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0|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 虎、豹、猫、鼠 来说明平仄笼统无用和声律美学!推崇 四声喜全递:)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2 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万山雪 于 2016-4-23 15:29 编辑

平仄体系把格律只分为两类,一是虎(合律),二是鼠(不合律),但是传统平仄体系不认可 北京大学3142和心领神会1324 等,这是不对的。
黑白电视机的思维,无法解释至少四色彩电的精彩!
 更科学的划分,基于普通话的四种声调,忽略轻声。
我将4字句和4字名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发音之美分成11个等级。
理解11个等级,略有难度。
有一个方便理解的简单版,我将一个句子的发音之美分成四个等级,类似于虎、豹、猫、鼠的四个等级!

科学的全新的声律美学观:
  一个句子(大于等于4字的句子或名字),含4种声调,发音为上品,类似于虎;
  一个句子,含3种声调,发音为中上品,类似于豹;
  一个句子,含2种声调,发音为中品,类似于猫;
  一个句子,只含1种声调,发音为下品,类似于鼠;

含4种声调,发音为上品,类似于虎,举例:三国演义1234、心领神会1324、画龙点睛4231、北京大学3142、知古善行1342等;
含3种声调,发音为中上品,类似于豹,举例:知书善行1142,清华大学1242等;
含2种声调,发音为中品,类似于猫,举例:心中自悟1144;
只含1种声调,发音为下品,类似于鼠,举例:心中知书1111;


  更科学的划分,基于普通话的四种声调,忽略轻声。
我将4字句和4字名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发音之美分成11个等级。
出句:渐知流水意(诗奇可大观)
渐知流水意41234,我认可的是契合四声喜全递的 41234,没有认同所有的仄平平仄仄。
41234 类似于老虎,发音为上品,战力指数是上品。
同是 仄平平仄仄的 41144,只有两种声调,无法念出2声字和3声字的美感,类似 于猫,发音为中品,战力指数是中品。
猫和老虎,都是猫科动物。
不能因为我认可 了 老虎,就说 我认可所有的猫科动物,这是 平仄笼统无用的原因之一。
渐明古诗意42314,也契合四声喜全递,也类似于老虎,发音为上品,战力指数是上品。
渐明古诗意42314(虎)的发音之美高于只有 两种声调的41144(猫)等,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如何解释?
蝶恋花满楼24132(虎)的发音之美高于只有 两种声调的11441(猫)等,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如何解释?
林秀西子无24132(贺敬之)的发音之美高于只有 两种声调的11441(猫)等,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如何解释?
重上君子堂24132(杜甫,基于普通话来读)的发音之美高于只有 两种声调的11441(猫)等,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如何解释?

如上理论,利于我们用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也利于我们写出声动的好句。


意境第一,声律美学第二,两全齐美,可更上一层楼。
需要懂得举一反三。
虎也可以换成 凤凰、麒麟、朱雀等寓意美好联想的神兽等。
意境如龙,声律美学如虎,龙虎交泰,
龙虎交泰2314,龙虎交泰,近似于情景交融。
意境好,也契合四声喜全递的好句有:
基于普通话来读:千里共婵娟13421、重上君子堂24132、鱼水三顾合23142 等。
    龙虎交泰2314 龙飞凤舞2143 等的发音之美高于 只有两种声调的441111444441等,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是无法解释的。

出句一:剑拔海妖退42314 (诗奇可大观),这句契合四声喜全递,这句的发音之美高于 只有两种声调的 44411、44114等,笼统无用的平仄无法解释;

出句二:剑拔妖海退42134 (诗奇可大观),这句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除非你理解成:妖怪很多,如大海一样多,或者 某个人或某个妖的名字是:妖海。

出句三:剑拔妖虎退42134 (诗奇可大观),剑拔妖虎退42134的发音之美高于只有两种声调的41144、42244等,笼统无用的平仄无法解释;

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认为剑拔妖虎退42134的发音之美和 41144是一样的,怎么可能呢?
42134=41144 吗?
根本不可能!
小学生都知道 42134不等于41144!

诗意+四声喜全递,让一切更如意!


在有四种声调的朝代,平仄体系笼统无用的根源在于将四种声调之美强行分成两类。

四种声调之美如同四大美女,各有其美,如何分成两类?

四种声调之美如同四大名著,各有其美,如何分成两类?

你有四个不同肤色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如何分成两类?

在有五种声调的朝代,平仄体系笼统无用的根源在于将五种声调之美强行分成两类,
五种声调之美如同五行,音高不同,各有其特性,如何分成两类?
东南西北中如何分成两类?
金木水火土如何分成两类?

