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都2014年殿试答卷公示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主题
1091

9815

帖子

10

精华

15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6837
经验
28476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0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联都2014年殿试共收到答卷18份,为保证阅卷的公平公正,现将18份答卷重新编号,分题汇总公示3天,请有关考生查看下各自的答卷有无问题。如果有问题,请通过论坛短信与我联系,不要跟帖!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主题
1091

9815

帖子

10

精华

15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6837
经验
28476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2
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9:2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题:300字内楹联赏析

1号答卷:
①、联律分析:
按现在的联律来分析,则第一分句上、下比第5、7字失替;第三分句,上下比第5字失替。
“太行以西”“ 大河以北”及“刘翊之传”“羊祜之碑”属句内自对。“洗眼看”“ 吞声读”可看作领字。这种自对的方法使得整幅对联更多了些不对称之美。读起来铿锵有致。
②、对联欣赏:
田东谿这副联行文直朴,情真意切。从“太行以西”“ 大河以北”可以看出莫星次曾就任山西官职十余载,其勤政、清廉为“枢府诸老所褒”;他告归后还扶着有病的身躯为家乡除去百年之弊端,他的去世使得家乡百姓怀念拗哭,颂歌。此联用“刘翊”和“羊祜”之典,很好的衬托了莫星次经常救济他人和清廉正直的高尚品格。
资料:
田金楠,号东溪。曾倡议兴建渔浦书院。维新运动起,曾为湖南南学会训导,后受聘西路师范,任教务长。
“县人莫星次知县奎林,以举人令山西,及告归,襄办县新政,死前一日,犹羁县城。”这是查到的有关莫星次的资料。

2号答卷:
这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湖湘才子田金楠(字春庵,号东溪)挽莫星次的一副对联。主要特点分述如下:
【语言精练,字字千金】全联以上被“枢府诸老所褒”,下为“万家歌哭”,寥寥数言既完成了对莫公的社会评价,又概括了其贤劳勤政,鞠躬尽瘁的一生。
     【联语用字(词)考究、洗练】尤以“洗眼”“吞声”为妙,可谓神来之笔。
【用典精当】下比的两个典故,“刘翊之传”和“羊祜之碑”,以好善乐施,以致饿死的刘翊喻其人品,以深得军民爱戴的羊祜“泪碑”喻其官德,类比恰当,尤为出彩。烘托气氛,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自对和领字的运用】结尾的两个自对句,以及三字领的运用,使整个作品的气势得以抬升,感情气氛得以升华。
缺憾是按现在的联律来分析,第一分句上、下比第5、7字失替;第三分句,上下比第5字失替。但对于整副作品看,仍是瑕不掩瑜。

3号答卷:
此为挽联,写作者是湖南省特别会议议员、慈利教育会会长,被挽者也是一位官员,看来政绩不错,但具体情况不详。
上联直书莫星次之政绩卓著,用“勤”“贤”二字直言其德泽之厚,以“太行以西,大河以北”言其管理地域之广,为民造福之多,受到了朝廷阁老们的一致褒奖。下联更进一层,借用仗义疏财的“刘翊”和德高望重的“羊祜”之典故,虚写其形象之高、功劳之大、口碑之盛,为桑梓救百年之弊,引万家为之歌哭。做官得民心如此,夫复何求?
此联风格沉郁,感情真挚,用典贴切,对仗工稳。全篇采用非律句陈述,句末采用自对手法,更显抑扬顿挫、掷地有声,确为佳构。至于“府、老”与“乡、年”平仄失替,实为末节,瑕不掩瑜。

4号答卷:
此联行文直朴,法度斐然。上联写勤字,以为枢府诸老所褒为引,十余年的贤劳作铺垫,洗眼看太行以西,大河以北作结。结合上下文,上联两结的“洗眼看大河以北,太行以西。”,不是看莫星次在“大河以北,太行以西”的政绩,而是在追思他为官之时所那里留下的身影。故“勤、贤劳、身影”联系紧密,结构紧凑。下联转写莫星次之“及告归,襄办县新政,死前一日,犹羁县城。”,以“扶病仍为枌乡百年救弊”之贤劳与上联呼应,故前后转承有序。下联两结中的“刘翊之传,羊祜之碑。”,乃喻卜告,并影射其为官深得民心。观此联可观莫星次之贤。故可说此联行文直朴,法度斐然。
未了说句内心话:观此联律不严,而行文法度不凡。故个人喜其意,不喜其律。

5号答卷:
挽联既要叙述了平时事迹,还需作出一定评价。所挽之人莫星次,由于资料欠缺不能究其平生,唯从此联中细品。
    联中骨肉均停,掷地有声,词工律精,各分句衔接紧密,条理分明,长而不脱。
    上联中勤官则为百姓所褒,十余载的贤劳是勤官的说明,而洗眼看一方之地——洗眼一词大有深意,意为拭目相看,亦可谓之观赏秀美景色,富含着对着一方土地的眷恋。
    下联中扶病为枌乡百年救弊,是对莫平生事迹的概述,旨在突出莫死后,“数万家歌哭”之悲,与下文中吞声相呼应,读之令人动容;下联中最后两分句为对莫的评论——刘翊、羊祜均为历史上爱惜百姓,留名千古的人物,文中举二人相并,是将莫摆在了与刘、羊并列的位置,是对莫本人的一种肯定。

6号答卷:
莫星次有“行列潜身,上将荣身,招讨杀身”,”武昌革命,洮阳亡命,麓山归命”,之轨迹。因此上联先总说他在山西勤勉县政(见对联话),颇有政绩,继以时间,句尾用自对,表述空间,是人生上半场,先文后武。下联点出枌乡,是宋庠的诗句“枌老汉人乡”的简写,小用一典,《史记》记载枌榆社,是刘邦祭土神处,指故乡,百年救弊,虚写年限,泛指从前。莫星次“上将荣身”,而功未建,身先死,田金楠借刘翊抗金,为免辱自缢而死和羊祜征吴病亡两例,对比莫星次的“扶病”、“招讨杀身”、“麓山归命”,乃尊荣之誉。用堕泪碑典,表现故乡(枌乡)群众的缅怀,是人生大结局。整个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起伏有致,句式参差,不愧大家手笔。(计300字,汗一个)

7号答卷:
    田东溪挽莫星次联赏析
     莫星次,清末举人,曾在山西为官,官声极好。至告老还乡,襄办县政,惠及乡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联赞莫星次为官十余载,任劳任怨,内阁诸阁老均对其褒扬有加。“洗眼看”三字领起当句对“太行以西,大河以北”,声情并茂地渲染了主人公的政绩,仿佛山西的种种改变瞬间呈现在读者眼前。下联忆莫星次利乡利民之举,斯人离去,家乡父老无不为之泣泪。“吞声读”三字领起当句对“刘翊之传,羊祜之碑”是情感的进一步迸发。刘翊是汉朝时著名的义士,羊祜则是晋代善吏。用“刘翊传”、“羊公碑”之典恰当,催人泪下。
此联雄劲跌宕,情感饱满,不愧是挽联中的佳作。但需一提的是,以当今联律度之,联文中“枢府诸老”与“枌乡百年”平仄失替。

8号答卷:
赏析:于联中可知,莫星次于山西为官勤政而传名,于家乡救弊而有贤德,不敢疑此联有阿谀之辞。
上联从为官切入,起句突出勤、褒俩字,赞誉了逝者为官之态度及业绩,二分句承接点明任期,结句点明为官之地,亦同时称赞逝者足迹名誉布满山西。下联起句赞赏逝者带病为家乡救灾抚困之仁德,二分句描述追悼逝者人之众,心之痛,进一步突出逝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影响,为结句做铺垫。结句引用刘翊、羊祜两典不但给逝者以极高评价,也使联句隽永生辉。作者笔法老练,领字用的极工巧形象生动,使哀挽之情跃然纸上。
此联自对用典工稳贴切,赞赏得法,哀挽得体。唯两个起句或有失替之微瑕。

