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38|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谜病剖析》郑百川(转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1 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灯谜是文字游戏,但有其严格的创作规律。循律制作,方能体现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那些在扣合上违规,赖以成谜的字词的音、形、义发生偏差的谜作,谜界统称“病谜”。有毛病的灯谜,首先就失却其智识性,于是也就无趣味性可言。
  灯谜是利用汉字的多部、多音、多义,加以变意、别解来进行创作的,而汉字字学是门渊深的学问,掌握不捻,甚易发生偏差,所以自古及今,病谜随处可见。随着灯谜创作的发展,谜病渐为人觉察,如何审辨、防止,成了许多灯谜作者探讨的课题。
  由于灯谜创作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很多文人抱游戏态度,对谜病缺乏系统研究,至今我们见到的只是散见于综合性谜著中的一些论述。如:薛风昌《邃汉斋谜话》的二忌:“一曰俗,一曰呆”。杨汝泉《谜语之研究》的四忌:“艰僻、穿凿、轻率、固执”。徐枕亚《谈虎偶录》的十忌:“撅,呆,混,脱,割裂,艰涩,杂凑,直率,意义未尽,神气不足”。谢会心《辍耕谈虎录》的十忌:“庸,俗,泛,僻。板,浅,支离,破碎,牵强,旁通”。胡郎《怀蝶室谜话》的十忌:“晦,俗,碎,生,廓,呆,浅,脱,凿,滞”。泰国李文宾《灯谜二谈》的七忌:“倒置,多格,多猜,当头典,用错典,赘字欠义,藏头露尾”。这些论述,定义抽象,论述笼统,更少例析,而且各家所列忌病,互有参差,合同存异不足二十种之数。
  笔者数年前曾写过《谜病例话》,参合前人论述,将谜病另行分类,作了大胆的探索。现更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所见,调整观点,另选典型病例,进行病状与病因的剖析。为适应新的读者层,论述趋于简要,引入前人、今人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目的在于使初入谜道的朋友有所借鉴,减少谜病的发生,从而提高灯谜创作水平。
  本文中所举谜例,除取自古籍者外,均从近时出版的内外谜刊中采集。笔者就谜论谜,对谜不对人,故未列明出处,但绝不平空臆造。正因为对谜不对人,笔者对所举谜例的作者绝无不尊重的意思。此两点,是必须交代清楚的。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ⅴ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ⅴ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以偏概全
    二字以上的词,往往字各有义。除等义词根联合组成的词以外,其中某一个字,就未必能代替整个词的意思。制谜时如以某一词汇中的一个单字,不恰当地顶替整个词组入扣,这就叫“以偏概全”,是个谜病。
    这一毛病,许多前辈谜家在所列众多弊忌中,并末论及。只见李文宾在《灯谜二谈·赘欠字义》中举过此类病谜,说是“谜底名称,只着一半,未能衬出谜面之意,简单过甚,解释不通。”但对此谜病的实质,未作深入探讨。
    现略举数例,以见病情:
    “巧儿”猜中药名二“木子、木瓜”。这谜用的是拆底就面之法,把“木子’’的“木”拆作“十八’’来扣谜面的“巧”(诗韵上声有“十八巧”,故以“十八”扣“巧”);“子”则扣“儿”。至于木字为什么拆开,靠的是第二底“木瓜”的提示。按制谜者的意思,是说将木字瓜分开来。但“瓜分”是个偏正结构的词,其义在“分”,“瓜”字的介入,仅构成“像瓜一样被分割”的意思。瓜字不和“分”联词,就只是完整的瓜而已,何“分”之有?因此,以“瓜”作“瓜分”之意入扣,就是以偏概全。
    “说起霍乱真可怕”猜成语“谈虎色变”。“霍乱”是一种疾病,先前译作“虎烈拉”,这似乎与“虎”字联上了。可是,虎烈拉作为外文音译,是个不可分割的专有名词。这个谜用一个“虎”字来扣合谜面的“霍乱”,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为医学界并没有将虎烈拉简称“虎”的习惯。
    “笑问客从何处来”猜文学名词“章回小说”。此谜谜面出自贺知章诗,叙述自己老大回乡的遭遇,其上句为“儿童相见不相识”。所以谜底释为“贺知章回乡时,小孩们说的”。我们说它以偏概全,是因为诗人姓贺名知章,“知章”是个双字名,以“章”或“知”都是不能作为代称的。沈阳韦荣先先生在《智力》杂志上就说过,此谜的毛病在于“一个章字,无法说明是贺知章”。
    以双字名中的一个单字来扣合人物的谜作,甚为多见。如:“侍儿扶起娇无力”猜口语“真没劲”,欲以“真”字代“太真”来指实杨玉环;“栊翠底空人已杳”猜诗品句“妙不可寻”,是用“妙”字代“妙玉”去会意红楼故事;“三顾茅庐”猜成语“无孔不入”,则把“孔”字视作“孔明”,以附会诸葛亮。如此种种,均属病谜。
    还有一例:“刺配到琼州”猜地方产品“南充被面”。这谜以“南”指琼州的位置,以“充”代替“充军”,会意发配,再将名词“被”作介词使用,将“面”理解为“刺面”,好像底面由此而绾合起来。但是实际上,以“充”代“充军”,以“面”代“刺面”,都是说不道的。四个字的底,二字有毛病,称得上是个典型病例。
    “古之所谓君子者”猜口语“老贼”,这条谜是很难令人理解的。一向是敬称、美号的“君子”,怎么能与“贼”等同起来呢?找来找去,只能找到“梁上君子”一词。这可能就是谜作者的“依据”。然而这个词,是后汉人陈寔在当面规劝藏于他家梁上的窃贼这个特定环境所使用的称呼。离开“梁上”这个限制词,“君子”是不能一视同“贼”的。这个例子说明,四字的或更多字的词汇,使用时要更加审慎,不能轻易取其中一二字来顶替整个词汇入谜。不然,很可能会犯上“以偏概全”的毛病。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一字二用
    谜面、谜底以字义相释的谜,如果其中有的字身兼二职,须作两种解意,以致对释之时顾此失彼,左支右细,这毛病就叫“一字二用”。
    “造山运动”猜台湾时人“高育仁”。谜面是个地质学名词,指形成山脉的一种地壳运动。以“造”扣“育”,可以成立。因古人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制谜者常以“山”扣“仁”。但本谜以面笼底,那个“山”字须作“高”用,又作“仁”解,那就犯了面上一字二用的毛病。
    “游乐”猜电影名“流水欢歌”。谜面如作“游得很快乐”解,就可猜“流水欢”;如释作“一边游一边奏乐”,那只能扣“流水歌”。如果硬要猜成“流水欢歌”,那么谜面的“乐”字就既要读成lè(欢乐),又要读成yuè(乐歌)。这在制谜者是一厢情愿,对猜者则是强人所难。
    “念旧”猜鲁迅著作篇目“双十怀古”。“念”字有一义为“怀念”,另一义为“廿”的大写体。本谜面上的“念”,恰欲派二用场,既指明“双十”,又会意为“怀”。乍看似乎字尽其义,但按面释底,只能从“双十古”或“怀古”中舍弃其一,而未可两全。犹如熊掌与鱼二者不可得兼也。
