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翠拨青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百里滇池”“文风扫地”等是律句吗?---答三羊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1
发表于 2012-7-9 06:07 | 只看该作者
  从传统的汉语诗律学上说,平仄的格式就是汉语诗的节奏。这种节奏,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还应用在后期的骈体文上,甚至某些散文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灵活地用上了它。
  平仄格式到底是高低律呢,还是长短律呢?我倾向于承认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的声调和语音的高低、长短都有关系,而古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区别平仄的标准似乎是长短,而不是高低。但也可能既是长短的关系,又是高低的关系。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占优势,汉语诗的长短律不可能跟希腊诗、拉丁诗一样。它有它自己的形式。这是中国诗人们长期摸索出来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诗·周南·关雎》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就是合乎这种节奏的。每两个字构成一个单位,而以下字为重点,所以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诗·卫风·伯兮》诗中的“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同样是合乎这种节奏的。在《诗经》时代,诗人用这种节奏,可以说是偶合的,不自觉的,但是后来就渐渐变为自觉的了。曹操《短歌行》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土不同》的“心常叹怨,戚戚多悲”;《龟虽寿》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些就不能说是偶合的了。这两个平仄格式的次序可以颠倒过来,而抑扬的美还是一样的。曹操的《土不同》的“水竭不流,冰坚可蹈”;《龟虽寿》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这种情况[5]。
  有了平仄的节奏,这就是格律诗的萌芽。这种句子可以称为律句。
五言律句是四言律句的扩展;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扩展。由此类推,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没有不是以四字句的节奏为基础的。
  五字句比四字句多一个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一个音节可以加在原来四字句的后面,叫做加尾;也可以插入原来四字句的中间,叫做插腰。加尾要和前一个字的平仄相反,所以平平仄仄加尾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加尾成为仄仄平平仄;插腰要和前一个字的平仄相同,所以平平仄仄插腰成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插腰成为仄仄仄平平。

————摘自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22
发表于 2012-7-9 11: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0%C2%C9%BE%E4%A1%B1
诗词知识2·关于“律句”
律句定义:律诗中使用的句子。
特点:
1,每句5个字(五言)或7个字(七言);
2,句中要求有平仄转换,即“合律”;
3,无论五言或七言句,后三字构成独立意节。

分别说明如下:
1,律句使用的范围:限于
①律绝:五绝,七绝。
②律诗:五律,七律,排律。
③词中无领字的五言和七言句。
古风,古绝和其他词句均无此要求。
2,句中平仄转换:
①格律诗{唐宋也叫近体诗}与其他古诗的最主要区别,是要求句中有平仄转换,以达到读起来有声调起伏,能收到抑扬顿挫的声音效果,这是唐人发挥汉语特点,使汉语朗读起来具有音乐美的最大贡献。
②平仄转换是以词为单位的,所谓“意节”即单词或短语。
汉语词汇有:
单音节词,如:酱,醋,茶,跑,跳;
双音节词,如:中国,休息,桃花;
三音节词:如:澜沧江,满江红,诸葛亮,莫愁堂;
四音节及四音节以上的词汇,多为专有人名或地名,如:成吉思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三音节词除了专有名词外多是由一双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组成的复合词,如黄鹤楼,锦官城,凤尾竹,等。所以,诗的音律是以双音节词为主建立的。这也是汉语词汇的特点。
  双音节词构成了一个“音步”。“音步”的声调转换,有人形象地比喻为“马蹄韵”,是诗律和联律的基础学说。典型的符合马蹄韵的律句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因不能完美解释“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因而尚未为联家普遍接受。
3,句子后三字构成独立意节:故从理论上讲其音节组成只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后三字若是单音节词,则是                    ---/○/○/○
②后三字由一个双音节词和一个单音节词组成:---/○/○○;
③     同上 ,                                                        ---/○○/○;
④后三字是一个三音节词(或词组,短语): ---/○○○。
可见四音节以上的词汇是无法出现在律句后部的。
4,律句的类别和格律:按韵脚不同分两类:
     A,仄声收尾;
     B,平声收尾。
5,律句的忌讳:
A:平仄失替。
   以五言为例,正格律句为“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仄”。
允许的变格律句为:
“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拗救)
“平平仄平仄”(特殊拗救句,见6)
“平平仄仄仄”
“仄平仄仄仄”
“仄仄平仄仄”(大拗)
“仄仄仄仄仄”(大拗)
“平仄仄仄仄”(大拗)
大拗因为音节失替,在对联中算出律。在诗中是允许的,因为多出现在出句中,多数可以补救。
    可见,对于A型句,格律诗对出句的要求相当宽松。
(说明:讨论诗律,一般以五言为基础。因为七言只是在五言的前面加两个字。)
   值得注意的是:律句允许三仄尾,特别在五律中。七律三仄尾较少见。唐宋以来大部分格律诗不是三仄味,应提倡正格。但根据诗意需要,无法回避三仄尾时也不能算出律。
B:孤平和三平尾。
正格为: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孤平见另文专述。三平尾是句子后三字均是平声,也叫三平调,是律诗之大忌。
6,视同律句的拗救句:平平仄平仄(例诗见附)
“平平仄平仄”句型属于本句自救的拗救句,在唐宋格律诗中使用很多,已视同律句。要注意的是多用于3或7句。
“仄仄平仄平”也符合拗句自救,但律诗中使用较少。
7,小结
(1),律句的目的是追求句子声调的抑扬顿挫和音乐美;
(2),前宽后严,上宽下严:每句音韵的重点在后部。首字平仄可不论,后部必须合辙押韵。一联中重点在下联。因为上联一些不足下联可以补救。
(3),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的限制:
   该口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音步转换的规律和双音节词后一音节的重要性。但对于律诗来说,无论对于正格律句还是变格律句,很多情况下是不适用的,因为存在拗救的情况,而且要避孤平和三平尾。