9号答卷:
赏析:此联采用叙议结合手法,力挽莫星次“勤官、救弊”功德,脉络清晰。“诸老、百年、十余载、数万家”等数量词的运用,使得“洗眼、吞声”情感表达水到渠成。“太行以西,大河以北”是指莫履任之地。下联刘翊者,乃东汉一“为国勤、为臣忠、为民德、为人义”之循吏;羊祜名德远播、深得民心,其死后晋武帝为之泪流成冰、百姓为之罢市痛哭,千秋景仰。拉此两人作衬,更显其德威,极具感染力。全联造语平实,感情流露质朴自然,用典妥切,读来意犹未尽,虽句中自对处有格律不调,但在气脉通畅的联语下竟难察觉,丝毫不碍赏读,足见其佳。况古人为联,未必宜用今律绳之。

10号答卷:
    [赏析]
见吴恭亨《对联话》有“县人莫星次知县奎林,以举人令山西,及告归,襄办县新政,死前一日,犹羁县城”语。由此推之,莫星次应为吴恭亨、田东谿之慈利乡贤,且与田东谿交厚者。“枢府”指政府的中枢,“枌乡”即家乡、乡梓。据《后汉书》载,刘翊是东汉时期一急人所困、惠不留名之有德者。羊祜之碑典出“羊碑犹泣”,拉此二人作衬,以壮莫之德名。
此联上联褒莫山西任上“勤官”;下联誉莫告归扶病力襄家乡事业,赞其德业直追刘翊、羊祜。全联典重肖题,虚实结合,联语质朴无华,情感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洗眼、吞声”。句中自对亦工稳,虽以《联律通则》视之个别句有失替之嫌,然于我等学联者,以今律绳古人联恐有失偏颇。

11号答卷:
    简析:此联是名家田东谿缅怀莫星次的挽联名作。作者通过对“勤官、贤劳、扶病、救弊”的叙述描写,抒发了对故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上联写莫星次十余载贤劳为勤官,被政府高官所称道,其政绩辐射太行以西,大河以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入情入理,情理交融。下联写莫星次带病为家乡革除旧弊,被百姓所歌颂。此功德可与刘翊、羊祜两人并论,这是作者对莫星次的充分肯定和主要功绩的高度概括。
联语自然流畅,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巧妙精炼,通俗易懂。表现手法较为丰富,采用九、五、七、四句式,起伏有度。二分句仅五字,凝练娴熟。末句仅四字明快自如。下联”刘翊之传,羊祜之碑”用典无痕。上联两个“以”对下联两个“之”字,属规则重字,整齐划一。
    此联对仗上略有瑕疵:所褒和救弊,贤劳和歌哭,对仗较宽。当然,格律只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瑕不掩瑜,不失为精品名联。

12号答卷:
莫星次曾知县奎林,以举人令山西,及告归,襄办县新政,死前一日,犹羁县城。此联以为莫星次褒颂功德为旨,上下比分别以其生前身后为脉络进行谋篇。
    上联以勤字为引,诸老所褒言其声望,十余载贤劳,证其为人。唯枌乡将乡枌倒置,稍涩。后二句则写其从政有功,贤名垂范,表达作者对其赞扬。下联首句扶病救弊,既写其功,更衬其人。数万家歌哭,写百姓为之含悲,从侧面烘托,后二句借刘翊,羊祜贤良之典述作者的惋惜及褒扬之心。
    整体来看,此联章法从容,气脉流畅,对仗端整,立意分明,唯联律稍失,然此联情挚意真,且每句尾字之律从严,不损气脉,所以虽有小疏,而瑕不掩瑜。

13号答卷:
莫奎林,字星次,湖南省慈利县人。有《抱璞斋文集》。清道光年间,以举人令山西乡宁,及告归,襄办县新政,死前一日,犹羁县城。县人田金楠(字春庵,号东溪)写了此副挽联。
    上副写莫知山西事,以勤名,辛劳十余载,泽被太行以西,大河以北,太行以西,大河以北即莫所辖之地;下副即言其告老还乡后襄办县新政而鞠躬尽瘁事。尾结是典型的拉人作衬手法,刘翊之传指《后汉书•刘翊传》,其中言:刘翊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羊祜碑又名“堕泪碑”,位于湖北襄阳山上,是当地百姓怀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建立的。后借喻死者德高望重。
    此副挽联堪抵一篇墓志铭。吴恭亨有评曰轮囷律兀,特为不凡。

14号答卷:
上联起言“勤官”,继而用“太行以西,大河以北”任上之“十余载贤劳”扣题。下联转述莫星次扶病为枌乡、桑梓教化“春蚕到死丝方尽”,并拉刘翊、羊祜作衬,教人可见、可感其德。全联紧扣“德”旨,以枢府所褒和万家歌哭分述,脉络清晰,联语平实不失情致,典重恰题,句中自对亦工,尤其是长联结构铺排有序,通畅气脉下个别失替竟无感觉,确是难得。

15号答卷:
    赏析:此联为挽联,作者上比以政绩赞其贤,下比由仁爱扬其德,主线清晰,笔力遒劲。上下比对仗工整,全联皆以非律句入联,同时利用虚字“以”“之”规则重字,以加强语感,读来抑扬顿挫;该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自对灵活,“太行以西/大河以北”,“刘翊之传/羊祜之碑”;用典精当,使用“刘翊之传,羊祜之碑”两个典故,极力赞美逝者的仁义厚德,这里也可以说是拉人作衬,借刘翊之仁厚爱民、羊祜之清正才能,来衬托逝者的才德,使联意表达更加丰富,余音不绝,让读者产生共鸣,且痛且惜,且赞且哀。此联切人切事切情,一语千韵,为挽联中的精品,值得我们学习。

16号答卷:
简介:【莫星次,清朝湖南慈利县人,知县奎林,以举人令山西,遍施仁政,令百姓感恩戴德。及告归,襄办县新政,死前一日,犹羁县城。故同县人田金楠(字东溪)以此联挽之。】
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析:第一,从结体而言,长短句参差、灵活多变,9-5-7-4句式,引领字句式凸显特色(如“洗眼看……”、“吞声读……”),读来朗朗上口。锤词炼句,字字如实,入丝入扣(如“勤官”、“贤劳”见“勤”,“洗眼”见“清”,“扶病”见“忠”,“救弊”见“仁”,“歌哭”、“吞声”见“情”);
第二,从立意来说,上联以其为官之勤政着眼,一个“勤”字起笔,十余载始终如一,被同僚所“褒”,引出“贤劳”一说,“洗眼看”处,使其治内(太行以西,大河以北)官吏清正廉明,百姓安居乐业之景象跃然纸上。下联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忠仁取材,“扶病”一词,便让人读到其人“心系百姓,忠于职守”之忘我精神,“数万家歌哭”(“歌”之“忠”,“哭”之“仁”)便不是做作,乃百姓敬仰的自然之情的流露,故以古之名人“刘翊、羊祜”一比并不过分;
第三,从纯表现手法而论,上下比后两分句的自对天趣自然,虚词“之、以”用得恰到好处,用典不着痕迹,画龙点睛,更富于思想内涵,增其厚重质感(如“刘翊之传、羊祜之碑”)。吹毛求疵的是觉得上下比第一分句有“失替”之嫌(枢府/诸老,枌乡/百年),总之,本联句隽律兀,特为不凡。

