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 2017年1月12日百家讲坛第三讲:成联创作入门【尘封记忆】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主题
374

5413

帖子

0

精华

5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0341
经验
1152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8 2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课:跨过对句的门槛

当大家基本掌握了平仄,掌握了对仗,掌握了对联六要素,并能熟练完成对句的时候,成联就成了横在大家脚下的一根门槛。跨过去,还是止步不前,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接下来的讲座,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跨越这道门槛。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成联与对句的区别。
对句,是在两个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作品。好的对句,就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对联。成联,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对联作品。在具备对句的一切艺术特点之外,还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以及个人艺术特点。


对句是要在出句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句的影响以及约束,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才华。最重要的一点是,出句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随意性很大。而对句呢,则相应地会比较发散,更加飘忽不定。两者相加,经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云的情况。

      成联则是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指向。在能够充分表达主题的前提下,作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完整的艺术创作。相对于对句而言,成联其实并不是更有难度,而是写作的空间更加开阔,创作的技法更加自由,艺术的表现更加成熟。


我们知道,所谓的成联大致分为:
1.实用联——春联。
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
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还有一大部分用于道观,庙宇,风景,名胜,学堂,官署等等的题署联。


如 何 下 笔
01
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对联题目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下笔呢?
攻          略
一、整合资料:      充分收集,认真整理,详加分析一切与题目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去伪存真。了解所题写对象的详尽资料很重要。这将直接影响你对所题写对象的判断以及依照判断所得出的结论。
收集资料的时候,范围不妨扩大,眼界不妨放宽。举个例子:比如说题写一处名楼,那么在了解了它的建筑年代,建筑背景,地理要素,历史文化,社会功能,以及荣誉兴衰之外,不妨再多了解一些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风流逸事,诗文作品,风俗民情。除此之外,再找一些与之类似的名楼,做一下横向的纵向的比较。比如题记一个历史事件,那么在阅读了事件本身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历史影响以外,不妨再找一些与之相似的历史事件,与之做一下比较。
有一点需要重点提出的是,收集资料的时候,应该作一个简单的笔记。尤其是一些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建筑的面积,高度,河流山川的长度,人物的官职,字号,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优美诗句。特别是一些适合对仗的词语,更不能随意放过。这些对接下来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二、基本立意:     建立在充分阅读,理解,以及思考之后的基本立意。也就是说,你要决定你到底想写什么,向哪个方向写。褒贬毁誉。
      我们知道,大家面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题材,才会有五彩缤纷,面貌各异的作品出现。所以基本立意方面,自由度是很大的。无论你有怎样的观点都无所谓,只要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你能够自圆其说,让人觉得信服,那就是一副成功的作品。


三、初步构架:      有了基本的立意之后,就要在基本立意的前提下,对上下联的写作角度进行分析谋划了。上联着重于哪个角度?下联着重于哪个角度?我们知道,对联的上下联无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比如写景观,你可以一比写历史人文,一比写山水楼台。写人物,你可以一比写文化成就,一比写道德情操。
当然,视野不必太过局限,比如《清联三百》的第一联:
西湖龙井 张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开宗明义,一个夜,一个晓,两个字就定下了基调。夜晚的景色,白天的景色,分而述之。比如:
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上比摹声下比状景。一个琴字,一个画字,各自分明。
攻          略
四、细化构思,形成文字。      有了基本的立意,有了上下联基本的构架,接下来就需要用你的文字,把你的立意表达出来。那么,文字从哪里来?这时候,你先前所作的阅读笔记就派上了用场。这里我用我写过的一副对联来做一下具体的演示。
洪秀全:
后朱洪武五百年再战乾坤,恨匈奴未灭,忍看中华沦左衽;
与孙逸仙一江水岂分首尾,倡天下为公,元知南粤有先型。
洪秀全这个人物,可以说大家都有一些了解。那么真正要写一段关于洪秀全的文字,普通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也是详尽阅读了有关洪秀全的一切资料。那么面对洪秀全这个人的资料,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鉴别真伪的能力的。因为洪秀全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历史是被胜利者所书写的。所以我的着眼点不在于纠结细节。而是放眼高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如何评价他对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对他所作事迹的评价。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他对后世革命的影响,也就是他的政治遗产。可以肯定地说,我这个对联里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于我对洪秀全资料的阅读笔记。我的基本立意也出自于阅读理解。


我对洪秀全这个人还是持肯定观点的。不论他后来如何腐朽没落,如何一败涂地,我们始终要知道他金田起义的初衷,还是要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纲领,并颁布了《田产田亩制度》。这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封建造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有别于其它农民起义的。
      所以我的基本立意就是褒扬为主。 上下联分写他的革命事迹以及政治遗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细化构思。
    要写洪秀全的事迹,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金田起义的原因,以及他最后的失败。那么一句话就忽然浮现出来“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洪秀全之所以造反,是不是也不想我中华沦于左衽呢?他的资料中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在祭拜朱元璋的祭文里也表现了恢复中华这一意愿。那么上联的结句就有了。忍看中华沦左衽。(这里忍看,古汉语里是不忍看的意思)。


至于下联的由来其实也很简单。在资料阅读中,我知道,孙中山是洪秀全的广东老乡。而且孙中山也继承并发展了洪秀全的天下为公 这一政治理念。那么对于孙中山而言,洪秀全就是他的先辈楷模,对于洪秀全而言,孙中山就是他政治上的继承人。所以又有了“元知南粤有先型”这一结语。
      是不是有了两个结语就是对联了呢?当然不是,两个结语虽然不错,但是孤零零放在那里,还是显得生硬,没有说服力。那么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回顾我的结语如何得来,并将之演绎成文字的过程。
攻          略
五、精细打磨,精益求精。     当对联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大声地朗读你的作品,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读。从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比如句子的流畅度,语句是否通顺。句子转折递进的地方是否合理。领字的运用是否恰当,一些细微的对仗是否精细,句子平仄的变化是否符合规则。句脚的平仄交替是否和谐。 找到问题,并不断修改,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以上这些,就是成联写作的基本步骤。当然,这些只是解决了如何写一个合格的对联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对联应该是符合联律通则的,但是,符合联律通则的对联,也未必都是好的对联。


那么如何跨越由合格对联到好的对联这一门槛呢?下一讲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
以上,是讲解了成联写作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只是单纯学习规则,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联家的。真正想学会成联的写作,就必定要从仔细分析前人作品,掌握写作技巧技法,尝试临摹写作入手。前人创作了大量的经典对联作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让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那么这些作品在符合楹联的基本规则以外,是通过何种手段,带给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带给人穿越时空的共鸣感?如何寻找到前辈联家,隐藏在文字中的写作奥秘?如何解析前辈联家写作中的技巧技法?如何让这些技巧技法为我所用?

