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倾向简分(仅供参考)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6-11-13 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是依美学的原理,利用音乐的旋律,将作者的感情、思想、想象,用和谐的文字表达出来而富有感染性的一种文艺形式。   作为一种全国范围的创作倾向,它是复杂的,内部并不统一。在内容上,一部分诗体现出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些人文主义的要求和个性解放的色彩;一部分诗则与世纪初和一、二次大战后英法诗歌中反映复杂心理的作品相共鸣--表现在艺术上,强有力的宣告之声与低低的倾诉、淡淡的勾描、徐缓的内心独白,基本形成了两大类不同的风格基调。   严格的说,我不主张将诗歌区分出鲜明的流派界定,而且,我相信也没人能真的将诗歌的流派完美的区分出来。但每一种创作手法总是带有倾向性的,大体的了解现代诗歌的创作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辅助诗人的创作动机和灵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提倡以民主主义为基础,张扬个性,反映现实生活。以白话为武器,建立崭新形式。吸取外来诗歌的影响,推陈出新。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新诗诞生了,并且涌现出了大批的新诗创作者。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胡适、刘半农、刘大白、朱自清、冰心、沈尹默、鲁迅、周作人等人。人们将此期间的新诗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1、“尝试派”诗群:   代表诗人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人。   归纳这一"诗群"的依据显然是因为胡适于1920年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在"尝试"的名义下,我们同时将"五四"运动前后尝试进行新诗创作的诗 人如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俞平伯等"归纳"在一起。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文学运动倡导者之一。1920年出版诗集《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刘半农(1889—1934),本名刘寿彭,又名刘复,江苏江阴人。著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等;沈伊默(1883—1971)祖籍浙江吴兴,生于陕西西安。著有诗集《秋明集》等。 2、“文学研究会”诗群:   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研究会”提倡人的文学。小诗也罢,讲哲理也罢,确切的说他们的才干并不在诗上,至少不在新诗上,所以他们对新诗的贡献很有限。有人说,鲁迅的《野草》是他最好的作品,从诗的角度这句话是不错的。鲁迅的新诗,打油的成份较多,这与他的诗观有关,但仍有人奉为圭臬。朱自清在当时的诗名很大,但在写诗上,他的确一直在《黑暗》中摸索而没有找到《光明》。王统照应是成就较高者,但长期被忽略了,不过同他的小说一样,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候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等;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出版的诗集有《童心》、《夜行集》、《江南曲》等;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有散文诗集《野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是新诗飞跃发展的年代,郭沫若异军突起,立志创造。以口语入诗。闻一多提倡新诗格律化,形成新月诗派。此期间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如:郭沫若、戴望舒、汪静之、冯雪峰、蒋光慈、柔石、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等人,而且各种流派也纷繁呈现。

3、“创造社”诗群:   主要诗人有郭沫若、成仿吾等。   郭沫若(1892—1978),本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新华颂》等。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

4、“湖畔派”诗群   代表诗人汪静之、应修人等,西子湖畔的歌唱者们,一心一意的爱情病患者,写作与环境非常相应。   汪静之(1902—1997),安徽绩溪人,诗集有《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应修人(1900—1933),浙江慈溪人,有《应修人潘漠华选集》。 5、“新月派”诗群:   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新月派"以其鲜明的诗 歌风格和系统的理论主张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923年,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陈西滢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月社,由于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倡导格律诗写作,"新月派"遂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新诗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以《新月》月刊和1931年由徐志摩、陈梦家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汇集了后期"新月派"的诗 人群,新加入的有: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   徐志摩(1897-1931)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其诗歌作品如《再别康桥》和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等灵动自如,浑然天成。从1921年开始写诗到1931年11月去世,徐志摩著有四本诗集,即《志摩的诗 》(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1932)。闻一多(1899-1946)在"新月派"诗人中地位显赫,是格律诗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03:14 | 只看该作者