    曾见今人一谜,以“胡服”猜《卖炭翁》句“身上衣裳口中食”。显然“服”字在谜中一字二用——既作衣服的服,又作服药的服。但妙在面上有个“胡”字,形成了“什么服”的设问,于是谜底就可以答曰:“服如作衣服解,是身上的衣裳;如果指服药,那就是口中食了。”全谜底面对应理顺气直。“胡服”又有“胡服骑射”等出典,并非生凑硬造。这便使此谜成为参透底材,精巧设面的佳制。像这样的一字多用成谜,属可通而不可求,也即会心居士所谓“心思特巧,花样翻新”者。与上面所举的因作者运法不当而成病谜的例子,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旡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旡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褒贬失当
    制谜者如果过分追求变意别解,而不考虑整条谜的含义,有时会导致面与底的意义褒贬不一,甚至有悖于灯谜寓教于娱的要旨。这种毛病叫“褒贬失当”。
    “褒贬失当”不属技法上的问题,这类谜许多都是对扣切贴、颇具趣味的。说它有毛病,是从社会影响这个角度来衡量。正如鲁迅先生在《文艺与革命》一文中所言:“一切文艺,是宣传。只要你一给人看……就有宣传的可能。”所以制谜必须注意社会影响。沈阳已故谜家韦荣先,多次著文批评这种褒贬不一(他称作“底面不投”)的谜作,指出其不良后果。这是老一辈谜人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行善”猜成语一句“为非作歹”。这谜用底句顿读别解的手法,使同义叠词的二二并列结构的句子“为非、作歹”,变读成“为,非作歹”,使词义一下子走到了原语意的反面。单纯从字词对应来看,别解后的底用来扣合谜面是贴切的;然而底面连读,人们就发现这种配搭是荒谬的。把“行善”与“为非作歹”画等号,是谁也不会接受的。
    “淫者,割其势”猜成语“大公无私”。谜面出自《晋书·刑法志》。“势”是人的睾丸,割势是将人的“私”处割去的一种刑罚。“大公无私”本是个积极的政治口号和为人的理想品德,此处为扣谜面,竟别义为:这大老爷们就没有“私”了。这种大幅度别解,简直成了恶作剧!正如南京谜家陆滋源所说,“虽然谜贵别解,但这样的别解要不得。”
    “盼望祖国成一统”猜成语“非分之想”。尽管谜底把本分的分,别解作分裂的分来扣面,从谜法看是自然得体的,但与谜面连读,则无论如何也抹煞不了它的否定含义,从而使人以为此谜似乎与众人的期盼相违背。出现这样的毛病,是制谜者追求别解时,忽略了对面底褒贬含义的评估。我们不妨再看一则也以“盼望祖国成一统”为面猜常用语“思想集中”的谜。它在“中”字的扣合上也运用了别解手法,但它别解之后扣合紧切,理直气壮,可以说是一条好谜。通过两谜对比,我们认识到制谜的一条原则:别解而不逾理。厦门徐鸿基先生说得好:“既要讲究艺术效果,也要考虑社会效果,尽可能做到完美一些。”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2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2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扣意未尽
    灯谜的扣合中,如果以面扣底余字无着,或用底解面出现剩义,这两种现象统称“扣意未尽”。前人称此为“题面抛荒”和“底义衍累”。
    “扣意未尽”一般因制谜人创作态度不谨严,满足于泛扣成谜所造成,被许多谜家视为弊病。《灯谜二谈>中,“赘文欠义”是七忌之一。《谈虎偶录》十忌中,“意义未尽”即占一忌。著名谜家张起南则极力主张,“必底面天然配合,如古所谓玉合子盖、玉合子底者……或有闲字夹杂其间,未能丝丝入扣,则不如芟繁就简之为得。”可见制谜力戒轻率空泛,务使面底相释义尽意完的重要性。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猜成语“不假思索”。此谜以底解面,“不假”也即“真诚”,“思索”用来扣“渴望”。这么一来,面句的“心中渴望”在谜底得不到充分反映,而所渴望的“生活”更不见踪影。这一题面出自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许多人制谜喜用成句,往往爱其典雅现成,而不究其扣合空泛。民国谜家徐枕亚也认为:“谜面用成句,底虽稍泛,亦可看过。”这大概是“扣意未尽”谜作中偏多成句为面的原因吧。
    “沐桃荣李处处春”猜字一“楞”。谜面描写的是一片大好春光。谜底“楞”字是分拆为“四方木”来应面。按五行、四季、方位的配搭,春属木,其位在东,于是“四方木”就换释为“处处春”。结果,谜面的“沐桃荣李”成为多余。底面对解,令人有“题面抛荒”之憾。按理,自撰诗句笼底,不受成句制约,尽可驱遣字句,使之尽纳底义;可能为敷衍成七言诗句,竟使谜面余字过半,实属不该病而自作病者。有鉴于此,更觉张起南“巧事剪裁”,“不可随意凑成”的创作态度实在可贵。
    “破万里浪”猜七言唐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谜面语源出自《宋书·宗悫传》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谜作者可能就是由并未入谜的“乘长风”想到行舟,又按“小舟如刀”的老话来设计谜底的变义,于是拿谜底的“刀”作破浪的舟来入扣。可是,现在这个谜面,充其量也只能笼住谜底中的“抽刀断水”四字;虽说“水更流”是情理中事,但谜面根本无所提示,所以此三字只能算是衍累。
“淡”猜电影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谜与上例一样,也属“底义赘余”引起的“扣意未尽”。谜面“淡”字拆开,可成“水、火、火”三部。有火则有焰,这应该是说得通的。“淡”字中“水”与“炎”各占一半也是对的。但是,谜面之水是个大概念,怎么能够认定它是海水呢?所以谜底这个实实在在的“海”字(并非可有可无的虚词),就是个谜面未能笼括的余字。
    南京白生祥先生在《百家灯谜》中说:“灯谜的扣合,必须严谨贴切,不可有多余的字句。用成句入谜也要尽量减少虚字,切忌模棱两可,要讲究丝丝入扣。”这是代表多数灯谜作者的创作态度与欣赏观点的。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6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扣合空泛
    灯谜制作,要求扣合紧切。一切歧意曲解,变义别解,都在面底紧切扣合的前提下方能进行。扣合紧切也是谜趣生发的先决条件。如果以底应面若即若离,照映局部,或以面笼底空泛浮浅,抛荒过半,这样的谜作,均属下品,甚至不能成立。所以杨汝泉在《谜语之研究》中说:“谜之传神写照,全在妥贴,一字不称,则全神尽失。”而会心居士在《辍耕谈虎录)中开列制谜“十忌”,“泛”被排在第三位。究其病因,杨汝泉归之于“轻率”。轻率成谜,容易造成扣合空泛。
    “扣合空泛”的谜作,因无固定标准,认识容易出现分歧。这里只剖析数则明显的病例。
    “现代家用电器”猜常语“前所未有”。这个谜的谜面,主语是“家用电器”,但最主要的还是“电器”,家用是限定这电器的类属的,而“现代”则只是说明它的时限。按常理,谜面的最主要事物应在谜底有所照应,但此谜只用“所”来扣“家”,以“前所”来反击“现代家”,偏偏最主要的“电器”没有下落。整个谜给人的感觉是:凡属现代才有的家用物,都是“前所未有”的,何必单指“电器”呢?此谜若作现场悬猜,必难攻破,原因就在于谜面主词无着,也即是扣合空泛之故。
