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闲话文房四宝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4

205

帖子

0

精华

2751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587
经验
3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1 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B><FONT size=2>看到一篇文章现转贴如下(网址:<a href="http://www.tourernet.com/lyxs/lyxsbi.htm" target="_blank" >http://www.tourernet.com/lyxs/lyxsbi.htm</A>)</FONT></B></P>
<P align=left><B></B></P>
<P align=center><B>文房四宝</B> (<a href="http://www.tourernet.com/lyxs/lyxsbi.htm" target="_blank" >笔</A>    <a href="http://www.tourernet.com/lyxs/lyxszhi.htm" target="_blank" >纸</A>    <a href="http://www.tourernet.com/lyxs/lyxsmo.htm" target="_blank" >墨</A>  <a href="http://www.tourernet.com/lyxs/lyxslian.htm" target="_blank" >砚</A>)


<p>
<P> 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于雍熙三年(986)写成一部&lt;&lt;文房四宝&gt;&gt;,共五卷,第一、二卷为笔谱;第三卷为砚谱;第四卷为纸谱;第五卷为墨谱。这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文房四宝的专著,从此,笔、墨、砚、纸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p>
<p>
<P align=center> <B>笔</B>
<p>
<p>
<P align=left>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p>
<p>
<P align=left>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
<p>
<p>
<P align=left>有人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提出质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
<p>
<p>
<P align=center>解放后的出土文物更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掘出一支长约<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21" UnitName="厘米">21厘米</st1:chmetcnv>,直径为<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0.4" UnitName="厘米">0.4厘米</st1:chmetcnv>的毛笔实物。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似,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2.5" UnitName="厘米">2.5厘米</st1:chmetcnv>,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战国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它称为“战国笔”。又由于长沙古属楚国,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还被称为“楚笔”。
<p>
<p>
<P align=left>是否“战国笔”就是最早的毛笔呢?也是个问号。有人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彩绘陶器上,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毛笔的痕迹。据《田骨学商史编》记载,从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由此可以这样断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现在文学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
<p>
<p>
<P align=left>毛笔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时期。毛笔的别名除了上面讲到的那些以外,还有“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毛颖">毛颖</st1:PersonName>君”、“龙须友”、“尖头奴”等等。综上所述,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p>
<p>
<P align=left>我国的毛笔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宣笔”时期。据正史书籍记载,宣笔发明于汉代,魏晋时书法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毛笔工艺的不断提高,东晋时,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唐代大诗人白
余张绿绮明心迹; 弦绕青山待子期。 --余弦、青弦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4

205

帖子

0

精华

2751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587
经验
3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5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16:03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center><B>纸</B><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  当今世界,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离开的日用品,人均纸张消费量,更成为衡量某国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然而,纸的问世,却与中华民族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  近二千年来,每个炎黄子孙在孩提时代,便知道蔡伦造纸的故事。这故事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有历史依据的,它记载在范晔所著&lt;&lt;后汉书.蔡伦传&gt;&gt;中记载蔡伦是东汉和帝时代的宦官,他利用担任尚方今的机会,于元兴元年(105),最早发明了纸,献给朝廷。&lt;&lt;蔡伦传&gt;&gt;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记载说明,蔡伦当年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纸张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发明家,将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从此,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同东汉蔡伦的名字紧紧连接在一起了。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蔡伦造纸固然史有定论,然而,近几十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却对造纸术的发明权提出了强烈挑战。据报道: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下,掘到一片植物纤维的古纸,考古学界认定它至少是公元前49年以前的纸,比“蔡侯纸”早150年;1975年5月,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叠古纸残片,经鉴定为西汉武帝时的产品,旋被命名为“灞桥纸”;1973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居延汉代遗址中又发现了两片西汉麻纸,也早于“蔡侯纸”将近200年;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又发现了“中颜纸”,亦早于“蔡侯纸”。这些考古新发现,以实物资料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从而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发明又向前推进了整整两个世纪。<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尽管学术界对这些新发现的古纸是否称得上真正的纸尚有争论,但其中的“灞桥纸”经反复检验,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科学认定。据悉,19 <st1:chsdate w:st="on" Year="1957" Month="5" Day="8"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57年5月8日</st1:chsdate>,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的建筑工地上,人们从地下挖掘出铜镜、铜剑和半两钱以及其他一些西汉初年文物,经调查测定,该处是一座西汉墓葬。人们整理这批文物时,又在铜镜正面发现有布纹,并有残布数片,布下有类似丝质纤维制成的纸片,纸片上也有明显布纹。这些残纸片,长宽各约<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0" UnitName="厘米">10厘米</st1:chmetcnv>,厚度为<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0.139" UnitName="毫米">0.139毫米</st1:chmetcnv>。比普通新闻纸略厚,颜色泛黄,质地细薄匀称,并含有丝质纤维,制作技术相当成熟。后来,有的学者根据“灞桥纸”的纸面粗糙。厚薄悬殊,纤维束较长,切断程度较差。认为其不是真正的纸,更像由自然纤维堆积而成的片状物。但是,有关科技人员对“灞桥纸”碎片反复作了分析化验,结果证明它确实是真正的纸,但不是丝纸,而是麻类的植物纤维纸;又经过一系列研究,最终认定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比“蔡侯纸”早了200 多年的“漏桥纸”。如今,这一珍贵义物已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供中外人士观瞻。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  其实,中华民族早于“蔡侯纸”就发明了造纸术,不仅有出土文物为凭,还有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公元二世纪应劭的《风俗通义》明确记载: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从长安迁都洛阳时“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这里的所谓“纸经”,应是用纸写成的经书,那时(即公元25年),蔡伦尚未出世;应劭同时代的刘珍等撰写的《东观汉记·贾逵传》也写道:公元76年,汉<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章帝命">章帝命</st1:PersonName>博士贾逵给学生讲《春秋左氏传》,曾赐予用竹简及纸写经传各一部;晋人袁宏的《后汉纪·和帝纪》也载有;邓贵妃于公元102年即皇后位后。曾命各地每年贡献纸、墨,以供书写之用,这些记载同样可以证实
余张绿绮明心迹; 弦绕青山待子期。 --余弦、青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4