18、“莽汉主义”诗群:   代表诗人李亚伟、胡冬等。   诗歌倾向于“春风得以马蹄疾”的写作意境,成立于1984年。   李亚伟(1963—),重庆酉阳人;胡冬(1962—),四川成都人。 19、“神性写作”诗群:   代表诗人海子、骆一禾、戈麦、李青松等。   严格说来,"神性写作"并非一个诗歌流派,而是一种诗歌写作姿态。之所以将海子和李青松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 歌创作在艺术成就、精神高度和价值取向诸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认真分析海子、骆一禾、戈麦和李青松的作品,我们发现属于"神性写作"这一范畴的诗 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更多的是拷问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将"灵魂"放在首位,而把带有"实验色彩"的东西如"现代性"、"后现代"之类统统置于次要位置,因此他们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传统"。这让我有时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是否"灵魂"更加依赖于"传统"?"神性"是否植于"传统之根"?总之,无论从诗学还是哲学的角度来看,"神性写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海子(1964-1989)毫无疑问是诗歌创作领域的天才,其文学创作开始和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海子创作的大量杰出的短诗,如《亚洲铜》、《印度之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四姐妹》等等,迄今已成为中国诗坛弥足珍贵的经典。李青松(1965-)的诗 歌创作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长诗《我之歌》上。与其说长诗《我之歌》是李青松作为一个优秀诗人的具有相当高度的精神自传,毋宁说是他在孤独和残酷的现实世界里勇于开拓未来、创造历史的灵魂诉求。李青松的长诗《我之歌》共175节,每节6行。与当下众多诗人不同的是,李青松不太重视什么"修辞"、"技术"、"现代性"或"后现代"之类,而是以"绝对精神"抵达中国新诗创作的"艺术巅峰"。如果说海子以其纵横捭阖的诗 歌创作奠定了"神性写作"的基础,那么李青松的诗 歌创作则因其拥有"至高信仰"而使得"神性写作"这一诗学取向保持了具有相应高度和丰富内涵的历史连续性。除海子和李青松以外,骆一禾、戈麦这两位优秀诗人也可以归入"神性写作"的行列。 20、“新乡土诗派”诗群:   代表诗人江堤、彭国梁、陈惠芳、邢立新等。   这一派的诗,着重于写景状物,有时具有批判意识,单看还是有特点的,但放到新诗的大背景来看,就有被淹没的可能。江堤、陈惠芳、彭国梁等1987年发起了新乡土运动,并先后出编了《世纪末的田园》、《家园守望者》、《新乡土诗派作品选》等诗歌刊物。   江堤(1961—),湖南省衡阳县人。已出版诗集《男人河》、《两栖人》(陈惠芳合著)、《液体树枝》等;彭国梁(1957—),湖南省长沙县人。已出版《爱的小屋》、《流浪的根》、《浮光掠影》等诗文集;陈惠芳(1963—),湖南省宁县人。出版诗集《重返家园》、《两栖人》(与江堤合著)。 21、“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代表诗人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坛如果没有以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和王家新等一批优秀诗人的大量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新诗在80年代末期业已显示出来的衰落局面将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一蹶不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写作"的"帝国"思想,就不会有"民间写作"的强力反弹;而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水火不容的对抗,也就不会出现一大批诗人义无返顾地走向"第三条道路写作"。所以,"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国新诗史上自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   "知识分子写作"有四个主要的代表诗人,即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和王家新。西川(1963-)与王家新在诗歌创作上的审美取向比较接近,其重要作品如《夕光中的蝙蝠》和《致敬》等,均力求在空灵与澄明中蕴涵一定的厚重、大气甚至悲剧品质。欧阳江河(1956-)可能是"知识分子写作"中最具天赋的诗 人,其诗文本和理论文本都显现出某种玄妙而灵动的王者之气,如他的《手枪》、《傍晚穿过广场》等,以及他的一系列诗学随笔。作为"知识分子写作"重要的女诗人,翟永明(1955-)的诗 歌创作时间很长,且越写越老练,至今依然保持着比较旺盛的创作势头。翟永明出版的诗 集有《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和《黑夜里的素歌》等。王家新(1957-)的诗 歌创作生涯从"朦胧诗"时期就已经开始,但他早期的诗 与当时的"朦胧诗"判然有别,语言清新,意象透明,如《在山的那边》等,这实际上预示着他将走上另一条诗歌探索之途。当然,王家新成为当下诗坛比较重要的诗 人,主要取决于他后来的诗 歌文本,如《帕斯捷尔纳克》以及长诗《瓦雷金诺叙事曲》等作品。 22、“民间写作”诗群:   代表诗人伊沙、徐江、侯马等。   在20世纪90年代的诗 歌写作中,如果没有"民间写作"诗人们的努力探索,中国诗坛会显得缺乏生气。只需稍微换一下角度,我们会发现"民间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业已僵化的、教条的、死气沉沉的"知识分子写作"。因此,尽管"知识分子写作"诗人们曾大张旗鼓地试图"控制着"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坛,但"民间写作"却一直如影随形,相伴相生,相生相克,共同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03:14 | 只看该作者