17号答卷:
    《对联话》有云:挽联能雄劲者,较易流传。盖凡鸟啁啾之日,忽耳朝阳鸣凤,安得令人不击节。此联则是其最有力之证明,铿锵豪放,特为不凡。
         逝者莫星次,以举人令山西,及告归,襄办县新政,死前一日,犹羁县城。联者田东豁,光绪二年入邑庠,为光绪岁贡。历任湖南省特别议会议员,慈利教育会会长等职。由此可见,此二人关系非浅,或为新政意气相投者。
        此联见彩处有三点:以逝者为官之贤劳开篇,以款款深情居中,以古代官家模范收尾,布局广阔,落笔厚重。
        上联从逝者生前勤官忧民的角度而着笔,十数年于山西为官,兢兢业业。时时刻刻心系黎民,亦为当时上司所赞誉。可见逝者为官高尚之德。
        下面借黎民之口,深切的缅怀逝者。其中之情,不言而溢。又黎民沉痛的心情把逝者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借汉  二人之典,把感情表达得自然而深沉,真挚而深厚。
       此联构思雄踞,语言雄放,风格雄健,非大手笔不能出,在古今众多挽联中亦能留下一笔。

18号答卷:
    联出《对联话》,挽者和逝者(简称“莫”)皆吴恭亨同乡。莫在山西任知州多年,归湖南施新政,去世前一日仍守其位。上联言形象与政绩;下联言功德与影响;全联切人切事切挽联特征,莫于今仍具楷模意义。
就形式和内容,优点有三:
①巧于自对,准于衬托。用任职地域和刘翊、羊祜二人事迹自对,既表政绩又衬德望。
②熟于用典。如“贤劳”(出自《孟子》,后略)“洗眼”“扶病”“救弊”等,贴切而不晦涩。
③句式多变,善用数词。九五七四句式,皆散文句法,顿挫而振心肺;“十余载”“数万家”等数词更令格调雄沉,敬意与哀意不绝。
但不足有二:
①“所褒”和“救弊”结构不相称。
②“枢府诸老”“枌乡百年”“太行以西”“刘翊之传”等失替。
结合①②,为更合律,试改如下:
勤官则枢府诸老褒仁,十余载贤劳,洗眼看太行西、大河北;
扶病为枌乡百年救弊,数万家歌哭,吞声读刘翊传、羊祜碑。
综之,联语非凡,若略重形式则更经典。
注:正文除去标点符号和数字(85个),共299字。

闲居陌野听天籁,
静坐园庭赏落花。

隐者有知音
寂寞毫端月下吟,静斟老酒念知音。
星阑已是晨辉处,空谷寒茅共素琴。----望海老师赐

书房寂静,星夜空灵--洪都小子老师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主题
1091

9815

帖子

10

精华

15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6837
经验
28476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9: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题:楹联理论文章
题目:《论对联的用典》,600字内,超字适当扣分。

1号答卷:
    在对联里运用典故,如若运用恰当的话,能使对联的主题得到深化,使得对联文情隽永。如用典不当,则会成为败笔。
具体对联用典可以达到以下几种效果。
一、用典来加强主题:
恰当的用典能够使主题得到加强,从而达到很好展现主题的目的。如:
田东谿挽莫星次联
勤官则枢府诸老所褒,十余载贤劳,洗眼看太行以西,大河以北;
扶病为枌乡百年救弊,数万家歌哭,吞声读刘翊之传,羊祜之碑。
此联用典多处,其中“刘翊”“羊祜”两处的用典,很好的衬托了莫星次乐于助人和廉洁奉公的君子品行。使莫星次高尚的人格呼之欲出,对第二分句中“数万家歌哭”也做了恰当的诠释。再如:前人写的赠贾汉复的联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其中两处的用典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1)“安石弃东山”,指晋时谢安,字安石,在此用他“累违朝旨,高卧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仕。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2)“少陵开广厦”,即唐代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少陵,在这里用的是他的诗作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此二人的高尚品格来衬托贾氏,褒奖贾氏。
二、用典要新颖
通过用典,使典故鲜活起来,给人以新鲜、真实的感觉。如,李渔的题歌台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其中“雪儿”是隋末李密的美姬,能歌舞。李渔为清初戏剧家。“雪儿”这一典故的运用,使得句子鲜活起来,更好的表达了作者热衷戏曲,不受俗事所牵绕的真挚情感。
三、用典要自然得体
用典时,应该使得典故和句子融合在一起。如黎士弘题九曲溪
九曲初通三岛近;
万山遥拜一峰尊。
三岛,即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以此来衬托武夷山自然美丽的风光。
总之,用典既可以展示一个人的学识;还可以对主题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但是,用典要贴切,用典不是点缀,更不仅仅是炫耀文采。用典只是一种手段,是应该以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为目。用典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联句的点睛之笔。用典时应该注意使典故和句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自然得体不着痕迹。不能为了用典而用典。

2号答卷:
    用典亦称用事,是诗词联赋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对联恰当的用典可以起到援古证今、据事类义、减少语辞繁累以及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用典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即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上乘。下面,我试从以下几点谈下对联用典的粗浅看法。
一、用典要准确。
    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上联说他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均为萧何一人所为。下联是说,其早年家贫,被一妇人相救而活命,最后则被吕后所杀。寥寥十字,胜过千言万语,全面概括了韩信的一生,非常准确恰当。
二、用典要新颖。
下面是鹿泉市“廿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万家”征联活动中籍兵山先生的一副对联:
清心何惧贪泉水;
节欲应无梦鹿人。
上下比在嵌入“鹿泉”二字的同时,用了两个反面的典故。贪泉和梦鹿。贪泉,因有恶名而被许多官员远而避之,唯有广州刺史吴隐之敢满酌贪泉水而廉操愈砺,留下美名。梦鹿则是说郑人为争夺一只鹿而诉讼于官的故事。该联因其新颖别致而征服了所有评委,获得了该赛事的一等奖。
三、用典要自然贴切。
     勤官则枢府诸老所褒,十余载贤劳,洗眼看太行以西,大河以北;
扶病为枌乡百年救弊,数万家歌哭,吞声读刘翊之传,羊祜之碑。
    溇澧名孝廉,天潢大宗师,汾晋慈父母;
桐乡古祠祀,贞曜私谥诔,山阳旧悲思。
以上是田金楠挽莫星次的两副对联,前一副用了两个典故,“刘翊之传”和“羊祜之碑”,以好善乐施,以致饿死的刘翊喻其人品,以深得军民爱戴的羊祜“泪碑”喻其官德,用得非常自然、贴切。可谓据事类义,援古证今的典范。而另一副本来也很好的对联,反倒被人们淡忘了。
总之,用典,可以使联语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但要运用准确、自然、贴切,用出新意,方能达到预期目的。切不可为哗众取宠,卖弄文采而滥用。

3号答卷:
    在对联中运用典故可以增大对联的表现力,增加对联的韵味和情趣。典故用得好,可以给对联增色,若用不好则徒增烦恼。
一、对联用典要准确贴切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文学典故浩如烟海,写作者应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避免用错,造成笑话。如名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至墓前愧姓秦”用了秦桧的典故,若出自秦姓人之口,恰切无比,若出于他姓人之口,则成为笑柄。
二、对联用典要文明雅致
对联是精致的语言艺术,是表情达意的,更是张悬于公共场合供人玩味吟咏的,因此必须文明雅致,不能粗俗鄙陋。如“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是题乐器店的对联。上联典出《列子汤问》,下联典出宋玉《对楚王问》,联语精巧,含蕴丰厚,紧扣主题。
三、对联用典要通俗易懂
对联相对于诗歌,其优势在于雅俗共赏,妇孺能懂。如果过于艰涩,多数人读不懂,则可能变得索然寡味,了无情趣。如“清歌沧浪水;闲访武陵源。”如果不看标题,谁能看出这是水产店用联?上联典出《楚辞•渔父》,下联典出《桃花源记》,切是切了,雅也雅了,但不够通俗,只能受附庸风雅之垢。
      四、对联用要自然无痕
     对联用典以自然无痕为上,字有来历,而语如己出。如某“惜字亭”联“能知付丙者,便是识丁人”。古人为了表示尊敬孔子,尊重文化,凡是带字的纸张,看过后不准随意乱丢,必须集中起来焚毁,称之为“付丙”。“识丁”指识字,典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付丙”与“识丁”对仗工稳,巧妙无痕,联味十足。

