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人的诗很多喜欢用男女相悦,尤其是以女孩子的感情作比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慨。诸如功名富贵的得意,坎坷落魄的失意, 往往都用女孩子的情感来形容。唐代朱庆余的名诗《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并非真咏新娘初嫁,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的 心情刻画的入木三分,生动而有情趣。全诗表达了诗人考取了功名, 非常的高兴得意,有点“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味道。想想自己马上 就要去回拜主考宫了,在见面之前要精心“化妆”一番,希望自己 能够使主考官在第一印象中产生良好的观感。一切都准备停当了, 可是环境还摸不清楚,只好在师友之间悄悄地打听, 是不是合主考官的意?希望自己的外貌、装束、文才、风度都能合“上面”的意, 为自己的锦绣前程打好基础。我们一辈子做事,每到一个新的环境, 究竟要“淡妆”,还是“浓妆”,很难恰到好处。 “画眉深浅入时无”,能不能合乎环境、合乎时代?还真是个难解的话题。
有些人一辈子都弄不清、搞不明怎样“深浅”才算“入时”。其实这些都是“名”与“利”在作,怪。 “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权与势是人性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 一些深谙“深浅”的人,往往因权势而自鸣得意,也因权势而郁郁寡欢。司马迁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是恒古不易的名言。
有关人生得意与失意,荣耀与没落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 年前,我家住的新村里,有一家主入便是一个衙门内的要员。逢年过节大有门庭若市之慨。 有一年要员因事犯法被免了职,刚好接他位置的后任正好住在他家的楼下。到了逢年过节,送礼的人照旧很 多。有一天前任的一个孙子正好在楼梯口玩耍,看到那些平时送礼 的熟人手提东西正走上楼梯来。孩子天真无邪地对他们说:叔叔、阿姨我家就住在这里, 你们别走错了。弄得客人好生尴尬, 只好苦笑着向孩子招招手而己,看得让人心寒。真让人觉得有点“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的感觉。孩子童言无忌,岂知世间“深浅"啊!
古人还有两句话:“早知不入时入眼,多买脑脂画牡丹。"表面 上看起来是题画的,其实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诗。 他说:若早知人是势利的,喜欢攀附富贵,对于格调高雅的看不惯,那我就索性庸俗 一点,多买一些腮脂来画富贵花好了。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多年的“深 浅”摸索,终于悟出了“入时"的真谛来了。可还是让人觉得悟得 晚了一些,空耗了很多精力与财力。这两句话肯定是出自久历风波、 遍尝荣辱而归于平淡后的肺腑感言。不经绚烂,哪里知道平淡的可 贵:不经荣耀,哪里知道平凡的可爱。但从人生的实际经验来讲, 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明志”呢?除非是生而知之的圣 贤或是未涉“深浅”的孩童。
诸葛亮有一则名言,可为修习“深浅”的人权当座右铭,如云: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途而益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