    《徐生虎口虎》有以“横槊赋诗”猜宋词一句“不伯周郎”。“横槊赋诗”原指行军时在马上横戈吟诗,《旧唐书》曾说:“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赤壁大战,敷演情节,让曹操在船上赋起诗来。但曹操自言所以横槊吟咏者,乃因“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丈夫之志也”。又见当时“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对景生情,故而作歌。曹操此时统帅大军,气势正盛,不惧周瑜,可以想见。但此谜将“横槊赋诗”归结成“不怕周郎”,则无实可稽,不能不被视为浮泛之作。
    用典谜最忌泛扣,因典有所出,谜必有专指,不可泛泛为之。现成面扣底,尤应注意。因为现成诗文不比自撰文句可以任意调整,若因底材有一字一词意义相合,便随手取来成句制谜,极易踏空、抛荒,出现衍字。如用“遍地英雄下夕烟”猜企业家“于广范”,则谜面抛荒近半,何来谜趣可言。有人以为,现成面入选,难免空泛。这是种误解。难是难,但并非不可避免。这种观念的形成,实在是此类谜作太多,给人印象太深所致;反过来,制谜时如存此观念,空泛的毛病也就真的难避免了。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7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重门扣合
    “回互其辞”是灯谜的最大特点,但如回互太甚,多层转折,一隐再隐,猜者将难以揣度。此类谜作的扣法近似谜格中“重门”的扣合方法,所以这种谜病被称为“重门扣合”。
    杨汝泉《谜语之研究》中说,重门格是“用其他谜格双扣之,意多一转者”。如以“要离”猜聊目“庚娘”,按格规先将“要”字“离”开为“西女”,再会意为西方属“庚”,女代为“娘”。
    “重门格”谜的“意多一转”,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多凭制者一厢情愿,成谜最为难猜。用此格制谜少有可人之作。宁波葛志全先生于上海《百家谜会》专辑中指出:“重门格谜已不受精众欢迎,但有些谜人为追求曲折,干脆将本来属于重门格的谜连格也不标了。这是不可取的。”这类“不可取”的谜作,犯的就是“重门相扣”的毛病。
    曾见以“草率成谜”猜曲牌名“急急风”一谜,观其扣合理路似乎是由“谜”——“灯谜”——“文虎”——“虎”——虎从“风”(《易经》)推递而来。这般三级跳远式的联想,在扣合中是病之又病的手法。
    “消防队”猜音乐名词“南管”,其扣合层次似乎是先想到“消防队”的任务是管救火的,又想到“火”在八卦方位中属“南”,于是论定:消防队是“南”的管者。这等不合常理的说法,全因转折太过所致。
    还有条谜:“寿终内寝”猜中药名“水安息”。欲知此谜扣合,须先弄通题意。“寿终”是人死了的雅称,但同样是死,男女的说法却不一样:男人死叫“寿终正寝”,女人死则是“寿终内寝”。谜面就是指女人死了。“安息”也是人死的雅称。这些都是《幼学琼林》上说的。《红楼梦》中,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世俗也称女人为“水性”,所以女人死了就成为“水安息”。解释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回过头来底面对照,其间“重门扣合”的毛病显而易见。
    重门相扣的谜,猜者未能在谜面上得到提示,很难转折以求;勉强猜出或制者自揭其底,解释也是多层递进,令人费解,甚至使人觉得悖理可笑。会心居士对此谜病曾有评说:“里面相扣,犹间一层,词语虽佳,究同隔靴搔痒,曾何足取。”
    制谜者于取底择面、别解索扣时,宜控制转折幅度,不要弄扣,犹间一层,词语虽佳,究同隔靴搔痒,曾何足取。” 制谜者于取底择面、别解索扣时,宜控制转折幅度,不要弄巧成拙,自惹“重门相扣”之病上身。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1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1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倒置扣合
    灯谜扣合中,遇到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时,通常是小概念在谜面,大概念在谜底。如果大小概念被颠倒了,就犯了“倒置扣合”的毛病,也叫“倒葫芦”。
    清代《邃汉斋谜话》作者薛凤昌,有一得意之作:“草色遥看近却无”猜《左传》一句“王孙满尚幼”。他将本属人名的“王孙满”截出“王孙”来扣谜面的“草”,自以为“有此底乃不负此面矣”。张起南也认为此谜“平正无疵”。但仔细分析一下,谜面的“草”是大概念,是一切草的统称;谜底的“王孙”是天下千万草名中的一种,属小概念。人们猜谜,怎能以“草”猜出“王孙”呢?泰国谜家李文宾,就在《灯谜二谈》中指出此谜犯倒置之忌。他还将“倒置”列于制谜七忌之首,以为“倒置”是“最为犯忌”的。
    灯谜创作中“倒置扣合”的毛病,很早就有人觉察,并予以抨击。清代孔剑秋在其著作《心向往斋谜话》中就说过:“以母求子,似觉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以母求子”指的是大小概念的倒置。有名的谜例,如古谜“綝”猜五言唐诗“绿树村边合”。谜面“綝”拆开作“纟、木、木”。“纟”和“木”是字典部首,是很多字所共有的。以部首挂面,不能说它就是某一个字的边;硬作派定,就是大小概念的倒纳,一如欲将大缸装入小罐。此谜如改动一下,以五唐句“绿树村边合”为谜面,猜字一“綝”,成谜虽然简单,但却顺理成章。这类“倒葫芦”现象何以出现?南京白生祥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症结“乃是对事物的内涵关系不明确”。
    有“倒置扣合”毛病的谜作,古谜多,今谜也不少。不妨举例剖析,以见一斑。
    台湾谜家林端正,在《高谜通讯》中列举张起南“倒置”之例就有五则。如“玄鸟”猜“九月肃霜”(肃霜,鸟名),“鸟纪官”猜“朝廷莫如爵”(爵同雀)等。林先生针对“二花面”猜“杏脸桃腮”批评说:“此更离谱,以谜面二花,就确定杏与桃,未免草率。有关这类的谜,称之为子母反背,颠倒衣裳者。”一席话是极具见地的。
    《春谜大观》中“倒置扣合”的谜更是不少。明显的有:“草木春秋”猜“蒲松龄”,“悲风”猜“羊角哀”等。
    有一条谜,用《诗经·周南》中的“乐只君子”挂面,猜古文篇目《爱莲说》。谜底之所以将“莲”扣“君子”,是根据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花中之君子者也。”但“君子花”又是菊花之号,明代高启《菊花》诗就说:“菊本君子花”;在屈原的《楚辞》中,兰花更是君子的化身。可知称“君子花”的并不仅仅是莲。我手边的资料中,就有一则与莲争“君子”的谜:“君子探源”猜地名“兰考”。这种把“君子花”之类的泛称,落实到某一具体事物上的作法,也是大小概念的倒置。正如李文宾先生所说,“若是一个问题而得到多方面的答案,就是制法之倒置。”