学习前人作品,绝不仅仅的学习前人作品中的一些典故,一些经典句子,一些古奥词汇那么简单。这些当然要学习,但是这些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前辈联家如何“说话”的技巧:如何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各种修辞手法,运用起承转合的语言技巧,完美表达思绪的方法。学习前人作品,如果只是拘泥于表面的一些字词典故的学习,无异于买椟还珠,入宝山而空回。
下面,我找来几幅前人作品,运用解析的方式,给大家解读一下:
屈贾祠 左辅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简注]屈贾祠:在湖南长沙。祀屈原、贾谊。亲不负楚:屈原与楚王同姓,始终忠于怀王,不负楚国,最后自尽于湖南汨罗江。疏不负梁:贾谊被贬长沙,为梁王太傅。梁王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自责作太傅未能尽责,伤心痛绝,一年以后亦死去。疏,指贾谊与梁王并非亲戚故旧。骚:《离骚》的简称,为屈原所著,后人称之为《离骚经》。策:贾谊的《治安策》,即《陈政事疏》一文。文章论述当时的政治形势,陈述治安政策,据实说理,精辟透彻,故云“可为史”。联语仅以三十字,高度概括出屈原和贾谊两位杰出文学家的生平、成就,盛赞其道德文章,贴切自然,耐人品读。见《中华对联大典》
B
尘封曰:
此为祠堂联。通常而言,祠堂联要对所祭祀人物的功绩学识历史地位等等做一下介绍与定位,相当于比较文艺一些的楹联体的简介,同时还要表达出适当的缅怀之意。祠堂联与挽联在定位上是截然不同的。挽联要在追述被挽人平生的基础之上,表达出强烈的哀挽之意。
这幅对联又是祠堂联中比较罕见的合祭祠堂联。所谓合祭,是指把影响,地位都差不多的,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先贤供奉在一个祠堂里,供人瞻仰祭奠。通常在合祭祠堂联的写作中,如何协调好被祭祀人的关系,如何找到被祭祀人之间的共同点(这也是为什么会被供奉在一起的原因),是进行写作的一个主要方向。
我们看这个祠堂,屈贾祠。祠堂在长沙。我们知道,屈原是楚国人,楚国不仅仅是今天的湖北,也包括湖南,以及江南的大部分区域。所以长沙建屈原祠堂是情理之中。贾谊当过长沙王太傅,,长沙是贾谊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长沙建贾谊的祠堂,也是合情合理。
那么两个人的祠堂为什么会建在一起呢?想来他们一定是会有共同之处的,文学地位,政治地位,文学特点,政治方向,个人修养,政治操守,可以进行比较的内容很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比较适于采用比较宏观的,有代表性的比较,而不适于用一些细微的,琐碎的事情来话事。
C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我们看到,作者把上联的视角放在了政治操守上面。作者用屈贾二人在遭受政治排挤的时候,对待君主的态度来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人的共同点“爱国忠君真气节”。起句的“亲不负楚,疏不负梁”是句中自对。如果按照今天的《联律规则》,或者说大家所常用的二四六规则来看待这两个句子的平仄,那么这两个句子的平仄是出律的。但是,在前人的作品中,类似的平仄出现得很频繁,尤其是在句中自对的时候。说明前人是把这四个字的句子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今天写联,如果能够协调好平仄,是最好不过,如果类似的自对,尤其是前两字相同的自对,没有办法协调平仄,也可以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只看尾字的平仄。(征联的时候要谨慎,很多初评评委根本就是拿平仄重字的刀子在砍联)。再看下幅: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下幅明显是把二人的文学成就作为视角。什么样的文学成就呢? “经天行地大文章”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与天地不朽的大文章。怎么得出的结论呢?骚可为经,策可为史,屈原离骚的地位可以等同于六经,贾谊策论的地位可以等同于史记。
D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作者的视角:政治上的精忠,文化上的高绝。
作者行文的笔法:采用了分总的方法,因为:A,B,所以C。
作者的修辞手法:自对,互文。还要注意到,作为自对的对仗词语“楚~梁;经~史”。爱国忠君;经天行地。也是自对的一种形式。里面的“国~君;天;地”这些对仗词语的分类都很严格。大家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自对用词的严谨性。
又一点要注意,对联重了两个“经”字,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或许在前人是无所谓的。现在写对联,争取不要不规则重字。
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三:
1:追思人物功绩。做到了~政治上的,文化上的。
2:找出两个人合祭在一个祠堂的理由。明显也找到了。
3:要有一些祭祀的味道。这副对联在祭祀的味道上,不是很明显。只是通过对屈贾政治文化成就的追思上,流露出一些褒许和感慨。
另:贾谊本人被贬长沙的时候,是因为想到与屈原的相同际遇,在路过湘江的时候,写下了《屈原赋》的。这其实也应该算作两个人能够祭祀在一个祠堂的注脚。但是作者在选材的时候,因为与自己的创造思路不合,没有选用。说明资料是要为立意服务的。与主题不相干的资料再好也不要留下,要果断舍弃。
E
平山堂 伊秉绶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简注]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城北的蜀冈上,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址坐北朝南,登堂眺望,可见金山、焦山和北固诸山。在直观中,似乎堂与山平,故名“平山堂”。六代: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又称六朝。二分明月:化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天下明月三分,扬州占了二分,比喻当日扬州的繁华。上联旨在写堂之高踞,凭栏远眺,眼界空旷,胸襟开阔;下联旨在写扬州的繁华气象。联语写景抒情,意境壮丽,贴切自然。见《古今名人联话》
尘封曰:
同学们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往往会有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的感觉。下面就用这副对联,演示一下,写名胜联的具体步骤。
    如果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题目,那么第一步,自然是要首先了解一下平山堂,是一处什么所在: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这是百度提供的资料。大约可以知道平山堂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
F

