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意节说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主题
122

3536

帖子

0

精华

7314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32364
经验
731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9 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意节说[转“扫地僧”帖]
以“意节”作基本元素,创建独立、完整、统一的联律

  
  作者:康斯馨(原载《中国楹联》2005第4期)
  一、“意节”及有关规定
  引进意节概念之前,先讲一下节奏。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平时说的诗词的节奏(也称“声调节奏”或“音步”)是指声律单位,规定以两个字为一节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称为节奏点。还有一个相关的概念是“意义单位”(也称“意义节奏”),王力先生说:“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他还指出:节奏和意义单位“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
  在对联中,如果也按每两个字为一节奏来研究,则对联中的五七言句和诗词的句式有类似的情况。那就是:一方面,节奏和意义单位一致的例子很常见。例如(“节奏”用“-”分隔,“意义单位”用“/”分隔,下文谈到“意节”时用“|”分隔。下同):
  
未劈?曹颅?千古?恨;
  曾医?关臂?一军?惊。

  未劈/曹颅/千古/恨;
  曾医/关臂/一军/惊。
  ——徐州华祖庙
  
万顷?绿云?秋麦?蔚;
  千村?红树?杏花?深。

  万顷/绿云/秋麦/蔚;
  千村/红树/杏花/深。
   ——河北行宫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五七言的对联句子的节奏和意义单位不一致的,例如: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杭州五云山云栖寺

  在诗词中,不管意义单位如何,格律只由节奏决定。诗词格律中讲平仄、句式、粘对、对仗、押韵等,都以节奏为基本元素,以节奏点的平仄为核心。这样构建起来的诗词格律,有利于诗词吟诵时韵律和谐。但碰到节奏和意义单位不同的句子时,读起来表意就不够清晰了。对联作为一种韵律文学体裁,必须保证韵律的和谐。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在总结和创建联律时,可以引进一个新的概念——意节。
  “意节”,是指符合约定的、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小节。既然诗词节奏是不管意义的,意节显然与节奏不同;意义单位只根据词语的意义(有时是语法成分)划分,不附带约定;而意节是有附带约定的。因此,意节和意义单位也不同。
  
意节,是总结和创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联律的基本元素。意节的约定条件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朗读对联时能产生明显的文字小节;二是这些文字小节读出来要停顿合理、表意清晰;三是划分的文字小节要有利于安排整句音韵的和谐。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对对联的意节作三条约定;

  1.以词或词组做基础,一般定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特殊情况(如成语、不能拆分的专用词或其它词组)可放宽到四、五字。举例如下:
  九十?二株?柳为?幕;
  九十二株/柳/为/幕;
  九十二株柳|为幕|;
  一百八声钟|到门|。
   ——吴恭亨题澧县组武女校
  例中“九十二株”为数量词组,不宜拆分,“柳”虽为独立名词,但句子中间的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下述)。

  2.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子中间则不作独立意节,而要将其归并入相邻的词或词组构成意节。如:
  未劈|曹颅|千古|恨|;
  曾医|关臂|一军|惊|。
   ——徐州华祖庙
  座中排|无数|云山,都为|主人|添画稿|;
  窗外是|奔流|河水,能催|壮士|起歌声|。
    ——兰州若园
  上几例中,“恨、惊”等单字词,由于在句首或句末,作独立意节。而“排、添、是、起”等单字虽有独立意义,但由于它们在句中,我们规定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前面或后面的意节。通常,位于句中的单字动词,如果后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节作其宾语成分的,从朗读习惯上可将其并入前面的意节;只有一个意节作其宾语的,可将其并入后面的意节。句中其它词性的单字词是归入前意节还是后意节,可据语意而定。