    “惟有金钱忘不了”猜电视“爱之泉”,其倒置在以“金钱”猜“泉”,因为“金钱”是古今中外货币的统称,而“泉”则只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名。《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货”指货币,“金”、“刀”、“泉”是几种钱币的名称。用“金钱”猜“泉”,猜“刀”,都是倒置。
    “为儿鼓劲望成器”猜字一“勐”,此谜曾被人评为佳作。因有“器皿”一词,人们容易认为“器”、“皿”二字可以互代。其实分析起来,“器”是包括铁器、木器、陶器等一切用具的总称,而“皿”只是杯、盘、碗、碟等盛食品的用具。以“器”猜“皿”,应届欠佳。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n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n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面底相犯
    一则灯谜,谜面和谜底如果出现相同的字,这就是灯谜创作的第一大忌:“面底相犯”。
    灯谜源于古之隐语,宋代程大昌笔记《演繁露》说:“隐者,藏匿事情,不使暴露也。”谜的面底有字相同,极易暴露制谜者要“藏匿”的事情,以致谜不成谜;即使不关紧要的字,底面互犯,也会使谜趣大打折扣。所以清末民初的著名谜家张起南说,“谜之面底字最忌相犯”。
    面底不得相犯,是制谜的起码要求,但是面底相犯的谜作却不少见。其中,除了初学者不晓得回避外,一般多出于疏忽,少数是意在创新,故意相犯。
    曾见以“悬崖勒马”猜国名“危地马拉”。此谜从扣合的意思上看尚属不错,但“马”字两见,明显相犯,当是初学者不明法规所致。其实,只要懂得回避,将谜面改为“悬崖收缰”,扣合原底,就不失为一则通达之作。
    笔者曾以“不死还能见太平”猜新词语“活而不乱”,并以之投稿参加《文化娱乐》赛事。其时,喜用反面击射之法,生动紧凑,而未察面底都有“不”字,于是成了一条不可救药的病谜。
    前人制谜,碰到以成句作面,形成底面相犯时,有人对放弃大好谜材心存不甘,于是提出:“有时虚字万不能避,亦不妨相犯。”“舍此别无佳面……则实字也不必避”。(《秦园春灯话》)但灯谜毕竟是以“回互其词”为手段,以“藏匿事情”为特征,面底有字相犯,总使谜趣减淡,并招行家讥议。纵然打出“露春格”来使之合法化,也会遭人鄙薄,所以大家都在极力避免“面底相犯”的发生。“露春格”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异于自我暴露创作手段的低下,因之也渐为有识者所摒弃。
    至于故意相犯,是一种冲规突法,玩弄技巧的作法。如以“颂罢青词花含笑”,猜词牌名二“解语花、花犯”。“青词”是旧时用以祭天的表章,迎春护花等活动也以这类文章祷告天神,面句即用此意。谜底是说花儿懂得表章的意思而高兴盛开。“花犯”用来点明“花”字犯面。这种创作手法只可在底材可遇不可求时偶一为之,当然不可乐此不疲,更不宜提倡。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Ⅴ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Ⅴ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扣合呆直
    大凡制作灯谜的人,都知道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而且都遵循着做。“使昏迷也”是制谜的目的,实现这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回互其辞”。所以制谜者要尽量使他的谜扑朔迷离,让人于寻索中去解谜获趣,领略谜味。“谜味”是大家极力追求的、近乎虚玄的东西。“谜味”来自于别解。上海苏纳戈先生强调说:“别解方成谜。”新加坡灯谜评论家黄叔麟先生在《并生阁谜话》中也说:“可知曲解的灯谜,自是比直解更有韵味的。”对于苏纳戈先生的论点,在谜界颇有争议。有些人认为,谜味不一定非来自别解不可,没有别解的谜也是谜。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那个“方”字,乍看似乎把话说得太绝,然而,须知苏先生这个观点的提出在于强调别解的重要性,是针对直解乏味的谜作而言。苏先生这个近乎矫枉过正的提法,“作为谜界的先进口号,谜人们应当积极响应,鼓掌通过。”(录自《文虎摘锦》陈春祥文)
    制谜转折太甚,隐之又隐是毛病,但直出直入,正面解说也是个大毛病。因为谜的扣合,一旦离开别解,只靠面底的互相解释,搞同义顶替,作古文今译,这样制成的谜,势必因直而呆。呆直的谜,谜味必寡。呆直的谜,一如痴笨的好孩子,方头大脑,毫无灵气。这种谜有谜之形而无谜之神,可说是徒具“谜形”。
    因为没有具体的标准,“扣合呆直”的病谜列举起来就势必笼统些。
    呆直之病,略分四类:
    一、解释词意:
    饭后休息(猜口语二)吃饱了、没事干
    此叹无人喻(猜歌曲名)谁知我的心
    白云深处有人家(猜五唐)居住最高层
    日出而作(猜古文)明则动
    二、诠注字义:
    天子非常赐颜色(猜宗教词)蒙主宠召
    深心托素毫(猜电影名)笔中情
    乾坤几翻覆(猜毛泽东词)天地转
    红颜永驻(猜成语)面不改色
    三、变换说法:
    举秀才,不知书(猜鲁迅篇目)文人无文
    叹流年又成虚度(猜电视剧)磋跎岁月
    片纸从头彻尾空(猜诗品)不着一字
    一只手拍不响(猜成语)孤掌难鸣
    四、避同顶替:
    日蚀(猜电影名)缺角的太阳
    碰到舞台就表演(猜成语)逢场作戏
    剪不断,理还乱(猜成语)难解难分
    翰墨姻缘(猜电影名)笔中情
    看完上面这四组谜,首先会发现具体谜例实难归类,但均属“扣合呆直”是可以肯定的。这些谜例为什么“呆直”?其共同原因是它们不假别解以相扣。这有如《舌华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隋代“侯白赴一人宴,后至,众曰:‘罚你作谜,必不得幽隐难识及诡谲希奇,也不得假合而成,人所不见者。’白即曰:‘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此是何物?’或云是獐,或云是鹿,皆不是;即令解云:‘此是犊子。’满座哗然。”侯白是历史上的谐隐名家,但一经限以不得幽隐、诡谲、希奇、假合,也就是说,不得别解,结果做出个“犊子”谜,全无半点谜味,惹得满座哗然。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离开别解,制谜必然呆直。
    “别解”在灯谜制作中既然如此重要,就无怪有人要说“别解是灯谜的灵魂”。这和前人所说的“底必须有别解,否则不足云谜”(扬州孙笃山《惜今轩说谜》),是一致的。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22:20 编辑 <br /><br />谜病剖析——用典错误
