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律诗赏析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主题
805

5631

帖子

30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601
经验
81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5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B>杜甫</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FONT><B><FONT size=3>《小寒食舟中作》</FONT>
<P><FONT size=3></FONT></P></B>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B>
<P><FONT size=3></FONT></P></B>
<P><FONT size=3></FONT></P>
<P align=center><B><FONT size=3>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FONT></B>
<P align=center><B></B><B><FONT size=3>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FONT></B>
<P align=center><B></B><B><FONT size=3>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FONT></B>
<P align=center><B></B><B><FONT size=3>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FONT></B>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赏析】:</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而曰“白”,山而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FONT></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5 10:30:26编辑过]
博客:http://lbhy.blog.hexun.com/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主题
805

5631

帖子

30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601
经验
81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2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30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3><B>杜甫</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FONT><B><FONT size=3>《燕子来舟中作》</FONT>
<P><FONT size=3></FONT></P></B>
<P><FONT size=3></FONT></P>
<P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16.5pt;><B><FONT size=3>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FONT></B><B>
<P><FONT size=3></FONT></P></B>
<P><FONT size=3></FONT></P>
<P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16.5pt;><B><FONT size=3>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FONT></B><B>
<P><FONT size=3></FONT></P></B>
<P><FONT size=3></FONT></P>
<P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16.5pt;><B><FONT size=3>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FONT></B><B>
<P><FONT size=3></FONT></P></B>
<P><FONT size=3></FONT></P>
<P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16.5pt;><B><FONT size=3>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FONT></B>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16.5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赏析】:</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所以诗一开始就点明“湖南为客动经春”,接着又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的对象──燕子。</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旧时你入我故园之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小燕儿,你竟远远地看着我,莫非你也在疑惑吗?为什么主人变成这么孤独,这么衰老?他的故园又怎样了?他为什么在孤舟中漂流?</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我老病一声,有谁来怜我,只有你小燕子倒来关心我了。而我也正在哀怜你,天地如此广阔,小小的燕子却只能到处为家没有定居之所,这又何异于飘飘荡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的我呢?</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暂语船樯还起去,空花贴水益沾巾。”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你竟翩然来我舟中,暂歇船樯上,可刚和我说了几句话马上又起身飞去,因为你也忙于生计要不断地去衔泥捉虫呀。而你又不忍径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真令我禁不住老泪纵横了。</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此诗写燕来舟中,似乎是来陪伴寂寞的诗人;而诗人的感情象泉水般汩汩地流入读者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那衰颜白发的诗人,病滞孤舟中,而在船樯上却站着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这活泼的小生命给诗人带来春天的信息。我们的诗人呢,只见他抬头对着燕子充满爱怜地说话,一边又悲叹着喃喃自语……还有比这样的情景更令人感动的么?</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全诗极写漂泊动荡之忧思,“为客经春”是一篇的主骨。中间四句看似句句咏燕,实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最后一联,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贴燕,后三字“益沾巾”突然转为写己。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清人卢世</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评曰:“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FONT>

</FONT>
<p>
<P 0cm 0p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5 10:30:59编辑过]
博客:http://lbhy.blog.hexu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主题
805

5631

帖子

30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601
经验
81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2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3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aecaa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1><TR><TD 18px" vAlign=bottom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60><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99 size=5><B>杜甫——《发潭州》
</B></FONT></b></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 SIZE=1></TD></TR><TR><TD 9pt"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发表日期:2006年6月26日   出处:古詩詞鑑賞      已经有7894位读者读过此文</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TABLE fixe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middle width="100%"></TD></TR><TR><TD break-word"><FONT>
<P>
<FONT color=#008b8b size=4> 
  <b><FONT color=#a52a2a>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FONT></b></FONT></P><P><FONT color=#008b8b size=4>【赏析】: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
 
  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现在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可以想见。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若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梁代诗人何逊《赠诸旧游》一诗中,有“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之句,写得很工致。杜甫这一联似从此脱化而来。但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创造,他用拟人化手法,把花、鸟写得如此楚楚动人,以寄寓孤寂寥落之情,这就不是何逊诗所能比拟的。
 