附:含有“平平仄平仄”型特殊律句的部分唐诗例:
(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3
发表于 2012-7-9 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9 小时
主题
1563

3万

帖子

74

精华

4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青锋单联是我珍

Rank: 6Rank: 6

UID
32447
经验
100277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970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9
24
发表于 2012-7-9 14:4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们宏论。
青竹丹枫游故土;
峰回路转到桃源。  -----横云 惠赠

江有惊涛拍岸,对联曾醉怪才梦;
南无阿米托福,故事常随侠客行。 -----朱朋够友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5
发表于 2012-7-10 06:5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你的“基本定义”来源于何处?或哪位大家?那本教科书?

在下三羊只知:“律句”与“拗句”是一对矛盾。律句的对立面或对应面是拗句,拗句的对立面或对应面是律句。合平仄法律的句子,叫律句;不合平仄法律的句子,叫拗句。

22、23、222、223节奏的句子,平仄法律是“246分明”。因为:五律五绝是23节奏,六律六绝是222节奏;七律七绝是223节奏,所以246分明,即是246交替。246交替的是律句,246不交替的是拗句。

32、322节奏的句子,平仄法律是“357分明”。例如:“再相逢何处”、“一万年太久”、“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这些句子因为357交替,所以是律句。357不交替的是拗句。例如,王力称“念桥边红药”是律句,“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拗句。

律句和拗句,他只与是否合平仄法律有关,与其是否所在的“诗词曲赋联”的文体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09:1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你的“基本定义”来源于何处?或哪位大家?那本教科书?

在下三羊只知:“律句”与“拗句”是一对矛盾。律句的对立面或对应面是拗句,拗句的对立面或对应面是律句。合平仄法律的句子,叫律句;不合平仄法律的 ...
三羊 发表于 2012-7-10 06:50

大家,教科书,权威,你信吗?
符合唐诗实际情况的就是对的,扯别的没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2:2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一节 词字的平仄
—— 一字至四字句
41.2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平仄都有一定。词的句子,就平仄方面说,大致可分为律句和拗句两种(律、拗,只是取便陈说,没有深意)。律句就是普通的诗句,例如仄仄平平仄,拗句就是古风式的句子,例如仄平平平仄。非但五言七言有律拗之分,连三眼四言六言也有律拗之别,三言等于五七言的下三字,所以平平仄和平仄仄是律,仄平仄和仄仄仄是拗。四言等于五七言的上四字,所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和仄平仄仄是律,平仄平仄和仄仄仄仄之类是拗。六言等于七言的下六字,所以仄仄平平仄仄是律,平平仄平平仄之类是拗。平脚的句子由此类推。大致说起来,唐五代词差不多全是律句,宋词却往往律拗相掺。诗在古风里的拗句是随意的,而词中的拗句则是规定的,例如声声慢第六句平平仄平平仄,必须按谱填词,非但不容不拗,而且不容拗成别样。由此看来,它在声声慢里竟该认为律句而非拗句了。
----------王力《汉语诗律学》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1,        在词句平仄中的律拗之分时王力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取便陈说,没有深意”,即不可以将这里论述为“律句”的一~十一字句,推广到词之外,成为普遍的定义。
2,        “律句就是普通的诗句,例如仄仄平平仄。”这里的“诗”显然是指五七言的律诗。这从其后如“三言等于五七言的下三字”、“四言等于五七言的上四字”、“六言等于七言的下六字”皆可证明:王力这里是以五言七言律句为论述的基础的。
所以我说:“律句是律诗中的句子”是符合王力的论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2:4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你的“基本定义”来源于何处?或哪位大家?那本教科书?