  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诗词格律》1977年12月第2版的一个错误:
  第8页写有:平声是较长的,仄声是较短的。
  第8页写的原文是: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他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古代的上声,今天的第3声(上声),很多字的音长也是较长的,例如爽shuang,朗lang,想xiang,享xiang 等,这些字的音长绝对比平声的西xi,基ji,踢ti等的音长更长。
  王力当时不懂音长,简单说音长,就是一个字念出来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任何平声字都有音长相对较短的字,也有音长相对较长的字,
  任何仄声字都有音长相对较短的字,也有音长相对较长的字。王力笼统认为平声长,仄声短,明显就错了。
  现代的音韵学研究证明,实际上,上声的音长是最长的,同样是 zhang,上声的涨zhang,音长比平声的张zhang,发音时间要略长。
  其实,我们可以思索下,无论古四声或今四声,忽略轻声,四种声调的音高和音长都是有区别的,就如同四种季节,把今音的1声和2声看做上半年,把今音的3声和4声看做下半年,平仄论仅仅看到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声音之美有区别,实际上,春季和夏季也有区别,1声和2声的区别也存在。众生平等,众声平等妙。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音高,音高交错有致,才产生声韵美。
  结论:声韵之美的本质是声调多变化+声母多变化+韵母多变化,不是笼统的"平平仄仄“等才具备声韵美。
  前提:基于今音,只考虑今音。
  画龙点睛4231,梦溪笔谈4132等四声俱全的声韵之美,超越3311或3331;
  江海寄余生13421,千里共婵娟13421等四声喜全递的声韵之美,超越33311或33113,这2个例子契合主流的平仄论。
  鱼水三顾合23142等四声喜全递的声韵之美,超越符合平仄的33311或33113。
  任何一个5字句,只要含3种声调或4种声调,发音之美就超越33311或33113;
  任何一个7字句,只要含3种声调或4种声调,发音之美就超越3331133或3311331;
  句子声韵之美的本质规律是:四声喜全递>含4种声调,但没有四声喜全递>含3种声调>含2种声调>含1种声调,与平仄没有关系,因为平仄是个笼统的大概念,7字句,今音,平平仄仄平平仄实际等于128种声调结构组合。
  四声喜全递=四声俱全最大化=任意相邻4字的发音都是四声俱全,例如天长地久1243,江海寄余生13421,千里共婵娟13421,人生若只如初见2143214等。
  总结和期待:
 运用四声喜全递,利于我们写出声动的好句;
  让一个句子包含4种声调或3种声调且相邻2字的声调多变化,利于我们写出声动的好句;
  未来的近体诗格律和联律改革,一个句子,只要含3种声调或4种声调,就不用考虑平仄。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主题
7

438

帖子

0

精华

1809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6039
经验
180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3-24
21
发表于 2016-5-27 22:54 | 只看该作者
今古音这种东西个人所好吧,没有人强制规定。

联律通则这种东西也只是征联所用,大家都爱啥啥。

我个人不喜的,一个是楼主在理论背后的功利性太强,

而理论不是全盘通用,又无法作为创作标杆的情况,

二是其辩证的方式,一味拿古人的东西搪塞,

你明明是想弄新鲜的东西,却用陈腐的材料,

说到底也就是说没有这理论古人也做的好好的,

那这理论到底有什么用。

至于李崇贤的点评,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你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如果你想支持楼主,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再充实一下,

那么我可以根据你想要表达的准确的回复我的看法。

至于我想说的就是,人追求变化,色彩,抑扬顿挫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不是将元素揉捏的越多那就是越好,

这不是艺术创作的起因,也不会作为其最终评判的标准,

当然这一切还是会融入评判者的整体感官之中,形成一种优劣的界定。

但这种界定的因素太多,如果楼主能把这些抽丝剥茧地弄出一个体系,

那确实将成为可以千古留名的壮举。

至于四声喜全递这种理论,就算换着马甲论坛的宣传,就像别人对于音律本身有最直观的认识一样,

同样的也能一眼看出其本质的肤浅性。

李崇贤说这是一种不错的技巧,我觉得这说法实在很暧昧。

因为平仄本身我觉得只是一种锁链罢了,古人的这套理论能基本接受是因为实践尝试下来确实吟咏容易些,

而楼主的理论相比笼统的马蹄韵,本身限制更加大,而其排除掉非常多的可行性,

我举的例子便是,只有三种声调的未必会比四声的差。

那么,按照他的理论作诗不是更加吃力,还得不停的做算术题。

觉得这好玩的,我并不介意,因为这也可以作为类似诗钟酒令之类的规则来看,

但这要是想升华成一套普遍理论,那还太太太什么了,几乎连不成熟三个字都配不上。

最后,我的言辞肯定造成了别人的不快对此深表歉意,希望楼主在诗的领域里能有所建树,李崇贤联友玩得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20
发表于 2016-5-27 20:21 | 只看该作者
万山雪 发表于 2016-4-23 15:26
做出彩中国人,少写自残型的狭义型的对联和诗词!

