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 一 之] 文化艺术中不可遗缺的诗联文体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8 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文化艺术中不可遗缺的诗联文体</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5>杜 一 之</FONT></P>
<P><FONT size=4>   近日,撂下几本要啃的书,专心读完了几处邮来的诗联刊物,从中受益颇多,真可谓引经博典,剖析深刻,词丽语骇,讨论热烈。虽说也有些新话题,却仍然争论的是些老故事,不免蒙发了撰写此文的念头。</FONT></P>
<P><FONT size=4>   后学于诗律联规并不精通,在理论上也属孤陋寡闻,知之浅薄一类。这不能全怪笔者的愚钝:由于少孤家贫和那个在郊区农村只普及到小学文化的特定背景,我们没能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工作后又如牛似马地为公苦作,走到哪儿都是好使唤的核心力量,也就轮不到咱们去上点有档次的专业深造。一切求知的欲望只能从艰苦的自学得来。加上那时无书可读,且不知还有什么平仄之说,对仗之论。直到回城后,在业余书画创作中遇到了困惑与缺憾,这才对诗联文体产生浓厚之兴趣并被它的无穷魅力所痴迷。这里面自然有很多艰辛和太多的磨难。</FONT></P>
<P><FONT size=4>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了检验自己自学书画几十年的功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开始向外发稿,频频参加国内各种书画展赛。反馈的信息多少让人有些高兴。自己的作品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这说明几十年的努力并没白费,多少给人注入了一点勇往直前的兴奋济。</FONT></P>
<P><FONT size=4>然而,很快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参赛作品跟咱们一个样,全是抄录古人的诗句和前人的名言!内容的重复,文化的空泛,让人心虚面红。会写字的人不懂古文,会作画的人不通书法,简直是一片空白!中华传统文化竟然丢失得如此严重!这种文化断代的现象不得不令人震惊!自此便开始了诗词联律的自学之路,给自己强加了从艺之人的必修一课。</FONT></P>
<P><FONT size=4>曾吟得律绝各一首:</FONT></P>
<P><FONT size=4>可悲今日怪书坛,古代诗词抄不完。</FONT></P>
<P><FONT size=4>留给后人空洞纸,子孙绝笑白丁男。</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临帖累时去读诗,佳篇秀语又新滋。</FONT></P>
<P><FONT size=4>丹青孤苦终无悔,声韵晚来更觉痴。</FONT></P>
<P><FONT size=4>老骥平生付学海,沽名彩帽问真知。</FONT></P>
<P><FONT size=4>人说艺海辛如血,吾却偏偏摘几枝。</FONT></P>
<P><FONT size=4>文化人都十分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联合壁,书画同源之说。诗、书、画、印为一炉,缺一就不健全,已成为中国绘画中的重要章法。章法美,亦形式美,只有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才是文化艺术的完美统一,才是文人风貌的全面展示,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温文典雅和博大精深。</FONT></P>
<P><FONT size=4>如果我们画梅时在画上题一直白的《梅》,画竹题《竹》,画虎题《虎》,何来文化内涵可言,画外工夫之说。更有甚者,画中无书、无印、无款、无识,与西画如同一辙。原因就在于会画不善书,能书不通文。如果我们不讲平仄,不顾及汉文化中拟扬顿挫之声韵美,不遵守中华韵文的一般规律,在书画作品中写上“啊,梅花,你是那样的姣艳夺目,你是那样的不畏苦寒,你那铁骨铮铮的精神呵,是我们做人的楷模-----”等等,如果我们尽写些白话,粗话和俗话,你说它像画不像画,像书不像书?如果我们写文章尽说些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半截话,尽道些谁也看不清的朦胧诗,又何来文采之说,文化之意?</FONT></P>
<P><FONT size=4>如果一幅中堂两边挂上“同意”“此画已阅”“确有可观之处”之类的文字,你说那会是什么效果?不说你是疯子也会说你是白丁或精神有问题。反之,若用一绝一联,言简意赅,画中有话,画外有音,给人浮想联翩,又妙趣横生。可见,后者必优于前者。</FONT></P>
<P><FONT size=4>在诗词联界,有些很简单的问题总是扯得很复杂。其实,中华民族的脊梁文化是想丢也丢不掉,想改也改不了的。任何文学体裁,文学形式总是一部人喜欢,一部人不喜欢,这其实很正常。笔者一生钟爱书画艺术,喜欢诗联奇石,爱好十分广泛,可子孙两代学历高于我,知识胜于我,条件优于我,却无一人喜欢。有人问我;你这么勤奋好学,什么都会,为什么不教教你的儿子和孙子?我的回答很简单:没有兴趣,打死也不行。</FONT></P>
<P><FONT size=4>现在的学生的确负担太重,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但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授之不会,教之不能,叫人如何认可质量。老师拿笔不正确,如何写好字,如何教好人?老师不通平仄,又如何能接受对课?如今进入了网络时代,也有手提电脑和便捷工具的进化,是不是再不需要动手动脑了?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公式,用计算机一解,便是清一色的正确,老师省事,学生省力,多好?其实不然,即使发展到未来最先进的时代,总不至于让我们的双手成为装饰物吧?要是那样,我们的身体也会失去平衡,连行步都有问题了。我想,永远不会有背着电脑和打字机去给别人打便条,落姓名的可能。</FONT></P>
<P><FONT size=4>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0:38 , Processed in 0.3338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