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三个重要文学批评理论 ——兼谈对联的创作与批评
文\高原汉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孔为至圣,孟为亚圣),他的著述《孟子》与孔子的《论语》同为《四书》之一,被誉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孟子》一书,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其中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论述,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精髓,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合来看,孟子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个理论:以意逆志 出处:《孟子·万章上》 原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翻译: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 理论精髓: 以意逆志的核心是:读者在读文学作品(不能把对联排除在外)时,要沉浸于文学作品之中,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换句话说,只有读懂、读透文本,才能理解思想,评说其优劣。 心得体会: 我们经常读文章,也偶尔评论文章,怎么才能评价文章呢?众所周知,古今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有多种风格,比如表现手法上就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究竟哪种风格更好,愚以为要争论个谁第一、谁第二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轻易地说:我不喜欢豪放风格或者我不喜欢婉约风格。这样评价,是典型的主观主义。没有融于作品之中,没有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轻易下结论,是没有依据的。当今人,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入法眼。言外之意就是批评者不喜欢我的作品,抛开感叹者的“敝帚自珍”心理,批评者没有做到“以意逆志”的确普遍存在。批评文学作品(包括对联)者,是应该读透作者,领会每一副对联的思想后再做好坏评价,还是认为:我是批评者,凡是语言风格不符合我的爱好就不垂青呢? 这个问题需要思考。 第二个理论: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 原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翻译: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理论精髓: 知人论世的理论核心就是,阅读、批评文学作品(包括对联),要弄清楚作品中题写的人物经历、突出贡献与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切忌自己还不了解作品的人物与事件背景,就批评作品的好坏。 心得体会: 了解人物的历史,了解事物、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对阅读和批评文学作品(对联)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说在这里,我想扯得稍微远一点,说说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观点,老白的这一观点,用现在的话就是“文章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不说别的,我就说说用词,有的人写文章(包括对联),喜欢用古代经常用而现代社会已经很少用的词语,更有甚者,更是热衷于上古时期的一些生僻词语。是的,这些词语对今天的人来说,的确“古风古韵”十足,但是那是古人的“现代汉语”,离我们的这个时代很远了,衡量当今人的作品是否有古风,不是看词语古不古,而是要看语言风格、要看思想内涵,我们现在很平常的一个词语,也许一千年后的人看到也会认为,这个词“很古典”。从这个角度来说,知人论世的观点,还是主张写文章(对联),要与“正在进行”的时代保持一致。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古代存在,现代人在生活中很少使用的词语,一律不能出现,而是不要把他当做主体。 第三个理论:知言养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原句:“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翻译:(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 理论精髓: 知言养气的核心是,文章要有高尚的义与道,这两者高尚了,文章就富有正气,而高尚的义与道,需要作品平时培养,人有义与道,发而为文,自然就有了义与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心得体会: 文章(对联)中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当然是义与道了。但是,似乎有一些人曲解了浩然之气的慨念了,把他理解为表达手法的豪放了,狭隘地认为只要词语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就是浩然之气,于是一些词语就成了香饽饽,比如,动不动第一、无双,比如动不动柱地擎天,超今越古,也有一些人喜欢口号式的形容词构成排比句,以体现“浩然之气”。说到底,我们应该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上下功夫,用古人的无形、无声的道德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有一股凛然之气。浩然之气绝不是形容词堆砌出来的,他恰恰是一种无形力量的潜移默化。 认真领会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文学批评理论,汲取它的精髓,对我们的文章(对联)创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