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律通则》解读:
第一章:引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解读: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第二条: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解读: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我将在总则里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第三条: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解读:对联的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有“词语对仗”,但“声律协调”却和联律不尽一致。词语对仗就是所说的:“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声律协调就是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在总则有关内容里将要细讲。
第四条: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解读: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即要有时代性,要敢于创新,又不能有悖于传统体范。
以上四条:以上从总体上概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内容,使我们对对联能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下面我就结合总则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这是我们这一轮学习的重点内容。我发现我们有不少朋友在词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样,我在讲的时候,结合出现的词性同时进行讲解。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这就是说: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
如: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字数相对就是指上联与下联字数一样多,字数不相等也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了。
我举例,一言, 墨==泉
二言, 花好==月圆
三言, 书锦绣==绘宏图
再如:【四言】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
风 梳 碧 柳
○ ○ ● ●
雪 印 红 梅
● ● ○ ○
【五言】
山 因 禅 寺 静
○ ○ ○ ● ●
风 为 草 斋 凉
● ● ○ ○ ○
月 斜 诗 梦 瘦
⊙ ○ ○ ● ●
风 散 墨 花 香
⊙ ● ● ○ ○
五言【又一体】
雾 雨 沉 云 梦
● ● ○ ○ ●
烟 波 渺 洞 庭
○ ○ ● ● ○ 【六言】
风 展 红 旗 似画
⊙ ● ○ ○ ●●
春 来 绿 水 如 蓝
○ ○ ● ● ○ ○
【七言】
画 上 荷 花 和 尚 画
● ● ○ ○ ○ ● ●
书 临 汉 帖 翰 林 书
○ ○ ● ● ● ○ ○
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 道 无 私玄 机 妙 语 传 灯 录
● ● ○ ○○ ○ ● ● ○ ○ ●
仙 缘 有 份胜 地 同 登 选 佛 场
○ ○ ● ●● ● ○ ○ ● ● ○
【又一体】
不 合 时 宜唯 有 朝 云 能 识 我
● ● ○ ○⊙ ● ○ ○ ○ ● ●
独 弹 古 调每 逢 暮 雨 便 思 卿
⊙ ○ ● ●⊙ ○ ● ● ●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上联: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4字+7字
下联: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4字+7字
又如: 上联:光依东壁图书府 7字
下联:心在西湖山水间 7字
【七/四言】
上:●●○○●●○, ○○●●。
下:○○●●○○●, ●●○○。
【又一体】
上:○○●●●○○ ○○●●。
下:●●○○○●●, ●●○○。
【五/六言】
上:●●●○○ ●●○○●●。
下:○○●●● ○○●●○○。
【又一体】
上:○○●●○ ●●○○●●。
下:●●○○● ○○●●○○。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由此可以看出,一幅对联,上联字数与下联字数必须是相等的。
第二条: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研究词性一致的问题。这一点还有许多朋友搞不清楚,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1.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一致, 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这联里,“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和“万”都是数词,“上”和“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继续分析
月 斜 诗 梦 瘦
⊙ ○ ○ ● ●
风 散 墨 花 香
⊙ ● ● ○ ○
月-风---名对名
斜-散----动对动
诗-墨----名对名
瘦-香-----形对形。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 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 "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
上节课讲到对联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 ,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请看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 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 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 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 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 第三字“有”、“无”为副词, 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 ,类名词, 第六字“开”、“落” 二字均为动词, 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 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 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的,即“正对”关系。 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 再如: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 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 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 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 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 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 仄声,并列结构, 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 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 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 只能算作宽对了。 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所以大家再对联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门类的问题 。 天文对天文或地理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
今天我重点讲各类词性相对得问题 :
1、 名词对名词 :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名词对名词: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高天悬日月==深水映春秋。 长空携丽日 ==大地落祥云
在精练的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 以“写”、“熏”二字为动词。 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 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
再如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 “当归”即中药当归, “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 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对的时候尽可能按照不同得小类相对 ,动词对动词: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 , 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 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 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 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去草搜奇石; 留云补断山
石古音入声属仄 ,
2、 形容词对形容词: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形容词对 。 形容词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 ,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 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 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 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 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 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 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 “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再如: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
3、 数量词对数量词: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 似不加半句渲染, 然细心看去, 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 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 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
联曰: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作双飞。 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 故为传世绝联。 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 , 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 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 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4、 代词对 代词
6)代词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 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 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 联句以疑问式处理, 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 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 ,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 天下读书之人多矣, 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二、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有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 有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副词对副词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四面云山都到眼;万家忧乐最关心。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 纵观全联, 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请看下联: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 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成都杜甫草堂联: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这里强调的是副词对副词 ,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此联自己品味,并欣赏 。
介词对介词: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 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 自处当严。
“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连词对
连词对 连词请看下联: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 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 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 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感染力,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谁解析一下此联 ,并说出连词及其作用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 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 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这里”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 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