  颈联是用典抒情。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浮想联翩。身处湘地,他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因才高而为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是何等相似,诗人不也是因疏救房琯,离开朝廷而沉沦不偶吗?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引起诗人感情上强烈的共鸣。显然,诗人是在借古人以抒写情怀。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就是说不要因为用典而使诗句晦涩难懂,杜甫这里用典,因是触景而联想,十分妥贴,“借人形己”,手法高妙。
 
  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而今诗人流落荆、湘,漂泊无依,真是世事不堪回首,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诗人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这首五言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深婉的艺术意境,成为杜甫晚年诗作中的名篇。</FONT></P></FONT></TD></TR></TABLE></TD></TR></TABLE>
博客:http://lbhy.blog.hexu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主题
805

5631

帖子

30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601
经验
81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2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3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aecaa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1><TR><TD 18px" vAlign=bottom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60><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99 size=5><B>杜甫——《南征》
</B></FONT></b></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 SIZE=1></TD></TR><TR><TD 9pt"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TABLE fixe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middle width="100%"></TD></TR><TR><TD break-word"><FONT><P><FONT color=#008b8b size=4>
</FONT> </P><P align=center>
<FONT color=#008b8b size=4>  <b><FONT color=#a52a2a>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FONT></b></FONT></P><P><FONT color=#008b8b size=4>【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FONT></P></FONT></TD></TR></TABLE></TD></TR></TABLE>
博客:http://lbhy.blog.hexu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主题
805

5631

帖子

30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601
经验
81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2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3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aecaa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1><TR><TD 18px" vAlign=bottom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60><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99 size=5><B>杜甫——《登岳阳楼》
</B></FONT></b></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 SIZE=1></TD></TR><TR><TD 9pt"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发表日期:2006年6月25日   出处:古詩詞鑑賞      已经有3460位读者读过此文</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TABLE fixe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middle width="100%"></TD></TR><TR><TD break-word"><FONT>
<P align=left>
<FONT color=#008b8b size=4>【年代】:唐
【作者】:杜甫——《登岳阳楼》
【内容】</FONT></P><FONT color=#008b8b size=4><P align=center>
 
  <b><FONT color=#a52a2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FONT></b></FONT></P><P><FONT color=#008b8b size=4>【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FONT></P></FONT></TD></TR></TABLE></TD></TR></TABLE>
博客:http://lbhy.blog.hexu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主题
805

5631

帖子

30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601
经验
81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2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3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aecaa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1><TR><TD 18px" vAlign=bottom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60><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99 size=5><B>杜甫——《登高》
</B></FONT></b></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 SIZE=1></TD></TR><TR><TD 9pt"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发表日期:2006年6月23日   出处:古詩詞鑑賞      已经有4065位读者读过此文</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TABLE fixe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middle width="100%"></TD></TR><TR><TD break-word"><FONT>
<P><FONT color=#008b8b size=4>【年代】:唐
【作者】:杜甫——《登高》
【内容】</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b8b size=4> 
  <b><FONT color=#a52a2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FONT></b></FONT></P><P><FONT color=#008b8b size=4>【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
博客:http://lbhy.blog.hexu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主题
805

5631

帖子

30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601
经验
81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2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3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aecaa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1>

<TR>
<TD vAlign=bottom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60 18px?><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99 size=5><B>杜甫——《九日》
</B></FONT></B></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 SIZE=1>
</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9pt?>发表日期:2006年6月23日   出处:古詩詞鑑賞      已经有2268位读者读过此文</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align=middle width="1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fixed?>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TD></TR>
<TR>
<TD break-word?><FONT size=+0>
<P><FONT color=#008b8b size=4>【年代】:唐
【作者】:杜甫——《九日》
【内容】
 </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b8b size=4> 
  <B><FONT color=#a52a2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FONT></B></FONT></P>
<P><FONT color=#008b8b size=4>【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FONT></P></FONT></TD></TR></TABLE></TD></TR></TABLE>
博客:http://lbhy.blog.hexu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 小时
主题
5

54

帖子

0

精华

1136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7366
经验
1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8
8
发表于 2008-12-16 11:23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3:08 , Processed in 0.6108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