  3.三字句只作一个整句,不再拆分意节。如:
  为定慧|,为声闻|,布|金地|于祗园|,六通|朗彻|;
  或净名|,或缘觉|,转|**|在鹿苑|,五蕴|圆明|。
    ——河北大慈悲殿
  例中“为定慧”、“为声闻”、“或净名”、“或缘觉”不再拆分。
  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意节点的平仄是联律平仄的核心。朗读对联时,意节点应有稍长的停顿。
  我们提出:总结和创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联律,应以意节为基本元素,以意节点的平仄为核心。这样,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能使联意的明白、朗读的停顿、音韵的和谐统一起来;二是可以对前人创作的对联在联律上给予更大幅度的肯定;三是与诗律、词律、曲格律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合诗词格律句子的基本上都合联律,合联律的句子大部分合诗词格律);四是打破了句式僵化的桎梏,句子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多变,使对联比诗词更具活泼性和生命力;五是为多种艺术风格对联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六是可以将专用名词、成语、口语、甚至歇后语、泊来词入联,既丰富了对联的容量,又拓宽了对联创作和服务的领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联律的关键在出比
  对联由上下比组成。创作时,可以先写上比再对下比,也可以先写下比再对上比,先写的叫“出比”(习惯说成“出句”)。
  诗词的格律是全篇铸定的(分为两片、三片、四片的词也不例外),而对联则完全不同。对联的出比没有规定的格式,因此无谱可言,但出比合律是全联合律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讲联律首先要明确出比的规则。
  对联出比的规则主要包括:(1)各句中意节点的平仄安排;(2)自对和排比的运用规则;(3)多句联各分句句脚平仄的一般要求等三个方面。我们假定以上比为出比,表述如下:

  (一)各句中意节点的平仄安排。可归纳为三句话:句中意节点平仄交替;领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义不拘平仄:运用特殊修辞手法时,意节点的平仄交替规则允许突破。现分述如下:
  1.一般情况下,句中意节点要符合平仄交替的规定。这和诗词格律有点类似,但诗词是讲节奏点平仄交替,对联则是讲意节点平仄交替。因此讲联律最基础和最首要的是划分好意节,并保证句中意节点平仄交替。而且要符合上比比脚一般为仄的要求。
  2.领字、衬字和单字意节可不拘平仄。领字,在词律中指“承领上下句式的虚字”,常见的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也有四字五字领的。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领字:用以引出两相以上自对或排比句子(有时是词组)的虚字、词组或短语。衬字,指句中不影响句意的虚字。对联里的衬字通常是为了读起来更顺口、表意更清晰或加强语句的感情色彩。对联中还允许上下比句中对应处使用相同的衬字。我们讲单字意节不拘平仄是指在句子里,作比脚时则一般只许为仄。举例如下(例中的领字和衬字用〔〕表示):
  剪|半岭|闲云|补衲|;
  ——杭州五云山云栖寺(上比)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佳宾|,湖山|贤主|;
  ——南京玄武湖(上比)
  上例中“剪”为句首单字意节;“谁能作”为领字;“之”为衬字(僧按:这句莫名其妙,怕是原文错漏),均可不拘平仄。

  3.运用特殊修辞手法时,意节点的平仄交替规则允许突破。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江苏东林书院(上比)
  例中首句运用了不等相排比,排比各相的中心字“声”在意节点位置,因此意节点平仄不可能交替,这在对联中认为是合律的。
  除上述三点外,我们对五、七言句作个特殊说明:五七言句用节奏点平仄交替来确定的句式(即所谓“律句”),广泛用于诗词和其它韵文,影响深远。因此,在对联中,既允许用意节点平仄交替来安排其句式,也允许用节奏点平仄交替来安排其句式。当然,最好是能二者兼顾。
  何人负|贾博|才名,望|江上|祠堂|,万里|每萦|香草|梦|;
  此地是|燕山|旧址|,愿|乡中|贤俊|,大家|争折|桂枝|来|。
   ——北京长郡会馆
  例中全是五、七言句。其中四个七言句既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也符合节奏点平仄交替,二者兼顾了;两个五言句则不符合节奏点平仄交替(即平常讲的“失律”),但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规则,结论是全联合联律。

