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来坚持学骈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1 1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骈赋代表作:
曹丕:《感物赋》《愁霖赋》《登城赋》《悼夭赋》《感离赋》
曹植:《白鹤赋》《鹞雀赋》《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洛阳赋》《洛神赋》
应玚:《闵骥赋》《愁霖赋》
祢衡:《鹦鹉赋》
王粲:《登楼赋》《槐树赋》
嵇康:《琴赋》
向秀:《思旧赋》
陆机:《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
江淹:《恨赋》《别赋》
张华:《鹪鹩赋》
谢灵运:《山居赋》
沈约:《郊居赋》
鲍照:《舞鹤赋》《芜城赋》
谢庄:《月赋》
庾信:《枯树赋》《哀江南赋》



百度百科
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古代汉族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韵脚除外)。当代某些业余作者认为,今人作骈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似可再随意一些,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1
骈赋基本含义

俳赋
即骈赋也,韵类汉赋而篇精短,崇骈偶、对句工、好融典,近于诗歌;江淹氏《春赋》,若金杯碰玉盏,锵然可唱;律赋为唐宋科举试体,严律而求工,甚于俳骈,程式拘泥几近乎游戏也;至中唐,古文兴而文赋出,以散代骈,韵亦宽便,句参差若琼树翠枝,绚璨灿莹,纵横千里而驰骋云外,推赋于极至,终蔚为大观矣。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雄奇伟岸,为文赋之典也。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押韵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2
骈赋发展阶段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
魏晋是一个美文的时代,骈赋则是这个时代美文的最突出标志。魏晋人以其缘情绮靡之美学观指导下的逐美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美形式,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骈赋的出现,是文学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也使文学真正地成为了“人学”。 从文体的性质上看,骈赋很像舶来品的散文诗。骈赋的丰富性、繁复性和华赡性,非常有利于表现深沉而激荡的情感,适应个体生命的复杂难言的哀怨惆怅的含蓄抒写,往往表现“生命不谐”的悲悯主题和幽怨情感,形成强烈而浓郁、悠长而缠绵的情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而生成一种艺术快感的颤栗。魏晋骈赋不仅有其自身的形式优势,还对其他文体具有深刻的影响。
骈赋,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样式,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势力,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为壮丽的奇观。魏晋南北朝骈赋(以下简为“魏晋骈赋”),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时期,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也很有意味的现象。何以魏晋文人普遍地爱好骈赋呢?魏晋骈赋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个没有被人们所真正重视而必须正确对待的文学史现象。

因为人们对“骈”字讳莫如深,甚至大有谈“骈”色变的倾向,把“骈赋”与形式主义联系在一起,在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时多着眼于五言诗,或者说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大关注是在五言诗上。我们以为,这一时期的骈赋,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影响上,都远远超出了五言诗,甚至超出了文学的本身。朱光潜先生在论述诗赋的格律形式问题时说:“律诗有流弊,我们无庸讳言,但是不必因噎废食,任何诗的体裁落到平凡诗人的手里都可有流弊。律诗之拘于形式,充其量也不过如欧洲诗中之十四行体(sonnet)。我们能藐视彼特拉克、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诸人用十四行体所做的诗么?我们能够藐视杜甫、王维诸人用律体所做的诗么?”① 我们很欣赏这样的说法,再于其后加上一问:我们能够藐视曹植王粲陶潜鲍照庾信等人用骈赋形式所做的赋么?

一、魏晋骈赋的高潮与士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
建安始,骈赋取代了大赋而畅行,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写骈赋,几乎什么都可以入骈赋,据严可均所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所辑《历代赋汇》之统计,魏晋南北朝有赋1095篇(包括残篇),作家284人,其总数是今存汉赋的6倍。曹植和傅玄等人创作的赋超过了50篇。这些赋的形式,又主要是以骈俪为主流的,至少可以说在这些赋里都具有骈俪的要素或成分。
按照表现内容或题材分,魏晋骈赋大致可分为三类:
咏物写志:曹植的《白鹤赋》以鸟喻人,通过对“遘严灾而逢殃”遭遇的描写,表现作者遭受迫害的幽愤;他的《蝉赋》、《鹞雀赋》等则写出了一种特定环境中的忧谗畏讥的惶恐;应玚的《闵骥赋》,以“良骥不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愤;祢衡的《鹦鹉赋》,写鹦鹉的不幸即是暗喻自己的不幸。王粲的《槐树赋》表现出“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的渴望;还有如嵇康的《琴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等。咏物赋特别的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入赋的,甚至连飞蛾、苍蝇、老鼠等都可以成为赋的对象。
即景抒情:魏晋士人的悲悯之情往往通过自然物的吟咏而表现出来,从山川和草木凋落中联想到人生无常。曹丕和曹植都写过不少这样的辞赋,曹丕有《感物赋》、《愁霖赋》、《登城赋》等,曹植有《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等,还有如应玚的《愁霖赋》,王粲的《登楼赋》,谢灵运的《山居赋》,沈约的《郊居赋》,鲍照《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思旧怀人:这类作品都是伤叹与哀悼亲人故旧的,如曹丕的《悼夭赋》,《感离赋》,曹植这方面的赋更多,如《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等,还有《洛阳赋》、《洛神赋》,再有如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思旧铭》等等。
无论哪一种题材的骈赋,基本上都适应了抒写惆怅、压抑或者凄苦心境的需要,都是以悲为美的美学追求,这些作品里总是回荡着一种哀怨低回的悲怆之音。可以这么说,悲悯是魏晋辞赋的共同主题,是主旋律,主色调,是这些辞赋的共同本色。
骈赋,作为一种文学奇葩在魏晋盛放,肯定具有其合理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在“人的自我觉醒”上找到原因。一般研究认为,时代使然,而偏重于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也就是饥饿、贫困、瘟疫迁流、疏离、贬谪、放逐等,这自然不错。社会的剧烈变化,动荡不安,人民劫难深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以为,所以出现骈赋大量写作的最为深刻原因还在于,士人的生命意识,在于他们特殊环境中的个体生命感动,在于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魏晋的动乱,破坏了正常的安定的生活,无论是地位显赫的高官还是衣不蔽体的贱民,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随时都可以遇到天灾人祸而结束生命。魏晋时期政权迭变,对于士人来说,除了具有与一般百姓所共有的战争和瘟疫所带来的死亡恐惧外,还多了一个政坛党争而引起杀身之祸的惶徨。以建安七子为例,没有一个寿终天年的,孔融死于曹操刀下,王粲亡于东征途中,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同时死于瘟疫,阮瑀也只活了四十余岁。魏晋名士如何晏、嵇康陆机陆云、潘岳、张华石崇郭璞等人,都是在动乱中被送上断头台的。刘琨鲍照等在乱兵之中死于非命。陆机年届四十,感叹于同龄亲友已死亡过半,他在《叹逝赋》里感伤不已地叹道:“夫何天地之辽阔,而人生之不可久长”。对于文人来说,最困惑的有两种:一是生命无常,一是穷困不遇,在某种意义上说,后者还超过前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②
波斯比洛夫在分析悲剧性与悲剧情绪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它不只是因为与外界的威胁力量发生冲突而造成,而首先是因为个人的切身要求与他所认定的超个人的生活价值之间的矛盾造成的。③这种“矛盾”所引发的士人的悲哀与孤独,远胜过其他“情感”的痛苦,也造成了远胜于其他情绪的复杂与激烈。这种“穷困不遇”而引起的悲悯与孤独,成为魏晋时期的普遍情绪,也反映了魏晋人的自我觉醒。士人的强烈的个性意识与情感欲望,在遭受到严酷现实的摧残和压抑后,特别是在感到对命运的无可把握后,心灵多创,因此而形成了这个时代的士人特别的多愁善感,性格怪僻,行事乖张,不近人情,进而形成了魏晋人悲天悯人、惜时怜物的审美心境,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心态与趣尚,形成了凄婉哀怨的悲剧美的骈赋文本。
因此,骈赋写作,以及骈赋把幽忧悲悯主题的表现放在中心位置上的文学创作,完全是基于自我觉醒之上的时代的情绪,是在当时高压政治下士人心灵的深重叹息,是生命不谐的感奋颤音。另外,“‘文章不朽’这种全新的文学观念生动地反映着建安文人对人生永恒价值的追求,鼓励着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从事此‘不朽之盛事’,而且也促使人们将文学作为表现自我内在情感、自我精神世界的手段或方式。他们用文学抒已之情,从而使抒情化成为建安文学的灵魂,成为文学摆脱经学束缚而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④这也是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的一方面。