笔瘦描丰彩:)

宋朝李清照写诗,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李清照写了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当和人都是平声字,亦和鬼都是仄声字)

李清照的这首绝句,应似古绝。 比如后面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如果”过江东”按古韵严格要求解,是三连平,当然“过”字也可平仄两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主题
7

438

帖子

0

精华

1809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6039
经验
180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3-24
19
发表于 2016-5-27 16: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有空多读读楼主的微博,等楼主出书了,买几本签名家里收着,将来必定价值连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主题
7

438

帖子

0

精华

1809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6039
经验
180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3-24
18
发表于 2016-5-27 12:03 | 只看该作者
再多写一句,人喜彩,喜跌宕起伏,这确实是人之常情。

但是就因为这样,作画就是该首先考虑把红黄蓝绿青橙紫所有颜色都用上去?

弹琴就是要先考虑如何把宫商角徵羽都拂到?

你看到有人因为这样来评价一幅画和一首曲子吗?

如你所说,中国千百年来的水墨丹青被你置于何地,

难道你要数典忘宗,说他绝对不如西洋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主题
7

438

帖子

0

精华

1809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6039
经验
180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3-24
17
发表于 2016-5-27 11:23 | 只看该作者
万山雪 发表于 2016-5-27 10:37
你喜欢王维,我就用 王维的例子来说服你:)

唐朝第一句:山色有无中。源自诗佛王维:)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问题,

直接在我说的例子上说事吧。

你这种反驳的方法会让我联想到连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没有享受到的可怜孩子。

所以有时间请你捧起一本书,读一读,吟一吟,

这比你做这么多算术要有价值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山雪 于 2016-5-27 10:40 编辑
倦观书 发表于 2016-4-27 13:35
举个反例,山居秋暝一直被誉为音律上乘之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就是只有三声的,却不会比你 ...

你喜欢王维,我就用 王维的例子来说服你:)

唐朝第一句:山色有无中。源自诗佛王维:)

每个朝代都有它的传奇,唐朝的传奇诗人之一是诗佛王维:)
从唐朝到近现代,被知名文人引用或化用次数最多的5字句是:山色有无中!
从唐朝到近现代,文运之气最强的5字句是山色有无中,被大于等于27人引用或化用!
仔细读过王兆鹏教授主编的《唐诗排行榜》及《宋词排行榜》的诗友,可以知道,王维写的“山色有无中”是唯一一句可以在这两本书都能见到的5字句,因为欧阳修将“山色有无中”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里面,这首朝中措正好也入选了《宋词排行榜》。
“山色有无中”在诗词里的引用情况: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代 王维 《汉江临眺》),王维是诗佛,也是唐朝的著名状元;
2、江南山色有无中,出自宋代 张孝祥 《浣溪沙》),张孝祥是宋朝第二有名的状元,第一有名的状元是文天祥;
3、解道山色有无中,薄暮舣舟依竹丛。出自(宋代 喻良能 《点检朝陵内人顿递至西兴道中纪事》)
4、朱栏翠袖倚轻风。平平山色有无中。(宋代 吴儆 《浣溪沙》)
5、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宋代 苏轼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是诗神和词圣,诗佛王维的“山色有无中”获得苏轼的大力认可;
6、江流清浅外,山色有无中。出自(宋代 赵师侠 《水调歌头》);
7、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宋代 欧阳修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诗佛王维的“山色有无中”获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先生的大力认可;
8、范阳山色有无中(宋代 晁端礼 《望海潮》)
9、山色烟中半有无(宋代 赵希逢 《和新市杂咏》)
10、屏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出自(宋代 都下妓 《朝中措》)
11、唤起六朝梦,山色有无中。(元代 白朴   《水调歌头 初至金陵,诸公会饮,因用北州集》),诗佛王维的“山色有无中”获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先生的大力认可;
12、旧言山色有无中(宋代 袁说友 《简唐英同年四首》)
13、晚来回首处,山色有无中。出自(元代 邵亨贞 《临江仙 拟无住 水槛过雨》)
14、城头山色有无中(金代 蔡圭 《春阴》)
15、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出自{虞美人 三首正宫 其二(宋 周邦彦)},旧时词论称周邦彦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 诗佛王维的“山色有无中”获得被赞誉为“词家之冠”的周邦彦先生的大力认可;
16、但记取、维摩诘语,山色有无中{满庭芳题画(明代 董其昌)},董其昌是知名画家;
17、武城山色有无中{武城(清代 张问陶)}
18、似曾相识处,偏不分明,山色有无中{渡江云 梦游焦山(清代 杜文澜)}
19、远水浮烟翠蔼重,秦淮山色有无中。出自《扇面为谢都转赋》(明代符锡);
20、入海日光明灭外,隔江山色有无中。出自《春草八首,和沈琛笙大使原韵 其一》(清末民国初•许南英);
21、暮天摇落迥,山色有无中。出自{病中秋思八首 其七(明代 胡俨)};
22、东晋书斋颓压后,西湖山色有无中。出自《向文刚读书斋试双井茶有怀黄超然》(宋朝王庭圭);
23、马前襄汉路,山色有无中。出自《襄城大热喜雨》(宋代吕颐浩);
24、亦似平山堂上看,阴晴山色有无中。出自《浮槎亭》(宋代许及之)
25、石廪巉天堆祝融,遥看山色有无中。出自《自湘乡趋邵阳以避谤不敢取道衡岳有感五首 其二》(宋代李纲);
26、绿萝摇烟空,山色有无中。出自《春兴三首 其一》(明代林大钦);  
27、一片云光生灭处,四围山色有无中。出自《天涯》(明代郭之奇) ;
说明:从唐朝到近现代,含“山色有无中”的句子获得多位文人的27次认可,至少载入27本书籍,文运之气极为强盛,影响力巨大。
小结:诗佛王维的“山色有无中”,获得诗神苏轼(苏轼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词中之冠”周邦彦、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等多位著名文人的认可,流传久远。
“江流天地外”,个人觉得写得也很超然,但这句,我发现只有明代郑学醇直接将这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作品里。
《集杜五首 其二 登大雄寺后阁》(明代郑学醇)
古寺僧牢落,登临意惘然。江流天地外,晚景卧钟边。
宫阙通群帝,虚空不离禅。上方重阁晚,自有一山川。
江流天地外,用今音来读,是12144,含了三种声调,缺少3声字,无法念出3声字的美感。
基于今音的普通话来读,一个句子,任意相邻4字的发音都是四种声调全有=四声喜全递,将四声之美充分释放,念起来最为声动。
越是悠扬悦耳的有内涵的佳句,越容易流传千古。
忽略轻声,1代表1声,2代表2声,3代表3声,4代表4声。如
芳草碧连天13421=1342+3421,
千里共婵娟13421=1342+3421,
雨后诗芽涨34123=3412+4123
山色有无中14321=1432+4321
人生若只如初见2143214=2143+1432+4321+3214
天若有情天亦老1432143=1432+4321+3214+2143
《三国演义》1234
《封神演义》1234
《六祖坛经》4321
心领神会1324
北京大学3142