另外,关于平山堂,还有许多名人的诗词。比较有名的有: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还有很多的诗词,但是最有代表意义的,还是这两首。
关于平山堂所在的扬州,则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还有诸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类。
那么现在,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当然可以有很多下笔的角度了。
从立意上讲,可以以写人文为主,风景为辅。也可以写风景为主,人文为辅。还可以兼写风景人文,忆古怀今,用来与自身感悟,思想情绪结合起来,抒发一下个人襟怀,写一副比较性情一些的作品。
G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种写法:
1、写人文为主,风景为辅:这就需要很多纵向的思维,要多在前人的诗文作品,逸闻雅事上面下功夫。
2、写风景为主,人文为辅:这是最常见的作法,很轻松,对人文典故这些,要求不多,也最容易切题。
3、性情联:这是最难的一种写法。对文采才思,胸襟境界要求都很高。而且需要适度的铺排才可以转结到自身感悟,文字会比较多,而且往往写不好,就会偏离主题,失去了悬挂的功用。是最难掌握的。
我们看到,作者选取了以景为主的写法。
作者先是从平山堂的名字入手,平山堂,当然要有山,要看山。于是作者把上联定位在看山。而且,作者在选取用看山来作为上联角度的同时,他也为这“青山”选取了与之对应的风景“明月”。
平山堂所在的扬州,毕竟是以明月闻名的。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有了上下联的主体了。
那么如何来演绎这青山与明月呢?总不能用青山对明月,就是一副对联了吧。
我们看他的上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这明显是受到了“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一句欧阳修词句的影响,于是化用了这一句,来作为上联的内容。这就是化用的功夫。用凭栏,把青山收入眼中,纳入联中。
从欧阳修诗句中可以得到的内容是“凭栏看青山”
H


那么下联,很轻松就可以得到     “把酒对明月”
现在我们看对联从 青山;明月。已经变成了凭栏看青山;把酒对明月。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观赏青山明月的时间是不同的,于是就需要一个时间来界定一下。早上看青山,晚上看明月嘛。于是就得到了下面的字句;
早起凭栏看青山
晚来把酒对明月
但是,这种内容很枯涩啊~只是大致确立了方向而已。还需要进一步的润饰。
明月,什么样的明月呢?”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啊。二分明月,才是扬州的明月。
青山,什么样的青山啊,“倚槛苍茫千古事,过江多少六朝山。”用六朝山,更能烘托出历史气息以及文化氛围,而且稳切不移。当然,为了平仄,六朝六代是可以随意切换的。
于是又得到了下面的文字
早起凭栏,看六代青山
晚来把酒,对二分明月
这个时候,对联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它还不是一个成品。内容是可以了,但它还不是对联的语言,语言还显得苍白无力,没有韵味。而且平仄也不对~~。
I


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才是最能体现文人水平和境界的部分。
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明月在哪里?明月当头啊。青山在哪里?青山到眼前啊。
青山是以何等姿态到的眼前呢?“争”到眼。这就是修辞的运用,把青山拟人化了,顿时给人一种群山叠嶂,排闼而来的气势。至于“正”字,则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空间~~记得我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其时清风入座,明月当楼。纷纭唱和,交错觥筹。因思金谷诗成③,不负良辰之燕饮;兰亭笔就④,足骋大块之鸿游。”
文人墨客,把酒月下,总是会演绎出不尽的风流。
J


来回顾一下:
——面对题目,收集整理资料。
——根据风景名胜的特点,确立大体创作方向。
——化用前人文字意境,确立写作的角度。
——一步步扩充内容,使得血肉丰满。
——最后润饰打磨,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鲜活灵动,文采飞扬。
当然,这副对联的作者,未必就是这样一个创作过程,笔力思力因人而异。但是这样一个过程,也的确是一个可以写出中规中矩的成联的过程。尤其是入门级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这种创作方式。相信会有所启迪和收获的。
钓竿一起风云涌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主题
374

5413

帖子

0

精华

5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0341
经验
1152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11
2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21: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对联的语言

我们知道,对联作为与诗词一脉相承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语言具有高度精准,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特性。通常而言,一副好的对联,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NO1
                   语言的明白如话
尘封记忆
什么叫明白如话呢?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指,要能熟练使用语言来表达主题。在我多年的楹联教学当中,发现在学生的楹联作业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并不能清晰完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经常会有词不达意或者是表意错误的情况出现。这种弊病多数出现在初学者的作品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对联,词汇量原本就比较匮乏,同时为了对仗,可供选择的词语就更少。而且对仗会比较死板,严格按照天对地,雨对风,生对死,有对无这些最基本的对仗法则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现在作品上,就会呆板,生涩。
另一个方面是指,作品故作高深,用语古奥,运用一些生僻的上古词汇,过度修饰,往往让人读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由中等水平向高等水平过渡期间的作者身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随着视野的开阔,词汇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过度追求语言的华丽,急于达到前人的创作高度,而忽略了自身的积淀。是一种信心过分膨胀的表现。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浮躁。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加大唐诗宋词的阅读量,尽快掌握用诗词的语言来表意。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多阅读古体诗。古风,歌行,汉乐府。充分体会那种删繁就简,文约意广的境界。比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样的作品算作明白如话:
听松园 张维屏
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历几多人海波涛,才得小园成退步;
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喜就近佛门烟雨,且营闲地养馀年。
作者张维屏是道光年进士,当过县令,与林则徐等人一起结诗社,也曾经做过学堂的学长。就是这样一位比较纯粹的文人,我们来看他的对联作品:很长的一副对联,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生僻词,也没有使用一个典故,纯粹是运用平常文字,如清泉流水,淙淙流过。相信只要是能够小学毕业,读起来,理解起来都不会是问题。
既然用此联做例子,就顺便讲解一下此联的技巧技法:
对联上联追思过往的经历,坎坷,辛劳。下联写在小园中的淡泊恬静的隐居生活。正是对联这种文体的这种上下联的语意的强烈对比,才更加突出了这种隐居生活的美好和来之不易。从中,大家可以再一次体悟一下对联的“对”字。由对比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还有对联的起句3字句排比的用法,值得注意:三字句排比就类似围棋中的紧气,一步紧似一步,营造出那种海雨天风的紧迫感。这种手法经常见到。这里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是,这种不平,只是一种相对的起伏变化。像这种三字句排比,把气势拉到极高,如何让它回落下来,是需要一些过渡的手段的。不能一下子回落到底,这就是三个三字排比后面的四字句的意义所在:
    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
    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
这里的四字句,就很好地把节奏舒缓下来,以利于后面文字的展开。
三字句排比,有一副比较著名的对联:
碧山书屋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八个三字句一气呵成。然后用一个四字顿住,略作舒缓。大家要领悟这些句式安排变化的内在原因,这样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会有目的的选择合适的句式。