4号答卷:
    对联用典只是对联的一种手法,故用典只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对联创作,都是为了对联这个主题服务。故用典要雅切、有内涵,或让联赋上创作者真实的情感。
1、用典要雅切:即雅致、贴切、顺畅自然、并能很好的照应主题;例: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典雅致、不着痕迹;行文转承有序,内容积极向上。观此联,可感作者对岳祠重开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及祠宇重开对丰富人民爱国情怀寄予厚望。
2、用典要有内涵:即用典要为丰富内容、富有思想、哲理所服务;例: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此联为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联中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其中翰林院学士李白是著名诗人,“红杏尚书”宋祁是文学家、史学家和词人,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会嵇内史王羲之善是书法。此联对仗工丽,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寓意高远主要依赖于用典之巧。
3、用典要具情:即要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或赋予联独特的韵味;例: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此联为彭玉麟题泰山的对联。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古句信手拈来,天然如铸。彭玉麟湖南衡阳人,创立湘军水师,多所建树。登泰山时值太平军失败,但内忧外患依然如故,遂用此联表达其心忧国事之真情。

5号答卷:
    对联之用典,历来已久。《文心雕龙•事类》谈到用典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意为(写文章)说明道理,引用前人辞句、前人故事,是圣贤书、经籍通用的手法。那什么是典故呢?典故即为典制和成例,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一般为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均可视为典故。
    诗文、对联中用典,可以以典论事,以典喻人,以典明志,以典起兴等等,典故用的好了,有限的篇幅能说出意味深长的道理。古以文贵曲,有道理不明着说,用典故来起到“点通”的作用,是惯用的写作手法。是故典故只是寥寥数字,不懂的人一头雾水,在懂的人眼里,往往能会心一笑,这也是古代人考学的手法,书读得多,典故知晓得多,懂和不懂高下立分,是故古人好用典、多用典。但现代人古书、古籍接触得少,熟典能详,生僻的典故往往不甚了解,君不见联都考题中也常来一句:用典请说明出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典故也会越来越多,而一些指向不明确,寓意不分明的生僻典故,更应该被文学社会新陈代谢掉,不提倡过度使用。典故一事,宜用熟典,应贴切文意所指,能对应所咏事物:典故用得好了,文章光彩夺目,隽永无穷,余味尤长;典故用得不好时,文章生涩隐晦,条理不顺,读起来磕磕绊绊;过度用典时,往往一副联中百度个二三次,这就失去了让人读之顿生感悟之效用了。

6号答卷:
    对联创作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创设意境。
  一、用典类型
  1.引用历史人物事件
如田东谿联云:“东山闲并谢公卧;溪水辱于柳子愚。”用谢安和柳宗元典。
    2.引用传说故事
田东谿有寿联云:“七十曰老而传,婚嫁今完向长愿;八千大椿之寿,德年及见子舆尊。”大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3.引用前人诗文
王竹舫题“且园”联云:“皆山也,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归来兮,幼稚盈室,童仆欢迎。”
  三、用典方法
  1.直用典故
   直接引用典故本身。
李隆萼题周子祠联云:“一太极图开道统,两程夫子出门墙。” 程颐程颢两夫子典。
  2.隐用典故
联家把典故融化在对联中。
大通安澜阁联云:“古人忧乐关天下;何处江山非故园。”妙用范仲淹典。
3.正用典故
直用其事,将典故和作者表达的含义融为一体。
王湘绮八十寿,萧干赠联云:“文章上继两司马,耆宿今惟一伏生。”用两司马,比王湘绮文采风流。
4.反用典故
取典故而反其意用之。
如湖南巡抚吴大澂领兵出山海关,与日本战败绩。或嘲以联云:“八哨勇同行,幸免头颅葬冀北;半文钱不值,有何面目见江东。”项羽典,反而用之,更添讥讽。
5、巧用典故
庆王奕劻私通某女;庆王子载振断袖。载振蓄女伶杨翠喜。奕劻次子载旉纳妓红宝宝。时人嘲以联云:“儿解弄璋翁弄瓦,兄曾偎翠弟偎红。”弄璋弄瓦,巧用诗经典。
有刘姓者遇李姓者问姓氏,李曰:“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李回问刘,答曰:“斩白蛇入汉关,高祖是刘。”
(终于删到597字,文内对联借自《对联话》和《素月楼联话》)

7号答卷:
    对联的用典是指将联语之意寓历史典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此论从对联用典的思想性、准确性、新颖性三个方面作浅谈。
一、思想性
     思想性是对联的灵魂。对联用典必须有利于深化主题,有利于提高品位,有利于使联文更加简明,隽永。
     如郑板桥题网师园濯缨水阁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颜回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者陶侃珍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生,当惜分阴”。此联用典简要,内涵深邃,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向上。
      二、准确性
联文中准确地用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将适得其反。准确地理解主题和典故是用典的基础。用典之关键是个“巧”字,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的积累。
如武夷山桃源洞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联文说,“石室山”尚有樵子闯入,“武陵源”亦有渔郎来访,唯有此处无人打扰。用典巧妙,匠心独运。
     三、新颖性
典故是静态的,而用典是动态的。用典贵在一个“活”字,常用常新。
如岳阳楼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副名联,乍一看,似乎不曾用典,但实际上下联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字关情,情景交融。
总之,对联中恰当地用典,将会给作品增添无穷的生命力。对联用典也是楹联这一国粹得以千年传承,并长期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8号答卷:
    用典是对联写作重要手法和技巧。《文心雕龍•事類》談到用典說:「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正确用典能言简意丰,含蓄典雅,是其他手法所不能替代的。下面试引几联仅对用典之法做粗浅探讨,不妨作鹦鹉学舌,但期能抛砖引玉。
用典贵意丰,例: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这副对联不但对仗极工整,典雅隽永,突出的是八个字包括四个典故,有曾参 “吾日三省我身。颜回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禹 “大圣不责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陶侃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此联堪称明理且言简意丰之典范。
     用典妙切题,例: 赤兔马公司征集的马年获奖春联。
      国喜金蛇,龙腾入世
      民欢赤兔,马到成功
赤兔马是三国名马,这个典即彰显了马年,又嵌入公司之名,其义自见又巧妙地切扣突出了主题。
     用典宜出新,例:采石矶捉月台
      脱身依旧归仙去,
      撒手还将月放回。
    捉月台,原名舍身崖,传说李白酒醉捉月而亡之处。这幅对联并未原意采用谪仙和捉月的典故,而是由谪仙想到还要归天。由捉月想到还须放手。巧思化新,读来心情焕然。
     用典适寄情。例:自作春联
      瑞雪均贫富,
      红联话短长。
  上联化《沁园春》句:(瑞雪长空,布满周天,色似银。况此物不论贫富,应无深远,触处皆均)。下联借谢晋(门对千颗竹短,家藏万卷书长)之故事,联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发泄了自己的牢骚。
      以典为喻,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概括,典之颇多用法不能一一例举。但须注意:宜无痕,不宜生涩,不宜为用典而用的画蛇添足,于此不多赘述。若想用好典故,首先须要做到熟悉积累典故,善於选择运用典故,才能用得妥贴妙切,理得义明,达到「情欲信而辞又巧」,使联句隽永生辉。