二、逐美时代的美学要求与美文极至
曹丕的“诗赋欲丽”(《典论·论文》),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再到刘勰“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文心雕龙·情采》),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诗品》)等,从文学理论上高标出魏晋时代的尚美逐美的风气。
鲁迅先生对曹丕的“诗赋欲丽”的艺术主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章的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首先提出美的主张的曹丕,他最先把握到了时代逐美的需要和趋势,鲁迅说:“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现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 sake)的一派。”⑤着眼于文学的形式美,把形式美放到了重要位置上,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标明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学已经具有了“绮靡”的形式美的要求与形态。

也许是为经学束缚太久的缘故,也许是文学质木无文而不能够适应抒情需要的缘故,文学到了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以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极端要求。魏晋成为了一个“美文”的时代,时代需要美文,使凡是能够美文的一切文字都美文化了,不仅文学上所有的文字美文化了,几乎所有的官样文章也美文化了。而且,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渗透到所有的方面,他们不仅欣赏自然,也欣赏人的自身,追求种种风流放逸。美,已经成为他们的深刻需要,成为他们置换或超越其精神的生命形态。人们对美的这种需要和追求,在骈赋上的表现最为突出,换言之,魏晋人以辞赋的形式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而这种在文学上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成为文学摆脱经学束缚而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成为魏晋人表现自我的内在情感、自我的精神世界的生存需要。人们用美的尺规来评判人,评判作品,关于这一点,钟嵘的美学态度最为鲜明,也最具典型意义。比如,“钟嵘建安文学中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慨是不欣赏的,对嵇康的无所顾忌的、近于愤激的思想表现是不以为然的,对于宋代杰出诗人鲍照作品中常给人以凌厉雄浑之感的意气的表现也是不满的。”⑥这是因为激直凌厉的表达不能为钟嵘所欣赏,而陶潜诗“平淡”、“真古”的另外一种风貌,也不被他看好,其诗被列为中品。钟嵘钟嵘为什么对这些我们现 在一致叫好的诗人和诗歌并不欣赏呢?钟嵘欣赏什么呢?我们以为,弄清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弄清了这个时代的美学趣味的本质问题。钟嵘所特别推崇的李陵、苏武曹植刘琨阮籍陆机等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怨深文绮、意悲旨远的要求。钟嵘的文学观的核心也是“怨而不怒”的,他在对诗的本质的认识上更加突出“怨”。但是,他特别讲究“情兼雅怨”,“文典以怨”。钟嵘即以此来作为品评的标准,把诗人和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很明显,他是把“形式”标准放在首位的,十分重视表现,重视表现和表达上的美的形式。这虽然说的只是钟嵘个人的美学趣味,却代表了魏晋主流美学思潮,代表了魏晋时代的美学观。文学的评判标准全部美文化了,即便是“怨”的内容,如果不出以“雅”的形式,也是注定要被那个时代所冷落的,陶潜就是最好的例证。刘勰的诗美观是儒家正统的,他对陶潜诗也没有什么好感,《文心雕龙》里纵论历代诗人,竟然无一语提及陶潜。然而,如果把陶潜的骈赋放在那个时代里衡量,其重视表现美的精神、手段及形式与效果,绝不在时人之下了。陶潜虽然存赋仅三篇,却篇篇精致完美,欧阳修对他的《归去来兮辞》评价极高,说是“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此赋辞采流丽斐然,骈四俪六而又参差错落,俪对工巧,奇偶天然,其中巧用双声、迭韵迭字,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等等,造成了语言上律化了 的鲜明乐感。
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使文学进入了一个“逐美”的时期。这种“逐美”成为魏晋南北朝的整个时代的风气,使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极其重视辞采、重视骈偶、重视韵律的形式美,只不过是骈赋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罢了。应该说,骈句偶句在此前已经不乏先例了,但是,像魏晋人这样认真、这样执着而在作品中这样频繁出现的,还实在没有。尤其是在韵律的自觉使用上更是前无古人。语言趋向骈偶化和韵律化,是时代对“美”的最重要的形式要求,这是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导倾向,也是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不同于东汉抒情小赋的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更加区别于一直板着严肃脸而“劝百讽一”的汉大赋。
陶潜的《闲情赋》因为不是“劝百讽一”而单纯言情,在文学史上一直被视为有争议的作品,连最先对陶潜有高度评价的萧统也因此指责为“白璧微瑕”而大呼“惜哉”。其实,陶潜也是努力想要“有助于讽谏”的,其序中叙说作赋之原委时就有这样的表述。他在序中自谦说:“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意思是,即便文辞不能如前人那么优美高妙,我也是要仿作一篇的。这就说明在文学的“逐美”时期里,陶潜也有这方面的追求和能力。事实上他的这篇骈赋超过了古人,而且在后来几乎所有的这样题材的古代诗文中也找不到可以媲美的作品。“赋是一种大规模的描写诗。”①陶潜以这样“大规模”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赋的优势特点,也表现出其个体的艺术造诣、丰富情感和创造精神。此赋写得镂金错彩,缠绵悱恻,渴望与失望、欣喜与恐惧、热烈与冷静、欢歌与悲叹等情感交织,心理矛盾激烈,感情跌宕起伏,形成了极大的内在张力。特别是中间部分的“十愿”与“十悲”,更是不遗余力,极尽铺张扬厉,逐层开展,尽写热烈爱恋中的一系列感受,心理过程微妙逼真,充分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驾驭力,形成了一气流转而百旋千回、自由奔放而酣畅淋漓的文势,形成了强烈而浓郁、悠长而缠绵的情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生成一种快感的颤栗,久久沉浸于淳美的意境之中而不能自拔。
骈赋的出现,是文学的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是文学真正成为“人学”的艺术特征,也是文学顺应了逐美的时代要求和趋势。这种对美的深刻需求,使魏晋人变汉大赋的乏情而为悯情,在内容上变大赋的炫耀性的堆砌为感发性的体物,因此在风格上也变大赋的富丽艳靡而为清疏幽怨,使骈赋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形式美的代表和极至。即便要求近乎苛刻,文句、辞采和使事用典上十分讲究,但是,因为魏晋人执着的美的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技能,使极难对付的骈赋形式而达到“情兼雅怨”的标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绝少矫情、卖弄、堆砌的感觉,读后令人感奋而有袅袅之余音挥之难去。尽管有人说这些骈赋“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但是,它在体验世俗、缘情绮靡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觉醒个体的忧患意识的悲鸣载体。这种在文学上突出性灵抒发和形式美的创造,无疑是文学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向。特别是到了齐梁,建立了美学、文论的系统,而欣赏论的出现,则是对骈赋的创作的总结,也是推动,并且使骈赋中运用和出现的美学的要素,渗透到了其他各个艺术乃至生活的门类里去了。朱光潜先生认为:赋本来是诗中的一种体裁。中国诗走上“律”的路,最大的影响是“赋”。诗和散文的骈俪化都起源于赋。朱先生解释说:“何以说诗和散文的骈俪化都起源于赋呢?赋侧重横断面的描写,要把空间中纷陈对峙的事物情态都和盘托出,所以最容易走上排偶的道路。”①朱先生赋的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指骈赋,也就是说,骈赋不仅有其自身的形式优势,还对其他文体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骈赋的文体优势及其特征