山色有无中,用今音来读是14321,14321=1432+4321,契合四声喜全递。

意境第一,声律之美第二,两全齐美,可更上一层楼。

详见 我写的 《仙史最强音》第三章,见  26层文气宝光的5字句!

http://chuangshi.qq.com/bk/xx/AGsENF1kVjEAPFRt-r-3.html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0:35 | 只看该作者
倦观书 发表于 2016-4-27 13:35
举个反例,山居秋暝一直被誉为音律上乘之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就是只有三声的,却不会比你 ...

倦观书联友。

举一个例子,没有价值的。

彩云追月3214  比  黑云追月1214 、白云追月2214  更好听,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如何解释?

彩色电视机取代 黑白电视机,如何解释?

色彩是喜欢丰富多彩的。

声调是崇尚丰富而多变化的。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14
发表于 2016-4-27 21:22 | 只看该作者
倦观书 发表于 2016-4-27 13:35
举个反例,山居秋暝一直被誉为音律上乘之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就是只有三声的,却不会比你 ...

有点意思,其中理论的正确与否讨论,可以讨论,至少这些说法,有种新鲜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主题
7

438

帖子

0

精华

1809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6039
经验
180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3-24
13
发表于 2016-4-27 1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倦观书 于 2016-4-27 13:36 编辑

举个反例,山居秋暝一直被誉为音律上乘之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就是只有三声的,却不会比你任何一个能拿得出来的四声的句子差。
相反,后面一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女 在这里就觉得非常拗口,如果是 浣客, 虽然不一定有这样的词,但是读起来明显要顺口,因此前半句完全没有后半句洒脱,这里我就觉得四声全有就未必强于三声的。

毕竟,音律美如果真的单单四声全有就行的话,那古人吟哦千载,难道不如你一朝所觉吗。音律要美,关系到字与字之间语调的承转,也关系到字词发音的衔跳,有时要考虑常用语和生僻词的特殊情况。凡此种种,才定了几种律诗的通用格律规则,之外又研究出拗救之法,孤平之弊。但这也只是一种近体诗的体法。你只有一两个都算不上招的空架子,凑个阿猫阿狗的名头就想开山立派?就算你旁征博引,造个白马非马的诡辩,但是说到底别人一吟便知,毕竟郑人买履你不是第一个。

如果真的是为了做学问的,那可以在现代诗词音律上做些研究,毕竟现代诗根本没有好的体系,主要是没有好的作品,没有那样的风潮,所以想在这一块有建树的也首先是要有作品,否则空中楼阁终究无的放矢,但相比在古人的领地里另起炉灶,却又要引用古人的诗词,最后还是要做古人的诗词,那这个炉灶的意义何在,这本身就是条死胡同。

最后,诗词不是微博,不是只要粉多了就能一呼百应,然后能来个一本万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7 10:05 | 只看该作者
学鸣诗韵 发表于 2016-4-26 12:48
先生所说的“宁”,确实为双读,而此处的“宁”字,按意思理解,确实为仄声读法才妥。

再举例:
《省试风光草际浮》(唐代刘禹锡)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
含烟绚碧綵,带露如珠缀。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蕤和亏都是平声字,刘禹锡在省试中,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
疑和绵都是平声字,刘禹锡在省试中,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
香和从都是平声字,刘禹锡在省试中,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

刘禹锡(772年—842年)。

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遇皇室庆典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考试的时间、场次和内容与乡试相同,但难度要大得多。省(会)试合格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封建时代的学子通过省(会)试后方可进入殿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状元”。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省试风光草际浮》(唐代刘禹锡),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是793年左右。


246要平仄分明 是源自明朝人的错误观点!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11
发表于 2016-4-26 12:48 | 只看该作者
万山雪 发表于 2016-4-24 14:53
唐朝杨炯,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为和夫,都是平声字)
...