NO2
语言的协调一致
尘封记忆
      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自己时代的信息。大汉的浑厚苍茫,魏晋的文雅华丽,盛唐的宏大壮美。这些信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虽千百年而不曾失色。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习写作格律文学,比起古人来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难度何在?在于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上。我们在正常生活中,都是用现代汉语来相互交流。那么当我们创作对联作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使用古汉语。然而即使是清代、民国的书面语言,也与今天的书面语言相去甚远。何况唐宋先秦的语言。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何种语言来写作?
我个人以为。用哪一种语言都是可以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水平来决定。如果读经史子集这些先汉,先秦书籍比较多的,古汉语底蕴深厚,能够熟练自如使用文言的,就可以使用秦汉风格的语言来创作。如果偏好于唐诗宋词,自己的语言风格也与之接近,那就可以多运用唐宋风格的语言进行创作。如果是从清朝对联入手的,那么可以多阅读一些清代书籍,掌握清代书面语言的特点,写出具有清代风格的作品。如果古汉语底子很薄,也不妨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现实中许多征联大家,都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以哪一种风格的语言进行写作,在同一副作品里,都要坚持始终,不能随意改变风格,改变语言的味道。不能使用半文半白,文白驳杂,甚至是“假古文”(我自己命名的,就是很多人自创的古文,山寨式古文)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一副好的作品,而是一锅大杂烩,珍珠翡翠白玉汤。经常有这种情况:一副很不错的作品,被几个不协调的词语给毁了,以至于味道全无。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记,在对联的创作中,在一副对联中,要始终保持语言的一致性。
来看看几幅对联:
五咏堂 王惟诚
造物本无私,移来槛外烟云,适开胜境;
会心原不远,就此眼前山水,犹见故人。
[简注]五咏堂:见前注。王惟诚,字孚远,号太仆,清嘉庆进士。道光间任广西布政使。造物:即造物主。指天,大自然。古代迷信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天上的造物主创造的。适开胜境:独秀峰五咏堂自宋以后就荒毁了,道光十九年(1839),由当时广西巡抚梁章钜发起重建五咏堂,堂成后,许多官吏来此集会。“会心”句:化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园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意谓领悟胜景,何必求远,就在眼前。故人:指颜延之。上联“造物本无私”一句:用否定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说明造物主有意“移来”自然风物,才使这里的山水奇甲天下。下联用“会心不远”,指出欣赏眼前山水之时,不要忘记在这里读书写《五君咏》。(五君即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的颜延之。联语立意明确,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寄寓于客观的山水之中,创造了一种物我同欣的意象。给人以启迪。见《中华对联大典》
这是一副以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写作的对联,语言的特点,轻松随性,不拘一格。联作六个分句,语言的格调韵味保持一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没有生硬晦涩的感觉。
五咏堂的对联,前面也有见过。而此联的切入方法,很有特点。作者言之凿凿,故作玄虚,用造物无私,来作为吸引人的手段,类似的笔法,也曾经见过一些。
比如陶澍写豫园的对联:
此即濠梁,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比如姚步瀛的衙署联:
尔室有青天,只此一片冰心,夜夜焚香盟上帝;
群黎皆赤子,唯余满腔热血,时时洒泪到吾民。
类似的对联很多,文字虽然有别,但是起句这种于常人意料之外,直下定论,吸引人眼球的写法,都是一致的。而类似对联的行文手段,也是很相似的:既然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命题,论断,那么必然会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具体解释一下论断的由来。
    从写作技法而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抛出一个新奇论断的目的,其实就在于能够顺利引导出后续的文字,给后续文字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契机。
造物本无私,移来槛外烟云,适开胜境;
所以我们看到,对联的后续文字,正是对起句的具体解释。这样写作的好处在于:第一,吸引读者,使文字有很高的可读性。第二,使语言的组织条理化,气脉流畅。第三,这种表达方式,要远远好于那种无须铺垫,直接进入主题的生硬写法。联语的目的,就在于写胜境,写槛外烟云。但是运用了这种起句以后,语言的技巧要比平起直写,高明很多。
会心原不远,就此眼前山水,犹见故人。
也是很简单的与山水知音,乐水爱山的路数,但是通过这种与上联如出一辙的表达手法写出,顿觉文采飞扬,神思灵动。
再比如,我写的一副对联,茶馆:
莫辜负一瓯春水,半日浮云,宾主尽陆海潘江,笑我诩为瀛岛客;
任消磨金谷闲情,兰亭雅意,古今看游龙服马,问谁不是转蓬身。
语言大致介于两宋之间的文言水平,用语基本是以宋词的格调为基础。整联读下来,没有游离于整体语言风格之外的句子和词语,基本能做到语言的和谐性和一致性。

语言的格调色彩
      我这里用了色彩这一个词语。在文学创作中,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很容易做到的。想把一件事情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并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是很难做到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匠人和作家的区别之一。
作品有欢快,悲伤,悠闲,凝重,轻灵,婉约,雄浑,委曲的区别。词语有褒义,贬义,中性的区别。而作品的风格,正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句一句话赋予的。可以说,正是这些简简单单的词语,赋予了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色调,作品的灵魂。司空图用二十四品来品评诗歌。除却作者的艺术境界不说,单说作品的风格格调。无论是作者何等境界的立意,无论作者是何等水平的文学修养,无论作品多么缜密,疏野,绮丽,自然,悲慨,飘逸,旷达,流动。最终还是要靠一个一个词语来达成这一艺术效果。
让文字

起来


所以大家在平时阅读前人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注意前人作品中,词语的色彩,哪一种风格的作品,适合用哪一种色彩的语言来创作。哪一种色彩的语言,适合创作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汉语的词汇量的很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词语很多,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很多词义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色彩格调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是不能随意互换的。
还有一点要着重提出的是,在同一副作品中,词语的选择,要与作品的主题保持一致。一定要保持整副作品中词语格调色彩的一致性。不能混乱。色彩混乱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写出的作品无疑会纠结凌乱,自我矛盾。这一点在长联的写作中,尤其要重视。
让文字

起来


       说到语言的色彩和格调,其实每一个相同作者也不会所有作品都是一个色彩一个格调。但是起码在一副作品中,语言的格调会是保持一致的。比如在一副表达哀挽的挽联作品中,就不会使用喜庆色彩的词语,而在一副祝寿,祝福的对联中,也不会使用悲伤色彩的词语。在表达寄情于山水的隐居生活的对联中,就不会使用具有功利色彩的语言。在一些寺院道观的楹联中,就会大量使用具有宗教色彩的语言。语言的色彩是由作品的指向性来决定的。
还是举两个例子:
滕王阁 刘坤一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纔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让文字