魏晋人何以一定要用骈赋骋情呢?骈赋何以只有在这个时期最为畅行呢?思考这些问题很有意义。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述,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⑦此论有两点意思为我们所同感:其一是骈赋出现于建安这个文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虽然其作者还没有自觉的文体意识,但是,在他们的撰述中,已经具备了骈赋的一些基本特点,而且,建安文人乃骈赋的开风气之先者;其二是因为这些骈赋形式的拥有,而使这些文字明显区别于东汉的抒情小赋。我们以为,虽然这种“文体复殊于东汉”,但又明显让人看到这是从小赋中胎脱而来,是在小赋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更适宜表现幽怨情感且更具有绮靡形态的美的形式。或者说,骈赋的直接源头,其主要艺术养分是屈宋的辞赋,而不是汉大赋。大赋之旨归在于讽谏,也结穴于讽谏,而铺排堆砌过多,又往往带有炫耀和自赏的意味,不仅冲淡了主题,致使结尾处的讽谏显得乏力,特别是削弱了赋的文学性,以至于有人这样认为,在大赋中增删去一些章节其内容与主题都不会受到影响。故而,大赋成了一种“官学”,一种死板的套路,一种浮肿而贫血的面目,而不是文学,更不是“人学”。
钟嵘处于骈赋的成熟期和高潮期,处于文学理论化、美学专门化的时代,他的《诗品》用“生命不谐”评论李陵的诗歌。钟嵘十分欣赏这种不谐的生命状态,欣赏这种生命状态中所产生的“幽忧”颤音,这实际上也是时代趣味的概括,是当时创作风格的总结性的提纯,自然也是对与诗歌同源甚至同质的骈赋的具体要求。他在《诗品》中多用“怨”来论述魏晋时期的诗人诗作,“怨”类字眼真有几十处之多。⑥钟嵘十分强调“怨”在文学中的地位,认为“怨”是与作者个人遭遇所引起的各种感慨分不开的,他在《诗品》中以“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论李陵的诗歌,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他直接用作者的人生际遇来阐释这种幽怨主题的因果。
何谓“生命不谐”的颤音?这是孤独、困惑、烦恼、骚乱、彷徨、惶恐、惊悸、惆怅、抑郁、孤闷、愤慨、哀伤等等,诸多情感混合而成的悲悯心灵的交响,这是生命处于被毁灭性打击的绝境中而生成的本能上的大激动和大震颤,这就形成了情感上淋漓奔放、纵横排荡 而若决江河的抒发之需求,“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而在对于这种生命颤音的展与骋上,骈赋比诗具有更多的优势。生命的苦难以及这种苦难所引发的个体人生的深沉感受和思考,不长篇敷陈不足以舒展情怀。陈诗的要求和长歌的性质,即是情感抒发对体裁的积极选择,是性情展示的特殊要求。辞赋的丰富性、繁复性和华赡性,非常有利于表现深沉而激荡的情感,适应个体生命的复杂难言的哀怨和惆怅的含蓄抒写,形成感人深切的艺术效果。从这种文体的性质看,骈赋,倒很像是舶来品的散文诗。
从文体形态上比较,散文诗与赋一样,既是诗而又区别于诗。从表述的方式上比较,二者都是“独语”的抒发。可以说,独语性是散文诗最“正宗”的表现。何其芳就直接以“独语”称《野草》。⑧钱理群等也把鲁迅的散文诗说成是“‘独语体’的散文”。他们认为:“(‘独语’)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惟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⑨以这些特征来看骈赋,在表述上也是完全酷似的。然而,我们的着眼点还不在其外形,而主要在于其内质,也就是说,在表现生命的大悲苦、大感动和大担当的情感和心绪上,二者有更多的共同点。法国象征派大师波特赖尔认为,散文诗“是以适应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特殊文体。考察散文诗的诞生,它是灵魂大震颤的产物。⑩在这种源自于人生大痛苦,源自于生命大悲悯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上,让我们看到了魏晋骈赋的相似处。魏晋辞赋多写人生失意与哀悼悼亡的悲悯幽怨情感,这样的文体性质及其特征,与散文诗相通。魏晋人灵魂大挣扎而造成大震颤的存在体验,最适合用骈赋来表现。这就是骈赋的文体意义。刘熙载在《艺概·赋概》里说:“赋起源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11)古人所云,也说的是赋体的这种形式特点和优势。我们不妨取证于王粲的《登楼赋》。此赋抒写的不是简单的身世之忧。赋中万感齐发,百转愁肠,离乡之忧,寄人篱下之忧,厌恶战争之忧,流离失所之忧,落拓江湖之忧,明君难遇之忧,怀才不遇之忧,生命无常之忧,真可谓哀怨之极。生命的大痛感及其大担当情怀而生成的大激动,自是“诗不能驭”,不用骈赋不足以骋情使气也。作者先是以乐景衬忧,引发怀归之悲,再通过对惨澹萧瑟景色的描写,来烘托和强化因为漂泊不定,踌躇不安而身心憔悴的精神状态,又反复用典,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激烈的感奋,情感如谷中之溪流,斗折蛇曲,在百转千回中到达抒情的高潮。
骈赋这种形式,决定了它擅长表现那种让作者心灵颤栗和生命痛感的深切内容,换言之,也只有这些内容,才是最佳骈赋产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列举大量的作品来说明。曹植的《白鹤赋》、《蝉赋》、《鹞雀赋》等都是写他遭受迫害的幽愤,写他忧谗畏讥的惶恐,代表了其赋最高成就的《洛神赋》,也是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的哀怨已极的悲剧心态;祢衡被害时年仅26岁,他的《鹦鹉赋》代表了这时期咏物赋的最高成就,是其身处逆境时的心灵写照。向秀的《思旧赋》虽然文字极少,却写得百感交集,深切曲婉;江淹的《恨赋》、《别赋》表现的是一种让“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生命痛感,古人说“读之英雄雪涕”;鲍照的《芜城赋》吊古而伤今,以遒丽之文辞、俊爽之格调而写悲惨景象和哀怨心境,让清人姚鼐赞之为“赋家之绝境”,他的《舞鹤赋》也写得驱迈苍凉,诗人“结长悲于万里”,其赋中“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表现的正是一种生命不谐的音符;庾信的《哀江南赋》被人誉为骈赋的最高成就,更是灵魂震颤的“危苦之辞”,赋中大量使典,形成了恢弘博大而苍凉悲壮的气韵和史诗般的结构,诗人满怀去国羁孤之怨愤而感慨道:“春秋迭化,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总之,这种灵魂大挣扎而造成大震颤的存在体验,最适合用辞赋来表现。骈赋以敷陈取胜的文体优势,适合抒情者对于过多积郁在心的情感的发泄。笔者在评论鲁迅写作《野草》时的心态时是这样表述的:“作者在极度的幻灭和虚无中进入神秘和超升的大境界,在旧我速朽的大酷刑里,诗人在心灵炼狱经过深刻的恐惧、锥心的裂痛和极端的孤独后,获得了死灭后新我诞生的大满足。”⑩ 我们以为,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创作心理和过程与魏晋重要骈赋作家是极其一致的。
《文心雕龙·情采》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12)刘勰比较诗赋而阐释情与文的关系问题,他所以轻赋而重诗,是因为赋体“采滥忽真”而生成的浮肿和贫血的形态。他在《文心雕龙·序志》里也说:“辞人爱奇,言贵浮诡”。(12)这些都体现了他以情性为上、标自然为宗的美学主张。然而,魏晋之际的重要辞赋作家正是出于“为情而造文”的需要,十分娴熟地运用骈俪的形式,而往往又都是在需要表现人生大悲恸、情感大动荡的时候而运用骈赋这种形式,善于用这种形式来发抒“危苦之辞”,因而形成了魏晋骈赋的悲悯主题和幽怨旋律。这种完全基于自我觉醒之上的文学的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是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和“美学”的时代需要,而非“为文而造情”的一种。我们以为:魏晋骈赋的成功,正在于其缘情绮靡美学观指导下逐美的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俪美的形式。骈赋文学的失误,不是文体的失误,而是这种文体作者在追求绮靡形式时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的失落,在于因此而造成的气格下沉和思想浅薄。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9:12 | 只看该作者
浅谈骈赋
王克功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它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演变历史。赋,按体制划分,一般分为古赋(古赋包括四言诗体赋、骚体赋和散体赋。)、骈赋 (即俳赋)、律赋和文赋四大类。拙文仅就本人学习前辈的骈赋名篇、相关论述与创作实践简要谈一下对骈赋的粗浅认识。  