先生所说的“宁”,确实为双读,而此处的“宁”字,按意思理解,确实为仄声读法才妥。: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10
发表于 2016-4-24 21:06 | 只看该作者
万山雪 发表于 2016-4-24 14:53
唐朝杨炯,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为和夫,都是平声字)
...

: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24 14:53 | 只看该作者
学鸣诗韵 发表于 2016-4-23 22:28
唐朝杨炯,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为和夫,都是平声字)


唐朝杨炯,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为和夫,都是平声字)

这一个特拗句,一般用在奇数句位置,如所举,是五言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平仄互换,但须满足一个条件,即此句第一字须是平声字。此句第一个字“宁”为平声,符合条件。

不要用 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来解释一个句子的发音之美。

宁,我查了一个 中古音的网站,宁有两个读音,一是 平声字,一是 上声字。

无论 古代四声,还是今天的四种声调,就好像 四大美女,各有其美,无法分成两类的。


科学的全新的声律美学观:
  一个句子(大于等于4字的句子或名字),含4种声调,发音为上品,类似于虎;
  一个句子,含3种声调,发音为中上品,类似于豹;
  一个句子,含2种声调,发音为中品,类似于猫;
  一个句子,只含1种声调,发音为下品,类似于鼠;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8
发表于 2016-4-23 22:41 | 只看该作者
唐诗也是复杂的问题,有的诗人喜欢古风歌行,平仄相对考虑得少一点,但律诗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区别对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7
发表于 2016-4-23 22:38 | 只看该作者
四声与平仄的关系比较复杂,看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可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6
发表于 2016-4-23 22:28 | 只看该作者
唐朝杨炯,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为和夫,都是平声字)

这一个特拗句,一般用在奇数句位置,如所举,是五言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平仄互换,但须满足一个条件,即此句第一字须是平声字。此句第一个字“宁”为平声,符合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15:26 | 只看该作者
学鸣诗韵 发表于 2016-4-22 20:52
此理论比较新鲜,这种解释四声的说法算是独创,但是否合理或与传统的平仄理论怎么能契合,这样或许会有更多 ...

做出彩中国人,少写自残型的狭义型的对联和诗词!

笔瘦描丰彩:)
以黑白电视机的思路,无法解释彩色电视机的精彩!

问好诗友和联友,我们要弄清楚顺序,在古代,先是有的四种声调,然后才有的平仄。
古代的四种声调之美,如同我们的四肢。
今天的普通话的四种声调,也类似我们的四肢,每肢都重要,都有独特的音高,都有独特的发音之美。
忽略轻声。
1声字=右手,2声字=左手,3声字=右腿,4声字=左腿。
北京大学3142=四肢俱全;
心领神会1324=四肢俱全;
双管齐下1324=四肢俱全;
画龙点睛4231=四肢俱全;
蝶恋花满楼24132=1423+4132=四肢俱全+四肢俱全;
心中自悟1144=两只右手+两只左腿,也是四种肢体,但是发音之美不如 “心领神会1324”!

科学的声律美学观:
一个句子(大于等于4字的句子,5字句或7字句等),含4种声调,发音为上品;
一个句子,含3种声调,发音为中上品;
一个句子,含2种声调,发音为中品;
一个句子,只含1种声调,发音为下品;

意境第一,声律之美第二,两全齐美,可更上一层楼!

到了南宋左右,才出现基于平仄的格律。
南宋人写的诗,就不如自由奔放的北宋,也不如唐朝等。
唐朝人写诗,从不考虑平仄。


东晋陶渊明,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然和南,都是平声字)

唐朝李白,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水和顾,都是仄声字)

唐朝杨炯,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为和夫,都是平声字)

晚唐李商隐,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佳句: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阳和徒,都是平声字)


北宋人写诗,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
举两个例子,一是苏轼,二是秦观;

【第一首】

《江上看山》(北宋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前山槎牙忽变态,基于古音,山和牙都是平声字,246要平仄分明只是源自明朝某人的片面观点,北宋苏轼写诗,根本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
舟中举手欲与言,基于古音,手和与都是仄声字,246要平仄分明只是源自明朝某人的片面观点,北宋人写诗,根本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
【第二首】
“雨砌堕危芳,风轩纳飞絮”——秦观!
北宋秦观写的这两句,是为了行卷和提升知名度。
这是秦观的经典之句,秦观精心创作的。
轩和飞,在宋朝,都是平声字。北宋人写诗,根本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