在下三羊只知:“律句”与“拗句”是一对矛盾。律句的对立面或对应面是拗句,拗句的对立面或对应面是律句。合平仄法律的句子,叫律句;不合平仄法律的 ...
三羊 发表于 2012-7-10 06:50

----你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1,将王力限于词中的“律拗之分”扩大到词之外的任意文体,犯了扩大定义域的错误。
2,即使在词中的律句,也不是你这样定义的。如贺新郎下片第五句“平仄平平平平仄”在贺新郎词中就是律句而非拗句。可见词论中的拗律之义连诗中也是不能推而广之的。同样诗律中的律句定义也不能任意推广到词里去,例如“平平仄平仄”句型在诗中可以认为是“准律句”,而在词中是不允许任意“拗救”的,只要求遵守词谱。
在这点上你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主题
374

5413

帖子

0

精华

5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0341
经验
1152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11
29
发表于 2012-7-10 12:44 | 只看该作者
黄鹤楼一诗有评论说前四句都是古风
钓竿一起风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2:56 | 只看该作者
黄鹤楼一诗有评论说前四句都是古风
小钓鱼 发表于 2012-7-10 12:44

可以这样认为。唐初律诗中掺杂有古风句也是常见的现象。在五律中多些,七律中较少。我们说律句指一般情况,其关于平仄和句法结构也都是有具体要求的。不是说在律诗中故意挑一句出律的句子也说成是“律句”。所以王力说:律句就是“普通”的诗句,例如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是律诗标准律句型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1
发表于 2012-7-10 15:0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一节 词字的平仄
-------一字至四字句
41.2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平仄都有一定。词的句子,就平仄方面说,大致可分为律句和拗句两种(律、拗,只是取便陈说,没有深意)。律句就是普通的诗句,例如仄仄平平仄,拗句就是古风式的句子,例如仄平平平仄。非但五言七言有律拗之分,连三眼四言六言也有律拗之别,三言等于五七言的下三字,所以平平仄和平仄仄是律,仄平仄和仄仄仄是拗。四言等于五七言的上四字,所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和仄平仄仄是律,平仄平仄和仄仄仄仄之类是拗。六言等于七言的下六字,所以仄仄平平仄仄是律,平平仄平平仄之类是拗。平脚的句子由此类推。大致说起来,唐五代词差不多全是律句,宋词却往往律拗相掺。诗在古风里的拗句是随意的,而词中的拗句则是规定的,例如声声慢第六句平平仄平平仄,必须按谱填词,非但不容不拗,而且不容拗成别样。由此看来,它在声声慢里竟该认为律句而非拗句了。
----------王力《汉语诗律学》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1,        在词句平仄中的律拗之分时王力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取便陈说,没有深意”,即不可以将这里论述为“律句”的一~十一字句,推广到词之外,成为普遍的定义。
2,        “律句就是普通的诗句,例如仄仄平平仄。”这里的“诗”显然是指五七言的律诗。这从其后如“三言等于五七言的下三字”、“四言等于五七言的上四字”、“六言等于七言的下六字”皆可证明:王力这里是以五言七言律句为论述的基础的。
所以我说:“律句是律诗中的句子”是符合王力的论述的。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7-10 12:23