     骈赋的基本特征。骈赋,辞赋学术语,赋体的一类。“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较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适宜多种题材与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骈赋的源起与发展。自从贾谊的《吊屈原赋》直接继承了楚辞《九章·怀沙》和《赋篇》的体制,完成了由辞向赋的过渡,形成“骚体赋”后。其后的枚乘《七发》则进一步奠定了汉大赋的体制。到了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就更将汉大赋推向了高峰。但司马相如的赋,虽则有韵但散化,只是典型的散体大赋。

     到了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简洁的说,俳赋就是散体赋去掉散文部分,而在韵文部分加以对偶而形成的新赋体。曹植的《洛神赋》就是标准的骈赋。魏晋人以其缘情绮靡之美学观指导下的逐美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美形式,讲求对偶,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骈赋的出现,是文学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也使文学真正地成为了“人学”。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骈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时期。据严可均所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所辑《历代赋汇》之统计,魏晋南北朝有赋1095篇(包括残篇),作家284人,其总数是今存汉赋的6倍。

     骈赋与律赋的关系。齐梁以后,诗和赋的创作,都趋向于讲求对仗与声律。诗至初唐,已有律诗之称。赋在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最早用于科举的命题限韵之作,参照诗的成例,这种应试之赋被称为律赋。由此可见,从文体演进和发展来看,律赋与俳赋的关系尤为密切。正如祝尧论二者的联系时所说:“俳者律之根,律者俳之蔓”(《古赋辨》)把律赋看作是俳赋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魏晋骈赋与唐代律赋的区别。首先在用韵上,律赋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而骈赋音韵则自然和谐,比较灵活;其次在句式与平仄上,律赋要求的句式、平仄非常严格,而骈赋虽则通篇对偶,讲究一定声律,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一些。最后在题材与内容上,律赋大多是应制的歌功颂德式,局限性很大。而骈赋则题材范围很广:比如【咏物写志】类的,曹植的《白鹤赋》、《蝉赋》、《鹞雀赋》,应玚的《闵骥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槐树赋》,嵇康的《琴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等等;再如【即景抒情】类的:曹丕的《感物赋》、《愁霖赋》、《登城赋》等,曹植的《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等,应玚的《愁霖赋》,王粲的《登楼赋》,谢灵运的《山居赋》,沈约的《郊居赋》,鲍照《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还有如【思旧怀人】类的:曹丕的《悼夭赋》、《感离赋》,曹植这方面的赋更多,如《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洛阳赋》、《洛神赋》,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思旧铭》等等。于此可见,骈赋这种形式,决定了它擅长表现那种让作者心灵颤栗和生命痛感的深切内容,换言之,也只有这些内容,才是最佳骈赋产生的最佳心理状态。魏晋的骈赋,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影响上,都远远超出了魏晋的五言诗,甚至超出了文学的本身。

     当然,任何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形式,无所谓好或是坏,而究竟采用哪种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这就要看作者的习惯与爱好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论述诗赋的格律形式问题时所说:“律诗有流弊,我们无庸讳言,但是不必因噎废食,任何诗的体裁落到平凡诗人的手里都可有流弊。律诗之拘于形式,充其量也不过如欧洲诗中之十四行体(sonnet)。我们能藐视彼特拉克、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诸人用十四行体所做的诗么?我们能够藐视杜甫、王维诸人用律体所做的诗么?”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有人在其后加上一问:我们能够藐视曹植、王粲、陶潜、鲍照和庾信等人用骈赋形式所做的赋么?


                                 二零一零年四月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9:19 | 只看该作者


【咏物写志】类

《白鹤赋》--曹植
《蝉赋》--曹植
《鹞雀赋》--曹植
《闵骥赋》--应玚
《鹦鹉赋》--祢衡
《槐树赋》--王粲
《琴赋》--嵇康
《鹪鹩赋》--张华
《舞鹤赋》--鲍照
《雪赋》--谢惠连
《月赋》--谢庄
《枯树赋》--庾信

【即景抒情】类:
《感物赋》--曹丕
《愁霖赋》--曹丕
《登城赋》--曹丕
《愁霖赋》--曹植
《节游赋》--曹植
《游观赋》--曹植
《愁霖赋》--应玚
《登楼赋》--王粲
《山居赋》--谢灵运
《郊居赋》--沈约
《芜城赋》--鲍照
《哀江南赋》--庾信

【思旧怀人】类:
《悼夭赋》--曹丕
《感离赋》--曹丕
《离思赋》--曹植
《静思赋》--曹植
《释思赋》--曹植
《归思赋》--曹植
《幽思赋》--曹植
《闲居赋》--曹植
《闵志赋》--曹植
《洛阳赋》--曹植
《洛神赋》--曹植
《思旧赋》--向秀
《叹逝赋》--陆机
《悯思赋》--陆机
《大暮赋》--陆机
《感丘赋》--陆机
《恨赋》--江淹
《别赋》--江淹
《思旧铭》--庾信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4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9:32 | 只看该作者
《白鹤赋》曹植


嗟皓丽之素鸟兮,含奇气之淑祥。薄幽林以屏处兮,荫重景之馀光。狭单巢于弱条兮,惧冲风之难当。无沙棠之逸志兮,欣六翮之不伤。承邂逅之侥幸兮,得接翼于鸾凰。同毛衣之气类兮,信休息之同行。痛美会之中绝兮,遘严灾而逢殃。共太息而祗惧兮,抑吞声而不扬。伤本规之违忤,怅离群而独处。恒窜伏以穷栖,独哀鸣而戢羽。冀大纲之难结,得奋翅而远游。聆雅琴之清韵,记六翮之未流。




嗟皓丽之素鸟兮,含奇气之淑祥。
薄幽林以屏处兮,荫重景之馀光。
狭单巢于弱条兮,惧冲风之难当。
无沙棠之逸志兮,欣六翮之不伤。
承邂逅之侥幸兮,得接翼于鸾凰。
同毛衣之气类兮,信休息之同行。
痛美会之中绝兮,遘严灾而逢殃。
共太息而祗惧兮,抑吞声而不扬。
伤本规之违忤,怅离群而独处。
恒窜伏以穷栖,独哀鸣而戢羽。
冀大纲之难结,得奋翅而远游。
聆雅琴之清韵,记六翮之未流。



      
古:平仄通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  ◆祥【下平七阳】
今:平仄通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平  ◆祥【十唐,ang,iang,uang】
      
古:仄平平仄通仄平 仄通仄平?平  ◆光【下平七阳】
今:通平平仄通仄平 平通仄平平平  ◆光【十唐,ang,iang,uang】
      
古:仄通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通通  ◆当【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今:平通平平仄平平 仄通平平通通  ◆当【十唐,ang,iang,uang】
      
古: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通平  ◆伤【下平七阳】
今:平通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  ◆伤【十唐,ang,iang,uang】
      
古: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  ◆凰【下平七阳】
今:平仄仄平通仄平 通平仄平平平  ◆凰【十唐,ang,iang,uang】
      
古:平平通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通  ◆行【下平七阳】【下平八庚】【去声二十三漾】
今: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平平  ◆行【十唐,ang,iang,uang】【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仄仄平通仄平 仄平平平平平  ◆殃【下平七阳】
今:仄仄仄平通平平 仄平平平平平  ◆殃【十唐,ang,iang,uang】
      
古:通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通平  ◆扬【下平七阳】
今: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仄平  ◆扬【十唐,ang,iang,uang】
      
古:平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  ◆处【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今:平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  ◆处【十四姑,u】
      
古: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  ◆羽【上声七麌】
今:平仄平仄平平 平平平平平仄  ◆羽【十二齐,i,er,ü】
      
古:仄仄平平通仄 仄仄仄平仄平  ◆游【下平十一尤】
今:仄仄平平通平 通仄仄平仄平  ◆游【七尤,ou,iu(iou)】
      
古: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平  ◆流【下平十一尤】
今: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流【七尤,ou,iu(iou)】





罗初来评:
下平七阳这个韵很多人喜欢用,说明有可取之处。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9:39 | 只看该作者
蝉赋

