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4090 小时
主题128
荣誉版主
- UID
- 31594
- 经验
- 8821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409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2-21
|
第四篇:兵器篇
如上所谈,招式有正招、奇招、仿招,但如果只有招式,没个趁手的兵器,赤手空拳滴,岂不吃亏?下面大家就跟着缅甸一起把自己武装起来吧,呵呵~~
第一招:用立意武装自己
联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以成佳构。立意的高度,也就是对具体的人、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对联作品本身的高度;立意的高度,简单点说是对所写人、事、物,不从寻常的思路去考虑,而是力求言人之未言,不落窠巢。立意有了高度,才能保证更深远的生发空间,正是写出精彩联句的一个大前提。
例一:
何绍基题四川省乐山凌云寺东坡读书楼:
江上此台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迹遍,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江上此台高,事实上,此台未必真的有多高,实质是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之意,也是为作者的立意作出引导,“千载读书人几个”,正是体现其立意绝高的地方,试想,从北宋的苏轼苏辙开始,及至作者所在历史时期,其间读书人有多少?但是在作者的眼里,一般的文人才子,算不上读书人,只有那些有大作为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读书人,立意可谓高绝。
例二:
广州镇海楼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一楼在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楼本身的雄伟气魄、周边的风景、或者类似的楼台建筑,作者这里起句就引入了历史感,看到了危楼的历史,看到了危楼万千劫,历史之楼,与眼前之楼,很好的重叠在一起了,这就开辟了更高、更远的空间;“摘斗摩霄,目空今古”,这两个分句,时间的跨度,空间的扩展,几字之间就勾勒了作品的立意,很有力的体现了作者认识的高度。
例三:
题纳兰容若:
天公到底厚苏辛,拘先生五百年,才教入世
妙手顿时翻格调,使我辈千秋后,不敢言词
写纳兰,比较难下笔,如按一般的挽联路数,写他活了31岁,写他一生深情,至死犹怀念结发妻子,写他的词的清新哀感顽艳都摆脱不出堆砌材料的嫌疑,难以出新。作者在查阅纳兰的相关资料时,看到了王国维是如此评价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的注有《人间词话》,对于历代词人的评价当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联想到了苏辛,这两个词坛并称的领袖人物,居然也被置于纳兰之下,就觉得可以从此着手了。但是如果只是说,后苏辛五百年而生之类的,就无法显示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特殊地位,联想到,他为什么不是生于宋朝呢?而是与苏辛相隔了约500年,如果是生于同代,是纳兰的荣幸还是不幸呢?答案是现成的,王国维说了的,所以才有了“天公到底厚苏辛,拘先生五百年,才教入世”的措辞。这个联的亮点就在于上联构思之奇。
第二招:用章法武装自己
一、材料的剪裁
首先我们要明白,材料是用来干什么的?材料是为你写联服务,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体现你想形成的文字风格,好似你的武器库。既然是武器,就要根据需要有所取舍,如果你的任务是深夜行刺,绝对不应该扛一杆青龙偃月刀去吧,呵呵~~
言归正传,当我们看到一个写成联的题目,首先应该按照自己的认识,为这个还没有写出来的联,定下一个与自己创作习惯符合的风格类型,(关于对联的风格,可以参考一下《二十四诗品》)例如:五岳这样的名山,如果写的纤巧、缜密,就很难说是适合的选择;如果是某一个镇级地方的小塔、小楼阁,如果写的雄浑、劲健,也算不上合适的选择。文字是用来装饰山川风景名胜的,所以必须与你要装饰的地方相符合。对材料的选择,要为你希望达到的文字风格服务。大凡名胜古迹,其历史渊源都会很深,面对一大堆的材料,你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把什么材料都用到,这就是看裁减材料的功夫了,首先确定自己的思路,确定了你要通过你的作品去说明什么,然后选择能够为你的思路服务的材料,不能为你的主题服务的材料,坚决不要。不要怕因此有所缺失,表达不全,一幅联,两行而已,不可能象一篇旅游指南那样面面俱到。
例:
清黄冀升题黄鹤楼: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此联没有多生枝节,只是从崔颢一诗作为切入点,跨鹤仙人,当年竟去,诗句中有所提;雄才少匹敌,也是因为李白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有所引申。没有多涉及。所以此联精巧而别致,不生枝节,联风干净利落。
二、对联的起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起句是很重要的,至少引人注目,引导别人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有的联起句就直奔主题,凝练有力,为全联定下了一个基调,有的则是不动声色的铺陈,埋下伏笔,为后面要表达的东西作出铺垫。
仍以上一联为例: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起句“杰阁试登临”不动声色,但是登临必有所见,有所感,后面的两句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很自然的引出,有一气呵成之感。
结,相当于一种“结案陈词”,你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通常在结的时候,表达出来或者加强你的观点。
题荆州古城:
一城系蜀汉根基,借之失之,俱关天数,成败本难真放手;
千载承荆襄气象,下者望者,何止诗人?往来犹盼猛回头。