1
你可以继续看“王力《汉语诗律学》第四十二节 词字的平仄”。王力称“再相逢何处”等句子,是真正的拗句。但是王力在以后的著作里,不在叫做拗句,并在《诗词格律概要》中,修正了前期《汉语诗律学》的说法,叫做“词中的律句”了。这种说法,与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极为吻合而不矛盾!
2
王力的“六言等于七言的下六字”,应为“六言等于七言的上六字”!
3
以你所说“律句是律诗中的句子”,请问:五古七古中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句子,应该叫“什么句”呢?
4
“恰同学少年”,不是“孤平句”,不是“拗句”。假令,不叫“律句”,那么,应该叫“什么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6:08 | 只看该作者
1你可以继续看“王力《汉语诗律学》第四十二节 词字的平仄”。王力称“再相逢何处”等句子,是真正的拗句。但是王力在以后的著作里,不在叫做拗句,并在《诗词格律概要》中,修正了前期《汉语诗律学》的说法,叫做“词中的律句”了。这种说法,与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极为吻合而不矛盾!
2王力的“六言等于七言的下六字”,应为“六言等于七言的上六字”!
3以你所说“律句是律诗中的句子”,请问:五古七古中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句子,应该叫“什么句”呢?
4“恰同学少年”,不是“孤平句”,不是“拗句”。假令,不叫“律句”,那么,应该叫“什么句”呢?

---------
1,“再相逢何处”,和你的“五百里滇池”一样,是“真正的拗句”。 请看看22楼。
     另外王力并没有“修改”他的观点,是你“误解”或者“误读”了。,我在28楼也正回答了这个问题:词律不是诗律。
2,这无须争论。
3,五古中虽然可能有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句子,但也不一定是律句。也请见22楼。
4,“恰同学少年”是“词句”。请继续阅读王力的有关“词律”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3
发表于 2012-7-11 09:18 | 只看该作者
依照你的逻辑,大观楼对联只有拗句,没有律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1:41 | 只看该作者
依照你的逻辑,大观楼对联只有拗句,没有律句了!
三羊 发表于 2012-7-11 09:18

大观楼对联中所有的句子都是符合联律的联句,但无律句,也无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8:30 | 只看该作者
对联中使用律句的情况举例:

一, 不含律句联:
孙髯翁昆明大观楼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四川新都桂湖曾国藩题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吴宝桢安庆大观亭联:
凤水龙山,江左人文相望;
吴头楚尾,中流形胜在兹。

二,     律句联

张之洞题广雅书院联:
文如大历十才子;
园似将军第五桥。

豫园得月楼: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上海城隍庙豫园湖心亭:
野烟千叠石在水,
渔唱一声人过桥


左宗棠京城湖广会馆联:
江山万里横天下;
杞梓千章贡上都。

张诗舲京城龙树寺联:
好春万苇绿成海;
斜日西山黄到楼


潼关城楼一联:
华岳三峰当槛立;
黄河九曲抱城来


左宗棠兰州节署槎亭联:
八月槎横天上水;
连畦菜长故园春。

西湖联:
一檐虚待山光补,
片席平分潭影清。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波上平临三塔影;
湖中倒浸一轮秋。

三,        律句集句联

张之洞广州三君祠联 :
海气百重楼,总为浮云能蔽日;
文章千古事,生逢异代不同时。


北京政事堂有集杜题联:
竟日掩留佳客座,
两朝开济老臣心。

四,        词句杂律句联
 
关庙对联,
千载如生,仗声威屏障下游,遂得回天开蜀汉
三分何恨,伟忠义襮昭来许,直教无地着孙曹

张之洞题汉口长沙会馆联 :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徐锡麟祠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多猛士
留一抔土,争光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吴虎臣嘉兴南湖:
东海非遥,十丈蓬莱迎晓日
南湖无恙,一双鸳鸟弄晴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6
发表于 2012-7-13 1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7-13 17:40 编辑
1,“再相逢何处”,和你的“五百里滇池”一样,是“真正的拗句”。 请看看22楼。
     另外王力并没有“修改”他的观点,是你“误解”或者“误读”了。,我在28楼也正回答了这个问题:词律不是诗律。
2,这无须争论。
3,五古中虽然可能有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句子,但也不一定是律句。也请见22楼。
4,“恰同学少年”是“词句”。请继续阅读王力的有关“词律”的内容。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7-10 16:08



1958年《汉语诗律学》
1962年《诗词格律十讲》
1977年《诗词格律》
1979年《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汉语诗律学》第四十二节 词字的平仄”。王力称“再相逢何处”等句子,是真正的拗句。但是王力在以后的著作里,不在叫做拗句,并在《诗词格律概要》中,修正了前期《汉语诗律学》的说法,叫做“词中的律句”了。