9号答卷:
    《文心雕龙•事类》谈到用典有云:“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由是观之,用典实乃文学之重要手法和技巧。对联作为文学形式之一,恰当用典于对联创作,尤以丰富对联内涵、承延对联古今、拓宽对联创作等方面大有裨益。然,何谓恰当用典?愚以为,于我等初学联者而言,大体有四:
一重贴切。贴切即“准确”,即所引用之典要服务于联旨,此为关键。如典题相违,势必文义错节、背道而驰矣。如当下时有某些赠贺联,动辄拉青莲、坡老衬之,此举是否恰当,实有值商榷。
二尚自然。自然即所用之典要与联旨浑然一体,即通常所言“无斧凿之痕”是也。如广东珠江亭对联: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此联分别引自王羲之《兰亭序》、苏东坡《前赤壁赋》句,纵不知典出何处,然联语明白如话、无碍赏读,此为浑然有致。
三求活用。活用典故,即对联创作时可涵古今之典,务求新颖、重视教化等等。如同治年间,姚密斋主政慈利有一题县斋联:
民不可欺,常愁自折儿孙福;
官非易做,怕听人呼父母名。
此联之活用典,可见一斑。
又如近期藏乡征联一题追思园:
亲情不可失联,于记忆天空,搜寻信息;
旧事尤须追念,在心灵档案,解读精神。
“失联”一用,可见其妙、其活。
四忌刻意。如前所言,用典当为联旨服务,非炫艺、卖弄之需,如不能深入浅出,刻意使用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之典故入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如此用典于联则有百害而无一益也。

10号答卷:
    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清末蔡东藩曾说到:“文人撰述,必先有相当之典故为之运用,斯能斐然成章。”而对联作为文人撰述之一,以引述典故来抒情言志、写景状物、恭贺悼念、警世自励、陈古讽今等,实乃常用并且高效的对联创作手法,也是展现对联言简意丰魅力的一面。如蒲松龄有一题镇纸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中分别用“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典故来抒情言志,征引恰当,妙合自然,浑无雕琢之痕,读来为之击节。
用典不宜一味“厚古薄今”,今典也是典,关键是合符其用。如有一幅题蔡和森就义60周年的联:
双峰绿竹,永涵斯人浩气;
满苑黄花,长慰此地英灵。
联中“黄花”双关,用黄花岗起义之典,隐喻蔡和森之劲节,增其厚重,饶有气魄。
对联用典,多取材于名言、格言、箴言、警言、熟语、惯用语、文句和诗句等词语。在方法上有拈用、脱化、掇合、翻新等,此等古今之述备矣不赘。故多掌握和运用典故,不仅可极大地增强文学素养,也有益于拓展对联的创作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联中用典,不可为用典而用典,切忌生拉硬套、刻意为之,避免晦涩难明之典、力争做到深入浅出,要从典故中有所生发,加进自己的一些议论、一些观点,力求主题深化,联意升华。

11号答卷:
    对联用典,就是在创作对联时将古典书籍中的寓言、轶事、趣闻、传说、人物和有出处的诗词文章,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对联之中,使其缤纷灿烂,光彩夺目。恰当用典,能使语言凝练,篇幅精短,语句更有气势、有力量,如虎添翼,似锦上添花,以达画龙点睛之目的。
      然而,要想创作出好的用典对联绝非易事,这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自古至今,优秀的用典对联不胜枚举,在灿如日月的联海中熠熠生辉。用典对联其手法的运用总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借用。是将历史人物、史实等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有人为一肉店题联:屠将学樊哙;宰可效陈平。首先用鹤顶格嵌屠宰二字,典出《史记》。樊哙曾以屠狗为业,为人旷达;陈平曾在里中社为宰,做事公平;二人均拜相封侯。此联大气磅礴,用典高远。
  二、集句。是集古籍、诗词、警句、俗语等。如中央文史馆长马一浮赠毛主席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与民更始”出自《汉书•武帝》,“开物成务”出自《易经•卜辞上》,“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大雅•鹿鸣》。以上四个成语典故一字未改而成联,对仗工整,气魄宏大,用典贴切自然。
     三、化用。是将原句衍化延伸,融入联中。用典用得出神入化,不露形迹,读后回味无穷。湖南岳阳楼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乍看此联不觉用典,其实
不然。下联脱化范仲淹名句得“忧乐”而关情,自然精巧别致。
     以上是较成熟的用典手法,除此以外,对联用典要因联制宜,既不能生搬硬套,又不能无的放矢。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遵循思想明确、主题突出、新颖别致、自然上进、准确无误等原则,力求用典对联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而精美绝伦。

12号答卷:
    法中翻典之《文心雕龙》言“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大致可理解为对用事(用典)的诠释,用典者,即当作者由于行文篇幅,作文环境的限制而不便赘述或难以言明时借用成辞史事来表达思想内容,达到借古喻今,讽今等效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用典普遍具有立意深刻,文词典雅,用语精简,风格古朴,论述有力等效果,颇为文人所好。试看著名的武侯祠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想来不必赘述,由于当时的形势,作者赵藩对岑春煊的劝谏之意难以直言,则借用典故托出诸葛亮治蜀之道。既达到讽谏的目的,又达到了意在言外,论据十足的效果。
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此联用语平常,然而结合典故则意韵非常。上比将蔡锷比作周郎,表达惋惜之意,却暗中隐喻蔡袁之间如周曹较量,下比则以红拂李靖之典故喻两人情投意合,也表达了对蔡的敬佩之心。短短十四字,使内容丰富充实,而用语却毫不生僻晦涩,非用典之法不能。在用典之中又结合类比,暗喻的修辞手法。而攻心联用典也结合了双关之法。
总结以上两联可以看出,用典之法也可结合具体的修辞及表达手法,更能达到绝佳的效果。
    再举一例:
倪文贞题虞姬庙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此联未直接言虞,而是借典反衬,突显虞姬贞烈。下比西施范蠡典故本多用于讴歌爱情所常用,在此联中却写反面,也是用典手用法。

13号答卷:
    用典是对联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立论有据,又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使表达生动委婉,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的效果。
 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三”乃曾参“吾日三省吾身”,“颜四”指颜回“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勿”。“禹寸陶分”,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於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郑板桥巧化古人之名言,以八个字囊深邃之内容于其中。
    又如某户春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如某水产店用联:
    清歌沧浪水;
    闲访武陵源。
上联典出《楚辞•渔父》,下联典出《桃花源记》。用两个渔人的典故组联,十分恰切;又与屈原及陶渊明有涉,更见高雅。
    有时会反用典故以达到某种效果,
    如兴化李园五角亭联: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万间广厦句即反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诗句意。联语将修广厦与修身相比, 突出修身的重要。
    用典恰如其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妙处。
    如蒲松龄书斋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光彩夺目,文情隽永。然而不可以是否用典来判断一联的好坏。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含典而让人不知所云的联。而许多对联即使没有用典也是很精彩的,所谓“文章天成,妙手偶得”。
     因此,我们在读古籍史实,提高艺术涵养和欣赏意趣时莫要忘了一颗灵心才是最重要的。

