不作回答,而是要求对方回答。如梁启超答对张之洞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启超在武昌讲学时,坐镇武昌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以“礼贤下士”的客套话出上联设问求答,锋芒显露,咄咄逼人。对此,梁启超不卑不亢,避其锋芒,含蓄作答,以柔克刚,真不愧联坛高手。
  3.设问不答
  即对所提问题,或不答而自答,或无法回答,或无一定的答案,需要读者自己去把握。如下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该联相传为石达开所作,上下联全是反诘语气,诙谐风趣,虽没有明确作答,然其乐观豪迈、气势凛然的联语本身就寓答案于其中了。
  再看董其昌题杭州西飞来峰冷泉亭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笔,全盘提出疑问。这种方式常给人以朦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给读者,使人们产生无尽的悬念。据说此联一出,答联蜂起,或据实,或说禅,或凑趣,不一而足。如:
  泉自源头冷起;
  峰从天外飞来。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这种制联方法,是为强调某一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反问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
  请看邓小平同志为士兵所撰联: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此联采用流水对,仅十字,并在联中嵌“列宁”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远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作者运用了否定句询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为反问句式的一种。
  再看下联:
  不受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下面这副对联也属此种形式: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另一种形式则是用肯定的询问式,表示否定的答案。如: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许德衍挽陶行知联:
  教育做合一,若干年来,倡导生活教育,身体力行,论功岂止武训第二;
  智仁勇兼备,胜利前后,呼号和平民主,赴汤蹈火,说死实与李闻为三。
  此联紧扣逝者事迹,所引对比人物十分贴切。此句联属反对,增加了被答者的份量和位置。
  运用反问,常用“何”、“岂”、“怎”、“难道”、“哪得”之类的词语。如:
  搔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反问法与设问法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一为正面提问,一为反问,故也有人将二法合为一法,通称“设问法”。
双关
  双关法是利用汉字的特点,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及彼的语言效果,两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次之分。双关的形式主要有谐音、借义两种。用好双关,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1.谐音
  谐音法就是利用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的特点,使联语语意双关,一联多意,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联想出更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用谐音法制作的楹联,联谜兼备,别具情趣。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有如身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中。欣赏这样的楹联,谐趣无穷。再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又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2.借义
  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多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联语,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一词二意,启人联想,发人深思。如: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这是在竹器店中常见到的一副联语。联中的“虚心”、“劲节”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格德行,联语简洁却富于哲理。又如: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这是一副茶叶店联,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绘了龙井、武夷两地的特点,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见而思饮。再如:
  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这是一副应答联,有人出上联讽刺老师,联中“杂种”、“先生”语意双关,问得可谓尖酸刻薄;但“先生”不急不恼,以“正经”、“老子”的双层语意,堂而皇之地回敬了讽刺者,可谓妙语天成。
同音
  同音法即同音异字法,又称异混,它跟谐音法一样,都是建立在汉字特有的同音多字基础上的,与谐音法不同的是,它是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楹联之中,从而使联语具有组合精巧、构思奇特、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此种方法听起来难以分辨,看起来一目了然。常见的同音异字法楹联有如下几种样式: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这副楹联写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因其制作难度较大,常将其附会于名人雅士。有一种说法是:李调元一次正与农家大嫂谈天说地,一群鸡跑来啄食晒场上的稻子,两个挥舞竹筒的小孩把鸡赶走了。大嫂见状,便出上联请李调元答对。正在李感到为难时,偶然发现屋梁上一只正东张西望的老鼠被他的咳嗽惊跑了,他心中一动,对出了下联。这副对联构思精巧,情趣盎然,特别是六组同音字字义各异,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同音异字对联。还有人添加事例,将此联加以扩充,如:
  暑鼠凉梁,唤匠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暑鼠凉梁,请画师笔壁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子沿檐拾石打饥鸡。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这副楹联写的也是生活中的两件烦事,联中的“嫂扫”、“叔束”、“姨移”、“姑箍”皆为双声兼叠韵,相间出现于联语中,则生发出奇趣,使联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3.同音异字间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
  1981年,《中国青年报》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为题征联,应征者多有妙对,如“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等,与古对“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有异曲同工之妙。
 
溪水淙淙,逐波心远涤尘净
歌声阵阵,率性智达通慧灵[虎斑贝]
涤去心尘方觉悟 [心涤灵声]
抛开业障证菩提 [去而风随]
逸少无忧,悦色灵眸描洁雅;
笃勤忘我,书山艺海尽逍遥。[自题]
在线时间
157 小时
主题
3

211

帖子

0

精华

3649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8667
经验
81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23
2
发表于 2012-11-28 22:04 | 只看该作者
小二如何?跑堂编对皆不误;
客官留意,品酒论诗总相连。 阿圆老师赠小二联

万事圆融,且斟六七朵小云入盏,胸能跑 马;

一身磊落,但植二三竿翠竹临堂 ,袖满清风。
缅甸哥题赠小二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3 05:05 , Processed in 0.0689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