上下联均是通过前几个分句的铺陈来引导结论,笔调不仅仅局限于荆州古城了,而上升到了一个人生观的高度,在收得响亮的同时,也使全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得顺畅不脱节。
三、对联的承转
承和转,在诗词中常用,其实对联也要求承和转。如果一个联,通篇都是一个调子,一个落点,一个节奏,那么这个联就不会有生命力,缺乏起伏,缺乏波澜。
承,就是让你的下一分句、下联,很有来历,不是突兀而来的,而是有所继承的,是顺着前面的铺垫而来的。转,是通过表达方向的变更,来扩大空间,扩大信息量的;但是转,不是没有约束的,必须在可以接受的思路范围内,否则很容易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例子了。
承和转,相当于对整体文字空间的调剂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使你的文字空间达到最大,也更紧密地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仍以清黄冀升题黄鹤楼为例: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起笔写“杰阁试登临”,交代好了地点,暗含着后面的篇幅应为所见所感,那么接下来承接就是自然而然了,如果想到玉笛梅花,反而不自然。上联写登临所感,下联思路放开,写李白,这就是转。但是以崔颢诗为生发点,转得自然紧密,不露痕迹。
四、对联的叙和议:
一副对联,如果只有叙,则容易显得空乏堆砌,缺少精气神;如果只有议,则又显得空口说白话,毫无根据。叙和议,就如同人之骨肉,不可分离,叙,是为了议提供支持的,而议,则是对叙的一种总结和升华。
叙和议的把握,一直是所有进行对联创作的人的难点。但是如何分配叙和议的比重和位置,没有什么定论。这个方面不妨作出一些大胆的尝试。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本无定法。
仍以清黄冀升题黄鹤楼为例: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整个上联都是叙,不过叙里有一些余味,“当年竟去”,有作者本人的想法,近于议,可以作为议的铺垫;下联的内容,就是作者的议了,雄才少匹敌,此议公允而有力。
第三招:用修辞武装自己
修辞,可以使得联语更为生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武装自己的很好装备,对于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上一讲我们已经提及,本讲就不再赘述了。
第四招:用炼字武装自己
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细胞。如果把诗联比作一首乐曲,文字则是音符。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决定了文字选择方向,语言文字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古人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可见,成一篇易,而稳一字难。也可见炼字的重要性。古人“为吟一字稳,捋断数根须。”,“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身轻一鸟过”等,都是古代炼字的佳话。
所谓炼字,其实就是炼意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是找到最适合的字,准确而形象地来表达诗联的主题和意境。所谓准确,就是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晰;所谓形象,是对一切文学形式的基本要求。诗联的文字光“准确”是不够的,诗联的文字要求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一、炼而无痕
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炼而无痕”,通俗地说,是炼得跟没炼过似的,所炼的那个字就是为那一句而生的。所谓天然也是炼出来的。就象化妆,最成功的化妆就是没有脂粉气的。
所以炼字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让字适得其所。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是否恰当的字,则宁平而勿险。
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几乎没有生僻难懂的词语,但后人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的叠字,“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评价极高。
从这一词牌来看,几乎没有超过她的。然而,这几个句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这么自然顺畅的句子,却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大家一定会认为李清照是顺手拈来。其实并不是,不然你为什么没这么好的运气“拈”好这么好的句子呢。这是李清照反复“炼”的结果,以“炼”出奇,最后的效果,是达到无斧凿痕、自然妥岾。
我们写文章,要写平时常见的事,用平时常用的字,写容易读懂的句。古人一直很讲究炼字,但古人知道文章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所以他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强调意境,不可雕琢过甚。如果用生僻之字,写拗口之句,读者连字句都理解不透,又如何去领会诗联中的深刻含义呢。
二、以意为胜
炼字,是要以意为胜,而不要为炼字而炼字,避免过于在文字上下死功夫,而忽略句和意的准确表达。
例: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诗联始终是以篇定意的,所谓炼字炼句,也得在通篇的前提之下、为着通篇的效果。
三、着眼全局
炼字,要站在通篇的角度去炼。就比如看一个人的相貌,有了总体印象后,才去评价她的眼睛如何,鼻子如何。而不是专挑出眼睛鼻子看是否漂亮。只有为全局而炼,为整体服务。才不至于出现所谓的“一字未稳,全篇皆疵”的因字废篇的遗憾。
例:
出句:临窗小月窥诗案;
对句:入户清风乱画台。
一个乱字,打破了出对句宁静闲适的氛围,全篇因此一字而废,岂不可惜?
