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冈李飞 于 2013-1-31 16:40 编辑
本讲结合《联律通则》修订稿(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对联的基本规则(六条),以悱忱老师初17班第二讲《对联六要素》为摹本,借用中10班胡有章校长《对联初级知识回顾》部分内容整理而成。在此表示感谢!从遗传学的角度说,我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基因重组,辅助作用是基因变异。
第二讲着重阐述了对联六要素中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和结构相称,这一讲着重阐述对联的另外三个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
四、节奏相应 在《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对应的是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在联律中,节奏指在语法结构、语意逻辑上的语气停顿。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天高/气爽; 春暖/花开。 此联是二二节奏。
望/天边月; 思/山外乡。 此联是一三节奏。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此联是二一二节奏。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此联是二二二节奏。
常缘木/而求/至乐; 独刻舟/以志/初心。 此联是三二二节奏。
对联节奏一般分为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声律节奏又叫语音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水”“云”“起”和“帘”“月”“来”均是节奏点。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明”“暗”和“水”“山”均是节奏点。
借/清风/送笛; 邀/晓月/飞觞。 “借”“风”“笛”和“邀”“月”“觞”均是节奏点。
一般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声律节奏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五、平仄相谐 在《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对应的是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对;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联句自身的节奏点之间的平仄应交替使用。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作平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便是“失替”(失去交替)。
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各个节奏点(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声律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节奏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并不一定要求整副对联平仄相对,只要求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对即可。节奏点平仄如不相对,便是“失对”(失去相对)。
我们来看下面这副联(今声): 立品定要如华玉; 仄仄仄仄平平仄
读书何止到青云。 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声律节奏,上联中“品”和“要”都在节奏点上,又都为仄声,这叫“失替”;上下联中,“要”和“止”皆为仄声,“华”和“青”皆为平声,这叫“失对”。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替或平仄失对,亦可通融(在一些传世的名联中时常有之)。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接着讲一下古今四声。早在南北朝时期,先贤们便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的运用,使词句富于变化,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韵味。但古四声和今四声是有所不同的。
古四声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而上声、去声和入声则为仄声。但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四声(即今四声),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少了古声中的“入声”。另外有轻声,通常按平声来处理。
入声字在两次汉语音调变迁改革中,被划归到现在普通话的各个声调中。划归到三声及四声中的,因古今都属于仄声,不需要特别注意。给我们造成最大困扰的往往是那些被划归到普通话中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即我们常说的今平古仄的入声字。在这百余字中,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且有专门的入声字例表和检索工具可供查询。所以,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的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入声字的。
下面是古仄(入声)转今平的常用字列表: B:八捌拔白薄雹逼别勃渤脖舶伯魄(落魄)柏(柏林)泊博搏拨剥箔瘪鳖憋蹩铂 C:擦插察拆吃出戳撮 D:答搭达得德滴迪的度独读狄涤敌笛跌谍蝶碟迭叠督毒笃犊渎椟咄铎夺掇(揣度) E:额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弗拂福幅袱蝠 G:割胳格阁搁疙鸽革隔刮郭国咯骼膈嗝聒蝈 H:哈喝合盒涸核黑忽惚滑猾活蛤(蛤蟆)劾嘿豁 J:疾迹积激击缉绩及汲极级圾急嫉辑集给藉籍脊棘即亟夹颊截杰竭碣揭捷睫婕洁结拮接节劫掬鞠菊桔局掘崛倔撅厥獗决诀抉角(角色)觉谲爵噱攫 K:嗑瞌壳咳哭窟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煞勺芍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刷说俗缩 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檄侠狭峡匣狎辖瞎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 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凿则责帻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濯
上表可用于查询对联中的入声字。如能记住当然最好,记不住也没关系,可以这样来判别:如果在对联中看见应当用仄声字的地方却用了普通话读音为平声的字,那么这些字多半是入声字。不放心的话可以查询上表,没有的可到《平水韵》中再查。另外,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搜韵网:http://sou-yun.com/qr.aspx
像诗词曲赋一样,对联也有自己独特的格律,简称“联律”。联律是通过平仄来体现的,目前联界没有统一的联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蹄韵。由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对联家协会主席、《对联学刊》主编余德泉老师总结得出。
马蹄韵是这样描述的:“对联平仄的运用,犹如马之行步,后脚踏着前脚的脚印行走,每个脚印要踏两次,使平仄交替出现连珠的形式,而开头与末尾一般又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的特点:①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②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单句1—7字联的律图示如下: 上联(单仄尾): 每句一字:仄 每句二字:平仄 每句三字:平平仄 每句四字:仄平平仄 每句五字:仄仄平平仄 每句六字:平仄仄平平仄 每句七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注:一字到七字的规律是从右向左,先加“平”,平←仄,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仄”,仄←平←平←仄,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平”,平←仄←仄←平←平←仄。以此类推。
下联(单平尾): 每句一字:平 每句二字:仄平 每句三字:仄仄平 每句四字:平仄仄平 每句五字:平平仄仄平 每句六字:仄平平仄仄平 每句七字: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一字到七字的规律是从右向左,先加“仄”,仄←平,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平”,平←仄←仄←平,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仄”,仄←平←平←仄←仄←平。以此类推。
以上称为正格,另有变格如下: 上联(双仄尾): 每句一字:仄 每句二字:仄仄 每句三字:平仄仄 每句四字:平平仄仄 每句五字:仄平平仄仄 每句六字:仄仄平平仄仄 每句七字:平仄仄平平仄仄 注:八字句及以上类推。一字到七字的规律是从右向左,先加“仄”,仄←仄,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平”,平←仄←仄,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仄”,仄←平←平←仄←仄。以此类推。