《蝉赋》 为东汉文学家曹植所作,以写蝉来感生世,是咏蝉诗作中出现最早,写得也最好为成功的一类。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劲斧。冀飘翔而远托兮,毒蜘蛛之网罟。欲降身而卑窜兮,惧草虫之袭予。免众难而弗获兮,遥迁集乎宫宇。依名果之茂阴兮,托修干以静处。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狝猿。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其过庭。气(忄替)怛而薄躯,足攀木而失茎。吟嘶哑以沮败,状枯槁以丧(刑)[形]。乱曰:诗叹鸣蜩,声嘒嘒兮,盛阳则来,太阴逝兮。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的《蝉赋》即是其滥觞。文中首写蝉先天资质之美,次写黄雀、螳螂、蜘蛛、草虫对它的毒害,以至于蝉不得不逃离众难,末写蝉落于狡童之手,最终成了人们腹中之物的可悲结局。这种蝉的命运正是作者曹植生世的生动写照,从文中可以见到作者对于命运的深深不平和无限忧患。
曹植之后,感身世的咏蝉作品中佳作甚多,如骆宾王的《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此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
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
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劲斧。
冀飘翔而远托兮,毒蜘蛛之网罟。
欲降身而卑窜兮,惧草虫之袭予。
免众难而弗获兮,遥迁集乎宫宇。
依名果之茂阴兮,托修干以静处。
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
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狝猿。
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
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
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
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
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
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
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其过庭。
怛而薄躯,足攀木而失茎。
吟嘶哑以沮败,状枯槁以丧形。
乱曰:
诗叹鸣蜩,声嘒嘒兮,盛阳则来,太阴逝兮。
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古:仄平平平平仄平 通仄仄平仄平  ◆阴【下平十二侵】
今:平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  ◆阴【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仄通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平  ◆林【下平十二侵】
今:仄通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平  ◆林【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仄通仄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通通  ◆吟【下平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今:平通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通平  ◆吟【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平仄仄平通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  ◆心【下平十二侵】
今: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  ◆心【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仄平通平仄仄平 通仄仄平平平  ◆求【下平十一尤】
今:仄平通平平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  ◆求【七尤,ou,iu(iou)】
      
古: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平  ◆流【下平十一尤】
今: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平  ◆流【七尤,ou,iu(iou)】
      
古:仄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通仄?仄  ◆暑【上声六语】
今:仄平平平平通平 仄平通仄仄仄  ◆暑【十四姑,u】
      
古:仄平仄平仄仄平 通平?平仄仄  ◆斧【上声七麌】
今:仄平通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仄  ◆斧【十四姑,u】
      
古: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罟【上声七麌】
今: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  ◆罟【十四姑,u】
      
古:仄通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通  ◆予【上平六鱼】【上声六语】
今:仄通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通  ◆予【十二齐,i,er,ü】
      
古:仄仄通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  ◆宇【上声七麌】
今:仄仄通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平仄  ◆宇【十二齐,i,er,ü】
      
古:平平仄平仄平平 仄平通仄仄仄  ◆处【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今:平平仄平仄平平 平平通仄仄仄  ◆处【十四姑,u】
      
古:仄平平平仄平平 仄平通平平仄  ◆圃【上声七麌】【去声七遇】
今:仄平平平仄平平 仄平仄平平仄  ◆圃【十四姑,u】
    姿  
古: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  ◆猿【上平十三元】
今:通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平  ◆猿【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仄仄平通?平 仄平通平通通  ◆缘【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今:平仄通平仄仄平 仄平通平仄平  ◆缘【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通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平  ◆闲【上平十五删】
今: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通平仄仄平  ◆闲【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  ◆连【下平一先】
今: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  ◆连【八寒,an,ian,uan,üan】
    竿  
古: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通  ◆缠【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今: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平  ◆缠【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通平  ◆捐【下平一先】
今: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通平  ◆捐【八寒,an,ian,uan,üan】
      
古:通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  ◆燔【上平十三元】
今:通平通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  ◆燔【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通通通  ◆庭【下平九青】【去声二十五径】
今: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仄平  ◆庭【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仄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  ◆茎【下平八庚】
今:仄仄平平通平 平平仄平平平  ◆茎【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通平平仄通仄 仄平仄仄通平  ◆形【下平九青】
今:平平通仄仄仄 仄平仄仄通平  ◆形【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仄  ◆曰【入声六月】
今:仄平  ◆曰【三皆,ie,üe】
      
古:平通平平 平仄仄平 通平仄平 仄平仄平  ◆兮【上平八齐】
今: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 通平平平 仄平仄平  ◆兮【十二齐,i,er,ü】
      
古: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 仄通仄平  ◆兮【上平八齐】
今:仄仄平仄 平平平平 仄平仄仄 仄平平平  ◆兮【十二齐,i,er,ü】





罗初来评:
从此可看出用的是词韵。虽然当时没有《词林正韵》。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9:47 | 只看该作者
鹞雀赋

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话和叙述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雀与鹞抗争的场面。

作品原文
鹞雀赋
鹞欲取雀。雀自言:“雀微贱,身体些小,肌肉瘠瘦,所得盖少。君欲相啖,实不足饱。”鹞得雀,初不敢语。“顷来轗轲,资粮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宁复置汝!”雀得鹞言,意甚怔营:“性命至重,雀鼠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倾。皇天降鉴,贤者是听。”鹞得雀言,意甚怛惋。当死毙雀,头如果蒜。不早首服,烈颈大唤。行人闻之,莫不往观。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藂莀多刺。目如擘椒,跳萧二翅。我当死矣,略无可避。鹞乃置雀,良久方去。二雀相逢,似是公妪,相将入草,共上一树。仍叙本末,辛苦相语。向者近出,为鹞所捕。赖我翻捷,体素便附。说我辨语,千条万句。欺恐舍长,令儿大怖。我之得免,复胜于免。自今徙意,莫复相妒。

作品简析


曹植是魏晋时期开风气之先的重要诗人,有“建安之杰”之称。如果从曹植现存诗文的总的创作倾向来看,他是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诗人,但若细审他的创作,其中又透发着一股浓郁浪漫主义气息。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鹞雀赋》。这是一篇既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寓言特点的赋。《鹞雀赋》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话和叙述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雀与鹞抗争的场面。这是曹植的自况自拟之作,表现了他被迫害被压抑,生命维艰的困苦境地。这篇赋无论是总体构架或是那谐谑成趣的表现风格,都明显地受到了《庄子》文风的影响。
“赋”体裁介绍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作者简介

曹植
(192—233)三国魏杰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有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


曹植与诗歌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 一将成名·曹植
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鹞欲取雀。雀自言:
“雀微贱,身体些小,
肌肉瘠瘦,所得盖少。
君欲相啖,实不足饱。”
鹞得雀,初不敢语。
“顷来轗轲,资粮乏旅。
三日不食,略思死鼠。
今日相得,宁复置汝!”
雀得鹞言,意甚怔营:
“性命至重,雀鼠贪生;
君得一食,我命是倾。
皇天降鉴,贤者是听。”
鹞得雀言,意甚怛惋。
当死毙雀,头如果蒜。
不早首服,烈颈大唤。
行人闻之,莫不往观。
雀得鹞言,意甚不移。
依一枣树,藂莀多刺。
目如擘椒,跳萧二翅。
我当死矣,略无可避。
鹞乃置雀,良久方去。
二雀相逢,似是公妪,
相将入草,共上一树。
仍叙本末,辛苦相语。
向者近出,为鹞所捕。
赖我翻捷,体素便附。
说我辨语,千条万句。
欺恐舍长,令儿大怖。
我之得免,复胜于免。
自今徙意,莫复相妒。



      
古:通仄仄仄 仄仄平  ◆言【上平十三元】
今:仄仄仄通 通仄平  ◆言【八寒,an,ian,uan,üan】
      
古: 仄平仄 平仄通仄  ◆小【上声十七筱】
今: 通平仄 平通平仄  ◆小【六豪,ao,iao】
      
古:平仄仄仄 仄仄仄仄  ◆少【上声十七筱】【去声十八啸】
今:平仄平仄 仄通仄仄  ◆少【六豪,ao,iao】
      
古:平仄通仄 仄通仄仄  ◆饱【上声十八巧】
今:平仄通仄 平仄平仄  ◆饱【六豪,ao,iao】
      
古:通仄仄 平通仄仄  ◆语【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今:仄通通 平仄仄仄  ◆语【十二齐,i,er,ü】
      