   以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事迹扣合入谜的,谜法称为指事用典。用典的谜,除要求所用典实不要过于生僻外,还必须援引翔实,扣合确切。否则,就要犯“用典错误”的毛病。
    有这一毛病的谜作,粗略可分三种。即:谜的面底相扣,与典实有出入;以底拢面胡乱凑合,张冠李戴;完全凭空捏造,不顾事实,加诬于古人。以上三种,都因扣合无稽,使谜失去它的可猜性。患此病的原因,除读书不精,典故未弄通外,大多是制谜者态度不严肃,轻率成谜所致。
    “项橐七岁擢为师”猜《西厢》句“小的提起来”。项橐是传说中春秋时代的一个“生而知之”的人物,七岁时,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这件事,《史记》、《汉书》、《新序》等均有记载,但都很简略,只是说明人有不学自知之者,并表扬孔子学无常师和不耻下问而已。项橐教孔子那一遭之后,各书均无下文,自无教席可坐。书上说的“孔子师项橐”,这个“师”字只能作为请教来理解。既然此“师”在项橐来说不是职位,那还有什么拔擢提升可言?此谜,面用“擢”,底扣“提”,其谜意与典实有出入,所以只得以错典视之。
    “周处除一害”猜灯谜名词“探骊格”。《晋书’周处传》:“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害)矣。”这是说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被人与虎、蛟并称为害人之物,后来发愤改过,斩蛟射虎,于是有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按其除害次序,第一害为蛟,这是本谜措面暗设的机关。然而谜底不直扣蛟,而指向“骊”。按说与周处并列“三害”的蛟,实为有鳞甲,能伤人的鼍、鳄之属。即使把此蛟视为传说中能兴云雨、发洪水的蛟龙,那与颔下有珠的黑色骊龙也不能混同。此谜弊在扣义不确,病因即为用典不当。
    “卓夫人私奠长卿”猜古文篇目(卷帘)“祭房君文”。谜底经用格即成“文君房祭”。谜面“长卿”乃司马相如的字,用以衬托出他那姓卓的夫人名为“文君”,于是以面笼底,似乎两相吻合。但是谜面行文,纯属于虚乌有,全出于想当然。这种不以史实为依据,随意杜撰的谜,“不但成为无稽之谈,更重要的是违背了灯谜立意原则和指事用典法门的逻辑规律”(漳州杨炎木语)。深省,复能重温历史,洞彻古今,鉴往知来,不无获益。”这席,话,阐明了“指事用典”谜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制谜者用典时更应谨慎从事。
    泰国谜家卢山夫先生说:“用典的谜,无论典实出自正史稗官或笔记说部,如善加运用,以之入谜,不但可启人智慧,发人深省,复能重温历史,洞彻古今,鉴往知来,不无获益。”这席话,阐明了“指事用典”谜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制谜者用典时更应谨慎从事。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ぼ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ぼ提现即时到账SO.CC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6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当头用典

    以指事用典法门制成的谜,如果谜面谜底出自同一典实,原原本本而不作别解,这也是一种毛病,叫“当头用典”。
    上一节谈到,援引典实入谜,必须尊重事实,一涉杜撰或出现误差就成病谜。底面用同典,看似尊重事实,但这样的谜,形同宜解注释,有违“诡谲以指事”的谜旨,必然失却谜趣。制谜者应注意防避。
    以下略举数例:
    “六王毕,四海一”猜《千字文》句“百郡秦并”。谜面为唐代杜牧《阿房宫赋》开篇名句,是说战国纷争,强秦崛起,吞并了各据一方的燕、赵、韩、魏、齐等国,实现了一统天下。《千字文》的“百郡秦并”,是说汉代的一百零三郡,是在秦吞并六国后罢封建,设三十六郡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谜的面和底,说来说去都出自同一典故,因此谜的味道就不足。
    “谥曰武王,葬高陵”猜《聊斋》篇目“曹操冢”。谜面节录自《三国志·魏武帝纪》,有关文字为:“庚子王(曹操)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此处所谓“高陵”,就是曹操的墓冢。与其说这是做谜,倒不如说是解释典实更确切些。
    “雪拥蓝关马不前”猜唐人连字“韩愈退之”。谜面出自唐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此诗的作者是韩愈。退之是韩愈的字,此处按字义解,以对应谜面。初看。此谜扣合熨贴。但稍加推敲,便发现这样以本人的诗扣本人姓名,缺了“别解”,失之白直,也是犯了“当头用典”病,实在糟蹋了一个上好谜材。
    “当头用典”的毛病,前人多有评击;把它正式作为忌病加以论述的,是泰侨李文宾。他在《灯谜二谈》中开列七忌,在“忌当头典”这一节里说:“制谜引用典实,最好底面勿取用同一篇之典,盖避免当头说出……太过率直,等于说书句,而不是猜谜。”其观点是正确的,但把当头典限定于同篇引用,则有其不彻底处。因为只要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用于谜面谜底相扣合的,无论同篇与否,皆是“当头用典”。至于这种毛病如何医治?漳州杨炎木先生所说的“指事用典之谜作,妙在借助别解”,不失为一剂良药。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7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晦涩艰僻

    灯谜创作中的“晦涩艰僻”,是和灯谜这一文艺形式本身的特点相联系的,可以说是稍一不慎就容易犯的一种毛病。灯谜不同于民间谜语,它是在文义上作文章,而且要求“谲譬”,“谲”甚了就会“晦”;它要求手法“纤巧”,“纤”过分了就会“涩”;制谜离不开对字义词义的探究,但专赖训诂则“艰”;制谜需要知识广博,但故意炫耀则易“僻”。晦、涩、艰、僻,各有症候又常交叉感染,故此归纳起来,作为一个大毛病来分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猜剧目“双打虎”。谜面相传是战国时荆轲唱的歌辞,但此谜完全与歌辞原意无关,而用分部索解来完成扣合。《论衡·是应》有“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的说法,形容风调雨顺的成语叫“五风十雨”。据此,“风”字扣“五”。《诗韵·下平》萧韵在二,“萧萧”二字便扣“四”;寒韵依其所列次序,当扣“十四”。因《蒙经》有“一曰水”句,“水”字扣“一”。这四个数——五、四、十四、一相加,得二十四,恰为二打(一打十二),因而与底中“双打”相扣。又因灯谜称文虎,“谜”与“虎”相扣,故而这条谜就是“双打(的)虎”了。”析完此谜,你能说它究竟是晦还是涩、属艰还属僻?大概是兼而有之吧。杨汝泉于《谜语之研究·制谜四忌·艰僻》中说:“制谜者若专事艰深,以僻典异书自衿博洽,苦人所难,则殊失制谜之道也。”诚然!