宋代吕本中《紫微诗话》-紫微诗话/津逮秘书本        
李尚书公择,向见秦少游上正宪公投卷诗云“雨砌堕危芳,风轩纳飞絮”再三称赏云“谢家兄弟得意诗,只如此也”!
………………………………



宋朝李清照写诗,从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李清照写了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当和人都是平声字,亦和鬼都是仄声字)

曾任文化部部长的贺敬之先生,也不考虑246要平仄分明,写下了佳句:
水明三峡少,林秀西子无。
(秀和子都是仄声字)

写诗和写对联都一样,都是为了“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为了传情达意,246要平仄分明,限制了我们的思路。
人生不要给自己无谓的设限,才能创造更多可能。





唐诗,从不考虑平仄。北宋也不考虑。南宋仅有三人写了含“仄仄”的诗句!
       
246要平仄分明源自明朝的某人,当时也是针对七律,只是明朝人的片面研究,但居然影响到了2016年的对联界。
唐朝人写诗和北宋人写诗 是没有严格的平仄规定的,从南宋的某天开始,有少量诗人开始遵循一些平仄的格律。
《全唐诗》的几万首诗,以及北宋人的几万首诗,都没有一句包含“平仄”或“仄仄”。
南宋的诗人,也只有史弥宁、杨万里、方回三人,写了含“仄仄”的诗句。方回是宋末元初人。
其中一首是:

暖热两生行(南宋杨万里)  
相与部领有脚春,暖热两生出精神。
两生炙手泪纵横,彊和先生仄仄平。


对联分三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对联,只要字数相同,意思有关联,上联或下联的末字可以是任何声调;
例如岳麓书院的名联。上联:惟楚有才,下联:于斯为盛;

第二种是中义的对联,只要字数相同,意思有关联,上联的末字需要是仄声字,下联的末字是平声字;只认可仄起平收,自残指数高达50%,只有50%的声调结构可以用;

第三种是狭义的对联,少数人认可,字数相同,意思有关联,上联的末字需要是仄声字,下联的末字是平声字,且少数人认可246要平仄分明。认可246要平仄分明,如果写7字句,自残指数高达75%,有75%的声调结构无法用;
简单说,就是 75%的四字成语、75%的四字格言、75%的四字名、75%的4字句等无法融入对联;
所以,我说自残指数高达75%;
普通话读为1324的成语有:
鞍马劳顿(1324);
鞍马劳倦(1324);
吃里爬外(1324);
肝脑涂地(1324);
接踵而至(1324)
军法从事(1324)
双管齐下(1324)
先睹为快(1324)
相倚为命(1324)
心领神会(1324)
心有余悸(1324)
汹涌澎湃(1324)
一表人物(1324)
一反常态(1324)
符合平仄的,发音为3331、3332的四字成语,几乎是零。
四种声调全有的句子和成语,更能传情达意。

平仄笼统无用。

唐诗更精彩!

唐诗,从不考虑平仄。

我崇尚 宽律,广义的对联。

清朝康熙时期,十位翰林编了《全唐诗》。
我买了《全唐诗》简体15册,厚厚的15本书,
十位翰林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列在了《全唐诗》卷八七五 谶记。
请注意是谶记,不是对联,也不是楹联,即使是清朝康熙时期,十位翰林也不认为“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是对联!
如果你也有中华书局的简体版的《全唐诗》15册,《全唐诗》卷八七五,就在第十三册的9975页的最上方。
而且,年、馀都是平声字,孟昶也不认可246要平仄分明。
祝文友
四时皆喜乐,挥毫妙语多:)
做出彩中国人,少写自残型的狭义型的对联!
做出彩中国人,多写广义型的对联,让生活更精彩,让心灵更丰富!
做出彩中国人,多写广义型的诗词,让生活更精彩,让心灵更丰富!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4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9:32 | 只看该作者
学鸣诗韵 发表于 2016-4-22 20:52
此理论比较新鲜,这种解释四声的说法算是独创,但是否合理或与传统的平仄理论怎么能契合,这样或许会有更多 ...

再补充一些重要的数据。

基于普通话的四种声调,忽略轻声,7字句,每个字的声调有四种可能,累计有 16384种声调组合结构,即使是4434123的发音之美也是高于只有两种声调的 4441144、4411441、1144114 等。