14号答卷:
    对联之用典,古今皆有论述,在此只略谈点滴自己的体会。
其一、熟悉并善于运用典故是体现联作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熟悉并能善于运用典故对于丰富作品内涵、增加作品厚重、准确表达作者意图、传承发展国粹等无疑“功莫大焉”,也可以看出联手的文化底蕴。如清 左宗棠题肃州拂云楼联:
闭门种菜;
开阁延宾。
“闭门种菜”典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备投奔曹操闭门种菜。“开阁延宾”典出《汉书•公孙弘传》,意为招贤纳士。作者用两个典故将自己治疆的雄心壮志一表无遗,言简意丰,“毫不费力”。再看清阮元题广州海学堂一联:
公羊传经,司马纪史;
白虎德论,雕龙文心。
短短16字,四部书《公羊传》、《史记》、《白虎通德论》、《文心雕龙》,四门学,四动物,言简意赅,典重肖题,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类此用典之妙,不胜枚举。
其二、用典力忌生搬硬套和“食古不化”。所谓文无定法,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不见得非得加典(碘)才有“味”,不为作品中心服务的刻意用典,无异于画蛇添足。用典还要避免生涩难懂。此外,对联用典力求创新,即对所用的典故加以延伸拓展,有所生发。这也是对联在传承和发扬国粹方面的应有之义。如清周汉题酒泉韩愈庙联:
百世之师,匹夫有志公可法;
三书犹在,宰相无名鬼不灵。
此联用典而又不囿于典,借人酒杯浇已块垒,痛快淋漓。

15号答卷:
    对联中用典是很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典即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现在多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对联中使用典故,可以用典喻今,用典概括,用典谋篇,以此突出主題,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統一的效果。
下面就对联中用典发表下个人的浅见。
    一、用典要准确,雅切,紧扣主题,才能起到增强感染力,一语千韵的效果。
如:东坡赤壁 郭朝祚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典用“周郎一炬,苏子两游”。周郎一炬:指三国时,孙权联合刘备,以周瑜为统帅,火烧曹操战船,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实际上不在此。这里用的是苏东坡词中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说法。苏子: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曾谪于黄州,为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联语点明黄州赤壁因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得名,既切地域形势,又切人物故事。
又如:陇西书院 李调元
  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比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陇西书院:在四川江油青莲场。又名青莲书院。李白尝隐居于此,自称青莲居士。后人建祠以祀。后扩为书院。力士:即唐玄宗时亲信宦官高力士。贵妃:即杨玉环,名太真,唐玄宗时封为贵妃。仙才:李白有“诗仙”之誉。参军:指南朝宋时的鲍照,为荆州前军参军,掌书记。世号鲍参军。其诗文辞俊逸。俊逸:俊美洒脱,不同凡俗。开府:指庾信,北周诗人。曾任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其诗文清新苍劲。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联语用事用典,切地切人,不可移易。上下联表现了李白不肯折腰低眉事权贵的豪放性格和清新俊逸的诗才。
    二、用典新颖,不落俗套。
如:赠陈维崧联 叶方蔼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叶新诗手自题。
  典用“浣花,桃叶”。浣花:唐四川节度使崔宁妾任氏,因战功封浣花夫人。成都市浣花溪旧有浣花夫人祠。传说三月三日为浣花夫人生日。桃叶:晋王献之妾。因为笃爱,写诗歌之,名《桃叶歌》。联语写两个女人的故事,亦评亦赞,别开赠人联之生面。
又如:诗龛联 钱 泳
  言论大苏,性情小谢;
  襟怀北海,风度西涯。
  诗龛: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居室名。大苏:宋苏轼和其弟苏辙均有文名,时人称轼为大苏。性情:人的秉性和气质。小谢:此当指南朝齐谢朓。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字去晖,与谢灵运同族,称小谢。任安徽宣城太守。北海:此指唐书法家李邕,详见前注。风度:仪容,气度。西涯:指明代诗人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明茶陵人,为文典雅流丽,为茶陵诗派领袖。联语构思雅致,用四个古代诗人、文学家比衬,烘云托月,突出了法式善诗文的风格,又切其人飘然出世之态。
    三、用典要讲究技巧。
典不可生搬硬套,拿来就用,还得有一定的技巧方法。
或引用,或化句,或作变通。来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胜棋楼 黄体芳
  人言为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胜固当欣,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此联首二句化典入联,结句差不多引用古诗词原句。“人言为信,我始欲愁”:意为由信生愁,点出“莫愁湖”的传说。“风吹皱一池春水”:见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景物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游湖士女的心情。“胜固当欣,败亦可喜”两句:出自苏轼《观棋诗并引》。很有哲理,意谓胜和败都应当高兴喜悦,点明朱元璋和徐达赌棋,输棋后将莫愁湖和胜棋楼赐予徐达的故事。“浪淘尽千古英雄”:见苏轼《念奴娇》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明千古英雄虽尽随滚滚巨浪而去,又使人想起英雄人物的非凡气概。联语句工词丽,意境深沉,风雅有致,切事切景切情。上联“仔细思量”和下联“如何结局”两句乃点睛之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又如、春联 王文治
  槐为王氏传家树;
  杏是唐人及第花。
   “槐为”句:化用王氏典故。宋王佑被贬时,在庭院中亲手植三槐树,并说他的后人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朝宰相,时称三槐王氏。后就用三槐为王姓的典故。“杏是”句:化用唐郑谷《曲江红杏》诗句:“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及第花,即杏花。联语化用典事,造句工稳,是富有个性特点的春联。
    四、联中用典忌生僻,切不可滥用。并非逢联必典,如用得不妥,反害其意,不若不用。
以上为不才个人浅见。不妥处还请方家指教。

16号答卷: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而存在,其必须得具备所有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故创作对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适当的表现手法。对联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用典便是其中一种。现就如何用典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所谓“典故”,简而言之,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这些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其目的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所以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 过余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   准确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所谓准确性,即要找到所写内容与典故的相似之处方能代之、借之,千万不能张冠李戴;所谓思想性即与表现的内容为同一种价值取向,不能背道而驰,比如说“珍惜”与“吝啬”;“追求”与“索求”。也就是说内容的准确性与主题的思想性要和谐。如蒲松龄的一联用典就十分成功: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用项羽和勾践的典故准确地表现出有志向、有追求的人的精神与风采。
(二)   形象性与新颖性的完美结合
   形象性即因用典显现出来的文化底蕴而产生出作品的一种生动感,用典后就要凸显这一点;新颖性则指因典故而翻出新意(或反其意而用之)。让二者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方能收到用典之效果 。如近人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
  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
上下联后句用杜甫《登岳阳楼》诗句,作者借来反其意以讽当年军阀割据,连年兵戈不休,使典故原意另有一番新意,既形象生动又新颖别致。
          (三)用事、引事、引言的灵活多样性
用典的方式无外乎用事、引事、引言三种基本的方式,恰到好处便可造成类比、比喻、象征、暗示等特定的修辞效果,增强联语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既精炼慨括,又富于思想内涵,委婉含蓄,表达作者的隐衷。如:“画眉喜仿张京兆;点额欣谐宋寿阳”(用事);“喜无樵子复看弈,怕有渔郎来问津”(引事);“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引言)。
     总之,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论及用典之运用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通过事件的类比以说明意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以说,用典并非故作姿态,哗众取宠,而是以少概多,以简驭繁,增强联语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7号答卷:
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典故或辞句等,巧妙地使自己的作品文情隽永,意境更上一层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解释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至于对联的用典,其追求的文学目的,亦是如此。然对联的用典,也有许多讲究。如用典时,当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又用典须合情合理,恰当的表达心中感情。反之,则如画蛇添足,成了全局的败笔。
     传统文学创作,本属不易。到了今天,环境与古时已大不一样,这就给作者们增添了许多限制因素。楹联至今约有近千年历史,尤其是到了清代,上至朝堂,下到黎民,都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联。这里,我们借助古人的作品,列举一二,粗略的谈谈用典的精妙与忌讳。
    1.对联用典须巧妙而准确,做到恰到好处,以突出作品的形象性和主旨深度。如清代曾国藩《挽乳母联》: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其中“一饭”“千金”出自汉代韩信漂母一饭之恩的典故,曾巧妙地借用此联,注情之深,即使是路人看到,心中也会感同身受。可见他的感恩戴德之情,发自之性,朴实无华。