起来



[简注]滕王阁:见前注。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清湖南新宁人。廪生。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卒谥忠诚。有《刘忠诚公遗集》。兴废:指盛衰。关情:关心,牵动情怀。“落霞”两句: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最有神韵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登楼所见的景物。无恙:这里引伸为无损害。纔:仅仅。今简化作“才”。江上才人:指王勃。阁中帝子:滕王李元婴。联语发登临之慨,湖山、高阁依旧,而才人、帝子何存?风景比当年何如?这正是作者“兴废关情”思想的表露。吊古怀今,伤感中却有高亢之气势,堪称佳构。见《溎生随笔》
让文字

起来



这是一副登临怀古的对联。通篇的文字,都是统一在登临怀古,抒发情怀的格调之内。可以从每一个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那种对家国兴亡,山河依旧的淡淡的缅怀追忆以及慨叹情怀。
滕王阁的对联不好写。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雄文在上头啊。所以,唐后写滕王阁的作品,很少有能跳出王勃“秋水长天”的框子的,就如写黄鹤楼很少有能跳出崔颢的“白云芳草”,李白的“玉笛梅花”。
    这幅对联也是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字句做文章而已,无非是运用自己的语言串联变化,用对联的语言再演绎一下滕王阁序的经典。什么叫对联的语言?抛开平仄对仗,句式节奏这些不论,作为一副经典楼阁的对联,慨今怀古,写景抒情,是必有之意。
让文字

起来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上联,直接以滕王阁的兴废切入。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重修。但是不久之后,1926年,又毁于兵燹。看情景,刘坤一的作品就是写于同治年重修之后。所以起句的慨叹实在是有感而发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观看滕王阁的景色,什么样的景色呢?直接以王勃的词句来描写。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观看景色呢?用一兴一废都牵动情怀的心态来欣赏景物。那么看到了与当初王勃滕王阁序所写一般无二的景致,得到了“幸此地湖山无恙”的结语,当然是情理之中。起句一个关情,结语一个“幸”字,就用情感作为线索,把整个上联,贯穿起来。
让文字

起来



上联,是把滕王阁的千年历史,都聚拢到眼前的湖山,都拉到眼前来。那么下联,就是穿越时空,把思维再发散出去,追忆前代风采。
       古今纔一瞬,这就是上联把古今兴废聚焦到眼前湖山,所引发出来的话题,化沧桑与一瞬之间。那么既然一瞬了,也就提供了可以与王勃,与滕王李元婴交流的机会。所以接下来才好写出一个“问”字。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这两句,无非是拉王勃,滕王入局,果然是沧桑一瞬,当年王勃笔下的阁中帝子,如今与王勃一道登台。我们且看看作者费了这么大的周章,穿越千古,把滕王和王勃请上台来,到底问了一句什么?比当年风景何如? 出乎意料,问的居然只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然而又居然是这样不简单的一句话语。
让文字

起来



说简单,是居然只是问了风景。说不简单,是作者所问的风景,有太多的言外之意,简直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人解读:
——我大清较之大唐盛世如何啊?
——老夫才华文章,较王公子如何啊?
——老夫也治理两江,老夫治理之下的地方,较滕王阁下如何啊?
——老夫主持翻修的滕王阁,较当初如何啊?
——老夫的建阁盛宴,较当年的东南之美如何啊?
——某之所就,孰与仲多啊?
表达了作者督署一方,封疆大吏的襟抱情怀。
再看一下这副对联:
题理发店 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让文字

起来


[简注]理发店:在广西贵县。石达开(1831—1863),清广西贵县人。金田起义后,领左军主将,晋封翼王。太平军东下,任前线指挥。天京事变后受命辅政,因受疑忌,遂率十万精锐出走,在大渡河安顺场被围,失败死难。磨砺以须: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待时而动。亦作“摩厉以须”。及锋:趁锐气正盛有所作为。后称乘有利之机,一鼓作气为及锋而试。联语义含双关,明是说理发师技艺之高明,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心雄万夫的壮志豪情,造语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因而传诵不衰。见《中华对联大典》
让文字

起来


这幅对联通篇都显露出石达开当仁不让,睥睨群雄的豪情。所以对联的用语格调就是狂野凌厉,很能体现石达开造反派的身份。这是一副特别有名气的行业联了。名气上可以与另一副,朱元璋写的劁猪匠的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相媲美。但是要比朱元璋的对联凌厉很多。朱元璋的是一股帝王的霸气,石达开的有一股草莽的豪气。
       艺术手段也比较相似,都是采用双关,夸张的语言。在切合行业的前提下,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这种文字,真的是与作者的情怀境界有关。作者把所描写的物像,与自己心中的豪情,融合在一起,赋予联语字词以外的内涵。事实上,这种写法与“曲笔”很接近,区别在于,曲笔要委婉含蓄很多,而这种写法则直接,凌厉。
让文字

起来



4
语言的特殊含义
我们要知道,在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词语,是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特殊,特定含义的。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这里我简单地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以供大家参考: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比如王昌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月: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例子很多“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柳: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代表诗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扬柳岸晓风残月”。
让文字

起来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6,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7,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林林总总,还有很多,竹,草木,梅花,兰花,长亭,南浦,羌笛,杜鹃,锦瑟,鸿雁等等,需要大家自己去收集整理。我们经常说,诗的语言,那么这些特定词语,就是诗的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用长亭写离别,用梅花写高洁……熟知了这些,对阅读理解前人作品,对自己的对联创作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这一讲我们简单讲述了对联的语言。这些是写作的材料。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呢?在下一讲会讲解一些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

关于词语在诗词对联作品中的具体含义,内容其实还是很多的,这也需要朋友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多加注意。
钓竿一起风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主题
374

5413

帖子

0

精华

5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0341
经验
1152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11
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21: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如何切入主题

前两讲我们讲了成联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成联创作中语言的特点和要求。这就好比盖房子,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草图和基本的材料,接下来就是怎样开始动工。怎样挖这第一锹土,从什么地方开挖。这就是切入主题。
习惯上我们根据长度,把对联分作短联,中等长度联,还有长联三种。学术界也没有严格的定义。大致上我们把单比11字以下的对联叫做短联。单比11-25左右字数的对联叫中等长度对联。更多字数的就是长联了。

一、 短联的切入。
短联因为字数少,铺排的空间也小,所以一般都会采取直入主题的写法,但是还是有些细微的妙处需要注意。
比如陶濬宣题东湖联
    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头。
    上联实写,下联做比。没有铺排和渲染。直接用一个“此是”切入。
再如徐琪题三潭印月: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起句直入场景,无需更多笔墨,直接切入主题,结句也无需过渡,直接用起句的 “春回”二字借题发挥,既直接描写了人在梅花中徜徉的乐趣,又借梅花抒发了高洁的情操。下联起句也是同样。截取秋季清凉孤寂的场景,用以引出后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既切了三潭印月的月字,又暗含了三潭印月的印字。同时体现了作者孤傲清高的旨趣。
    这里的起句,粗看来只是在写风景,事实上取景是在为抒情而取景,是为了顺利自然地引出下文。不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那么这种切入就担负有两种使命:状景,铺垫,为抒情埋下伏笔。

