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5413
在线时间1821 小时
主题374
记录0
管理员 联都贡士
经验11523 点
威望1 点
金钱20639 ¥
在线时间1821 小时
主题374
管理员
联都贡士
- UID
- 20341
- 经验
- 11523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182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2-11
|
关永梅,字梅卿,号玉照簃,江苏徐州人也。曾获全国“巾帼杯”楹联大赛二等奖,沭阳县怀文中学杯二等奖,中宣部2015年新春诗词歌赋征集诗词类二等奖、赋类三等奖,2016年贵州省举办的全国诗词擂台赛中获得第一名。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 徐州市楹联家协会副会长,徐州市诗词协会理事。
剑客兄邀我给各位讲讲对联,关于选题,让我比较为难,因为一般的对联知识大家都可百度到,并且大家也多具备了对联的基础知识。而对联的规则掌握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对联的意境,内容以及要达到的高度。这个高度是跟你的文学素养成正比的。古人写联实用的比较多,即使是实用的,也是从心而发、应时应地而作,不是徒然的唱高调戴高帽子。当然有些联比较客观,这更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垫起对联的高度。我把题目定为“对联的骨骼”,是想把对联的一些必要的大貌展示给大家,我给它起个名字,也就是骨骼,骨骼是撑起一副对联的必要因素。至于如何使之血肉丰满就要靠大家多读多看古书。当然不是只看对联书,诗古文辞都要读。
对联里最重要的就是两个要素,一个是对偶,一个是声律,也就是“对偶工整”和“声律谐调”。通常人们会说写对联要注意六要素,又叫“六相”,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内容相关。这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来说的,与古人做联的真实状态有些不符,六要素的内容也有些重合。明清及民国联家作对联,只讲对偶和声律两点。
鲨鱼追小船分割线
一、声律
句式格律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平仄现在有新声古声两种,选择一种用就可以,但是一副联里不能混用。我以前的做法是两套皆为我所用,现在提倡用古声。一般庄重的场所是用古声比较典雅。
1、 句内节奏
刘太品先生把对联的声律节奏归纳为诗律节奏、词律节奏、骈文节奏、古文节奏
(1)诗律节奏。诗律节奏其实就相当于律诗里的中间两联,但是比律诗里的句子更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五言联的格律:
平平/平/仄仄;(风云三尺剑;)
仄仄/仄/平平。(花鸟一床书。)
仄仄/平平/仄;(曲径通幽处;)
平平/仄仄/平。(园林无俗情。)
七言联的格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至此方知官是梦;)
平平/仄仄/仄/平平。(前身安见我非僧。)
平平/仄仄/平平/仄;(三千岁月春犹小;)
仄仄/平平/仄仄/平。(六一风神古所稀。)
(2)骈文节奏。即由两个标准音步(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或称音步,交互轮换组联而成)形成的四言句式和由三个标准音步形成的六言句式。声调格式为:
平平/仄仄;(中央宛在;)
仄仄/平平。(一半勾留。)
仄仄/平平/仄仄;(竹雨松风琴韵;)
平平/仄仄/平平。(茶烟梧月书声。)
(3)词律节奏。即在骈文节奏句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单音节,形成“一、四”或“二、三”结构的五言句和“一、六”或“三、四”结构的七言句。(其中“一、四”结构的五言句与“三、四”结构的七言句,其后四字在与下一个四字句形成自对时,分别又形成了一字和三字的领格字。)其声调格式如:
仄/平平/仄仄;(破千年旧俗;)
平/仄仄/平平。(开一代新风。)
平/仄仄/平平/仄仄;(能受苦方为志士;)
仄/平平/仄仄/平平。(肯吃亏不是痴人。)
(4)古文节奏。即在或长或短的一组标准音步之间的任意位置,插入一个或数个单音节成分,形成一音节、二音节、三音节音步交杂的状况,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古文句式中有时还会嵌入个别不宜拆分的音节、词组或短语,以突出古文跌宕起伏的节奏特点。如:
从吾浙/挂席/而来,历/四百里/津粱亭堠/,到此/名区,阊阎/殷富,水乡/清嘉,开拓/心胸/知/几许;
登斯堂/举杯/相属,合/十一郡/文物衣冠/,成兹/良会,襟上/酒痕,袖中/诗本,流连/风景/意/云何.