古: 通平仄通 平平仄仄  ◆旅【上声六语】
今: 仄平仄平 平平平仄  ◆旅【十二齐,i,er,ü】
      
古:通仄通仄 仄通仄仄  ◆鼠【上声六语】
今: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  ◆鼠【十四姑,u】
      
古:平仄通仄 通仄仄仄  ◆汝【上声六语】
今:平仄通通 通仄仄仄  ◆汝【十四姑,u】
      
古:仄仄通平 仄仄?平  ◆营【下平八庚】
今:通通仄平 仄仄平平  ◆营【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 仄仄仄通 仄仄平平  ◆生【下平八庚】
今: 仄仄仄通 通仄平平  ◆生【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  ◆倾【下平八庚】
今:平通平平 仄仄仄平  ◆倾【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平平通仄 平仄仄通  ◆听【下平九青】【去声二十五径】
今:平平通仄 平仄仄平  ◆听【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通仄仄平 仄仄仄仄  ◆惋【去声十五翰】
今:仄通通平 仄仄平仄  ◆惋【八寒,an,ian,uan,üan】
      
古:通仄仄仄 平通仄仄  ◆蒜【去声十五翰】
今:通仄仄通 平平仄仄  ◆蒜【八寒,an,ian,uan,üan】
      
古:通仄仄仄 仄仄仄仄  ◆唤【去声十五翰】
今:仄仄仄通 仄仄仄仄  ◆唤【八寒,an,ian,uan,üan】
      
古:通平通平 仄通仄通  ◆观【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今:平平平平 仄仄仄通  ◆观【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仄通平 仄仄通平  ◆移【上平四支】
今:通通仄平 仄仄仄平  ◆移【十二齐,i,er,ü】
      
古:平仄仄仄 ??平仄  ◆刺【去声四寘】
今:平平仄仄 平平平通  ◆刺【一麻,a,ia,ua】【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通仄平 平平仄仄  ◆翅【去声四寘】
今:仄平仄平 仄平仄仄  ◆翅【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通仄仄 仄平仄仄  ◆避【去声四寘】
今:仄通仄仄 仄平仄仄  ◆避【十二齐,i,er,ü】
      
古:通仄仄仄 平仄平仄  ◆去【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今:仄仄仄通 平仄平仄  ◆去【十二齐,i,er,ü】
      
古:仄仄通平 仄仄平仄  ◆妪【去声七遇】
今:仄通通平 仄仄平仄  ◆妪【十二齐,i,er,ü】
      
古:通通仄仄 通仄仄仄  ◆树【上声七麌】【去声七遇】
今:通通仄仄 仄仄平仄  ◆树【十四姑,u】
      
古:平仄仄仄 平仄通仄  ◆语【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今:平仄仄仄 平仄通仄  ◆语【十二齐,i,er,ü】
      
古:仄仄仄仄 通通仄仄  ◆捕【去声七遇】
今:仄仄仄平 通仄仄仄  ◆捕【十四姑,u】
    便  
古:仄仄平仄 仄仄通仄  ◆附【去声七遇】
今:仄仄平平 通仄通仄  ◆附【十四姑,u】
      
古:仄仄仄仄 平平仄通  ◆句【上平七虞】【下平十一尤】【去声七遇】
今:通仄仄仄 平平仄通  ◆句【七尤,ou,iu(iou)】【十二齐,i,er,ü】
      
古:平仄仄通 通平仄仄  ◆怖【去声七遇】
今:平仄仄通 通平仄仄  ◆怖【十四姑,u】
      
古:仄平仄仄 仄通平仄  ◆免【上声十六铣】
今:仄平通仄 仄仄平仄  ◆免【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平仄仄 仄仄通仄  ◆妒【去声七遇】
今:仄平仄仄 仄仄通仄  ◆妒【十四姑,u】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42 | 只看该作者
枯树赋
庾信
原文: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译文: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   
    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虽然花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树声中含有嶰谷竹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云门”乐的律吕之音。带领幼雏的凤凰曾来聚集,比翼双飞的鸳鸯常来巢居。内心深处像陆机那样,渴望在故乡临风的亭上一听鹤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月峡听猿声长啸。  
    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裏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鱼龙起伏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裏泛起的波纹。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鱼、龙密鳞,铲出龟、鼈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云霞中,狼籍散乱。  
    至於松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发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时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将军独坐大树之下。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於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风雨中摇撼颠踬。东方大海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於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见於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呢?  
    至於山河险阻,道路隔绝,飘零异地,离别故乡。树被拔出根茎泪水垂落,损伤本根就滴沥鲜血。火烧入朽树的空处,树脂流淌,枝节断裂。横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躯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躯干中段折曲。纹理斜干粗百围者也如坚冰破碎,纹理正直高达千寻的也如屋瓦破裂。背负树瘿如长着赘瘤,被蛀穿的树心成了鸟的巢穴。树怪木精睒眼灼灼,山鬼妖孽暗中出没  
    况且我遭遇国家衰亡,羁居异邦不归。不能吟咏思人深切的“采葛”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齐的食薇不辱?沈沦在穷街陋巷之中,埋没在荆木院门之内,既伤心树木凋零,更叹息人生易老。《淮南子》说:“树叶飘落,老人生悲。”就是说这个意思呀!  
    於是有歌辞说:“建章宫三月大火之后,残骸如筏在黄河上漂流万里。那些灰烬,不是金谷园的树木,就是河阳县的花果。”大司马桓温听后感叹道:“过去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曾经枝条飘拂依依相惜;今天却看到它枝叶摇落凋零,江边一片凄清伤神的景象。树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


赏析:
《枯树赋》 - 赏析

   《枯树赋》借东晋名士殷仲文起兴,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沈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至如”一段,吃紧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  
    后皇嘉树如此,恶木又当如何?《庄子》曾两次以恶木为寓言,宣明其无用无为的哲学。据说那些长在路边的树,就是因为“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人间世》篇)惠施攻击庄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树卷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顾。”(《逍遥游》篇)庄子的哲学这里姑且抛开不论,庾信笔下,连这样无用的树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难逃被铲削劈斫的命运。它们不能为建筑材料,却被他人当作赏心悦目的玩物。为了这个目的,它们被剥去树皮(“平鳞铲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飞溅,宛如生命的剥落,虽然有了碎锦真花的面目,却不复从前的生机。低贱的恶木也有生命,而人类的砍削又何异于屠杀!砍伐过后,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树散乱,烟霞无色。  
    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  
    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森梢百顷,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树为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又岂止是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桃林塞这几个名呢?但年代既远,它们也都掩埋在历史的角落,“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冷落凄清,生意萧索。  
    但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况复”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末尾的两阕短歌,隽永深长,至情至痛,再三诵 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
根抵盘魄,山崖表里。
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
声含嶰谷,抱《云门》;
将雏集凤,比翼巢鸳。
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拥肿,盘坳反覆;
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节竖山连,文横水蹙。
匠石惊视,公输眩目。
雕镌始就,剞劂仍加;
平鳞铲甲,落角摧牙;
重重碎锦,片片真花;
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
森梢百顷,搓枿千年。
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
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
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
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
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
拔本垂泪,伤根沥血。
火入空心,膏流断节。
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
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
载瘿衔瘤,藏穿抱穴,
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
未能采葛,还成食薇;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
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
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古:通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通平平仄仄 平仄仄通仄 仄通平平通仄 仄仄平通 平仄仄仄  ◆矣【上声四纸】
今:平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通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  ◆矣【十二齐,i,er,ü】
    鹿  
古:仄通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  ◆梓【上声四纸】
今:仄平平仄平平 平平平仄  ◆梓【十三支,(-i)(零韵母)】
      
古: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  ◆里【上声四纸】
今: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  ◆里【十二齐,i,er,ü】
      
古:仄平仄平平平 平平通平仄仄  ◆死【上声四纸】
今:仄平仄平平平 平平通平仄仄  ◆死【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平通平仄仄 仄仄平平  ◆根【上平十三元】
今:平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  ◆根【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殿  
古: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通平平平  ◆园【上平十三元】
今: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平平平  ◆园【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平?仄 仄仄 平平  ◆门【上平十三元】
今:平平仄仄 通仄 平平  ◆门【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通平仄仄 通仄平平  ◆鸳【上平十三元】
今:通平平仄 仄仄平平  ◆鸳【八寒,an,ian,uan,üan】
      