还有一种切题手法是值得注意的。请看赵藩题景风阁:     
景行惟贤,当立最高处;风励薄俗,所争没世名。
这里直接采用了嵌字的手法。鹤顶格嵌了景风阁的名字。并由名字引申开来,联想发散,引导出后续文字。高屋建瓴,破空而来直抒胸臆。既对所题写的楼阁名字作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又顺势抒发了作者的高远情怀。
再有顾景星题黄鹤楼联:
鹤舞关河动;云飞楚塞长。
虽然不是嵌名联,但是也是从景点的名字以及传说中的“鹤”字,作为切入点顺势成文,举重若轻,毫不着力。得简练雄浑之妙。
总结一下,短联的切入简明扼要,不做过多纠缠,大部分是直入主题。一小部分虽然略作铺排,但是也会在句内留下线索,以便于结语的生发。

二、中等长度对联的切入。
中等长度对联,会有三到四个分句,字数也够多,回旋的空间也大,起承转合的手段也可以任意使用了。这也是中等长度对联作品数量最多的原因。切入的方法角度也相对灵活了。虚切,实切,景切,事切,可以起笔的角度和方法都很丰富。
赠贾汉复联 前人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这个对联有一个背景。清代的贾汉复在北京有一处园子。他把这处园子送出去了,改做山西人的会馆。这个对联就是为贾先生这种行为进行褒扬而写的。他的对联根本没有对园林的景色,对贾先生赠园子这件事情进行描写,而是别出机杼。不是说园子吗?那就找两个园子来对比一下:谢安石有园子啊,高卧东山的园子。谢安石有贤名啊,“安石不出,奈苍生何?”。可是也没听说谢安把园子送人了嘛。这样一比较,自然是水到渠成,贤于古人远矣!这就是用事切入。用前人的事情来做一下对比,无需太多笔墨,境界全出。下联又找到了一个比谢安更有名气的人,杜甫杜少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也只是想想而已,而今天贾先生做到了。这种赞美的规格和手段是极其高明的。

而另一副比较有名的对联,惠州平湖书院的对联,切入的方式也与赠贾汉复的对联很类似:
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
百顷平湖游者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这副对联的上联,与赠贾汉复的对联的立意有些相似,都是想对人进行褒扬。这副对联的上联目的在于对兴建惠州平湖书院的太守伊秉绶知府进行褒扬。起句,也不单纯是以景切入。而是化用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作切入的角度。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对杜甫渴望能够拥有“万间广厦”的情节,与伊秉绶建造书院这一件事情产生对比,从而轻松得出“贤太守”的结论。



图书馆前人
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三竺;
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
这个联就是以景切入。从图书馆的地理位置入手。上联写远景,广角镜头。图书馆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景色呢?广州的一个图书馆,知道的人未必很多,这时候前面景物的描写就起到了作用,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杭州六桥三竺来做一下对比,读者就会觉得很信服,对比也起到了相应的抬高所描写景观的作用。如果没有起句以及中间分句的描写,那么结语就会显得很突兀,没有说服力。下联是近景,聚焦于图书馆内部,通过前面两句对图书馆内部藏书场景的描写,顺理成章引出了结句。这些都是以景切入的妙处。

东坡祠前人
我久住西湖,晴好雨奇,曾向春堤吟柳色;
公连渡东海,朱崖儋耳,何如此地近梅花。
这个对联是典型的以实写切入。起句实话实说,我久住西湖,这是事实。写这句的用意何在呢?就在于,第一,用西湖把自己与苏东坡联系起来。第二,既然是久住西湖,那么在一位久住西湖的人眼中的西湖是个什么样子呢?我都在西湖浏览过那些景色呢?于是后分句自然跟进,描写西湖景色,接着化用苏轼的诗句,借着苏堤柳色,又可以顺势引出下联的起句。同样,下联苏东坡连渡东海也是事实。那么就要接下来写,苏东坡都到过哪里?到过的那些地方,与西湖有什么异同?借着苏东坡的足迹,再与西湖做比,很巧妙地又转回西湖。
实写切入的好处在于,可以方便接下来的话事。


挽唐继尧联前人
思量君去甚佳,撒手迳行,永与世人消积愤;
太息吾言不纳,私心自用,甘为群小送残终。
这是一个虚笔切入的对联。思量,是心中所想,没有依据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要用一个虚笔来切入呢?就是要故作姿态,吸引眼球,让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别人写挽联都是悲悲切切,凄凄惨惨。那么作者用一个有别于常理的起句,接下来必然会给出一个合乎于情理的答案来。因为作者根本就是在借挽联来谴责逝者。那么非常之立意,也必将由非常之手段来表达。
    虚切的手法会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起于虚笔,必定要有足够的实笔来支撑。否则就会气势全无。


三、长联的切入方法。
对联长了,字数多了,内容丰富了,如果起句不能有效约束,那么接下来的联语就会散乱,气脉就会阻塞,整联飘忽游移,难以成篇。所以通常而言,长联的起句会是一个总纲,决定单比内句子的总体方向,有效约束后面的内容,与结句遥相呼应。
望江楼楹联: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临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这种长联,上下联的角度都是很明确的,比如这联,上写山川秀美,下写人文鼎盛。那么起句切入也都很直截了当,破题直入。写的是什么就用什么来切题。写地理,那么起句就总揽形势,直说地理,给后续句子定下基调,不能随意飘移。而且这样还嫌不足,结语也要尽力扣回到起句的地理上面来收拾停当,干净利落。下联也是一样道理,以人文总揽,贯穿始终。


当然,也有起句不作约束,直接铺排而入的。就比如邓石如题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此联起句就利用一系列的景观排比,先声夺人,一贯直下。这需要相当程度的文字掌控能力。能够确保行文不偏不倚。在结语处再做收束整理。我曾经模仿这种切入方式写过一个对联:
浔阳楼
白少傅悲歌一曲,苏学士题书三字,宋押司图壁几行,醉眼望飘蓬,各有襟怀抒块垒;
扬子江东去无涯,匡庐山独峙千寻,湓浦月空悬万古,长风激流水,忽看天地笼烟云。


