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庭筠律诗中的全名词联奇葩
中文可以全用名词造成一句,这在别国语言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唐朝诗人温庭筠一首律诗《商山早行》中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十个字,全是名词,且代表十种景物。明李东阳称赞这两句:“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虽然这诗句中的“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结构词组或名词短语,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仍然保留名词的具体感。这是世界文学和语言中所罕见的。综言之,这是中文的优越,无可比拟。它的优越特点和影响可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实用久远,古文字仍是活的,可以不间断地与古人亲密交接。二、词性灵活,不受人为的文法影响。三、文学不随言语而变迁,言语虽殊,文字不变。因此可籍文字为媒介,察知古人的心性思想,考究利弊,籍资进步改良。四、中文行列齐整,四平八稳;音韵美妙,朗朗成诵。
就温庭筠的这一全名词联句,对后世也是有影响的。陆游《书愤•其一》中的诗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徐悲鸿的“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等句,也算这一类型,只不过偶尔落进一两个形容词。元马致远在《天净沙》中有稍作改动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算是由形容词与名词构成的名词偏正结构短语而组成的诗词联句。作为意象法的表达手法来讲,这是很极端的,也是很巅峰的。
温庭筠的这一手法也传到国外,美国现代诗人庞德对其推崇备至,还在英文中亲自实践这种特殊格式。他写过一首《地铁车站》(IN A SATION OF THE METRO),全诗只有两句: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这首诗的中译本较多,早期以杜运燮的译文最为流行: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说实在的,这一译文有点瑕疵,作为中文对应,也应避用“显现”这一动词,原作里面是没有动词的,而且也是押韵的(au韵)。现稍作修改,试译如下:
在人群中的这些面孔幻影,
潮湿黝黑的枝条上朵朵花瓣。
当然庞德也未得唐人真谛,句中只能说是避开了动词,不过对于英语语言来说,已是勉为其难了。
也许在一些方家看来,此乃雕虫,不入法眼。不过为了怡情或变换一下表现手法,也不妨试之一二。笔者这就信手涂鸦一首《春》,算作是一点体会。
园林花草树,萍水苇塘春。
蚕室桑枝叶,陌头犁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