除上述四种常见节奏方式外,还有一种贴近口语俚谈的白话对联,内部节奏不太明显,甚至可以全句作一个节奏计。骈文节奏和诗律节奏最近乎韵律语言,词律节奏次之,古文节奏更次,白话节奏离韵律语言最远。传世楹联的语言节奏,实际上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有的属于明显的古文句式,如:“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但在实际诵读时却合乎诗律节奏:“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而有些看似七言律句的句式,内在的却采用的是古文节奏:“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更多的楹联则是把各类节奏形式交错使用,骈散结合,自对和互对参差错落,以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比如很多作者喜欢采用古文节奏开头,继以词或骈文句式铺垫承接,最后结于坚实整饬的七言律句,像洪 钧联:
问/狮峰/底事/回头,想/顽石/能灵,不独/甘泉/通/法力;
为/虎阜fù/别开/生面,看/远山/如画/,翻凭/劫火/洗/尘嚣.
2、 长联句脚平仄安排
长联的句脚安排目前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
(1)平仄单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一平一仄交替的方式,此方式源于律诗,最早产生在明代,李开先的长联中多有采用,清代也有不少联例。
(2)平仄双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两平两仄交替的方式,此方式源于骈文,因骈文系四六句两两对仗,以四分句为一个对偶单元,一个单元内会形成“仄平平仄”这样一个周期,骈文由很多个这样的单元组成,故全篇句脚的声调便形成了“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平顶平、仄顶仄”的双交替的格式于清代被引入长联创作,当代人称之为长联句脚的“马蹄韵”格式。
(3)多平一仄式:上联除句尾为仄外所有句脚均以平收,下联反是。此说出自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七所载朱恂叔的传授,当今联界习惯称为“朱氏规则”。
(4)分节粘接式:把长联按联意的表达分成若干“节”,每节短至一句,长至四句。节内各句脚一般为:一句平仄皆可,二句则一平一仄,三句则两仄一平或两平一仄,四句则按“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节与节之间相粘,即上一节最后的句脚与下一节第一个句脚同声调。
红色下雨云分割线
二、对偶
对偶现在也有两种描述,一种是传统的虚实死活字类对偶理论。一种是当代语法学对偶理论。我觉得我们做联只要有一套理论能够给以解释,就是可以的。
1、传统的虚实死活对偶理论
《缥湘对类》是这样说的:“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
这张是孙逐明老师总结的字类类义系统示意图。
2、当代语法学对偶理论
当代的语法学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来源于王力先生的总结。王力先生说:“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同类的词相为对仗。就是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等等。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这种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字类虚实死活相比较起来呢,传统的字类虚实死活显得比较模糊和随意。传统对仗有很多是凭着作者大量练习养成的语感。现代这种基于语法学的对偶理论显得简单与科学,但是现代的语法学词性与结构之说又不能解释古代许多的对联实例,所以说他们各有利弊。
比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此联按照结构分析,清晨在句子里做状语,初日在下联中做主语,按现代结构之说是不能对仗的,但是古人的这一联明明给我们很工整的感觉。所以说现代的结构分析只能解释部分联作,并不能把现代的总结强加于古人,反而我们要更深入的学习古人的联作,养成古人对仗的语感。而词语结构的一致,能够明显提高对偶的工整程度,如“古寺”对“高林”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这也是需要肯定的地方。
两套对偶理论如果把握得当,都可以解释对偶现象并用来指导对联创作。但“把握得当”的前提是要清楚它们的利弊得失。就语法学对偶法则来说,“词性相同”和“结构相应”的说法有其合理性,但在分析一些古人写的联上,就不能绝对化。这些对偶理论都有其合理性与相通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关键把握住古人依据字义的类属关系去构造对偶,在阅读过去的对偶作品时,就会明白了。
当然,对偶也不就是越工整越好,要避免当上下联词语完全意义相同,不然就犯了对偶的大忌——合掌了,用两句话表达完全相同的一个意思,反而体现不出对偶修辞的效果,成了词藻的浪费了。对偶辞格有很多的种类,对我国早期的对偶词格作比较全面整理的是日本空海和尚的《文镜秘府论》,他整理的辞格达二十九种之多。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那本书看看,我就不介绍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讲到这里,对于对联的学习,还需我们以后在平时多读书,多体会。初学者可以用吟诵的方法来读笠翁对韵,再就是对联话,清联三百,多读诗词集。对联在古代是为学习诗词骈文写作打好基础的,慢慢的由于实用的目的发展出了更加繁复,摇曳多姿的形态。它与诗古文辞一起构成了古典文学中精华的部分。古人诗文创作是为自己的,为修身的。而对联跟诗词来相比的话,它的实用性客观性比较凸显。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人做什么最终目的都是修身。做官、隐居、琴棋书画、打拳练功都是为修身。所以我觉得学对联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达到修身的目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讲课就到这儿,谢谢剑客兄,谢谢大家。。。
|
|