  (二)自对和排比的运用规则。可归纳为两句话:自对或排比的成分本身要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的规定:句中单字词自对时允许作者“假定意节”和“假定分句”。
  自对是指将对仗的手法用于对联的一比之中。可以是词自对、短语自对,多句联还可以句子自对。联中运用自对,有利于增强对联的意象美和音韵美,还可以从某个角度放宽另一比对应位置的对仗要求,使创作更灵活。排比是指将修辞里的排比手法用于对联的一比之中。可以是等相排比,也可以不等相排比。联中运用排比,同样有利于增强对联的意象和音韵美,同样可以从某个角度放宽另一比对应位置的对仗要求,使创作更灵活。
  1.自对或排比成份(词组、短语或句子)的本身要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的规定。如:
  改|草衣|卉服|〔之〕观|,人间|温暖|;
  ——上海黄道婆墓(上比)
  例中首句的“草衣”与“卉服”自对,意节点“衣、服、观”平仄交替。
  仍从|水竹|开轩|,〔免辜负〕十里|春风|,二分|明月|。
  ——扬州小金山月观(上比)
  例中“十里春风”与“二分明月”自对,意节点“里、风”仄平交替,“分、月”平仄交替。

  2.句中单字词自对时允许作者“假定意节”和“假定分句”。 “假定意节”一般为两个字。此外,还允许在适当的地方“假定分句”。按“假定意节”和“假定分句”安排意节点平仄交替,有利于朗读对联时音韵和谐。例如:
  悲欢|聚散|一杯|酒|;
  ——敦煌阳光长亭(上比)
  上例“悲、欢、聚、散”单字词自对,我们可以将“悲欢”和“聚散”设为“假定意节”,使全句的意节点“欢、散、杯、酒”为“平?仄?平?仄”交替,读起来音韵就和谐了。如果写成“聚散悲欢一杯酒”,音韵明显不和谐。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忘|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仰千秋|。
   ——成都汉照烈墓
  此例上比中的“祖、孙、父、子、兄、弟、君、臣”为单字名词自对,我们可自定每二字为“假定意节”,并将八个字从中间分成两个“假定分句”,读成“祖孙|父子|,兄弟|君臣|”,意节点平仄交替了,句意不变,但音韵和谐了。

  3.上比句脚的平仄安排。一比之中每个句子的最末一个字叫句脚,最后一句的句脚叫比脚。对联的句数是不受限制的,当一比有多句时,除一般规定上比的比脚必须为仄声之外,其它各句句脚平仄要错杂安排。但联律对此没必要规定硬性的模式。一般可袭用两条常规:(1)毗连的句脚同平仄的一般不超过三个(运用特殊修辞手法时例外);(2)上比倒数第二句的句脚一般宜用平声。如: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载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享|升平|。
   ——扬州兴教寺弥勒龛
  上比句脚为“外、去、来、眉、恼”(仄、仄、平、平、仄),毗连的句脚为两连仄两连平,倒数第二句的句脚“眉”为平声。
  闭门|宛在|深山|,好花|解笑,好鸟|怡情|,尽是|天生|活泼|。
  开卷|如游|往古|,几辈|英雄|,几番|事业|,都成|文字|波澜|。
   ——广州陈园
  例中上比句脚“山、笑、情、泼”为“平、仄、平、仄”,毗连的句脚没有连平或连仄的。
  上面说的多句联的句脚安排常规,是指通常的情况,在运用特殊手法时(如入韵、句脚连用同字等)允许突破。如:
  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高郎|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更高。
  ——《聊斋志异.细柳》
  其上比句脚为“平、仄、仄、仄、仄”,句脚四连仄。