205

帖子

0

精华

2751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587
经验
3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5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16:04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center><B>墨</B>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这是宋代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写的赞美墨的诗句。诗中的“潘翁”即北宋制墨名家潘谷,据说他所制造的“潘谷墨”被誉为“墨中神品”,“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韩愈在《毛颖传》称它为“降人陈玄”。北宋大学士苏易简在《文房四宝谱>中写道:“松滋侯易玄光,墨也。”历代关于墨的专著很多,有宋代李孝美的《墨谱》又名《墨苑》、《墨谱法式》;元代陆友的《墨史》;明代程义的《墨史》、<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程">程</st1:PersonName>君房的《程氏墨苑》、沈继孙的《墨法集要》、万瑞生的《墨海》等等。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墨的呢?据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在《古今事物考》卷二“墨”条中,也写道:“墨始于黄帝之时,一云田真造墨。” 最早的墨是什么模样的呢?据来人李孝美在《墨谱》中记载: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仅在《辍耕录》卷二十九中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们所讲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时从研石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渗以水融成墨汁使用。在陕西临撞姜寨遗址出土的那套绘画工具中,就有一根石质磨棒,它的用处就是用来研墨的。由此可推定早在五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石墨。《述古书法纂》中记述道:“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邢夷为西周宣王时人。邢夷所制的墨也是石墨。在徽墨产地歙县有这样的传说,有一天邢夷在溪边洗手,见水中飘来一段松树木炭,随手捡起,手为之黑。于是他捣为末,用饭粥拌和,以手搓成扇形和圆形,凝成固体,以之研磨。他所制的墨,史称“那夷墨”。在纸还没有出现前,甲骨文和竹简,也都是先用墨写好后,然后再镌刻的。中国的墨是源远流长的。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就发现了松烟墨的遗物,这种墨与《说文解字》中所记“墨者黑也,松烟所成”相同。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所以从秦、汉出土的砚台都附有研石,证明了那时的墨不能直接用手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了东汉,墨的形状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从此,研石就渐渐地绝迹了。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汉代的墨很珍贵,一般人是很难得到它的。据《汉宫仪》记载,当时做尚书令、仆、丞、郎等官的人,每月才发给一枚,汉代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那就是渝麋(陕西省千阳县)。渝麋出产的“渝麋墨”,在当时最有名气。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三国时,我国制墨业进一步发展。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记载着三国魏书法家韦诞制墨的方法:“参以真珠、麝香,捣细合烟下铁臼,捣三万杵。”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是古代的珍贵之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到了唐代,我国的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胜名的制墨大师奚超,就是河北易州人。当时北方战事连绵不断,奚超父子只得举家避乱南迁,“自易水渡江,迁居歙州”(陶宗仪《辍耕录》)。当他们来到安徽歙州地界时,看到那里到处是葱郁的古松,质地又好,于是便定居下来重操旧业。奚氏父子刻苦钻研制墨技艺,据说他们选用松烟一斤,珍
余张绿绮明心迹; 弦绕青山待子期。 --余弦、青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4

205

帖子

0

精华

2751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587
经验
3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5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16:05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center><B>砚</B>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观、铁砚、陶砚、瓷现、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砚台有多久历史?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一云子路作。”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考古学家提供的事实。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区东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十一号汉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这套彩绘盒砚,包括砚石、研石和砚盒三部分,砚石是一块经过仔细加工的长方形石板,长<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6" UnitName="厘米">16厘米</st1:chmetcnv>、宽<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6" UnitName="厘米">6厘米</st1:chmetcnv>、厚<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0.2" UnitName="厘米">0.2厘米</st1:chmetcnv>,砚面上还残留着墨迹。这是汉代的一件实用研墨器,它距今已二千多年了。考古学家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稍略加一下而制成的。这方秦砚及砚石面上均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 <p></p></P><P 0cm 0cm 0p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但上述的石砚还不是最早的砚台实物。在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观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就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面发展起来的。<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中国的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款州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lt;&lt;论研&gt;&gt;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瑞,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最大,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观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据&lt;&lt;石隐砚谈&gt;&gt;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关于端砚的成名,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据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给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原来开采端砚的砚石是十分艰难的,由于坑洞终年被水浸渍,坑道倾斜弯曲;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有生命危险。 <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75pt; LINE-H
余张绿绮明心迹; 弦绕青山待子期。 --余弦、青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07

4842

帖子

3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元老

江南逸君

Rank: 10Rank: 10

UID
4148
经验
58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1
5
发表于 2006-12-21 16:28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长见识了[em27]
青环重阁芳三径弦拨中天月一轮青弦小筑(点击进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67 小时
主题
1228

2万

帖子

102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欲把泰山研化墨

Rank: 10Rank: 10

UID
293
经验
2660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2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0
6
发表于 2006-12-23 09:41 | 只看该作者
好东东。
若是天涯你不来,我与月光皆不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0

977

帖子

1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三味堂主人

Rank: 4Rank: 4

UID
6693
经验
12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28
7
发表于 2007-1-12 14:4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闲话文房四宝

长见识[em17]
味爱清香亲杜若 弦鸣雅韵逐流莺     --裴鸣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23:08 , Processed in 0.0829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