下联(双平尾): 每句一字:平 每句二字:平平 每句三字:仄平平 每句四字:仄仄平平 每句五字:平仄仄平平 每句六字:平平仄仄平平 每句七字:仄平平仄仄平平 注:八字句及以上类推。一字到七字的规律是从右向左,先加“平”,平←平,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仄”,仄←平←平,当个数达到2个时再加“平”,平←仄←仄←平←平。以此类推。
在学联初期,联律只需要掌握七字句及以下就行了。详细举例如下: 1、三言联的律 (1)第一种律:单仄尾(指上联而言,下同) 平平仄 仄仄平 中南海; 北戴河。
第一种律的变化:通格 通平仄 通仄平 黑玫瑰; 红牡丹。 注:通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2)第二种律:双仄尾 平仄仄 仄平平 千里马; 九方皋。
第二种律的变化:无
通常这种情况下,首字如果变化了,就成为: 仄仄仄 平平平
这在联律上,被称为“三仄尾”与“三平尾”。虽然《联律通则》修订稿中说“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但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创作对联时,不要三仄尾,更不要三平尾。但作为分句中的领字,却是允许的,因为领字是允许不计平仄的。
2、四言联与六言联的律 (1)第一种律: 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2)第二种律: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两种律,从对比中不难发现,各句偶数位(二、四、六位)上的平仄相同,而奇数位(一、三、五位)上的平仄不同。综合这两种律,确定四言联与六言联律的通格是: 通仄通平通仄 通平通仄通平
这在联律上被称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大江东去; 佛法西来。
铁石梅花气势; 山川香草风流。
需要注意的是:在六言联,还有五、七言及以上联中,一些“不可分割”的词语,或因语意停顿而用节奏来协调平仄,就不属于马蹄韵的范畴了。如郑板桥题静检书斋联: 东邻/文峰古塔; 西近/才子花州。
3、五言联与七言联的律 (1)第一种律:单仄尾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种律的变化:通格 通平通仄通平仄 通仄平平通仄平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千年仙枣不留核; 五月落梅犹有花。
五、七言联也与四、言联一样,通常情况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特定格式中,如果倒数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仄平”,就被称为孤平,忌讳。“平仄仄平仄仄平”,个人认为也是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需要在倒数第三个字的位置上,使用一个平声字来协调,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上两例中的“名”“犹”二字即是。
(2)第二种律:双仄尾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的变化:律诗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的变化:通格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无论怎么变化,后四字的平仄都不可更改。第一字不论。第三字若论,则为律诗格。第三字若不论,则为通格。第五字必论。若不论,则为三仄尾或三平尾。如:
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六、内容相关 在《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对应的是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对联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定的主题。没有主题的对联,即便有华丽的机巧,也算不上是好作品。
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可以看出,所谓对联,既要“相对”,又要“关联”。“相对”是指在词性、结构、节奏和平仄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话题。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正常人说话,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啥子? 明天要上班。
这两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说的话。我们姑且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便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像这种只对不联,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充其量只能算是对偶句,要是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扫地僧老师曾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和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情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大同小异,在此不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四; 昨日为周三。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啰唆,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合掌这样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由联友明月如斯和佚名写的出句和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了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隔”与“合掌”两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在创作对联时,遇到得比较多的情况。 1、工对 指“类”对,尤其指小类互对。能工则工。如: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鹰/马:飞禽对走兽,属于动物类(禽畜鸟兽虫鱼)相对,普通工对;眼/蹄:属于形体类(五官肢体内脏)相对,普通工对。
2、宽对 指实对实、虚对虚,仅要求词类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动词等等)。当宽则宽。如: 春风送暖花千树; 骏马扬蹄路万程。 春/骏:名词对形容词,实对实。
3、正对 正对指用反映同类事物或概念的词语两两相对。也就是从一群事物的相关个体、或一件事物的相关侧面,来表达相同的主题,所使用的词语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或相近性。如: 汉柏秦松骨气; 商彝夏鼎精神。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4、反对 反对指用相反的内容来构成统一的主题。强调的是上下联意的对比和反衬、时间或者空间的对比或反衬,既对立又统一,常使用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如: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书破万卷,神交古人。
5、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联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必须串联在一起,才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在语序上不可颠倒,即所谓“一句分作两句说”者也。既不属于正对,也不属于反对。
串对有时候是单句,但大多数时间表现为复句形式,表达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关系。串对虽然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对联,但限于对仗比较难以工巧的原因,使用率比正对和反对要低得多。如: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最后谈谈对联的基本禁忌,大致有六类: 1、字词上忌不规则重字:包括同位重字与异位重字,不包括异位互重与叠字。 2、格律上忌乱脚:句脚通常上仄下平,避免同声落脚、上平下仄。 3、格律上五七言律联忌三平尾与孤平:小忌三仄尾,不忌孤仄(格式为“平平平仄平平仄”)。 4、内容上忌合掌:合掌指单句的前后部分、或上下联之间,意义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 5、内容上忌隔境:隔境指单句的前后部分、或上下联之间,意义不相关或者相反,不能表达同一个主题。 6、内容上忌不相称:上下联之间,单句意义的轻重大小忌虎头蛇尾;通常允许下联的意义胜过上联,但亦应有度。
【结束语】至此,对联学堂预科一班讲义正式结束。感谢历任老师们的讲义和资料,给我提供了整合的平台。让我们站在历任老师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吧!
贴上拙联一副,不枉相逢一场。同时希望这粉红色的字体能够勾起大家多年后的些许回忆,便已足够。 一个信息,因缘来此; 两行文字,得道在君。 注:“一个信息”指当时的预科班招生信息,“两行文字”指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