含四种声调的声调组合结构有:8400种,例如 4434123、1234123、1324132等;
含三种声调的声调组合结构有:7224种,例如 4441143、1321321等;
含两种声调的声调组合结构有:756种,例如4441144、3434343等;
含一种声调的声调组合结构有:4种,例如1111111、4444444等;
   仔细看,就明白,如果随意写7字句,写出含四种声调的7字句的概率也是最大的,所以,还刻意去写只有两种声调的4411441等,简直就是自虐,也不利于传情达意。
   而且这8400种声调组合结构的发音之美也是超越只有两种声调的符合平仄体系的4441144、4411441等,因此,我说平仄笼统无用。
之前,我提过,用246平仄分明来写7字句,自残指数高达75%,75%的声调组合结构无法用,16384乘以0.75=12288种,就是 12288种声调组合结构无法用,希望大家对数字敏感点,12288是很大很大的一个数字,限制这么多的声调结构组合不用,这不只是穿小鞋了,这是超级自虐啊。
遣兴唯诗好,平仄本多余。
科学的声律美学观:
  一个句子(大于等于4字的4字句、5字句或7字句等),含4种声调,发音为上品;
  一个句子,含3种声调,发音为中上品;
  一个句子,含2种声调,发音为中品;
  一个句子,只含1种声调,发音为下品;
更详细的划分,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发音之美分成11个等级。
在唐朝和宋朝,写全仄体,比写246要平仄分明更容易,更能传情达意。
在唐朝和宋朝,假设平声字有1万字,上声字有1万字,入声字有1万字,去声字有1万字。
1=平声字,2=上声字,3=入声字,4=去声字。
写全仄体,有3万个汉字可以用。
写246要平仄分明,包含认可 4411441或1144114等只有两种声调的7字句,相当于从两万个汉字中挑出7个字,难度更大,限制更大,简直就是自虐,所以我说,如果认可246要平仄分明,写7字句的自残指数高达75%,因为有75%的声调组合结构无法用。
写5字句,也是近似的道理,5字句,24要平仄分明的话,基于普通话的四种声调,有50%的声调组合结构无法用。
在唐朝和宋朝,写全仄体,比写246要平仄分明更容易,更能传情达意。
举例:
《耕堂弟雪中效宛陵仄字平字诗各次韵一首 其一》(宋代苏泂)
旱涝数所系,累歉望一稔。
种秫秫不孕,酌水水可饮。
瓮牖忽碧玉,喜见月入枕。
闭户请谢客,是子亦太甚。

这首的40个字,全是仄声字。
创作难度,其实比246要平仄分明更容易。
平仄笼统无用。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主题
41

114

帖子

0

精华

337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2514
经验
7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9:31 | 只看该作者
学鸣诗韵 发表于 2016-4-22 20:52
此理论比较新鲜,这种解释四声的说法算是独创,但是否合理或与传统的平仄理论怎么能契合,这样或许会有更多 ...

闲中今古2012  说:“246分明是指的七言及七言以上的联句说的。而你全 引用古人的一些五言句子来证明你所说的“246平仄笼统无用”,这不是证据不足,根本就是证据不对。“

善取名说明:对联界的一些联友或部分版主,误认为写 5字句,也要24平仄分明,所以我特意找了很多24没有平仄分明,但都是流传千古的五言名句;
再如,我写了:
出句:剑拔妖虎惧42134(诗奇可大观)
出句:剑拔虎妖惧42314(诗奇可大观)
有联友认可“剑拔妖虎惧”,不认可“剑拔虎妖惧”;
实际这两句的发音之美是基本一致的,都契合四声喜全递,都比只有两种声调的44411、 44114 或 11441 好听,这点,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是无法解释的。
246要平仄分明,只是源自明朝的片面观点。
用246要平仄分明来写7字句,有75%的声调组合结构无法用,基于普通话的四种声调,自残指数高达75%,根本不利于传情达意,而且 认可 只有两种声调的4441144、4411441等,居然不认可 1324132,1324132,很利于写出佳句的,例如 风景如画花满林;
再如我自己写的
上联:瀑响人烟外43214
下联:鸟停风月里32143
这是广义的对联,符合字数相同,意境有关联。


闲中今古2012  说:“其实,你总是抓住一些五言句子不放,说白了就是为了你的“四声喜全递”一说的需要。因为你的四声之说,只有在四、五个字的句子里才勉强或许能成立。在六个字及以上的句子里则会混乱不清了。连你自己现在也没说清楚你的四声在七言以上的句子里应该怎样排列才算是声律美。”

善取名说明:7字句该如何写,声律之美为最佳,我2012年或2013年,就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这里再说明一次。