    “宜其室家”猜泰国地名“合艾”。谜面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它与底扣合的关键在“室家”。《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原来古礼规定,男子三十岁就可以娶妻,女子可嫁的年龄是二十。而男子以妻为“室”,女子以嫁男为“家”。由谜面“宜其室家”,可以推算出男女年龄合起来是五十。而《礼记·曲礼上》又说:“五十曰艾”。于是,“宜其室家”就是“合艾”了。全谜专靠训诂扣合,必然造成谜意晦涩。镇江金小曼谜友说:“若猜谜竞成训诂考试,有失猜谜本意。”
    “举杯邀明月”猜台湾地名“恒春”。本谜的面底扣合,也与谜面诗意无关。一、由面上有“杯”而知有“酒”,因唐人呼酒为“春”,故用“杯”扣“春”。二、援引《诗经》“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的说法,将面上的“明月”扣“恒”。看起来有根有据,出经入典。但用“杯”扣“春”,因意多一转,重门扣合,使谜意晦涩;而强“月”作“恒”,更属典出艰僻。一个二字谜底,竟然如此费解,毛病是显而易见的。
    谢会心《辍耕谈虎录》中说:“古籍浩如烟海,能淹博者曾有几人?用事冷僻,使人膛目,不知所谓,无敢用其心思,则虚作此谜矣!”所以他将“僻”列为制谜十忌之一。
    犯艰僻毛病的谜,还有二类。其一,谜目漫无边际。如笼统挂以“猜古文句一”等,简直是让人大海捞针。其二,求猜之底少为人知,如古代不著名的人物,国外稀闻少见的生物,等等。虽然成谜扣合贴切,串解条畅,也具韵味,但挂出求猜,必然知音难觅,往往落个孤芳自赏。此类谜,从谜法上无懈可击,但 “灯谜是供人猜射的,无猜射即无灯谜。制谜、选谜应有群众观念,把灯谜弄得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以至无人间津,终非好事”(九江涂承荣《灯谜之我见》)。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7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神气不接

    制谜扣合,有“大拢意”的方法。即底面对释不讲求字词板板相应,而注重传神相扣。传神相扣的谜作,较之字字对释往往更具韵味。但是,有些“大拢意”的谜,表里既扣得不紧,又未能传得其神。这种虚拢大意的谜作,就成了“神气不即”的病谜。
    前人制谜,以“无一字无着落”为谜法的“正派”,同时认为“浑写大意,笼括得住,尚不失为佳制”(周效璘《慧观室谜话》)。“浑写大意”要成佳制,其前提是“笼括得住”;惟有笼括得住,才能虽“表里不拘拘于配合,而自然有情趣者”(《邃汉斋谜话》)。这“情趣”的获得,有赖于谜面与谜底相应时的神气相即。“神气”是附丽于谜作表面词句之外的近乎虚玄的东西,谜的神气即与不即,有时是需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判断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猜电视连续剧名带主角:“渴望·宋大成”。谜面出自宋代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时金兵犯宋,占领割据大片宋朝土地,人民流离失所。诗人毕生为收复失地奔走呼号,这一绝笔之作,其渴望宋土重光之情溢于言表。谜作者以电视剧名连主角集底成意,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陆游的这首诗。然而择句拟面时,单单看中“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句。如果临场挂猜,相信很少有谁能猜到作者的谜底。因为这一句在诗中是个假设句,而且其句意只能照应“宋大成”,“渴望”之意则毫无信息。此谜情神尽失的原因就在于“气”不即。笔者曾于《智力》杂志“魔方大厦”栏向读者介绍以“但悲不见九州同”猜此底的谜作,以为它是颇具神气的。现将两谜相对照,面句出自同诗而取句不同,结果后者因原句即有“渴望”之情,故而气脉顺畅,前者企图以承上之法接气入谜却未获成功。用承上之法接气,并非全行不通,但此谜是明显失败了。这是为什么?新加坡《并生阁谜话》作者黄叔麟先生,针对这种现象说过:“是否凡是意在下(上)句的都可以其上(下)句作谜面呢?不!这还得视两句的意思是否连贯……如果不注意上下句的一贯性,往往就会败笔。”此话很可借鉴。
    “采菊东篱下”猜谜史人名“张起南”。面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欲以原诗上下句的意思相接成谜。可是,像这样挂出上句,暗用下句,而且只以“张”示“见”,所见“南山”又只用一个表示方位的“南”字,不见了作为主体的“山”,更丢落了反映神情的“悠然”,结果底面相扣似即而离,神气荡失,只剩下徒具形骸的谜壳子。
    漳州林智宏先生所说的“底面相扣,应神完气足,不要气若游丝”,是对“大拢意”谜作的起码要求。制谜者如果不注意理顺面底的气脉衔接,特别对以成句为面又借助章旨的承上启下关系来扣合的谜,若不搞清其相关句子的内在关系,就随便使用前后句来扣释,十有八九会患上“神气不即”的毛病。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8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扣意不确

    灯谜扣合,法门多样,但大抵离不开字义的替贴。别解变意,均须在字词意义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如果面底对释时,字词的意义出现偏差,这谜就失去可猜性,更谈不上可赏性。我们把这种谜称为“扣义不确”,是诸多谜病中较严重的一个。
    上海《新民晚报》“今宵灯谜”栏主编落落先生,于《文虎摘锦》《改谜》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此人一一为具言”猜湖南县名二“通道、桃源”。文章指出,谜面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记》中说桃源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者,是其所听说的朝代更替之事,与‘通道桃源’之意不切。”也就是说,制谜者把“渔人”向桃源人讲述桃源外发生的事,弄成向桃源外的人讲述桃源里的情形。面底对扣起来意义不切,致使此谜不能成立。有赖编者把关,才避免了出现病谜。
    “认输吃罚酒”猜成语“心服口服”。此谜用的是谜底同字异义扣面之法。即以“心服”扣“认输”,“服”在这里是顺服的意思;又以“口服”扣“吃酒”,“服”被作“吃”解。变谜底二字同义为同字异义,别解扣面,这在运法上是很可称道的。然而,“服”字多义,作“吃”解时只限于指吃药,吃其他食物(包括吃酒)是不能称“服”的。因此,本谜有扣义不确的毛病。
    以“服”扣一切“食”,是现时谜界的一种流行病。如:“酌贪泉而觉爽”猜“口服心服”、“吃不了兜着走”猜“服装袋”、“民以食为天”猜“服务至上”,等等。这是制谜者不重视字义的一种表现。
    “赤身裸体”猜口语“不佩服”。谜底的“服”用作“衣服”来扣面,与“顺从敬仰”的本意扯开,这是没有毛病的。毛病出在“佩”字上。“佩”的原义是“敬服”,再变意别解也只能作“佩带”用。制谜者欲以“佩”代“穿”,就是扣义不确。
    “纱帽底下好吟诗”猜常用语“官僚作风”。谜面“纱帽”代称做官人,谜底以“官僚”应之,当无不妥;但用“风”代“诗”,就成问题了。作者意在胜会诗经六义“风、赋、比、兴、雅、颂”中的“风”。可是,按照朱熹的说法,“风”是“民俗歌谣之诗”。“风”在诗的类属中只能用来指代民歌,而不能代称一切诗,更不能以之来扣合官们的诗。