     2.对联用典须活用,善用,运典于胸,借典之意,不露痕迹的吐露心声。如清 林则徐联“海纳百川,有容纳大;壁立千仞,无语增刚”,前者出自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后者出自晋 张载《见个铭》化用古文,以为己用。实是作者精神之写照,操守可嘉。
3.对联用典须借典之意,出旧翻新,提出全新的看法,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又如清 宋湘《赠尹秉绶》: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巧用东坡与西湖之故,赠尹以表明尹的风流韵致,亦暗含尹出任惠州,惠州地有西湖之事。实是想见文采,典成其中。
同时用典切记滥用,险用等,使词不达意或读者一头雾水。限于字数,恕以上观点不能一一详实讲来。

18号答卷:
    古往今来,诸多对联都喜用典,为何?用典要注意什么?本文试从其功效、要求、手法和禁忌四方面简述之。
一、功效
1、增添底蕴,凸呈雅致。如潮州韩江酒楼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巧用四个典故,首尾嵌入“韩江酒楼”四字,颇具人文意蕴,高雅别致。
2、言简意赅,以少胜多。如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高度概括关系韩的重要人物,十字可顶百字。
二、要求
1、贴切主题,深化意境。如杜甫草堂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何绍基据杜甫、高适二人酬唱故事,化用其句撰就。话说杜飘泊湖湘,翻检旧作时偶见高昔日之诗,但高已离世五载,后人读之亦泪也。
2、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讴歌公仆联:
逐梦频催千里马;
为民更上一层楼。
“千里马”出自《马说》,“更上一层楼”出自《登鹳雀楼》,古为今用,富有时代气息。
三、手法
对联的用典手法较多,如拈用、改造、脱化、翻新等,选取常用的两种说明。
1、拈用。如岳麓书院门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上下比出自《左传》和《论语》,极言英才辈出、盛况空前之史实。
2、改造。如抗日联:
龙战玄黄弥野血;
鸡鸣风雨际天闻。
上下比改自《易经》和《诗经》,直抒全民必胜的信念。
四、禁忌
对联的用典禁忌不少,如陈腐、牵强、晦涩、错用等,选取易犯的两种说明。
1、陈腐。如贪官腐吏联:
衙署日思阿堵物;
金窝夜会小蛮腰。
“阿堵物”乃钱的别称、出自《世说新语》,“小蛮腰”出自《本事诗》。贪念不止作风不纯,浮溢陈腐之气,颠覆了应有的为官形象。
2、牵强。如一副题梅园酒家联:
梅下寻诗追李杜;
园中望月待嫦娥。
联语扣酒家不紧,倒像咏才子佳人,硬拉于此,弄巧成拙。
综之,对联的用典,若知其功效、明其要求、熟其手法、避其禁忌,何愁无佳作?否则还是不用为妙。
注:正文除去标点符号和数字(141个),共599字。

闲居陌野听天籁,
静坐园庭赏落花。

隐者有知音
寂寞毫端月下吟,静斟老酒念知音。
星阑已是晨辉处,空谷寒茅共素琴。----望海老师赐

书房寂静,星夜空灵--洪都小子老师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主题
1091

9815

帖子

10

精华

15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6837
经验
28476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2
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9:2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题:成联(单比11字内)
拟在古琴台建一望江亭,请为此亭题联。

1号答卷:
明月清风,谁为识者?
高山流水,我是知音。

2号答卷:
知音或在凌波棹,
余韵犹萦遇友台。

3号答卷:
明月清风唯饮酒;
高山流水几知音?

4号答卷:
月永楚天宁有色
琴搁江畔韵无声

5号答卷:
唯明月识楚山旧貌;
有大江收焦尾余音。

6号答卷:
帆袅悲声,问谁拾斯人遗曲
亭依逝水,共我希曩日知交

7号答卷:
题古琴台望江亭联
樵子复来,楚风余古韵;
琴师一去,何处觅知音?

8号答卷:
题  古琴台-望江亭
欲何求?龟山翘盼,月湖翘盼;
重相约,琴客归来,樵子归来。
注:古琴台东依龟山、北临月湖。

9号答卷:
题古琴台之望江亭:
山水足移情,想见伯钟者晤;
风尘多误我,迟来温雪之交。

10号答卷:
题古琴台望江亭:
流水依然,过眼谁非寻胜客?
知音宛在,齐眉我亦采樵人。

11号答卷:
衔远山,观近水,此处琴声犹悦耳;
望圆月,立名台,斯亭鹤影最传神。

12号答卷:
小憩浮生,思古倚栏听碧水;
莫寻樵子,操琴有客答高山。

13号答卷:
琴瑟无存,唯有大江音尚在;
亭台不闭,长教明月影频来。

14号答卷:
题古琴台望江亭:
若非志趣相投,休言后继;
难得结交千载,始晤前贤。

15号答卷
题古琴台之望江亭
趁月而来,杯酒对舟帆莽莽;
横琴以待,知音问江水滔滔。

16号答卷:
题望江亭:
明月印心,相伴琴音结知己;
晴川览胜,欲携黄鹤觅仙踪。

17号答卷:
望江亭
块视江流,俯楼抱阁;
杯邀月色,鼓瑟调琴。

18号答卷:
但抚一琴能遏水;
未闻二子莫登亭。

闲居陌野听天籁,
静坐园庭赏落花。

隐者有知音
寂寞毫端月下吟,静斟老酒念知音。
星阑已是晨辉处,空谷寒茅共素琴。----望海老师赐

书房寂静,星夜空灵--洪都小子老师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主题
1091

9815

帖子

10

精华

15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6837
经验
28476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9:2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题:成联(单比12-22字)

1号答卷:
植根民族基因,五千年道德,唱响黄钟大吕;
致力中华梦想,廿四字箴言,凝成时代精神。

2号答卷:
千古基因融血脉,凭道义仁操,挺直中华腰板;
百家经典育儿孙,藉诗书礼乐,铸成苗裔忠魂。

3号答卷:
传统乃先人智慧所结晶,万木之根,万水之源,焉能忘本?
未来为我辈精神之寄寓,千秋所向,千家所梦,须要创新。

4号答卷:
民为邦本,行新政亲民,核心凝聚正能量;
业是家基,持高怀创业,举国欣描美画图。

5号答卷:
谋身定要立于信,名同万两,誓比千钧,言不成行何必出?
处世几曾怕过谁?三尺顽躯,一腔热血,事因难我更须为!

6号答卷:
道礼久暌违,审谘而初心深问,旧案重翻,谁继虞庭遗训
辞章空枕籍,兢业然大义未详,宏篇再咀,我尊论语资箴

7号答卷:
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
五笔龙文,以诚信开篇,气壮中华圆国梦;
千年祖德,凭勤劳立世,风雕傲骨聚核心。

8号答卷:
数千年文化撷英,训典元经堪灌顶;
新一代精神垂范,懿德弘道自升华。( 今音)
注:灌顶,借醍醐灌顶之意。

9号答卷:
五千年史乘无央,植华夏基因,延炎黄脉络;
廿四字文明有继,承古今贤圣,拓家国康庄。

10号答卷:
文明史溯五千年,未曾闻木无本不凋,水无源不涸;
价值观凝廿四字,应记取人无诚不立,国无德不兴。

11号答卷:
寻源护本,守土追宗,万里河山归眼底;
乐善施德,崇仁笃信,千秋愿望记心头。

12号答卷:
文化史凝特色中国,将道德薪火,千秋为继。
价值观溯优良传统,以时代精神,一脉相承。(今)