  四、下比格律
  对联的下比是上比的配偶。我们在上比符合联律的前提下,规定下比的联律就比较简单了。下比联律可归纳为四条:1与上比字数和句数相等,对应处意节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似、意节点平仄相反;2上比运用了自对或排比时,下比对应处也必须运用自对或排比;3上比中使用了同字时,下比要在对应的位置使用另外的同字属对;4下比一般不得使用上比用过的字。分述如下:
  (一)基本要求:下比与上比句数相等,对应句字数相等,各句对应位置的词语要意节相同、词性相同、语法结构相似、意节点平仄相反。因为上比的比脚规定为仄声,显然,下比的比脚就必须为平声。如: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佳宾|,湖山|贤主|;
  前朝|多圣迹|,〔我爱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
   ——南京玄武湖
  全联符合基本要求。下比中间一句“我爱此荷花世界”虽然本身平仄按节奏和诗的律句一样,但它是以意节与上联相对的,因此我们应按意节朗读。
  座中排|无数|云山|,都为|主人|添画稿|;
  窗外是|奔流|河水|,能催|壮士|起歌声|。
   ——兰州若园
  上下联的首句为七言,如按诗词节奏点,均不合平仄交替,也不符上下联节奏点平仄相对。但按意节划分,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也符合上下联意节点平仄相对的规定。

  (二)上比运用了自对或排比时,下比对应处也必须使用自对或排比。此时,下比与上比的这些对应位置的对仗从宽。即:只要求意节点平仄与上比对应处相反,而词性甚至语法结构都可以放宽。如: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敦煌阳关长亭
  例中下比“南、北、东、西”自对,假定为“南北|东西”两个意节,以对应上联之“悲欢|聚散”。“南北东西”为方位词,“悲欢聚散”为形容词或动词,对仗从宽。
  仍从|水竹|开轩|,〔免辜负〕十里|春风|,二分|明月|。
  偶向|湖山|放棹|,〔好领略〕红桥|烟雨|,白塔|青云|。
   ——扬州小金山月观
  例中下比的“红桥烟雨”与“白塔青云”自对,以对应上比的“十里春风”与“二分明月”自对。

  (三)上比中使用了同字时,下比要在对应的位置使用另外的同字属对。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江苏东林书院
  下比五个“事”字对上比五个“声”字,位置必须对应,平仄相反。
  (四)下比一般不得使用上比用过的字。但允许上下比对应处交换重用。如:
  洞隐|重天|,天底天|、天外天|,天天|巧叠|天天|妙|。
  天生|秘洞|,洞边洞|、洞中洞|、洞洞|幽连|洞洞|奇|。
  ——作者题波月洞“一洞天”
  例中上下比的“天”字和“洞”字相互交换位置、重复使用,可作为上下比交换位置使用同字的例子。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⑦彩| 六合投⑦注| 网络赚钱去SO娱⑦乐⑦城:顶级信用⑦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329 小时
主题
10

246

帖子

3

精华

1329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42602
经验
132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7
2
发表于 2013-2-9 23:43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收藏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L彩| 六合投L注| 网络赚钱去SO娱L乐L城:顶级信用L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1 小时
主题
2

58

帖子

0

精华

1982

积分

联都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8700
经验
43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27
3
发表于 2013-3-13 16:47 | 只看该作者
顶起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6 小时
主题
4

21

帖子

0

精华

489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26669
经验
11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2-21
4
发表于 2013-5-20 0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康斯馨 于 2013-5-20 03:21 编辑