    这种以“风”泛扣一切诗的谜作,也和用“服”代替一切“食”同样泛滥成灾。如:“便引诗情上碧宵”猜“高凌风”、“七步成诗”猜“急急风”、“诗寒半说云”猜“风凉话”……这些都是扣义不确、疾患附身之作。
    漳州胡郑辉先生认为:“灯谜是一门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介乎词源学、语义学、训诂学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我们如果能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字义在灯谜扣合中的重要性,在制谜时从严要求,必能避免“扣义不确”的出现。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8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穿凿牵合
    大家知道,制谜就是要在字的义、音、形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意别解,经转折扣合,使本来风马牛的事物、文句有机地缀合起来,产生似非而是的效果,使人从中领略趣味。所以“谲譬以指事”成了制谜人的特有本领。但凡事都忌太过,如果用巧过甚,勉强取扣,往往就会出现“穿凿牵合”的毛病。
    韩江胡郎在《怀蝶室谜话》中主张制谜“忌凿”。他将此毛病归结为:“一义相类,两意略同,虽觉不合,勉强求成。”穿凿和牵强的毛病,在具体谜作中可能是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或者因穿凿而入牵强,或者为牵强而露穿凿,二者互为表里。现举几例以揭其大概。
    “双双致书媒婆儿”猜电视目“李信与红娘子”。谜底是两个人物名称,这么实的底材,本来就较难措面笼扣。制谜者借以前电影中有叫李双双的,便以“双双”扣“李”,再用“书”近义扣“信”;以“媒婆”代“红娘”,剩个“子”字则用“儿”同义相扣。此谜特点是扣合紧切,字不虚设。但谜面置底材人物的历史事实于不顾,用既不相干又知名度不太高的电影人物去替代,这就难免使人有随意牵合之感。谢会心《辍耕谈虎录》论“忌牵强”时说:“谜无论如何曲折,其底面互通之处,必须扣合稳惬,一经揭出,人人皆可满意。若只就一己偏见,强为附会,纵说得过去,而识者期期以为不可,亦何足贵。”此话移指本谜,似乎正中要害之处。
    “袁尚索马”猜地理名词“本初子午线”。“袁尚”是三国时代袁绍的第二子,而袁绍表字本初。谜面用“袁尚”来扣谜底的“本初子”,其成谜心思是乖巧的。但用“索”扣“线”,以“马”扣“午”,尽管字义尽合,谜法许可,但将谜面“袁尚寻索马匹”与谜底“本初那儿子的午的线”两相对照,便觉牵强扭捏。
    “那能辨得宫商字”猜电影名“迷人的乐队”。记得这条谜刊出时,作谜者附有制作心得,言此谜面取自清人曹贞洁《蝶恋花》词句,面上“宫商”是古代音乐中五音中的二个,用以代“乐”,既言“那能辨”自然是“迷人的”了。以底应面,只有一个“队”字颇为累赘,本来用个“脱靴格”脱却它,倒也干净。但作者却赏识这个“队”字,说是“宫商”二音并排,可作队看;而更妙的是说谜底这个电影,讲农村生产队员自组乐团,自娱自迷,所以“队”字又可作队员解。一字二解均可通过,云云。这样曲意地为谜底扣面出现的余字辩解,又不能自圆其说,反映了此谜的“穿凿牵合”。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9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支离杂凑

    “支离杂凑”的病谜可分二类:一是采用成句作面,为迎合谜面文意,胡乱凑合谜底;一是只顾谜底所需,随便曲解谜面,以致文理不适。为了拼合底面,在创作手法上往往多种法门硬凑,往往生硬地分节断扣,结果造成全谜义离气断,悖情乏味。
    昔人制谜,讲究“浑成”,讲究一谜一法。随着灯谜创作的发展,很多人不满足于单一的手法,而在一条谜中运用几种制谜法门。“一谜多法”在回生烂底、消纳劣底、突破前人窠臼等方面有其优势,也是张起南所说“今人作谜之心思曲折,过古人远甚”的表现之一。但为杂凑底面服务的“一谜多法”则不可取。
    对“支离杂凑”的毛病,许多谜家都列为禁忌,予以抨击。徐枕亚《谈虎漫录》所列制谜十忌中,割裂、杂凑各占其一。谢会心《辍耕谈虎录)中的“十忌”,支离、破碎也被列为忌病。胡郎《怀蝶室谜话》制谜十忌中给“碎”下的评语是:“锱寸权度,尺丈办差,义虽尽合,神乃全乏。”近年灯谜界把“形断气断”作为谜病来讨论,使这一毛病受到更多人的注意。
    “大江歌罢掉头东”猜人事用词三“流向、调令、改派”。谜面是周恩来年青时所作诗句,很有气派。制谜音集合三个词汇,分节扣合谜面字词,即用“流”扣“大江”,用“调”扣‘‘歌”,用“改派”扣“掉头东”。这种以并列的几个词共同扣面的“集锦谜”,要求谜底能连贯成文。但此谜谜底即使读作“流向调、令改派”,依然不成语义,凑合的痕迹显而易见。底面对释,勉强求合,谜味全无,这就是“形断气断”。造成形断气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杂凑。
    “隔篱呼取尽余杯”猜作家、称谓、唐诗目各一“田汉、商人、将进酒”。此谜的问题与上例基本相同,还多了个谜目杂凑的毛病。诏安郑昆吾先生在《谈集锦谜》一文中批评了杂凑的谜,认为“此类谜的特点是搞‘硬性搭配’。单纯为了扣合谜面的需要,不惜把‘东门楼子,西门猴子’这类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凑在一起。即或谜面典雅万分,制谜手法独具一格,然而猜出后的谜底令人哭笑不得。”
    “解甲归田”猜集邮名词二“退回封、四方连”。谜底将信封的“封”别解成封官的“封”来扣面,自是无可指责。但为了消纳谜面多余的“田”字,在谜底硬是凑上了个“四方连”。这么一来,剩字余义解决了,但支解谜面,拼凑谜底的毛病就出现了。
    “现前不见有上联”猜饰品(秋千格)“耳环”。初读谜面,即有文句欠通顺的印象。再看扣合方法,是说“现”字之前的“王”和“不”字相见,组成“环”;还有“联”的“上”(正确的说法应是“前”或“边”)是“耳”,这就有了“环耳”,但成不了谜底,于是加上“秋千格”,才成“耳环”。请看,一个二字的谜底,结合竟如此费周折。全谜真是极尽拼凑之能事,结果花大力气,出大毛病。此谜的毛病有别于上三例的凑底就面,它用的是拆面就底的手法。运用不当,即成病谜。“十二花神”猜《聊斋》篇目二“王成、丐仙”。这个来自神话传说的谜面,入底全用支离断扣之法。先是用合字法,将“十”塞入“二”中,“王字便成”了;再以“花”代“花子”扣“丐”来以偏概全;还有“神”与“仙”近类套用。这样一谜数法,使谜面割裂得体无完肤,使谜底杂凑得义理全失。上海杨一峰先生批评的“现在有人主张会意加拆字,弄得不伦不类,好比 夹生饭,吃起来总不是味”,即指此类谜作。平心而论,会意加拆字,不失为消纳谜底的良法,凑底扣面的“集锦谜”也有极为传神之作。但如何于集底之时避免支离断扣,理顺面底的气韵,作到一谜多法而不牵强,一底多节而不破碎,形似断而气不断,这是制谜者必须下一番功夫的。
    形断气连,大家不以为病,且会赏识它心思巧妙,手法多变。但这类谜与支离杂凑而造成的形断气断,分界不明,差别微妙,很难具体分析。现特举几则笔者以为虽集底或多法成谜而气脉连贯,颇具韵味的谜作于后,请读者与上举病例对照,自作理会。
    伏波惟愿裹尸还(猜棋语三)马、将军、中卒
    城飒疏涛岭上松(猜鲁迅笔名三)风声、自树、越山
    白素贞盗药救许仙(猜电影名四)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棵草
    笔下超生(猜汉代人)毛延寿