13号答卷:
从所欲之而不逾规,上尊天,下偱地,修身在其中为道也;
唯平心者方能治本,形以正,立需诚,格物于至极始知乎。

14号答卷:
有感于习近平北大考察论述中华文明:
千年史实属无双,一脉炎黄得雨洗风磨,斯成骨骼;
百里行半于九十,八方子弟须志同道合,以振家邦。

15号答卷:
将千年历史文明,植根华夏,春风里尽彰丽色,
贯一脉仁怀贤德,接力人民,时代中直引昊天。

16号答卷:
民为邦本,弘礼仪,兴教化,树德才,文明凝聚亲和力;
识在人心,注友善,浇忠诚,播仁爱,信义筑成价值观。

17号答卷:
厚德古而今,两千年义也仁哉,秉以精深重解读;
核心慷且慨,廿四字金熔铁铸,承其大美俱升华。

18号答卷:
遗传五千年文化基因,惠如好雨,遍让八方润梦;
构筑廿四字核心体系,固似长城,直教万国折腰。

闲居陌野听天籁,
静坐园庭赏落花。

隐者有知音
寂寞毫端月下吟,静斟老酒念知音。
星阑已是晨辉处,空谷寒茅共素琴。----望海老师赐

书房寂静,星夜空灵--洪都小子老师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主题
1091

9815

帖子

10

精华

15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6837
经验
28476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82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9: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题:成联(单比23—50字内)
题元朝南人

1号答卷:
自南宋国亡,沦为贱隶,位列四民之末,饱受欺凌,世儒从此难科士;
缘内心愤积,举起义旗,渐成万众之师,遍开战伐,元廷由兴入朽途。

2号答卷:
叹南宋遗氓,虽顽强抵抗,终致覆巢余卵。人列四民之末,儒居十丐之前,礼废乐崩,哀鸿遍野,饱受亡邦无尽痛;
看大元盛廷,因残暴欺凌,宛如安座火山。蜂擎众旅之旗,刃破百寻之竹,时衰运去,宝祚失基,堪为经世万朝师。
注:儒居十丐之前,见史料记述:“以儒者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无益于国也。”

3号答卷:
负隅抗蒙古铁蹄,力虽不逮,风骨未屈,怀一腔热血,九鼎誓言,百年不忘,终雪那跳崖投海恨;
举帜继红巾金鼓,声所能及,荆棘尽倒,凭十万精兵,千员大将,五裂能合,始平我驱虏复华心。

4号答卷:
忍看八百河山,塞民蹄下,入眼处已然断壁残垣;大丈夫忧国如家,甘将热血洗寰宇;
悲切三千子弟,履善麾前,笑谈间化作忠魂烈骨;好男儿出师未捷,留取丹心照汗青。

5号答卷:
见性于危难之中,降国莫降兵,纵诛五姓,连屠千城,何惧!南人有骨杀不尽;
镇民在强权之下,屈身非屈志,且忍百年,暂居末等,待看,华夏同心起复兴。

6号答卷:
忠不负宋,顺不负元,两朝罅隙寄微躯,却怎堪北顾忆中州,恸陈桥筚篥
月何从圆,风何从送,一地涓埃凝碧血,终未许南冠纾国恨,挽洛邑牡丹

7号答卷:
占尽山川灵性,善念长存。盖以四书明德,四艺怡情,万物皆堪造化。试问殷殷雅士勤民,何至归于四等?
垒成社稷根基,丹心永驻。总凭三杰正身,三贤励志,千生已不寻常。难能赫赫文经武略,依然忍得三分!
注释:
1、四等: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人地位最低。
2、三杰:指宋末三杰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
3、三贤:杭州有三贤堂,纪念白乐天、苏东坡、林和靖。
4、千生:生生世世。

8号答卷:
南人羞论归南,衔泪看破碎河山、呻吟父老,无不悲声呼武穆;
汉士必争兴汉,舍身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定当纵马踏黄龙。(今音)
注:1)秦桧曾提“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个臭名昭著的祸国之策。
     2)有“汉士择所从”句,“兴汉”是明初起义军的政治口号。
     3)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9号答卷:
衣冠道尽覆前朝,痛残山剩水,掩于卷地胡尘,此去经年,春风不绿江南岸;
族类蹇分居末等,惜悲调愁腔,诉诸漫天元曲,何来振臂?玉轸难欢塞北云。

10号答卷:
夷狄有君,实不如诸夏之亡。但看铁蹄过处,礼崩腥膻、地陷荒蛮、民艰稼穑、士毁斯文,南天成齑粉,再休提十里秦淮、六朝王气;
庙堂无道,故难夺匹夫之志。且思石眼开时,头扎红巾、背书佛字、踵接义旗、肩摩筚路,北塞尽风霜,曾记否庭芝劲节、宋瑞丹心?
自注:
①  石眼,指元末农民起义口号“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②  背书佛字,指至元四年彭和尚、周子旺领导的起义农民“背心皆书佛字”。
③  头扎红巾,指红巾军。
④  庭芝,指南宋抗元名将李庭芝。
⑤  宋瑞,指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

11号答卷:
住南方,号南人,排四等之末,继往开来,不屈不挠,永立元朝称傲骨;
屈北域,参北斗,现一时之奇,循环往复,当颂当泣,恒于历史著雄文。

12号答卷:
江山故,而亿万黎元异姓成奴,果真战乱悔人,太平乐犬?悲兮,记当年河朔兵戈,临安宴舞,前朝遗恨莫须有。
祠庙非,时千秋邦族痛心忍辱,可叹九儒十丐,廿户一刀。愧矣,怜斯世礼经刍狗,豪侠羔羊,今日谁吟正气歌。
九儒十丐: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
廿户一刀:元代制度,南人二十户才允许拥有一把菜刀。

13号答卷:
位列卑缘是受降晚,崖山战后,四等人分,屈一时竟已亡天下,血染江河,千年华夏终不复;
悲于甚长因落难多,铁骑踏空,九州茔起,屠万户欲将灭族民,政如桀纣,百岁王朝即到头。

14号答卷:
鼎革本来天道,只此人分四等,桎固百年,无异于其国失、其节失,难认衣冠,是以谈笑却胡尘,觥筹餐虏肉;
华夷不复辩言,自思士者九儒,民之十丐,倘识得为臣纲、为子纲,克绳祖武,何必悲弹中吕调,愁唱后庭花。

15号答卷:
委身四等,于水深火热之中,天饶乎?地饶乎?元史尤闻蛮子泪;
极品九流,是儒士文人之列,娼之下、丐之上,胡尘莫读圣贤书。

16号答卷:
故梦江南起,忆男有耕,女有织,安居乐业,息息生生,赖天有幸为骄子;
楚囚篱下依,叹日无语,夜无灯,锢体禁言,惶惶戚戚,易主无辜作贱民。
注:元朝南人行动自由受到限制,白天不许交头接耳,晚上不准点灯和外出。

17号答卷:
酹酒望山川犹昨,社稷犹非,何处慰乡心,雕栏玉砌,回首不堪明月下;
强颜笑圣主之雄,他邦之盛,平生多苦色,杂音俚曲,弹冠都付大江中。

18号答卷:
遭铁马百年践踏、逆仁道而为,何堪愤愤忧忧、忧忧愤愤情怀?四等蒙万古奇羞,国家成地狱,生不如死;
幸红巾数度斗争、顺民心所向,辈出轰轰烈烈、烈烈轰轰人物,两肩扛千秋大义,血泪洗云天,暗终变明。

闲居陌野听天籁,
静坐园庭赏落花。

隐者有知音
寂寞毫端月下吟,静斟老酒念知音。
星阑已是晨辉处,空谷寒茅共素琴。----望海老师赐

书房寂静,星夜空灵--洪都小子老师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2 14:05 , Processed in 0.0818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