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原音韵》和散曲曲谱 我们写散曲时,要用曲谱和音韵。 这里先说说用韵。在元朝初期,制曲用韵基本是“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而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或者说是当时的流行语言。后来周德清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散曲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字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这就是《中原音韵》。总的来说,《中原音韵》其实就是元朝时期的普通话韵。我们今天制曲仍然使用它。但是,我们除了用《中原音韵》外,还可用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新韵来制曲。不过,是用《中原音韵》,还是用新韵,两者都可,但《中原音韵》和新韵不可混用。 解决了散曲用韵问题之后,我们来谈谈,写散曲时所用之曲牌曲谱。 下面,介绍部分常用曲牌曲谱。都是元人使用频率最高的曲牌。 首先明白几个符号: 1、北曲入派三声,故只列平上去。字声通用标“×”。 2、北曲平上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宜“上”可用“平”者标“苹”,宜“平”可用“上”者标“歪”。 3、北曲去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宜“去”可用“上”者标“厶”。 4、韵位标“△”,可叶可不叶标“▲”,句中暗韵标“∧”。 5、标点符号分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四种。其中顿号“、”只表示句式,曲句中一般可不用。 曲谱介绍: (1)【黄钟·人月圆】 ×平×仄平平去,×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幺篇]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此是小令专用曲牌,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与词牌完全相同。四个句段都押平声韵。《元北曲谱简编》说此曲幺篇二四句首字定为仄,失误,应为可平可仄。 (2)【正宫•醉太平】 ×平仄歪△,×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歪△。×平×仄平平厶△,×平×仄平平厶△,×平×仄仄平平△,×平去苹△。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又名【凌波曲】。首两句须对,五六七鼎足对。有的谱书说首句可押平仄两韵,说法不完全准确,应是可押平声韵上声韵,不可押去声韵。第四句亦如是。 (3)【正宫·塞鸿秋】 ×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亦入【仙吕】、【中吕】。与【叨叨令】相同,唯五、六两句此作五字句。第五句可为×仄仄平平,也可作×平平仄仄,不押韵。叨叨令除五六句“仄××也么哥”外,其余相同。 (4)【仙吕·一半儿】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歪△,×仄×平平去歪△。厶平平△,一半儿平平一半儿苹△。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即【忆王孙】,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曲中多用此格,用【忆王孙】整个甚少。第二三句第六字一般同用去声,也有用上声者,此两字或均用去声或均用上声,必须一致。结句忆王孙多用平声韵,一半儿多用上声韵。 (5)【南吕•金字经】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去平△。平平去△,×平×仄平△。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又名【阅金经】、【西番经】。亦入【双调】。小令用者多,用入【双调】联套只一见。第一句可为×平×平仄。起句大多不押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