    羊续悬鱼世称道(猜成语)鲜为人知
    码头重地,非请勿进(猜电子名词)可控硅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39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鄙俗江湖

    灯谜活动是高尚的文娱活动。现代灯谜提倡通俗大众化,但必须反对粗制滥造的庸俗之作,更须杜绝低级趣味和无聊黄色的东西。所以“鄙俗江湖”也应列为灯谜创作的一个毛病,引起灯谜作者们的警惕。
    《邃汉斋谜话》认为,“谜之最忌者二,一曰俗”。《辍耕谈虎录》把忌俗列为“十忌”之一。前人指摘的“俗”,是与典雅相对而言;他们还把“鄙俗”与“江湖”作为制谜的忌病相提并论。如《辍耕谈虎录》中说:“谜有时纯用俗语描写,然必须烂熟之句,并要俗不伤雅,方为可观。若用俗语,而加以撰作,则派别江湖,斯为下矣!”至于何谓“江湖”,民初谜家韩振轩等人是指不以经典成句入谜,随意杂凑的制谜手法。韩振轩还指出所谓“江湖”手法在当时的具体表现,就是自拟七字为面的北派谜。他在《小琅環仙馆谜话初集》中说:“北派呼南派为墨客,南派呼北派为江湖。谜尚典雅,若一入流俗,则非文人吐属,令人不耐。”
    北派谜中确有败笔。现举《丁嘤社谜选第一集》中两例:
    杨梅上鼻知后怕(猜泊号) 青眼虎
    开花馒头正四十(猜泊号) 笑面虎
    前谜中,“杨梅”指性病,取其色青;“上鼻”指眼;因俗语有“前怕狼,后怕虎”,故用“后怕”扣虎。后谜中,用馒头蒸开了花喻笑面;因旧有女子的性欲“三十如狼,四十似虎”之说,故以“四十”扣虎。这样的谜,的确有强拉硬凑、粗俗鄙俚的毛病。但北派谜中也有佳构。一概否定,则难免有流派歧见之嫌。
    当然,前人所批评的“俗”与“江湖”,和我们现在所反对的“鄙俗江湖”,其含义有所不同。但对于言词猥鄙庸俗,文句空疏浅陋,手法拉扯扭捏,其反对态度是一致的。这些东西显然与灯谜的通俗大众化是两码事,更与灯谜的文学化背道而驰。多制既有损作者的谜品,更会玷污灯谜事业的荣誉。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40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通假相犯

    灯谜制作中,谜面、谜底用一对通假字对扣、释义的,有如前述的“底面相犯”,也是一种谜病。其名称为“通假相犯”。
    谜界所称的“通假字”,包括同音或近音字的代用,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的通同与假借。古书多用通假字。通假字入谜,因具变义别解的条件,曾经很受灯谜作者的欢迎。随着社会的发展,通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正在下降,以通假字成谜渐有深奥之感,于是近年来对通假字应用的利弊,谜界开展过多次辩论。由灯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通假字入谜至今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法。但通假字双方不得同时在面底出现。因为这个戒律还不为初学者所理解,一些老作者也有犯规之举,加以此事涉及灯谜赖以存在的文字学上的常识问题,所以从普通的“底面相犯”中分出来,单独对这种病例加以评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女人不是月亮”猜河南地名“汝阳”。此谜扣合靠的是面上别解,即“女人”中的“女”,不作区别性别的“女(nǚ)”解,而是先变音读rǔ,作为“你”来扣底。自古以来,“女”与“汝”就是一对通假字,“女”常用来代“汝”。此谜面上的“女”和底中的“汝”相扣,等于同字相犯,是违规之举。附带说一下,世间(即便是天上)不是月亮的东西很多,不是月亮就是太阳的说法是一厢情愿的,所以此谜还犯了偏执己见的毛病。
    “岑参”猜日本人名“山本有三”。“岑参”是唐代诗人,但在此谜中不作人名解,而是从字义上与谜底扣合。“岑”是小而高的山,扣“山”理所当然。“参”、“三”相扣,就出了问题。因为“参”是个通假字:读sān,同“叁(三)”。《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其中“参”就是“三”。如此看来,此谜当是身患“通假相犯”之疾的病谜。
    “华而不实”猜植物名(掉首格)“无花果”。“华”字有huā、huá、huà三个读音。读huā音的,同“花”,二者是一对通假字。《易经·大过》就有:“枯杨生华”。谜面“华而不实”的“华”,本来读huá。在此谜中,因谜底借谜格及顿读以“花、无果”扣面,这就更突出了“华”、“花”同用,通假相犯的毛病。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40 | 只看该作者
谜病剖析——认错字形

    凭字部结构的拆合制成的谜,如以一字为底的字谜等,如果其中部分笔画有误差,使组成的谜底出现错字,这往往因制谜者对字部的认识有误所造成。这种毛病,就叫“认错字形”。
    著名谜家张起南曾经认定,“以一字为底者,亦最易射,因其无须记诵,但明其意即可推求而得”。但如制作时字部有误,这样的谜根本就不能成立,那就不是易不易射的问题了。
    清末民初谜家孔剑秋在《心向往斋谜话》中记述一事:“隐秀社第二十一会,有‘故氐种也’之谜面,而射六才一句。余与郭君仁钦均猜为‘从来是纸半张’,同社汤君浒北云,纸字偏旁从氏不从氐,余检字典信然。比揭晓时,则依旧为我等所猜之句,盖从俗写,缘市中纸铺招牌多书作氐字故也。”这个谜界掌故生动地说明,作谜者如认错字部,识字者是不敢作如是猜的;勉强猜出,亦必将拼拆失据,解释不通,徒然贻笑于人。
    “汕头市有小雨”猜字一“霈”。制谜者将谜底“霈”拆成“氵、市、雨”三部,谜面以“汕”字之头暗扣“氵”部,而“市”与“雨”则属明用。面中“小”字,意在指明“雨”部在底字中所占的分量。整个看来,成谜手法颇为娴熟。但此谜的失误在于认错了“霈”字,因它从“巿”不从“市”。所以,此谜只能算是废品。
    “见人就笑”猜字一“竺”。此谜作为今人作品,前些年曾在上海引起争论。原因是谜底的“竺”是“从二竹声”,谜面的“笑’’是“从竹从夭”(据李阳冰刊定《说文》),所以“竺”不可能见“人”就“笑”。近读《名家谜存·绿筠室谜稿》,见已载有此谜,可见这类认错字的毛病早已有之了。
    “前程分明惟改革”猜食品名“香肠”。这是个赖字部拆合成谜的二字底。制谜者的设计是,取“程”字之前部“禾”,把“明”字分为“日月”,并以“改革”会意为“易”,于是四部调合而成“香肠”。然而“肠”从“昜”不从“易”。在汉字中,“易”与“昜”是不能混同的。
    “四方共树安宁业”猜谜友名“黄建平”。本谜底三字,一字拆合,二手会意。对谜面通顺与否,谜法可取与否,姑且不论,此处只说运用拆合手法的“黄”字。按制谜人的设想,此字拆为“共由”二部。可是,谜面的“四方”只能扣“田”,它与“共”字是合不成:“黄”字的。正因认错字形,才能出此错误。
    谜界曾有“形扣从宽,义扣从严”的主张。“形扣从宽”也确实给制作字谜提供了方便,妥善运用还可造就悦人佳作。然而,“从宽”的尺度很难把握。笔者以为,字部结构可以扯乱,但笔画形状以不差分毫为好。如“躁”可拆为“止噪”,“激”可拆为“放泊”,“挹”可拆为“扣巴”或“把口”,等等。如果认“隹”为“佳”,以“夭”为“天”,形错明显,是断乎不可以“从宽”的。正如苏州汪寿林先生指出的:“破拆字谜,首先要注意汉字笔画的准确性。”不然,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26 13:16 , Processed in 0.1034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