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过梅园 于 2012-5-12 00:03 编辑
生动的一课
今天晚餐桌上忽然出现一盘蒸菜:檚树的花。细长绒绒的,貌似柳花,只是颜色不是嫩黄绿,而是深灰绿。喜滋滋地挑上一筷子放进嘴里,那股微苦被盐糖麻油香醋拌过,只余野菜的清香。圆滚滚的,很劲道地与舌牙酣战,又甘心节节退败,和着春天的气象,被吞进肚子里。可惜这般美味,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连吞几口,才想起来问檚菜哪来的。
母亲说:“檚菜是从西边人家菜地头的一棵檚树上摘的。”五岁的女儿很自豪地插话道:“是我带姥姥和姥爷一起去的!”
我觉得怪怪的:“长在人家菜地头的菜,可以随便摘么?”母亲解释说:“那儿是将要开发盖房的征地,种菜的人把菜都拔光了,这是漏下的。”
女儿很喜欢和我们聊天,意犹未尽地补充道:“我们回来的时候还拾了好几个饮料瓶子呢!”
“拾瓶子干吗呢?”我奇怪地问。女儿说:“卖钱啊!”
我顿时沉默了,心里慢慢升起一股愠怒来。我们家是从苦日子过过来的,节俭的好传统的确不能丢,可是现在生活水平虽称不上很富裕,也不至于到大街上捡饮料瓶子卖钱吧!而且带着孩子,叫熟识的人看见,影响多不好。我很想等到饭后再讨论,可是刚才吃下的美食如鲠在喉,已经难以下咽。我平复下情绪,说:“妈,以后别再在大街上捡瓶子了,给人家看见不太好!”“这有什么不好的,又不是偷不是抢。”母亲很自然地回答,继续享受她的美味。我母亲在乡间邻里口碑很好,就是这股子坦荡劲叫人折服。女儿听到我的话不乐意了,立刻提出抗议:“妈妈,我们捡瓶子拿去卖也是劳动啊,怎么就不能捡了呢?老师还叫我们多带些饮料瓶、纸盒去学校,做手工课上用的材料呢。老师说这叫废物利用!”
话不深刻,却条条在理,让人欲辩无语。低下头,好好反思。我反对的原因,无非是觉得在大街上捡饮料瓶好没面子,有失所谓的“身份”。我也曾和女儿聊,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不偷不抢不乞,只要靠力气挣钱,就值得尊重。可放到自己身上,同样的道理怎么就不能用了呢?这种顾忌,源于虚荣、浮躁之心吧。
有联友写生活:“身心尽为浮沉累;烦恼皆因取舍多①”。是啊,生命从开始到最后,经历的扰攘、纷争太多了,名利荣辱当头如乌云障目,叫人看不见阳光和春花。可是生命如此短暂,为何非要自制些无谓的枷琐放到背上,为何不能像母亲和女儿那样撇开旁人的目光,坦然自在地活一回呢。
“闭目争无闲宠辱;开怀自有好湖山②。”还有联友如此达观地劝慰。何不放下挂碍,在纯净的空气里,尽情呼吸花的芳香,享受阳光的温暖!
母亲和女儿在起兴地聊着摘檚菜时的情景,如何找一根长树枝做成钩子,如何在摘菜时弄得满手乌黑。体味着她们的乐趣,我也跟着开心地笑。好惭愧,一不小心在老人和孩子面前露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未尝不是好事,不这样一层一层剥去浮华的蒜衣,如何露出如蒜瓣般洁好的心之本真呢。解除心灵的羁绊,和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一起创造和享受简单而长久的快乐吧!
感谢母亲,感谢女儿!她们用纯粹的思想,朴素的行为,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又挑一筷子鲜美的檚菜放在嘴里,满满人世的清好,都在里面了。
注:
① 身心尽为浮沉累; 烦恼皆因取舍多
此联作者为:河北 鹿金秋
② 闭目争无闲宠辱
开怀自有好湖山
此联作者为:广东 谢潇
师友贺《中国楹联报》用稿之联:
几时如此虚荣,每从安逸生浮躁;
一课何其珍贵,常向朴实觅坦诚。——朱朋够友 梅园故事添新景; 联友诚言致贺词。——宇宙洪荒 梅园故事墨流韵,堂增大雅;
诗境春天风过香,笔含精华。——晶美玉喜 风过梅园香四溢;
名扬骚苑美三围。——糊涂居士 读报有感:
莫以空瓶嫌老少;
但持美德度春秋。——横云 返璞归真,温饱犹思贫苦处;
造因结果,繁华不忘冷清时。——岭南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