基于普通话来写7字句:
问好文友,基于今音来读,一个句子,任意相邻4字的声调结构都是四种声调全有=四声喜全递,将四声之美充分释放,念起来最为声动。
这是基于普通话来创作的最佳声律理论,利于我们用今音写出内涵好+发音好的好句,
忽略轻声,1代表1声字,2代表2声字,3代表3声字,4代表4声字。
人生若只如初见2143214=2143+1432+4321+3214,
天若有情天亦老1432143=1432+4321+3214+2143,
那么如果是 14个字,如何写是最佳的发音之美的对联呢?平仄笼统无用。
很简单,一样的道理,保持 四种声调全有啊。
例如
上联:1234123
下联:4123412
1234123+4123412=1234+2341+3412+4123+3412+4123+1234+2341+3412;
这样就是相当于写一句14字句,任意相邻4字的声调结构都是四种声调全有。
举例:
上联:千寻我道登绝顶1234123
下联:万花如海待君来4123412
那么如果是 28个字的“新七绝”,如何写出最佳的发音之美。
有很多种组合结构。我就举一种。
实际就当于写一句,写一个28字的句子,任意相邻4字的声调结构都是四种声调全有。
声调结构组合:
1234123,4123412。
3412341,2341234。
看到没有,最佳的声调结构组合,第二句的末字和第四句的末字,分别是平声字和仄声字,这两个字押韵,才是最好听。
最佳发音之美的新七绝。
我来集句说明。集我的原创。
1234123,4123412。
3412341,2341234。
       新七绝 偶怀 新韵
千寻我道登绝顶,半生儒雅半生狂。
笔蘸春潮涌万篇,闲品妙书于晚上。
        文:诗奇可大观
如上,一共28个字,7个1声字,7个2声字,7个3声字,7个4声字,这才是最平衡,这才是念起来最悠扬悦耳的新七绝。
对比,才能看出发音之美的优劣。
符合平仄体系的某种七绝的声调结构组合是:
1144114,4411441.
1441144,4114411.
两个末尾是1声字的字,押韵。
累计也是28个字,但是有14个1声字,14个4声字,没有1个2声字,也没有1个3声字,无法念出2声字的美感,无法念出3声字的美感。
从创作难度看,假设基于普通话,1声字有1万个,2声字有1万个,3声字有1万个,4声字有1万个。
我说的新七绝,相当于从4万个汉字中挑出28个字。
创作
1144114,4411441.
1441144,4114411.
相当于从2万个汉字中,挑出28个字,难度反而更大。
写28字都契合四声喜全递的新七绝,难度其实更低。

闲中今古2012 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唐诗吧?诗的一、二句、三、四句完全对仗,按今天的对联标准来衡量,也是上乘佳联。你能说诗圣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没考虑平仄?你说这首诗的声律是符合246分明呢,还是符合“四声喜全递”呢?”
善取名说明:
不能以偏概全,一首诗不能说明问题。
(明代王世贞)写了《五仄体 晚步偶述》,每个字都是仄声字。
杜甫也写过很多不讲究格律的吴体诗。
评判任何格律,我们都要对比质量和数量。
从质量看,这四句其实是杜甫的二流作品,不是一流作品。
从数量看,唐代科举省试,主要考 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唐朝官方更认可五言句,唐代科举很少考后人所谓的七绝、七律等。
从数量看,根据搜韵网的分类,搜韵网的分类未必完全正确,姑且当一个参考,杜甫大概写了130首七律,这130首的平仄格律,有人具体研究过吗?杜甫写了381首古风,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
这些诗,含四种声调的句子有多少?
含三种声调的句子有多少?
含两种声调的句子有多少?
含一种声调的句子有多少?
这样研究,更有价值。
我们主要看质量,比质量,比较两个数据,一是看忠诚粉丝的多少?
一是比学术粉丝的多少?
忠诚粉丝,就是喜欢某句,将某句也直接引用自己的诗词作品里,而且还传世了,能在搜韵网等网站搜索出来。
学术粉丝,需要参考中国知网,比较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越多,说明这句的质量越高,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两个黄鹂鸣翠柳”3422243来举例,基于普通话读,这句含了三种声调,缺少1声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在搜韵网,只有杜甫自己写了,是一转之句,这是只有杜甫自己喜欢的普通之句。
再来看今音读契合四声喜全递的源自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3412341来举例,
在搜韵网,“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两位忠诚粉丝:杨万里、王世贞,算上杜甫自己,累计三人喜欢这句。这句是三转好句。
再来比较中国知网的数据,搜索:两个黄鹂鸣翠柳,相关数据是4,786 条结果,假设一个结果就是一位作者认可,“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学术粉丝是 4786人;
在中国知网搜索:语不惊人死不休,相关数据是14,246 条结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学术粉丝是 14246人,这个数据高于“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数据。
再比较百度贴吧,两个黄鹂鸣翠柳吧,只有4位粉丝,其中一位还是我;
语不惊人死不休吧,粉丝有326人,其中一位也是我。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无论是什么体裁,这些体裁的划分也只是少数人认可。分成七律和古风,价值很低。
含四种声调的名句+含三种声调的名句多于含两种声调的名句,这才是本质。
平仄笼统无用。
声律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第一是为了好听,第二是为了利于炼意、炼句和炼字,写出更有内涵的好句。
含四种声调的名句+含三种声调的名句多于含两种声调的名句,这才是真正的本质。
平仄笼统无用。
科学的声律美学观:
  一个句子(大于等于4字的4字句、5字句或7字句等),含4种声调,发音为上品;
  一个句子,含3种声调,发音为中上品;
  一个句子,含2种声调,发音为中品;
  一个句子,只含1种声调,发音为下品;
更详细的划分,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发音之美分成11个等级。
欢迎百度搜:中国诗词大会,关注百度的 中国诗词大会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3 06:59 , Processed in 0.0999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