感觉比用总纲方式切入的写法灵动一些。
邛崃卓文君井联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寻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
天涯知己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
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此联起句则绝类李太白之《将进酒》。如讲故事一般,切入主题,娓娓道来,递进转合,别有韵味。



总体来说,对联的切入角度很多,一般是根据对联的长短以及内容需求而决定了切入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各有利弊,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方式。写对联是一个通盘考虑的过程。所有的一切,包括起句切入,事实上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都是为主题服务。而切入的角度和方向,则直接决定了后续的走向,决定了能否顺利铺排,能否顺利递转,能否顺利收官振起。甚至可以说,一副作品的优劣,是在写下起句的时候就决定了的。所以,切入的方式方法,在一副对联里尤为重要。

当然,文心九曲,原无定法。全无法则无规矩,全信法则不如无法。还望大家参读前人楹联作品,仔细揣摩。也可从前人诗词中寻获灵感。偶有所得,想来亦是乐事。
今天的时间很充裕,就多讲读几个清联,也可以让大家从中领会一下对联写作的综合技法。前人说过,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初学者想尽快找到创作门径,那么研读前人作品,自然是一条捷径。就比如学书法,描红,临帖,默帖,出帖,形成自家风格。同样道理,读联,仿写,独立创作,写出有自家风格的作品。

1

18




读联,大家都在读。但是如何读?如何精读?如何读懂?到底要读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读。那么,在接下来的讲课中,我主要的方向,就是教大家如何读联。
西湖龙井 张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简注]西湖:为浙江西湖。龙井:在西湖凤篁岭上,泉水出自山岩,四时不绝,旧传井下有龙。今杭州之龙井茶由此而得名。 张岱(1579-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入清后,隐居山林著书。有《陶庵忆梦》、《西湖梦寻》等。壑:沟池。《礼·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渥洼:水名,此指黄鹤山顶的龙池,据说出云必雨,此指龙井。联语由龙兴致雨而联想生发,造语自然,切地切景。

尘评:
读前人作品,有几个地方是要注意的。
1、作者的生平要大致清楚,文为心声。如果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会对理解作品内涵有很大帮助。
2、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很多作品是有时代特征的,当然并非所有作品。这副风景联就与时代没有太大瓜葛。
3、对所题写对象:风景、人物、事件要有所了解。不然会对联语内容莫名其妙,不得其解。
4、对联语中的一些术语,典故要有所了解。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1

18




我们现在来具体分析这个对联:
这是一个单纯的风景联,西湖龙井。写单纯风景联的立意很简单,总之尽一切能力用优美的文字把风景展示给读者就是了,这有别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作品。写单纯风景联的一个要领就是要抓住风景的特色、灵魂、有别于别处的东西。
这个对联写的是龙井,切入点也很明确。上联围绕井来描写,下联围绕龙来描写;上联围绕夜景来做文章,下联围绕日景来做文章。找到切入点,对联的脉络就清晰起来。前后的承接也很明朗了。

       晚上,泉水通过地脉又汇集到龙井之内,水满则自溢。所以泉水四周的岩石也是滴水淋漓,宛如下雨一样。场景很真实,也很美。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雨来比喻岩石间的滴水,很生动形象。同时上联的景色是一种宁静美,很安静,滴滴答答的滴水声,就如“蝉噪林逾静”一样,和谐静美。清晨,太阳升起,气温增高,水汽蒸腾,云气就像神龙腾空一样,围绕在山岩周围。用龙来比喻蒸腾的云气,很生动也很形象。风从虎云从龙,也有说服力。相较于上联的静美,下联则动感十足。上下联日夜交替,云水变化,动静结合,似乎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

1

18




这里注意两个对仗词语:
“能致”,用一种比较模糊的语气
“皆为”,用了一种十分肯定的语气。
要特别注意对联中这种语气的虚实变化。好的对应变化会使对联张力十足,不好的对应会使对联或是力道全无或是声嘶力竭。
贺毛稺黄迁居 李渔
望重不宜居闹市;
书成恰似入名山。

[简注]毛稺黄:生平不详。望重:有声誉受人敬仰的人。名山:即名山事业的省称。汉司马迁撰《史记》,自序谓自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以著作为名山事业。联语造句稳重,上联切迁居,下联切著述成就,颂扬之意,祝贺之情自见。见《中华对联大典》
尘评:
总是说名山事业,这回看清楚了,出自司马迁。迁居联一般都是以祝贺,描写新居多么漂亮奢华之类的角度切入的。这个对联是别开生面的,用了一个极为罕见的角度。算是拍得很雅。
       为什么要迁居?不宜居住在原来的闹市里了。那地方住不下去了。为什么啊?主人名望太重,门前车如流水马如龙,不堪其扰了,搬家吧。同时也知道,离开闹市了,这是搬郊区去了,搬山间别墅去了。这些就很轻松滴通过言外之意交代出来。

1

18




那么搬到僻静的地方,干什么去了?下联又很轻松滴拍了一下:“书成恰似入名山”,藏之名山去了。到底这个书,写没写,写没写成,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极其舒服滴拍了一下。这里的名山,很随意地就双关了一下。这个写征联的要学习了,拍得很顺,很雅,舒服之极。比如今一些人拿大木板子上去硬拍,好看多了。
题今又园 李渔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简注]今又园:由南京移居杭州后建,是南京芥子园的又名。繁冗:繁琐杂乱。尘市:取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1677年,李渔从南京移居杭州,居西湖之滨,筑园名今又园,联语用对比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湖山的美好和全家的欢悦。见《古今联语汇选》(一)

尘评:
前面一个是写给外人,恭贺用的,所以就很巧妙地拍了一下。这一个是写给自己的,无需拍,写出一些内心感受即可。文学作品就是这样,虽然都是一大类的,但是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写法也会随之变化。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切入角度,没有写为什么搬迁,但是写出来一番心境。“旧业尽抛”,那么抛得舍不舍得呢?怕是谁也不舍得,几十年打拼的东西了。但是又有繁冗,又有尘市,还是抛了吧。上联其实是有一种小小纠结在的。

1

18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下联就完全是一种欣喜若狂的情绪了,满眼湖山如画图,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上下联可以感觉到细微的情绪变化在,作品之所以会感人,就是因为它有那种可以与人共鸣的真情在,而不是冷冰冰的字句和对仗。尤其以“湖山招我”一句最是传神。
我徒弟当年写“凤凰单枞”有一联,用语与之类似。
生涯在清寒境地,问老树待谁,同消受凤凰山月;
心底多散淡情结,恰杯茗招我,与倾谈岭海烟霞。【阿西木】
湖山招我,杯茗招我。应该是从这里受到的启发,用来也很不错。看来读读前人作品,还真是有好处的。