古:通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通平  ◆猿【上平十三元】
今: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  ◆猿【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仄平仄仄仄 平平通仄  ◆覆【入声一屋】
今:仄仄平通平仄 平仄仄仄  ◆覆【十四姑,u】
      
古:平平仄仄 平通仄仄  ◆伏【入声一屋】
今: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  ◆伏【十四姑,u】
      
古:仄仄平平 平通仄仄  ◆蹙【入声一屋】
今:平仄平平 平通仄仄  ◆蹙【十四姑,u】
      
古:仄仄平仄 平通仄仄  ◆目【入声一屋】
今:仄通平仄 平平仄仄  ◆目【十四姑,u】

      
古:平平仄仄 通仄平平  ◆加【下平六麻】
今:平平仄仄 平平平平  ◆加【一麻,a,ia,ua】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牙【下平六麻】
今:平平仄仄 仄通平平  ◆牙【一麻,a,ia,ua】
      
古:通通仄仄 仄仄平平  ◆花【下平六麻】
今:通通仄仄 通通平平  ◆花【一麻,a,ia,ua】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霞【下平六麻】
今: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霞【一麻,a,ia,ua】

      
古:仄平平仄 仄仄 平仄 平平  ◆迁【下平一先】
今:仄平平仄 仄通 平仄 平平  ◆迁【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平仄通 平?平平  ◆年【下平一先】
今: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年【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通平仄平  ◆焉【下平一先】
今: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通平仄平  ◆焉【八寒,an,ian,uan,üan】
    穿  
古:仄通平平仄仄 仄仄平通  ◆穿【下平一先】
今:仄仄平平平平 仄平平平  ◆穿【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  ◆烟【下平一先】
今: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通平平平  ◆烟【八寒,an,ian,uan,üan】

    西  
古: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  ◆社【上声二十一马】
今:平仄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  ◆社【二波,o,e,uo】
      
古:仄仄仄平仄通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冶【上声二十一马】
今:仄仄仄平通通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冶【三皆,ie,üe】
      
古:仄平仄平仄通平 平平仄通平仄仄  ◆马【上声二十一马】
今: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平通平仄仄  ◆马【一麻,a,ia,ua】
      
古:仄仄平通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  ◆下【上声二十一马】
今: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通仄平平平仄  ◆下【一麻,a,ia,ua】

      
古: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  ◆别【入声九屑】
今: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  ◆别【三皆,ie,üe】
      
古: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  ◆血【入声九屑】
今: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  ◆血【三皆,ie,üe】
      
古:仄仄通平 通平仄仄  ◆节【入声九屑】
今:仄仄通平 通平仄平  ◆节【三皆,ie,üe】
      
古:通仄仄平?仄 仄平平平仄通  ◆折【入声九屑】
今:通仄仄平平仄 通平平平仄平  ◆折【二波,o,e,uo】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通仄平平仄仄  ◆裂【入声九屑】
今: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通仄平平仄仄  ◆裂
    穿  
古:仄仄平通 通通仄仄  ◆穴【入声九屑】
今:仄仄平平 通平仄平  ◆穴【三皆,ie,üe】
      
古:仄仄?? 平平平仄  ◆孽【入声九屑】
今:仄仄仄仄 平平平仄  ◆孽【三皆,ie,üe】

      
古:仄仄平平通仄 平仄平平  ◆归【上平五微】
今: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归【五微,ei,ui(uei)】
      
古: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  ◆薇【上平五微】
今:仄平仄通 平平平平  ◆薇【五微,ei,ui(uei)】
      
古:通平平仄 平仄平平  ◆扉【上平五微】
今:平平平仄 平通平平  ◆扉【五微,ei,ui(uei)】

      
古:仄平通仄 通平仄平  ◆衰【上平四支】
今: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  ◆衰【五微,ei,ui(uei)】
      
古: 平平仄 平 仄仄仄 通平平  ◆悲【上平四支】
今: 平平仄 平 仄通仄 通平平  ◆悲【五微,ei,ui(uei)】
      

      

      
古:仄平通仄仄 平平仄仄?  ◆槎【下平六麻】
今: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槎【一麻,a,ia,ua】
      
古: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花【下平六麻】
今: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花【一麻,a,ia,ua】
      

      
古:仄平通仄 平平仄平  ◆南【下平十三覃】
今: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  ◆南【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通通仄 平仄平平  ◆潭【下平十三覃】
今:平通平仄 平仄平平  ◆潭【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通通仄 平平仄平  ◆堪【下平十三覃】
今: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  ◆堪【八寒,an,ian,uan,üan】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43 | 只看该作者
 
洛神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邀请。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

  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于是众神纷至杂沓,呼朋引类,有的戏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飞翔于神异的小渚,有的在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鸟的羽毛。洛神身旁跟着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汉水之神,为瓠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时而扬起随风飘动的上衣,用长袖蔽光远眺,久久伫立;时而又身体轻捷如飞凫,飘忽游移无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她动止没有规律,像危急又像安闲;进退难以预知,像离开又像回返。她双目流转光亮,容颜焕发泽润,话未出口,却已气香如兰。她的体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饭不思。