本人“意节说”做了进一步推敲和修改,并已经正式出版。书名为《对联格律意节说》,需要订购请与广东楹联学会联系。现将“序言”贴在下面,一面误人子弟。

这是一本用“意节说”阐述对联格律的专著。
对联,是以对偶句为母体而产生,与诗、词、曲、赋共荣并相互吸取营养,追随时代发展步伐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格律文学体裁。既然是独立的格律文学体裁,就一定有它独立的声律规律,任何其他一种韵文的格律都不可能涵盖或替代对联格律。
各种格律文学体裁的格律,都是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再经过总结和完善而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分析前人大多数作品的基础上,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来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探寻、总结、完善对联格律也应遵循这一方法。
探寻、总结对联格律,既要从诗词曲赋的格律中认真借鉴,又要结合对联三不限(行文不限句式,句子不限字数、全联不限长短)的特点走独立的路子;既要明确设置有关的声律规则,又不宜过分繁琐和滥添桎梏;既要符合前人大多数对联作品的实际,又要符合汉语的声律特点;既要有利于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又要有利于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围绕对联格律有大量的探讨和争鸣。其中较有影响的主张或观点有以下几种:①“联律必须合符诗律”说②“联律与诗律基本相同”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偶艺术》);③“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说(《对联格律•对联谱》);④对联分“律句联”和“散句联”说。⑤“国庆或元旦贴出对联,不必在格律上讲究太多”说(姚雪垠致孙天郝的一封信)。当然,还有笔者提出的“意节说”。
如果对联作为一种韵律文学体裁却搞出若干套“律”来,酿成对联格律比诗词格律更复杂的事实,让对联界和关心、热爱对联的人士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显然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和发展。令人十分高兴的是,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颁发了《联律通则(修订稿)》,为统一对联格律奠定了基础。《联律通则》的颁发,也说明了对联完全应该有独立的、完整
的、统一的格律,只是我们如何去发掘和总结罢了。
为了构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联律,笔者阅览和分析了大量前人的对联作品,于1997年提出了“对联格律意节说”,并应邀参加了当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 在会上以《对联格律框架》为题作了初步的阐述(该论文载《南国楹联》1997第3、4期合刊 “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此后,因工作任务较忙,研究被长期搁置。2002年,将上述论文略作修改,定题为《以“意节”为基本元素,创建完全独立的对联格律》,以kkyj之网名贴上“北国网楹联论坛”等几个对联网站,立刻被多处转载,基本观点和框架得到了广大联友和网友的认可。笔者同时也得到了联友和网友们的极大的鼓励。于是,抽时间再推敲、修改、整理,投至中国楹联学会,被选用刊载在《中国楹联》2005第4期。此后,各地转载更多,联友鼓励更多,观点流传和影响更广,还被很多地方用作楹联格律教材。越如此,心底压力越大,因为以前的论文毕竟还很不成熟也不系统,如不加以完善,很可能“误人子弟”。在联友们的鼓励和催促下,2009年起,笔者决心将原“框架”完善、健全、提高,形成系统的“意节说”对联格律。
于是,对原来的基本立论进行再研究,对意节的划分和意节点的确定重新推敲,特别是增加了“三脚腰”这个重要概念,分十讲全面讲述对联格律,写成本书。本书使“意节说”联律的覆盖面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拓展,涵盖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的主要条款。在选用联例上,全书170余副例联绝大多数是清朝的作品。这样,一方面旨在证明,笔者总结的对联格律,是从以清朝为主的前人的对联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在学习对联格律的同时,较广泛地欣赏到前人优秀的对联作品。
笔者认为:提出“意节”概念,作为创建对联格律的基本元素,建立完全独立的对联格律,至少有以下好处:
1、撇开对句子形式的僵化规定,挖掘语言音韵新规律,彻底冲破“对联必须服从诗律”的桎梏,使对联格律既系统、又简约,既严谨、又通俗。有利于对联在新时代的普及和提高。
2、 归纳了大量前人对联作品内在的声律美和语言规律,更突出了对联是供阅览和朗读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彻底走出 “对联可以不讲格律”的误区。
3、 可使对联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因而可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为对联跟上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
4、有利于统一不同流派的主张,摆脱“律句联”、“散句联”、“非格律联”的争论,促进联坛百花齐放,多出好作品。
本书曾拟名为《对联格律十讲》,听取部分联友建议,选用现在的书名出版。

                                                 著  者
二〇一二年八月于广东阳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19 06:30 , Processed in 0.0870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