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联界:“运城现象”的审视与启示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 1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联界:“运城现象”的审视与启示


                                                                                             文\张兴贵 何沁学


      在中国楹联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洗礼下,古老的华夏根祖文化的发源地——运城市,凭借“文化强国”和楹联“创建活动”的强劲两翼,扎根于肥沃的河东大地,集萃在博远的国粹领域,翱翔于尧天舜日之间,扶摇直上,戮力同心,汲古溉今,以传承和弘扬楹联文化为己任,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实践、改革,在全国楹联界竖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运城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凝神聚力地审视中国楹联界“运城现象”,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促进中国楹联文化为助推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注入新的正能量,很有必要。
      运城现象的表现之一:楹联队伍不断壮大,楹联组织层出不穷
      1999年运城市楹联学会成立以后,始终以发展楹联组织和壮大楹联队伍为两手,两手都抓,两手都硬,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如今,全市13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楹联学会,市级楹联学会会员发展到1500多名,各县(市、区)会员达8000多名,继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之后全市出现了9个“中国楹联文化县(市、区)”其中,闻喜和新绛县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出现了11个“中国楹联教育基地”,35个"山西省楹联教育基地",15个“山西省楹联文化乡镇”和28个“河东楹联文化村”,形成了峨嵋岭,汾河,中条山三条楹联文化带和以董泽湖楹联文化密集区为标杆的8个楹联文化密集区。“河东联坛一百单八将”,“河东联坛十杰”、“河东联坛60名代表人物”、“河东联坛157名楹联传承人”的相继涌现,从2011年起,全市在2100所中小学开展联律普及教育活动,现在全市有1.5万名语文教师接受了楹联知识培训,50万中小学生学习了楹联知识。这些数字,足以说明运城无愧于“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的光荣称号,这种现象在全国地市级城市确实凤毛麟角,独树一帜,构成了运城现象的炫目光环
      审视与启示:
      运城楹联组织和楹联队伍的逐步壮大,什么是内在动力呢?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首先,运城楹联人主动地融入时代大潮,切中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是打造运城楹联炫目光环的心智牵引资源。美国品牌定位专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说:“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他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运城楹联队伍和组织的发展壮大,说一千道一万,是抓住了心智牵引资源——时代的呼唤。由于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自然是风生水起,势不可挡。正是这种时代呼唤的心智资源,使得运城楹联形成了一种精神文化综合定位的核心凝聚力,在这种凝聚力的作用下,组织与队伍,都找到了鲜活的渠水,形成了穿破迷雾的趋同理念,最终凝聚成无穷的文化软实力和品牌竞争力。
      其次是,运城楹联人,深谙发挥标杆作用,走以点带面,典型引领发展之路的妙谛。标杆是中国元朝时代隐逸家族夏衲利用读动术对人进行的分类总结而编著的性格学说《标杆术》中提出的概念。在管理中,标杆被赋予学习榜样的含义。树立标杆,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运城现象的形成,无疑是注重了标杆作用的发挥,市学会首先创建全国先进,引领县市区学会创建全国先进,确定楹联教育基地、楹联文化乡镇、楹联文化村、命名一百零单八将,联坛十杰、楹联文化传承人的战略举措就在于将标杆的带头和引领作用体现到实际中去,而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正是树立了一批又一批的组织和个人标杆,运城楹联人才有了榜样和动力,才能不断实现承前启后和激浊扬清,永立中国联界的潮头。
      第三是,运城楹联人,注重了新生力量的培养。楹联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魁宝,让这朵璀璨的奇葩永远芳香四溢,不但要有时代意识,更有具有未来眼光,担当起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责任,唯有如此,传承国粹的理念才能得到切实的践行,运城楹联人把传承楹联文化的目光,聚焦到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别人不知道的,关键是他们既然认准、认定了就不遗余力的抓下去。在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时代,运城市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在学校楹联教育和联律普及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仅是几个数字,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和文化传承有效结合的一种尝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做了广发而深入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工作,说明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教育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运城现象的表现之二:运城楹联人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繁荣楹联文化的“特色”理论
      运城楹联人的特色理论,不仅仅是探索具体的楹联作品的理论,更侧重于楹联适应社会需求,推动自身走向社会,赢得发展土壤和空间的一套特色理论。这是他们贯彻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发展的最直接体现。这一套特色理论,主要体现在“十六字方针”、“三个结合模式”、“三个提升行为”以及“四个要素”之中。
      审视与启示:
      方针是指引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方针的指引就是失去舵手的航行。运城楹联人明白,要促进楹联文化在本地的普及和繁荣,就必须制定发展的方针,于是“十六字方针”就应运而生:服务政治,参与经济、荟萃精品,抓好普及。其一,为政治服务是其第一要旨,这一点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运城楹联之所以能快速、健康地发展,就是因为体现了为政治服务的的宗旨,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被社会接受;其二,楹联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了参与经济建设,这一点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中国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其他事业的发展,如果背离或冲突了这个中心,势必也要被时代所淘汰,在运城标志性建筑——南风广场上,树立一幅拟获“世界吉尼斯纪录”巨幅楹联;“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运城楹联文化园内展示了包括运城市市联在内的一大批河东名联;运城市的六大高速路口和十大地标建筑都创作和悬挂了十多副楹联精品,这些举措都是为火热的经济建设加油鼓劲的具体体现,也是楹联赢得人民认可的具体体现;其三,抓住了精品打造名牌的核心。《中国对联集成——河东卷》录入11000余副楹联。