四、注意文法
从文法层面来说,文学话语讲求凝炼性。这里不讲语法,而讲文法,是因为文学语言有别于一般语言。文法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词法要求用词贴切、生动、传神,任凭名家里手也移易不得。如“推敲”、“又绿”等。如果为了达到新奇的目的,而忽略文法的合理性,就会使诗联变的拗涩难读。
五、杜绝生造
随着现代修辞方式在古典诗联中的融合运用,要避免生造词汇。那种为了平仄的需要,机械地简化、篡改固有词汇的现象,对于我们所有学员来说,都应该杜绝。
例:
出句:春风谱曲莺啼唱;
对句:流水弹琴鲤跃腾。
对句中,“跃腾”就是为了照顾平仄而将“腾跃”二字互换,改变了这个词的正常用法,是不可取的做法,希望大家注意。
第五篇 误招篇
长联贵在气脉,短联贵在精神 初写成联时,许多同学看见别人挥洒出长联,总是特别羡慕,往往忍不住有心摹仿。写成后,一看大串的文字摆放在那,便小有成就感。也未去细品长联之贵。其实对联是凝练的艺术,要在几字间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过渡、铺陈、转后再合。这当然要有个过程。而初学者一般试写出的长联对的痕迹多,内容也反反复复的,让人读来在气脉上无处可泻。这样的成联根本就不能叫对联,最多只能叫一段话。所以个人建议初学者还是以短句着手,因为长联毕竟是由短联构成的,如果连短联都还没能领悟,就去写长联,自然功力不逮,就像是还不会站立的小鸟,就想它能去飞一样。下面我们就通过实例,讲解下同学们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
例一:拖沓罗嗦
出句:花谢花飞,满天花雨春流泪;
很显然,前四字有些多余了,后面的 “花雨”与“花谢花飞” 完全意思重复了,试改为: 满天花雨春流泪,然再细品,出句只是想比喻花雨似春泪,而泪与雨意思上有些重叠了,再改为:花飞春落泪,这样是否便有了凝练力度呢?
例二:气脉不畅
题王昭君
落雁又如何,终是孤身锁冷宫,终是冰心托冷月;
和平当无愧,也甘背井于胡漠,也甘玉骨葬胡尘。
且先不说联意写得浅了,就单文字和结句上看,就显得能力不足,凑痕过重,两个七言分句结构重复,读来令人气堵,无处可泄。试改:
虽背井入胡尘,心系和亲终不悔;
若孤身锁冷月,貌能落雁又如何。
虽然联意上还是浅显了些,但至少读来在气脉上顺了许多。
例三:联意虚浮
谁在风中摇摆,爱去了去,伤来复来,又何曾有意;
秋于陌里徘徊,雁飞还飞,枫落因落,莫不再多情。
那夜轻风,惊来懵懂青春,可曾想过要人命;
今生故事,淡在相思月色,不再有谁笑我痴。
这个加班的夜晚,多少忧,多少倦,都一并沉于沧海;
这些美妙的歌声,几分暖,几分悠,又何曾淡入人间。
这类作品初读时,感觉还挺好上口。但细品来,因本身笔力不够,让联在立意上就虚浮了。 当然,也不能过于要求简炼,而少了句与句间的连贯性及可读性。
例四:过于简化
题谢眺楼:
楼因人胜;
史自诗名。
此联过于简化,以致失去了谢眺楼的特色,放之诸楼皆可。下联更易想到杜甫,这就是过于简化而造成的。
例五:上强下弱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气势急转直下,终究难以和谐,应当避免。
第六篇 感想篇
最后,对于成联的学习,缅甸想和大家谈点感想。
一、保持兴趣
有人说,做对联也是做学问,必须有决心、有恒心。诚然不假,但缅甸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对对联的兴趣,毕竟我们不是靠对联吃饭的。只要保持了对对联的兴趣,那所谓的恒心啥的,也就没啥必要天天挂在嘴边了哈~~那么怎么保持兴趣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玩联”,对,玩联,别把对联太当回事,能从中得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二、忌贪快
玩联不可求快,就好比小时候我们和小朋友游戏,整天想着早点结束游戏,那游戏的乐趣也就丧失了
三、忌贪长厌短
对联一般宜短而精,长联虽然看起来很酷很炫,但其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驾驭不了反而弄巧成拙,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尽量的控制字数,表达到位即可,不可盲目将联抻长。
四、忌贪奇贪异
对联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意境的营造,而不是如何写出高难度的“绝对”,把所有人都难住。如果一味的想着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就会偏离对联的重心。
五、忌贪多
不少学员觉得句子对得多,成联写得多了,水平自然上涨,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那再多的练习也是徒劳无益的。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出句,每一个成联,保证质量。
六、忌骄
不能因为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奖后,便固步自封。须时刻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最后,祝大家联艺更上层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