10、“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群:   代表诗人李瑛、郭小川、贺敬之。   现实主义是作家在一定世界观和文艺观的指导下,按照实际生活存在的样子,通过艺术概括和典型创造,真实具体地认识和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创作原则。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是在基于西方古代朴素的现实主义、古典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后来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没有摆脱“仿真”的格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群的主要活动阵地为全国报刊杂志。   李瑛(1926—),河北丰润人。诗集有《野战诗集》、《静静的哨所》、《美国之旅》、《在燃烧的战场》等;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著有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等;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人。出版的诗集有《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10、“现代派”诗群:   代表诗人纪弦、杨唤、林泠等。   这个诗群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嫡传,也常称"新现代主义",不同之处变成纪弦之后的路易士讲"横的移植",主要的诗人为纪弦,1953年纪弦、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创办了《现代诗》季刊,成为这个诗群的活动阵地,《现代诗》季刊的创办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诗歌的起端。   纪弦(1913—),本名路逾,河北人。著有《纪弦的诗》等。 11、“蓝星”诗群:   代表诗人覃子豪、钟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余光中等1954年创立"蓝星诗社",并先后创办了《蓝星诗刊》杂志、《蓝星诗页》、《蓝星年刊》等,对台湾的现代诗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蓝星诗群以乡土情结作为一种诗歌精神,罗门和蓉子是一对诗坛伉俪,在这个诗群中,余光中的诗歌有一种真切的怀乡之情,每个异乡的夏夜,总能依稀想起他两只蟋蟀的咏唱,想起他的乡愁情结,但在这个诗群中,我更喜欢蓉子的诗,她的诗歌有一种女性化的特有的柔韧美。   余光中(1928—),祖藉福建永春县,生于南京市。著有诗集《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余光中诗选》等;罗门(1928—),本名韩仁存,海南文昌人。作品有《曙光》、《死亡之塔》等多种;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江苏人。主要作品集有《七月的南方》、《蓉子诗抄》、《维纳丽莎组曲》等。 12、“创世纪”诗群:   代表诗人洛夫、痖弦、张默等。   "创世纪诗社"成立于1954年10月,由当时的洛夫、张默和稍后介入的痖弦发起,出版《创世纪》诗刊。作为"创世纪诗群"的代表诗人,洛夫(1928-)自1958年写作《我的兽》便开始进入"现代诗"的创作时期。之后,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洛夫完成了总共有64节、600多行的长诗《石室之死亡》,成为台湾诗坛最具争议的作品。洛夫出版的诗 集主要有《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魔歌》(1974)和《时间之伤》(1981)等,2000年创作的三千行长诗《漂木》被誉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精品"。痖弦(1932-)是"创世纪诗群"的另一个代表诗人。痖弦写诗虽早,但创作时间并不长,其主要诗歌作品几乎都集中写于1957年以后的五、六年时间。在此之前,痖弦的创作受何其芳影响较深。1968年痖弦出版的诗 集《深渊》,使他在台湾诗坛名噪一时,赢得了持久不衰的盛誉。"创世纪诗群"的另一位代表诗人张默(1931-)1950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其诗歌创作的最佳时期是在对"超现实主义"进行省思和扬弃,而提出"现代诗归宗--归向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宗"的70年代以后,"乡愁"则是张默这一时期创作最重要的主题。张默出版的诗 集主要有《紫的边陲》(1964)、《上升的风景》(1970)和《张默自选集》(1978)等。另外,商禽(1930-)的诗 歌作品如《长颈鹿》、《灭火机》等和管管(1930-)的诗 集《荒芜之脸》、《管管诗选》等,在"创世纪诗群"中均属于绝对一流。实际上,商禽和管管在诗歌创作的质量方面较之痖弦和张默,更让人心服,更具有经典意义。

  中国的新诗在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是沉寂的年代,因为政治背景的影响,新诗,这个在十年动乱中几乎被异化到娼妓的艺术生命,尽管1977-1979年起死回生的三年中得到奇迹般的苏生,尽管"五四"以来的艺术传统几乎全面地得到了恢复,使新诗在1979年出现了六十年来少有的繁荣局面,但在复杂的社会心理面前仍然显得相当软弱。短短的几年!觉醒了的诗人们又亲眼目睹了大量诗篇昙花一现的衰亡史。一篇篇作品,今天翠绿,明天枯黄,不能不使人深思。当直接干预生活的政治性兴奋消逝之后,敏感的诗人们便把思考的方向逐步转向了诗歌本身,八○年初,正当诗歌理论界还仍在诗的外围作战的时候,刊物上已经开始零星地出现了引入注目的、角度新颖的诗。   代表我国新诗近年来现代倾向的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诗是《回答》——在歌唱"四五"运动的高潮中,它被刊登在《诗刊》七九年三月号上。之后出现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不满》等与之先后呼应。

13、"朦胧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03:14 | 只看该作者
