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650
在线时间239 小时
主题11
记录0
荣誉版主
 
经验62 点
威望1 点
金钱182 ¥
在线时间239 小时
主题11
荣誉版主
 
- UID
- 30894
- 经验
- 62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23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2
|
卜居 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赏析:
卜居者,占卜当如何处世也。春节将近,在这和谐盛世,普天同庆的时候,品读此篇,实如夏天吃火锅,冬天吃冰棒,不合时宜。就处世而论,身为一介俗人,为生计营营苟苟,我也更喜欢庄子,坡仙的通达和洒脱,也难理解屈子的热情而执着。世间从来就没有所谓真正的完美无缺, 寄蜉游于天地,所能做到的也只是竭知尽忠,无愧于心而已。当然也钦佩屈子的铮铮风骨,不随流俗,或者,这也就是圣人和我辈凡人的区别吧。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这说的是普遍的处世方法。不知何时起,“混”字在中国流行起来,老友们见面,聊Q,第一句话就是:最近混得怎样?而不是“干”得怎样。社会就是这么奇怪,忠诚实干的,诛锄草茅以力耕的,从古到今都少有好结果。反而是“送往劳来”“ 游大人以成名”的,往往能高官实禄,惠及家人。屈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至今怕是仍然没有人能解答。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这里又推进一步,上升到朝堂之上,做为百姓而言,“诛锄草茅以力耕”,也就算了,反正所求不高,温饱足矣。但立身于朝堂之上,一言一行,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你是应当正言不讳呢?还是苟且偷生呢?屈子这一问,自古而今,几个官儿能挺胸作答。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屈子继前,将做为一个仕子,官员的可能有的几种处世方法,一一罗列。两种绝然相反的处世哲学尖锐对立。喔咿儒儿,如脂如韦,水中之凫,一连串的形象的比喻,嘲讽之意,愤概之情,溢于言表。细品之,中又有细微区别,高举与儒儿之比,是一种立身态度的对比,自清与圆滑,是处理世事的对比,千里驹与水中凫,是在时间中的对比,黄鹄与鸡鹜,是在人际交往中的对比。这一连串的比喻,概括了屈子一生遭遇。如果他处世圆滑点,不要老是想着做“千里驹”, 和“鸡鹜”们混得熟点,想来也不会落到流放的下场。但这也就不成其为屈子了。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这一段,形像鲜明﹐音节嘹亮,意蕴深远。结合当时楚国的国政来看, 屈原反对和秦国结盟,故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后来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可见“世溷浊而不清”实不是书生的狂妄之语。
而“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也正是楚国当时的时政写照,毫无夸张。
在当时的楚国,想来屈原并不是唯一的醒者,所以“詹尹”也只有释策而谢。他又何尝不明屈原之意呢?但又有几个人真能将自已国家挷在一起? “精忠报国“的,连命都会送掉,“事事关心”的,最终也不能挽救大明的江山,“趟地雷阵”的,干一届就滚出中枢。。。国家,太遥远了,自已,家人能过就行了。相信到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高高在上的,更是这么想,当然,想的同时,又何妨满口的为P民服务,荣耻,道德。“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至今依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