运城市委宣传部出版的"运城名联"丛书,收录1000余副佳作、全市13个县市陆续出版的《对联志》和数百部河东联人的楹联专著,使得5万余副精挑细选的作品载入史册,其中运城市60多位联家群的代表作和全市楹联人的5万余副作品载入典籍,就是实施精品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无疑,这些精品将成为运城市社会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和精粹,对丰富群众生活和净化群众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四是,抓住了楹联发展的基础——面向青少年,这一点在上一个现象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事物发展的方针明确后,发展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城楹联人没有忽视这一点,为此,他们打造了发展的模式——“三结合”的模式(联官、联家、联人)创办楹联组织。所谓“联官”就是,楹联人主动接近党委、政府领导,听从各级领导对楹联发展的指导、接受领导们对楹联发展工作中存在缺点的批评,向领导反应楹联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求得领导的支持,这些都是很有前瞻意识的一种发展理念;所谓“联家”,就是楹联文化的发展不能成为文人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要紧密联系社会各界名家,为时代而鼓与呼,结合政治和经济建设创作楹联,发展文化,这也是体现楹联文化的社会性、时代性、实用性的具体表现;所谓“联人”,就是向所有公民普及楹联知识,使他们主动接受楹联文化的熏陶,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楹联组织和楹联队伍中;
      行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转变行为,是提升效益的基本要求,为此,运城楹联人提出了三个提升口号——由学会行为提升为政府行为,由一般联事活动提升为文化系列工程、由文人圈内热提升为社会热;三个提升是对十六字方针和三个结合的具体实践,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务实行为,更是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切入和完善自我、提升水平、转型发展的开拓,在这三个提升中,“党委政府为主导、楹联学会为主力、人民大众为主体、青少年一代为主角”的四要素也落到了实处。
      事物的发展必须融入大局,适应大势,才能成大事,运城楹联学会成立以来,围绕楹联创作艺术和楹联文化事业发展两大理论,先后组织了5次理论研讨会,参与举办了3次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楹联论坛,并派员参加了4次中国楹联论坛和两次中国楹联城市创建工作会,结合运城实践,撰写刊登400余篇学术理论文章,总结提炼出一系列楹联创作和新型楹联文化的理论。这是运城楹联人理论探索和全国接轨,向兄弟单位学习的实际行动,也是总结自己实践成果,发现规律,谋求精微发展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种探索精神的指引下,他们才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飞跃。
      审视运城楹联发展的这些特色理论,不难发现他们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和谐发展之路,更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理论正确,实践成果丰硕就水到渠成了。
      运城现象的表现之三:全国性的活动频繁,影响深远,成果卓越
      多年来运城市先后开展了300多次征联活动,有些成为全国影响广的赛事,承办了第二届中国楹联巅峰对决赛、邀请全国楹联名家到运城采风、运城市委宣传部和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联合举办了山西省首届楹联高手大赛、和运城电视台举办《河东名联赏》访谈节目,尤其是创建了河东楹联网汇集网络精英等活动,都在当代中国楹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运城楹联文化为题材的电影《喜堂》的上映,更为全国楹联界带来惊喜和憧憬。
      审视与启示: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开阔视野,走出去,请进来,兼收并蓄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境界,和兄弟地区加强沟通合作,增进友谊,是运城楹联快速发展的又一战略措施。在这些国内活动中,运城楹联人不但吸收了外面的经验和成果,有效地宣传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锤炼了自己的品质,通过活动,运城创作和征回楹联作品30多万副,全国开展的重大征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及其它等级奖项的两千余次。享誉全国联坛“获奖专业户”称号的杨振生、马长泰、朱天运、廉宗颇、何沁学、邵运德等一大批楹联名家不断涌现,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联坛十杰”。这不能不说是这些活动取得的成果。
      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运城楹联人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树立了足够的自信心,将自己追溯的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河东流派”观点的提出,再一次在中国楹联界掀起轩然大波,不能不说是运城楹联人高度的自信、深远的谋划和大胆的论证,其精神弥足珍贵。“河东流派”的提出和论证,是适应并丰富楹联理论的大胆尝试,是填补当代中国楹联理论空白的一个大胆创新,也是走以楹联理论的完善促进楹联实践飞跃的一个求实求是之策,更是运城楹联人将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博大精深的运城根祖文化的历史土壤中和辉煌灿烂的未来时空内,谋求楹联文化转型跨越发展的又一次大胆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河东流派”的提出和论证,将促使运城楹联人以更加慎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语言,为自己定位,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提质,既是大气魄,也是大动作,彰显的则是运城楹联人的大胸襟和大精神。正因如此,当运城楹联三巨匠岳民立、杨振生、朱天运联袂撰写的《楹联“河东流派”的兴起与发展》发表后,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提笔批示:“伟大时代”催生“河东流派”,流派群起,楹联之未来。”这是对“河东流派”观点的提出和论证的充分肯定,是对运城楹联人的鞭策和鼓励。在这种背景下,运城楹联人拿起自己的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也就在在这种论证中,运城楹联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豪放、凝重、新奇、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运城楹联人在对“河东流派”的进一步深入论证和完善中,弘扬自己的独特风格,写出更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和未来的精品,使“河东流派”叫响中国联界,影响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运城楹联人,凭着对楹联文化的挚爱,踏平坎坷,一路走来,几多的艰辛和沧桑都凝聚在厚重的两行文字中,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中冲浪不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当代中国联界的“运城现象”,这是运城楹联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以岳民立先生为代表的擎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结果,中国楹联史和运城文化史,将永载这光辉的一页。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在线时间
7772 小时
主题
245

1万

帖子

22

精华

1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品疯子

Rank: 9

UID
21416
经验
3256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7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24
2
发表于 2014-4-1 13:20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一对,对联赢奖金。应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雨巷诗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7 04:35 , Processed in 0.0890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