大明湖历下亭 王士祯
胜景画图开,忆老杜当年,豪气纵横倾北海;
酒痕襟袖满,自杭州至此,风光明媚似西湖。
[简注]大明湖历下亭:在山东济南。湖滨的历下亭,居全湖之胜。老杜:即唐代诗人杜甫,曾游历济南大明湖。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倾:倾慕,钦佩,一心向往。北海:即李北海,名邕,字泰如,为唐代书法家,时称“书中圣手”。曾任北海太守。为人刚强,生活豪纵。亦曾游历济南大明湖。后为李林甫诬陷杀害。杜甫《八哀诗》中有哀悼他的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联语借景抒情,凭吊怀古,开合得当。另有闽县龚谒仁守济南时所撰一联,堪作补注。联云:“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

1

18




尘评:
景观联的描写。记得我曾经留了个作业,岳阳楼的对联。有同学说,没去过,这样说吧,范仲淹当年写岳阳楼记,也没去过,去不去过不是必然条件。
我们看这一副对联,起句很简单,“胜景画图开”,就算是写景了。话说,这种写景太平常,太普通了,用在哪里不可呢?所以接下来,作者就用了另一个办法,来坐实这个地方,它就是大明湖历下亭。他怎么办?他找了两个历史名人来做证明。杜甫,李邕。那么他为什么找这两个人呢?
       李邕是北海太守,能喝,擅豪饮。杯倾北海,说的就是他。当然还有一位北海,孔融孔北海,但是这里没有孔融什么事。李邕游历过大明湖,这个有证可查。那么杜甫呢?杜甫不但游历了,还写了纪念李邕的诗。那么这是确确实实的大明湖了,所以这里的拉人,很有功力。其实是用杜甫纪念李邕的诗,把这两个人串联起来。

1

18




既然写了李北海,不写喝酒,总是隔靴搔痒,不尽兴的。所以下联就转到自己,自己干嘛呢?喝酒啊。这就用酒,把上下联又勾连起来。“酒痕襟袖满,自杭州至此”,看样子是走一路喝一路,有些名士风流的味道了。但是没喝多,清醒着呢。所以你看结句,“风光明媚似西湖”。我一路走来,也只有此处可以与西湖一比,很高的评价了。算是拉西湖给大明湖状声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
       其实这个对联,也还是在拉人作衬,拉景作衬的写作范围之内。但是好处在于,很灵活,能够把人,把景,把事,充分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种机械的拿来几个名词,各种自对,各种铺排,简单地堆砌了事。

黄鹤楼 宋荦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简注]黄鹤楼:见前注。“何时”句:化自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焚毁于光绪十年(1884),以后一直没有修复。现在重建的黄鹤楼高五层,层层飞檐,楼旁还有塔、碑、山门等建筑,竣工于1983年,可谓回答了“何时黄鹤重来”一问。“问谁”二句:化自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一为迁客去江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联语从古诗中提炼而出,即景抒情,不著议论,亦见其清新自然。 见《古今联语汇选》(一)

1

18




尘评:
题黄鹤楼的作品很多。这一副流传很广,后人,包括如今的网络联家,模仿之作也很多。其实对联的切入很简单,忆古怀今而已。上下联分别化用前人诗句入联。这里面要看到,同样是化用诗句,此联能够把前人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对联的语言。化用之后的句子,放在联里很和谐,没有生涩别扭的感觉。
起句用一问句切入,很轻松就把作品带入崔颢黄鹤楼的诗意里面。以至于读者看来,没有时空的淹隔之感,让自己完全融入到前人的诗意当中。后一句,“今日白云尚在”,用了一个肯定的句子。复制来的作品上面是一个问号,这是错误的。

       这里明确和大家说明一个技法:不论今古,不论诗词歌赋楹联,在对应的位置上,几乎没有一个优秀作品会采用两个问句的形式来对仗。两个问句是很泄气的。
    这一个句子,轻松随意之中,就把视角拉回到现实中来,白云尚在,那么人呢?“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看到没有,这里才是问句。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问句~虚写;陈述句实写。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陈述句,实写;问句,虚写。

1

18




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忆古怀今融合起来写。上联用忆古,来引出现实;下联用现实,来引出怀古。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657的句式,挥洒自如。节奏也很灵动,不局限于律句。节奏的变化尤其能营造出对联的味道来。

讲了这么多对联,都是前人作品。那么接下来我就讲解一副我自己的获奖作品,
山东潍坊郑板桥纪念馆对联:
问我公历几许沉浮,方悟到糊涂境界;
于胸次养数丛兰竹,都写成清白文章。
自己的作品,讲解起来,还是很有心得的。记得这幅对联的写作时间很短。在QQ群里,朋友动员我写这个征联,也给我发来了征联的一些要求。对联从开始思考到完成,大约不超过10分钟吧。写完发在群里,大家都说有得奖相,就一字没改,直接投稿了。

1

18




回顾一下,这个对联之所以能够得到评委的青睐,还是因为起句的切入很精彩。写郑板桥的对联,大部分人,无疑是会使用“难得糊涂”这一典故入联的。我也不例外。似乎觉得如果不把这个糊涂写进去,就不是完整的郑板桥了。那么如何写进去,如何有别于他人,如何在成千上万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留给评委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灵感的来源其实很简单。我当时就在思索,怎么把这个糊涂写进去呢~怎么写进去呢~~怎么了一会,我突然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想把郑板桥的糊涂写进对联很困难,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怎么来的啊?怎么修炼出出来的?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豁然开朗了~~不要再琢磨怎么把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写进对联了吧,干脆就问问他,到底是怎么修炼到这个糊涂境界的吧。

所以,就有了起句,用疑问句的方式切入。通过这一个问句,引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来。这种切入手段,是比较灵动简洁的,既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也方便后续文字的展开。在确定了起句切入的方式之后,对联的写作还是很简单的。几乎是没有停顿,一气呵成的。至于下联,也差不多算是平常对句的手段吧。
这里就可以看到,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对对联写作是多么重要。
人家都说一字千金,这副对联没有那么夸张,奖金是五千元。但是,这五千元里面,要有四千九百元,来自于起句的切入。
钓竿一起风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主题
1

144

帖子

0

精华

3375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81258
经验
78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0-23
4
发表于 2017-11-14 13:23 | 只看该作者
有时间慢慢学,谢谢老师分享!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53 小时
主题
624

3676

帖子

4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82567
经验
1859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0-16
5
发表于 2018-12-21 19:2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5 08:30 , Processed in 0.0797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