7、“现代派”诗群   最典型的代表诗人如戴望舒、卞之琳等。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诗坛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派"。该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1932年5月,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而最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影响深远。   "现代派"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其追求所谓"纯诗"的艺术观,这在戴望舒的《论诗零札》一文中有比详尽的阐释。《论诗零札》共17则,探讨的是"象征派"、"意象派"等的艺术主张,也就是所谓"纯诗"的美学观。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的创作基本上都倾向于象征派诗风。其次,孙作云在《论"现代派"诗》一文中认为,"现代派"的诗 在内容上"横亘着一种悲观的虚无的思想,一种绝望的呻吟",如戴望舒的《我的素描》、《夜》,何其芳的《季候病》,金克木的《生命》和张君的《肺结核患者》等。换言之,"现代派"的基本特征之二,即其作品中普遍呈现出来的"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当然,"现代派"之所以在中国新诗史上享有如此殊荣,我认为还是"现代派"在形式上突破了"新月派"的所谓"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戒律。在形式上,"现代派"更接近于我国20年代出现的"象征派",但对"象征派"神秘的内容和晦涩的诗 风却有较大的突破。总之,"现代派"在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应该说给当下诗坛的"第三条道路写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戴望舒(1905-1950)被称为"现代派"的领袖,早在1928年就以《雨巷》一诗名噪一时。但戴望舒本人并不喜欢他的《雨巷》,也许是该诗的"格律派"痕迹太重。不久,戴望舒找到了新的诗学要素,创作了《我底记忆》,此诗在"意象性"方面的探索取得极大成功,堪称典范之作。值得指出的是,戴望舒诗歌作品的象征体系完全是东方式的,如丁香、蔷薇、百合、花枝、残叶、晓云、古树、钟声、残月、夕阳等,构成了戴望舒诗中特殊的意象符号系统。归纳起来,戴望舒的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和《灾难的岁月》(1948)等。另外,1936年由卞之琳(19102001)的《数行集》、何其芳(1912-1977)的《燕泥集》和李广田(1906-1968)的《行云集》合成的诗 集《汉园集》,业已成为"现代派"的经典之作。 8、“七月派”诗群:   代表诗人艾青、彭燕郊、牛汉等。   "七月诗派"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也就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个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诗 歌流派。该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期刊)和"七月诗丛"而得名。当时汇集到《七月》周围的有已经成名的诗 人如艾青、田间等,而更多的则是刚刚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1981年绿原、牛汉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诗集《白色花》。"七月诗派"的遭遇和"中国新诗"派颇为相同,由于该诗派大多数成员共同的创作倾向,即这些诗人们的作品几乎都有着"表现人生斗争中的痛苦,和通过痛苦斗争去争取光明的严峻的,甚至是苦涩的基本色调",再加上胡风等人的文艺理论主张,而使得"七月诗派"的诗 人们在40年代就曾受到属于"政治"意义上的比较严厉的批评。进入50年代以后,"七月诗派"除了胡风、鲁黎、绿原、牛汉、胡征和作为诗歌理论家的阿垅外,其他诗人都很少再有新作问世。   艾青(1910-1996)是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对"七月诗派"的影响很大,因此尽管艾青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七月诗派"诗人,但由于他与该诗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仍然可以把他看成是"七月诗派"最具典型意义的杰出代表。艾青1933年发表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标志着诗人把思想感情和艺术个性融入了民族生活的骨髓之中。其他作品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则使他成为文学史上的享有崇高声誉的"土地的歌者"。当然,艾青作为大诗人,其长诗《向太阳》和《火把》无疑属于纪念碑式的作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主题在这两首长诗里表现得最为深刻和强烈。总之,作为20世纪中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的大师级人物,艾青的诗 歌作品和诗学理论主张"极大地开阔和拓展了处于历史演变之中的现代诗学"。彭燕郊(1920-)在"七月诗派"中应该说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具有经典意义的重要诗人,其长诗《混沌初开》的问世标志着他业已进入大诗人的行列。换言之,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而言,《混沌初开》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此外,田间(1916-1985)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牛汉(1923-)的《华南虎》和曾卓(1022-2002)的《铁栏与火》等均属于难得的经典之作。 9、"中国新诗"派:   代表诗人穆旦、杜运燮等。   "中国新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围绕在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而形成的重要诗歌流派。其中辛笛、穆旦、唐祈等30年代就开始写诗,而其他诗人如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唐、袁可嘉等基本上都是在40年代中期才开始他们的诗 歌创作生涯。这个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9-23 19:23 , Processed in 0.0747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