  在这时风神屏翳收敛了晚风,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涛,冯夷击响了神鼓,女娲发出清泠的歌声。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六龙齐头并进,驾着云车从容前行。鲸鲵腾跃在车驾两旁,水禽绕翔护卫。车乘走过北面的沙洲,越过南面的山冈,洛神转动白洁的脖颈,回过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启,缓缓地陈诉着往来交接的纲要。只怨恨人神有别,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年而无法如愿以偿。说着不禁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哀念欢乐的相会就此永绝,如今一别身处两地,不曾以细微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以明珰作为永久的纪念。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余情绻缱,不时想象着相会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顾盼,更是愁绪萦怀。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身上沾满了浓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回返的道路,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注释
[1]洛神:传说古帝宓(fú)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故名洛神,又名宓妃。
[2]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公元220—226年。
[3]京师:京城,指魏都洛阳。
[4]济:渡。洛川:即洛水,源出陕西,东南入河南,流经洛阳。
[5]斯水:此水,指洛川。
[6]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传为宋玉所作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都记载宋玉与楚襄王对答梦遇巫山神女事。
[7]京域:京都地区,指洛阳。
[8]言:语助词。东藩:东方藩国,指曹植的封地。黄初三年,曹植被立为鄄(juàn)城(即今山东鄄城县)王,城在洛阳东北方向,故称东藩。
[9]伊阙:山名,又称阙塞山、龙门山,在河南洛阳南。
[10]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
[11]通谷:山谷名。在洛阳城南。
[12]陵:登。景山:山名,在今偃师县南。
[13]殆:通“怠”,懈怠。一说指危险。烦:疲乏。
[14]尔乃:承接连词,于是就。税驾:停车。税,舍、置。驾,车乘总称。蘅皋:生着杜蘅的河岸。蘅,杜蘅,香草名。皋,岸。
[15]秣驷:喂马。驷,一车四马,此泛指驾车之马。芝田:种着灵芝草的田地,此处指野草繁茂之地。一说为地名,指河南巩县西南的芝田镇。
[16]容与:悠然安闲貌。阳林:地名。
[17]流眄:纵目四望。眄,斜视。一作“流盼”,目光流转顾盼。
[18]精移神骇:神情恍惚。骇,散。
[19]忽焉:急速貌。思散:思绪分散,精神不集中。
[20]殊观:少见的异常现象。
[21]岩之畔:山岩边。
[22]援:以手牵引。御者:车夫。
[23]觌(dí):看见。
[24]“翩若”二句:翩然若惊飞的鸿雁,蜿蜒如游动的蛟龙。翩,鸟疾飞的样子,此处指飘忽摇曳的样子。惊鸿,惊飞的鸿雁。婉,蜿蜒曲折。这两句是写洛神的体态轻盈宛转。
[25]“荣曜(yào)”二句: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松树。荣,丰盛。曜,日光照耀。华茂,华美茂盛。这两句是写洛神容光焕发充满生气。
[26]“仿佛”二句:时隐时现象轻云遮住月亮,浮动飘忽似回风旋舞雪花。仿佛,若隐若现的样子。飘飖,飞翔貌。回,回旋,旋转。这两句是写洛神的体态婀娜,行动飘忽。
[27]皎:洁白光亮。太阳升朝霞:太阳升起于朝霞之中。
[28]迫:靠近。灼:鲜明,鲜艳。芙蕖:一作“芙蓉”,荷花。渌(lù):水清貌。以上两句是说,不论远远凝望还是靠近观看,洛神都是姿容绝艳。
[29]秾:花木繁盛。此指人体丰腴。纤:细小。此指人体苗条。
[30]修短:长短,高矮。以上两句是说洛神的高矮肥瘦都恰到好处。
[31]“肩若”二句:肩窄如削,腰细如束。削成,形容两肩瘦削下垂的样子。约素,一束白绢。素,白细丝织品。这两句是写洛神的肩膀和腰肢线条圆美。
[32]延、秀:均指长。颈:脖子的前部。项:脖子的后部。
[33]皓:洁白。呈露:显现,外露。
[34]“芳泽”二句:既不施脂,也不敷粉。泽,润肤的油脂。铅华,粉。古代烧铅成粉,故称铅华。不御,不施。御,用。
[35]云髻:发髻如云。峨峨:高耸貌。
[36]联娟:微曲貌。
[37]“丹唇”二句:红唇鲜润,牙齿洁白。朗,明润。鲜,光洁。
[38]眸:目中瞳子。睐(lài):顾盼。
[39]靥(yè):酒窝。辅:面颊。承权:在颧骨之下。权,颧骨。
[40]瓌:同“瑰”,奇妙。艳逸:艳丽飘逸。
[41]仪:仪态。闲:娴雅。
[42]绰:绰约,美好。
[43]奇服:奇丽的服饰。旷世:举世唯有。旷,空。
[44]骨像:骨格形貌。应图:指与画中人相当。
[45]璀粲:鲜明貌。一说为衣动的声音。
[46]珥:珠玉耳饰。此用作动词,作佩戴解。瑶、碧:均为美玉。华琚:刻有花纹的佩玉。琚:佩玉名。
[47]翠:翡翠。首饰:指钗簪一类饰物。
[48]践:穿,着。远游:鞋名。文履:饰有花纹图案的鞋。
[49]曳:拖。雾绡:轻薄如雾的绡。绡,生丝。裾:裙边。
[50]微:轻微。芳蔼:香气。
[51]踟蹰:徘徊。隅:角。
[52]“于是”二句: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纵体,身体轻举貌。遨,游。
[53]采旄(máo):彩旗。采,同“彩”。旄,旗竿上旄牛尾饰物,此处指旗。
[54]桂旗:以桂木做旗竿的旗,形容旗的华美。
[55]攘:此指挽袖伸出。神浒:为神所游之水边地。浒,水边泽畔。
[56]湍濑:石上急流。玄芝:黑色芝草,相传为神草。
[57]“余情”二句:我喜欢她的淑美,又担心不被接受,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振荡,形容心动荡不安。怡,悦。
[58]“无良媒”二句:没有合适的媒人去通接欢情,就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微波,一说指目光。
[59]诚素:真诚的情意。素,同“愫”,情愫。
[60]要:同“邀”,约请。
[61]信修:确实美好。修,美好。
[62]羌:发语词。习礼:懂得礼法。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善于言辞。这句意指有很好的文化教养。
[63]抗:举起。琼珶(dì):美玉。和:应答。
[64]“指潜川”句:指深水发誓,约期相会。潜川,深渊,一说指洛神所居之地。期,会。
[65]眷眷:依恋貌。款实:诚实。
[66]斯灵:此神,指宓妃。我欺:即欺我。
[67]交甫:郑交甫。《文选》李善注引《神仙传》:“切仙一出,游于江滨,逢郑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弃言:背弃承诺。
[68]狐疑:疑虑不定。因为想到郑交甫曾经被仙女遗弃,故此内心产生了疑虑。
[69]收和颜:收起和悦的容颜。静志:镇定情志。
[70]申:施展。礼防:礼法,礼能防乱,故称礼防。自持:自我约束。
[71]徙倚:留连徘徊。
[72]“神光”二句:洛神身上放出的光彩忽聚忽散,忽明忽暗。
[73]竦(sǒng):耸。鹤立:形容身躯轻盈飘举,如鹤之立。
[74]椒途:涂有椒泥的道路,一说指长满香椒的道路。椒,花椒,有浓香。
[75]蘅薄:杜蘅丛生地。流芳:散发香气。
[76]“超长吟”二句: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超,惆怅。永慕,长久思慕。厉,疾。弥,久。
[77]众灵:众仙。杂沓:纷纭,多而乱的样子。
[78]命俦啸侣:招呼同伴。俦,伙伴、同类。
[79]渚:水中高地。
[80]翠羽:翠鸟的羽毛。
[81]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据刘向《列女传》载,尧以长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后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往寻,自投湘水而死,为湘水之神。
[82]汉滨之游女:汉水之女神,即前注中郑交甫所遇之神女。
[83]“叹匏瓜”二句:为匏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匏瓜,星名,又名天鸡,在河鼓星东。无匹,无偶。牵牛,星名,又名天鼓,与织女星各处天河之旁。相传每年七月七日才得一会。
[84]袿(guī):妇女的上衣。猗(yī)靡:随风飘动貌。
[85]翳(yì):遮蔽。延伫:久立。
[86]凫:野鸭。
[87]“凌波”二句:在水波上细步行走,溅起的水沫附在罗袜上如同尘埃。凌,踏。尘,指细微四散的水沫。
[88]难期:难料。
[89]“转眄”句:转眼顾盼之间流露出奕奕神采。流精,形容目光流转而有光彩。
[90]“气若”句:形容气息香馨如兰。
[91]屏翳:传说中的众神之一,司职说法不一,或以为是云师,或以为是雷师,或以为是雨师,在此篇中被曹植视作风神。川后:传说中的河神。
[92]冯(píng)夷:传说中的水神。
[93]女娲:女神名,相传笙簧是她所造,所以这里说“女娲清歌”。
[94]“腾文鱼”二句: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腾,升。文鱼,神话中一种能飞的鱼。警乘,警卫车乘。玉銮,鸾鸟形的玉制车铃,动则发声。偕逝,俱往。
[95]六龙:相传神出游多驾六龙。俨:庄严的样子。齐首:六龙齐头并进。
[96]云车:相传神以云为车。容裔:即“容与”,舒缓安详貌。
[97]鲸鲵(ní):即鲸鱼。水栖哺乳动物,雄者称鲸,雌者称鲵。毂(gǔ):车轮中用以贯轴的圆木,这里指车。
[98]沚:水中小块陆地。
[99]“纡素领”二句:洛神不断回首顾盼。纡,回。素领,白皙的颈项。清扬,形容女性清秀的眉目。
[100]交接:结交往来。
[101]盛年:少壮之年。莫当:无匹,无偶,即两人不能结合。
[102]“抗罗袂”二句: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抗,举。袂,衣袖。浪浪,水流不断貌。
[103]“悼良会”二句:痛惜这样美好的相会永不再有,哀叹长别从此身处两地。
[104]效爱:致爱慕之意。
[105]明珰:以明月珠作的耳珰。
[106]“虽潜”二句:虽然幽居于神仙之所,但将永远怀念着君王。潜处,深处,幽居。太阴,众神所居之处。君王,指曹植。
[107]“忽不悟”二句: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不悟,不见,未察觉。所舍,停留、止息之处。宵,通“消”,消失。蔽光,隐去光彩。
[108]背下:离开低地。陵高:登上高处。
[109]遗情:留情,情思留连。想象:指思念洛神的美好形象。
[110]灵体:指洛神。
[110]上溯:逆流而上。
[112]长川:指洛水。
[113]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
[114]“揽騑辔”二句: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騑(fēi),车旁之马。古代驾车称辕外之马为騑或骖,此泛指驾车之马。辔,马缰绳。抗策,犹举鞭。盘桓,徘徊不进貌。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2 06:36 , Processed in 0.1263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