由“真正的拗句”变为“词中的律句”,难道不是王力的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8:07 | 只看该作者
1958年《汉语诗律学》
1962年《诗词格律十讲》
1977年《诗词格律》
1979年《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汉语诗律学》第四十二节 词字的平仄”。王力称“再相逢何处”等句子,是真正的拗句。但是王力在以后 ...
三羊 发表于 2012-7-13 17:39

   应该修正的是你偏执的思想方法。你根本没有读懂王力的书(带着有色眼镜也不可能读懂)。
  “再相逢何处”是典型的拗句,这是根据诗律中律句的特点做出的正确的结论。我前面已经反复引用过王力的有关论述:律句是指五七言律诗的句子,主要标准有两条:句式结构和声律。“再相逢何处”无论声律还是结构均不是律句。
   但在“词律”的论述中,“再相逢何处”这种句式相当于“三字句”+“二字句”,是符合词律的句子,可以认为是“符合词律的律句”,别忘了此时王力特别注明过:这里“律”“拗”的说法仅是“取便陈说,并无深意”---意思很清楚:是借助诗律的名词解释词律而已,不能因此就将词论中的“律”“拗”之说混用到诗中或推广使用到其他地方。
   你这里不但将其与诗律相混淆,而且推广使用到对联甚至日常用语中,是荒唐可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8
发表于 2012-7-13 18:41 | 只看该作者
   应该修正的是你偏执的思想方法。你根本没有读懂王力的书(带着有色眼镜也不可能读懂)。
  “再相逢何处”是典型的拗句,这是根据诗律中律句的特点做出的正确的结论。我前面已经反复引用过王力的有关论述:律句 ...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7-13 18:07


有了平仄的节奏,这就是格律诗的萌芽。这种句子可以称为律句。五言律句是四言律句的扩展;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扩展。由此类推,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没有不是以四字句的节奏为基础的。——王力语录

如果你读不懂王力,可以读启功,也可以读周振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9
发表于 2012-7-13 18:48 | 只看该作者
大观楼对联中所有的句子都是符合联律的联句,但无律句,也无拗句。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7-11 11:41


依照你的这个逻辑,难道符合词律的叫“词句”,符合曲律的叫“曲句”,符合骈律的叫“骈句”,符合赋律的叫“赋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9:37 | 只看该作者
有了平仄的节奏,这就是格律诗的萌芽。这种句子可以称为律句。五言律句是四言律句的扩展;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扩展。由此类推,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没有不是以四字句的节奏为基础的。——王力语 ...
三羊 发表于 2012-7-13 18:41

读书要理解作者的意思,不能断章取义。

   王力这篇文章(《略论语言形式美》)是泛论声律形式的,是论述为什么平平仄仄交替会产生音乐美感,所以从最古诗歌诗经论起,从不自觉地运用“平平仄仄”音节转换到自觉运用,从四字句发展到多字句的历史发展过程。运用了这种平仄转换的句子,王力只是说“这种句子可以称为律句”----所以加上“可以称为”说明这种说法是勉强的,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只是从声律形式上而言的。这符合这篇文章的中心议题。
   但具体到律诗,律句的含义就不同了:不仅有声律上的,而且有句式上的。所以一般谈什么是律句?就应以诗词格律里的定义为准。

附:王力该文这一段如下: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诗·周南·关雎》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就是合乎这种节奏的。每两个字构成一个单位,而以下字为重点,所以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诗·卫风·伯兮》诗中的“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同样是合乎这种节奏的。在《诗经》时代,诗人用这种节奏,可以说是偶合的,不自觉的,但是后来就渐渐变为自觉的了。曹操《短歌行》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土不同》的“心常叹怨,戚戚多悲”;《龟虽寿》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些就不能说是偶合的了。这两个平仄格式的次序可以颠倒过来,而抑扬的美还是一样的。曹操的《土不同》的“水竭不流,冰坚可蹈”;《龟虽寿》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这种情况。

    有了平仄的节奏,这就是格律诗的萌芽。这种句子可以称为律句。五言律句是四言律句的扩展,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扩展。由此类推,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没有不是以四字句的节奏为基础的。

    直到今天,不少的民歌,不少的地方戏曲,仍旧保存着这一个具有民族特点的、具有抑扬的美的诗歌节奏。汉语的声调是客观存在的,利用声调的平衡交替来造成语言中的抑扬的美,这也是很自然的。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3 06:43 , Processed in 0.1129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